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浩 刘四文 +4 位作者 贾延兵 王旭豪 吴金花 马建青 石芝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124,共4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的障碍。虽然近些年SCI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脊髓损伤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的障碍。虽然近些年SCI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脊髓损伤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给患者和家属带来身心上的巨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康复 脊髓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损伤平面 脊髓结构 运动阈值 大鼠 步行能力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治疗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截肢后幻肢痛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国兴 丘开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10-311,共2页
幻肢痛是指肢体被截除后病人能够主观感受到肢体仍然存在并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疼痛。疼痛通常在截肢后一周或数周内出现,甚至也有数月或数年后发生者。疼痛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被截除肢体的远端,临床上表现为肢体钳夹感、针刺... 幻肢痛是指肢体被截除后病人能够主观感受到肢体仍然存在并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疼痛。疼痛通常在截肢后一周或数周内出现,甚至也有数月或数年后发生者。疼痛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被截除肢体的远端,临床上表现为肢体钳夹感、针刺痛、烧灼样痛或切割样疼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幻肢痛 截肢后 疼痛发生 治疗 镜像 肢体 截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韩秀兰 刘开锋 +1 位作者 许轶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要求的20例受试者依年龄、性别、功能障碍程度、偏瘫侧等条件以一一配对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要求的20例受试者依年龄、性别、功能障碍程度、偏瘫侧等条件以一一配对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角度重建法测量膝关节位置觉和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测量平衡功能。结果: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的平均偏差变小(P<0.01),屈膝30°、45°的测试中,试验后膝关节位置偏差与训练前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后的BBS评分值,两组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关节本体感觉 膝关节角度重建实验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平衡信心量表用于慢性期脑卒中患者评价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海兵 廖曼霞 +2 位作者 刘四文 王俊 廖麟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58-1259,1263,共3页
脑卒中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长期面临的临床问题之一,而平衡功能差可能会导致跌倒,严重时甚至引起骨折,还会直接导致患者参与社会活动障碍。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信心量表 慢性期 动平衡 平衡功能障碍 信度 临床问题 偏瘫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浩 贾延兵 +4 位作者 王旭豪 马建青 吴金花 王勤灿 石芝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8-883,共6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h的偏瘫侧上肢尺神经和桡神经的PNS治疗和伪PNS治疗。以患手第一骨间背侧肌为靶肌肉,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检测卒中侧大脑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 MT)、运动诱发电位募集曲线(recruitment curve,RC)、运动诱发电位峰值(peak motor evoked potential,p MEP)、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PNS治疗后,RC斜率(P=0.01)及p MEP波幅(P=0.02)均显著增高,而r MT和CSP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接受伪PNS治疗前后,各运动皮质兴奋性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30和0.033),提示治疗前后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单次2h的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电刺激 运动皮质兴奋性 神经可塑性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持型肌力测定仪测量下肢肌力的信度与效度 被引量:5
6
作者 贾延兵 刘浩 +5 位作者 熊愿 王楚珊 洪文侠 钟林森 黄战武 张世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2-574,共3页
目的测试手持型肌力测定仪OE-210测定下肢肌力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2016年3月1日至4月30日,正常青年人38名,由2位治疗师分别使用OE-210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测定,其中一位治疗师在3 d后重复测试1次。受试者1 d后接受下肢等速肌力测... 目的测试手持型肌力测定仪OE-210测定下肢肌力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2016年3月1日至4月30日,正常青年人38名,由2位治疗师分别使用OE-210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测定,其中一位治疗师在3 d后重复测试1次。受试者1 d后接受下肢等速肌力测试。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OE-210测试结果与等速测试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同一测试者重复测量ICC=0.718~0.924;不同测试者间ICC=0.784~0.870。OE-210测试结果与等速测试峰力矩正显著相关性(P<0.001),其中股四头肌轻中度相关(r=0.270~0.413),腘绳肌高度相关(r=0.582~0.668)。结论 OE-210肌力测定仪测试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的信度良好,而确保其使用效度的条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持型肌力测定仪 信度 效度 下肢 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