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对创伤弧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1
作者 姜金珠 蔡延渠 +3 位作者 林卓诗 林粤圣 杨艾霖 陈钢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89-95,共7页
为研究没食子酸(GA)及其衍生物单用及与抗生素联用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Vv)的体外抗菌活性和作用机理,本试验以Vv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GA及其衍生物和氟苯尼考(FF)等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抗菌... 为研究没食子酸(GA)及其衍生物单用及与抗生素联用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Vv)的体外抗菌活性和作用机理,本试验以Vv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GA及其衍生物和氟苯尼考(FF)等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抗菌活性强弱;棋盘法测定联合抑菌浓度指数(FIC),分析联合抗菌效果;生物化学法测定细菌胞外核酸、蛋白质含量,分析抗菌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GA及其衍生物对Vv的MIC为19.5~20000.0μg/mL,FF等抗生素的MIC为0.49~7.81μg/mL,不同药物联合的最佳FIC指数为0.19~0.50,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在MIC单用的GA、FF及MIC联用的GA-FF组合作用6 h后,细菌胞外核酸、蛋白质含量均可显著提高(P<0.01),表现为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综上所述,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在单独及联用抗生素使用时,均可对创伤弧菌表现出优良的抑制效果,作用机理与破坏细胞膜完整性有关,提示可作为水产养殖动物肠道保健的新饲料添加剂使用,实现“减抗、替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衍生物 创伤弧菌 联合抗菌 抗菌活性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骨草辛素合成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2
作者 袁旭江 梁智科 +1 位作者 余楚钦 蔡延渠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7-222,共6页
以对香豆酸和L-酪氨酸甲酯为前体开展鸡骨草辛素合成研究,通过时间和溶剂考察确定最佳工艺为:先光合成4,4′-二羟基-α-吐昔酸,再将其与L-酪氨酸甲酯、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1-羟基苯并三唑按摩尔比1∶2.2∶2∶2投入二氯甲烷和二甲... 以对香豆酸和L-酪氨酸甲酯为前体开展鸡骨草辛素合成研究,通过时间和溶剂考察确定最佳工艺为:先光合成4,4′-二羟基-α-吐昔酸,再将其与L-酪氨酸甲酯、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1-羟基苯并三唑按摩尔比1∶2.2∶2∶2投入二氯甲烷和二甲基甲酰胺混合反应溶剂中(体积比1∶1),室温反应15 h,分离中间体,再加入含0.01 mol·L^(-1)氢氧化钠的50%甲醇水溶液,脱甲基反应15 h,柱层析分离出目标产物。经g级放大试验,鸡骨草辛素总产率稳定在95%,粗品纯度大于90%,重结晶后纯度可达98%。UPLC法可用于鸡骨草辛素含量测定,其回归方程为y=8 684.1x+24.352(r=0.999 9),在0.020 08~0.401 6μg之间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研究结果为鸡骨草辛素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骨草辛素 合成 超高效液相色谱 工艺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精油对动物体内外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咏琪 姜金珠 +2 位作者 马志远 蔡延渠 杨帆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8-171,共4页
肉桂精油是从肉桂干燥枝、叶、皮中提取出的挥发性物质,含有肉桂醛、丁香酚、芳樟醇、α-松油醇等抗菌活性成分,能够抑杀体内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提高动物机体抗菌作用。文章综述了肉桂精油抗菌活性成分组... 肉桂精油是从肉桂干燥枝、叶、皮中提取出的挥发性物质,含有肉桂醛、丁香酚、芳樟醇、α-松油醇等抗菌活性成分,能够抑杀体内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提高动物机体抗菌作用。文章综述了肉桂精油抗菌活性成分组成、体内外抗菌作用机制,以期为肉桂精油作为饲料添加剂、抗菌剂应用于养殖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精油 抗菌活性 作用机制 动物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食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健嫦 陈君丽 +3 位作者 付开霞 刘露 杨帆 杨玮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4,33,共5页
对3D打印食品材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包括传统食材(天然可打印食材、天然不可打印食材)、替代食材(藻类、真菌及昆虫)、生物活性物质(天然化合物、益生菌),以期为3D打印技术在食品开发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3D打印 传统食材 替代食材 生物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探究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陆少君 蔡肇栩 +5 位作者 郭瑞雪 谢群巧 罗力 唐春萍 陈文健 江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49-360,共12页
探讨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随机选取10只SD大鼠为空白组,剩余50只则灌服高糖高脂乳剂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4 d后造模大鼠按血清中总胆固醇(TC)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8 mg/kg... 探讨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随机选取10只SD大鼠为空白组,剩余50只则灌服高糖高脂乳剂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4 d后造模大鼠按血清中总胆固醇(TC)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8 mg/kg)及金花茶高、中、低剂量组(260、130、65 mg/kg)。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于末次给药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末次给药后采集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游离脂肪酸(FFA),肝脂指标TC及TG,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肝脏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活动度积分(NAS)评分;测定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金花茶药物组AUC、HOMA-IR及血清中FINS、TG、TC、LDL-C、FFA、ALT、AST、IL-6、IL-8、TNF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TG、TC、MDA中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肝病样变减轻,肝细胞形态异常及炎症浸润明显改善,NAS评分显著下降(P<0.05);TLR-4、NF-κB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金花茶高剂量的改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金花茶提取物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来调节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浸润,改善NAFLD大鼠肝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金花茶 脂质代谢 TLR-4/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白簕茎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6
