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死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梁绮美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99年第3期192-192,F003,共2页
对11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死因依次为躯体并发症、猝死、药物严重反应、自杀。为有效降低住院病死率。
关键词 病死率 护理对策 死亡原因 精神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科新入职护士精神压力调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敏敏 徐洋 伍丽嫦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11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科新入职护士的精神压力、压力源及解决对策。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新入职护士和某综合医院内科新入职护士各50名,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应用Dantest精神压力分析系统测量其精神压力水平,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其压力源。结果... 目的探讨精神科新入职护士的精神压力、压力源及解决对策。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新入职护士和某综合医院内科新入职护士各50名,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应用Dantest精神压力分析系统测量其精神压力水平,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其压力源。结果研究组生理压力指数和心理压力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新入职护士都存在护理工作不被理解、社会地位低等负性情绪。但研究组担心病人攻击受伤害、独立值班应急处理能力差、工资福利不好等压力更为突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新入职护士承受的精神压力较综合医院内科新入职护士高,应努力控制或减少新入职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制定有效措施,保持精神科护理队伍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test精神压力分析系统 新入职护士 生理压力指数 心理压力指数 压力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探讨
3
作者 马静山 黄雄 +1 位作者 童梓顺 黄兴兵 《四川精神卫生》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分析方法对 5 6例高发家系进行探讨。结果 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既不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和隐性遗传 ,也不符合连锁遗传 ,而符合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 目的 探讨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分析方法对 5 6例高发家系进行探讨。结果 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既不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和隐性遗传 ,也不符合连锁遗传 ,而符合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遗传方式 高发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49例疗效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黄若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1期36-37,共2页
目的评价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2年间收治的9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组(对照组)和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49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及日... 目的评价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2年间收治的9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组(对照组)和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49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及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好,能干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奥拉西坦 尼莫地平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梅花形注射点氯丙嗪肌注的研究
5
作者 赵德信 梁绮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24,共3页
为探讨梅花形注射法肌注氯丙嗪用于精神科临床的可能,对1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采用上述方法与常规肌肉注射对照。结果表明:两组完成观察期全程的例数,注射部位出现局部反应的例数,接受注射平均天数,注射部... 为探讨梅花形注射法肌注氯丙嗪用于精神科临床的可能,对1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采用上述方法与常规肌肉注射对照。结果表明:两组完成观察期全程的例数,注射部位出现局部反应的例数,接受注射平均天数,注射部位最初出现局部反应平均天数,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疼痛反应每天评分等方面,经X2检验或t检验,P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实验组采用梅花形注射法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采用梅花形注射法可作为肌注有刺激性的药物的一种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形 肌注 氯丙嗪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