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考情境化作文题的特征及备考策略--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为例
1
作者 潘红义 《作文(高中版)》 2021年第4期62-64,共3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强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强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部考试中心 学业水平考试 备考策略 高考命题 情境化 高考评价体系 情境活动 考查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讲稿写作要强化听众意识--以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和人教版教材为例
2
作者 潘红义 《作文(高中版)》 2019年第10期90-93,共4页
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演讲稿这种文体以前在全国高考中很少涉及,但学生非常熟悉这种文体。除了在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专门学习过外,学生平时运用也较多,比如就... 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演讲稿这种文体以前在全国高考中很少涉及,但学生非常熟悉这种文体。除了在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专门学习过外,学生平时运用也较多,比如就职演讲、国旗下的讲话等,在高考考场上大多数考生做起来似乎得心应手。实际考场作文参差不齐,好多考生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比如有的考场作文开头少了称呼,有的考生把教师也作为听众,有的考生只顾自己讲自己的大道理,全不管材料中列出的“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等听众表现出来的问题,有的演讲稿通篇看不出演讲时要面对的对象是谁,以上种种错误或多或少与写作演讲稿时没有听众意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场作文 人教版教材 听众意识 考生 高考 演讲稿 就职演讲 尊重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角色分解法打开议论文写作思路
3
作者 潘红义 《作文(高中版)》 2019年第1期48-51,共4页
角色,通常解释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角色简单地讲指人物或者身份。角色分解法就是在分析议论文材料时,从涉及的多个人物及人物的多种社会身份、多重性格出发,寻找议论文说理的多维角度,从而... 角色,通常解释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角色简单地讲指人物或者身份。角色分解法就是在分析议论文材料时,从涉及的多个人物及人物的多种社会身份、多重性格出发,寻找议论文说理的多维角度,从而打开文章思路的一种方法。一个主体事件的发生可能会牵涉多个人物,一个人在社会中又可能有多种身份,单个个体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处事方式又可能具有复杂的多重性。这些复杂性为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多重立论的角度,使说理思辨向多元化发展。在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时事评论类)或材料中人物关系复杂的议论文写作中,角色分解法有利于打开写作思路。那么如何分解角色?从哪些途径去分解角色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时事评论 写作思路 任务驱动型作文 分解法 处事方式 文章思路 单个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书日月长,感受乾坤大——浅淡读后感(或观后感)写作
4
作者 潘红义 《作文(高中版)》 2020年第6期83-85,共3页
写作读后感,读书是根本,是第一要义,读者要花时间,通过细读、复读、证读、比读、联读等多种方法读懂读透书本内容;感受是读书的收获和内化,读者从"感知"出发,情意因"感触"而萌发为"感动",再通过"感... 写作读后感,读书是根本,是第一要义,读者要花时间,通过细读、复读、证读、比读、联读等多种方法读懂读透书本内容;感受是读书的收获和内化,读者从"感知"出发,情意因"感触"而萌发为"感动",再通过"感想"和"感悟"外联内省,思维逐步得到拓展升华,感受越来越独到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本内容 读后感 观后感 读透 第一要义 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