作者 李颖滔 陈浩 +2 位作者 张尚师 蔡延渠 李苑新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3-38,共6页
为优化白簕茎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比较不同产地白簕茎中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响应面乙醇回流提取法优化白簕茎总黄酮提取工艺,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白簕茎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白簕茎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 为优化白簕茎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比较不同产地白簕茎中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响应面乙醇回流提取法优化白簕茎总黄酮提取工艺,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白簕茎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白簕茎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72 min、乙醇浓度51%、料液比1:40(g/mL);11个产地的白簕茎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以广东茂名地区的最高,为3.90%,湖南怀化地区的最低,为0.55%;不同地区的白簕茎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其中湖南怀化地区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IC_(50)值分别为0.5525、0.5445 mg/mL。综上,优化的提取工艺稳定,适用于各地区白簕茎总黄酮的提取,不同产地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为其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簕 总黄酮 响应面法 醇提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评价
7
作者 程晓敬 陈怡健 +2 位作者 李智斌 梁劲康 胡巧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43,共9页
目的 以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包合物FF/DM-β-CD,以改善FF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在应用分子对接结合相溶解度法筛选合适的环糊精(CD)后,采用加热搅拌法制备FF/DM... 目的 以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包合物FF/DM-β-CD,以改善FF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在应用分子对接结合相溶解度法筛选合适的环糊精(CD)后,采用加热搅拌法制备FF/DM-β-CD,并使用DSC、PXRD、FT-IR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对其溶解性、溶液稳定性和体外溶出进行考察,同时进行了FF/DM-β-CD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FF与HP-β-CD、DM-β-CD和SBE-β-CD对接后的模型较稳定,DM-β-CD改善FF溶解度的效果最好。选择DM-β-CD作为包合材料,加热搅拌法制备了FF/DM-β-CD,DSC、PXRD和FT-IR结果证实FF/DM-β-CD的形成。FF/DM-β-CD可显著增加FF的溶解度,在标准硬水、自来水、去离子水和纯化水中的溶解度均大于FF的55.0倍。FF/DM-β-CD溶液在25℃放置1 d后,自来水中无析出,标准硬水、纯化水和去离子水中有微量析出;随着时间增加,析出逐渐增多,7 d后,以自来水中析出最少;FF含量无明显变化。FF/DM-β-CD在不同水质水中的溶出无明显差异,25℃、5 min时均已完全溶出,为FF原料药的17.09倍。与FF相比,FF/DM-β-CD能明显提高FF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Fr=165.24%)。结论 以DM-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FF/DM-β-CD,可显著提高FF的溶解度、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DM-β-CD 包合物 溶解度 体外溶出 体内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缓释微球制备
8
作者 刘相莹 何汝楠 +3 位作者 邱高 林宗浩 郭玉海 余楚钦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壳载体,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缓释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LGA质量浓度、投料率、司盘6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外观、载药量、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壳载体,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缓释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LGA质量浓度、投料率、司盘6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外观、载药量、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观察缓释微球形态,测定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考察体外释药。结果最佳条件为初乳搅拌时间45 s,PLGA质量浓度74.68 mg/mL,投料率11%,司盘60质量浓度4.18 mg/mL,综合评分为74.98分。缓释微球圆整,平均粒径为4.33μm,载药量为(8.24±0.13)%,包封率为(74.94±1.17)%。在336 h,人参皂苷Rg1、Rb1、Rb2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4.12%、78.04%、65.88%。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制备外观良好、载药量高的人参皂苷缓释微球,能为其他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及微球塌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缓释微球 制备工艺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SPG膜乳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付春俏 曾少枫 +3 位作者 周柏先 张文芳 杨帆 宋凤兰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9,共8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先进技术接踵而来,3D打印技术作为新时代科技的代表,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具有高精密性、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在机械工业、建筑行业、食品加工以及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先进技术接踵而来,3D打印技术作为新时代科技的代表,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具有高精密性、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在机械工业、建筑行业、食品加工以及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个性化定制产品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热潮,3D打印技术作为快速定型和个性化定制的有效手段,结合化妆品的特色可实现有效精准护肤和个性化定制,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护肤化妆需求。文章探索3D打印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发展现状,进一步介绍3D打印技术在个性化护肤品、化妆模具以及定制妆容中的应用与优势,以期为皮肤的精细化护理和智能化妆的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化妆品 精准护肤 个性化定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诃子水提物体内外抗菌作用及止痒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小诗 潘敬灵 +3 位作者 邓榕榕 莫梓童 唐春萍 沈志滨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1,共5页
以诃子水提物(TRW)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限制性马拉色菌(Malassezia restricta,M.restricta)体内外抗菌作用及对豚鼠皮肤瘙痒模型的止痒作用。采用试管药基法测定TRW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对M.restricta的MIC为7.20 mg/mL... 以诃子水提物(TRW)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限制性马拉色菌(Malassezia restricta,M.restricta)体内外抗菌作用及对豚鼠皮肤瘙痒模型的止痒作用。采用试管药基法测定TRW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对M.restricta的MIC为7.20 mg/mL。采用连续7日涂菌法构建豚鼠皮肤感染M.restricta模型,探讨TRW的体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给药7天后与模型组比较,TRW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豚鼠感染皮损评分(P<0.05);TRW低、中、高剂量转阴率分别为37.5%、50%和62.5%;减轻豚鼠病理组织的损伤程度,采用磷酸组胺构建皮肤瘙痒模型探讨TRW的止痒效果。结果显示,TRW明显抑制磷酸组胺所致的瘙痒(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限制性马拉色菌 真菌感染模型 止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骨脂素中空黏附微球胃滞留特性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刘元芬 冯敏锭 王纠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评价所制备的补骨脂素胃滞留中空黏附微球体内外胃滞留特性并探索其在大鼠体内外吸收相关性。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中空黏附微球,并对其胃内漂浮性、粘附性、滞留率和胃组织内药物浓度进行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时间药物体外溶出... 目的评价所制备的补骨脂素胃滞留中空黏附微球体内外胃滞留特性并探索其在大鼠体内外吸收相关性。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中空黏附微球,并对其胃内漂浮性、粘附性、滞留率和胃组织内药物浓度进行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时间药物体外溶出度和大鼠体内药物血药浓度得到中空黏附微球体外释放百分率和体内吸收百分数,采用Wagner-Nelson法对体内外吸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补骨脂素中空黏附微球胃内滞留率和胃内滞留药物浓度在2 h、4 h和6 h分别为78.7%±4.2%/13.95±4.92μg·mL^(-1),77%±10.41%/8.83±1.6μg·mL^(-1)和8.3%±18.9%/2.85±2.67μg·mL^(-1),胃腔平均通过时间(MPT)为5.66±0.55 h,体外释放平均驻留时间(MRT)为(4.36±0.35)h,体内吸收平均驻留时间(MRT)为(9.06±1.25)h;体内吸收百分数和体外释放百分率相关性分析得到两者相关系数R为0.9471,表明补骨脂素中空粘附微球体内外吸收相关性良好。结论中空黏附微球制剂体外漂浮性、粘附性,胃内滞留药物浓度结果显示其具有显著的胃滞留特性,而且体内外吸收相关性良好,体外释放数据能够预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素 中空黏附微球 体内外相关性 胃滞留给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辣木叶提取物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曾明莹 傅咏梅 +3 位作者 张蜀 邓红 王若楠 赖昌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493,共9页
【目的】对12批辣木叶提取物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评价,建立同时测定辣木叶提取物中的绿原酸、维采宁-2、异牡荆素、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的UPLC分析方法,对12批不同产地辣木叶提取物中的4种黄酮苷和绿原酸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Phenom... 【目的】对12批辣木叶提取物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评价,建立同时测定辣木叶提取物中的绿原酸、维采宁-2、异牡荆素、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的UPLC分析方法,对12批不同产地辣木叶提取物中的4种黄酮苷和绿原酸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Phenomen Kinetex色谱柱(100 mm×4.6 mm,2.6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34 nm;体积流量0.35 m L/min;柱温30℃。测定12个不同产地辣木叶提取物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计算相似度,通过对照品和液质联用技术指认色谱峰,并建立外标法测定提取物中的绿原酸及4种黄酮成分(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异牡荆素和维采宁-2)含量的UPLC法。【结果】12批辣木叶提取物特征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有12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即1个酚酸成分[绿原酸(3号峰)]和5个黄酮类成分[维采宁-2(5号峰)、牡荆素(A号峰)、异牡荆素(7号峰),异槲皮苷(8号峰)、紫云英苷(10号峰)];12批辣木叶提取物中异槲皮苷、绿原酸、紫云英苷、维采宁-2和异牡荆素的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6.18%、2.28%、2.17%、1.38%、0.32%,5种被测成分总含量最高的产地为广东东莞、广东江门和云南玉溪。【结论】UPLC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可为合理评价辣木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叶 指纹图谱 黄酮 含量测定 U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多糖对人结直肠癌上皮细胞SW837免疫原性死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芮雯 游思远 +2 位作者 吴小清 陈鸿策 陈宏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48-952,共5页
目的:探究香菇多糖对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SW837的免疫原性死亡相关分子、免疫检测点相关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 04~4 mg/ml香菇多糖处理SW837细胞,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值。0. 2~1 mg/ml香菇多糖处理4... 目的:探究香菇多糖对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SW837的免疫原性死亡相关分子、免疫检测点相关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 04~4 mg/ml香菇多糖处理SW837细胞,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值。0. 2~1 mg/ml香菇多糖处理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分析其对SW837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相关分子、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香菇多糖可显著性抑制SW837细胞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IC50值为1. 14 mg/ml。香菇多糖诱导免疫原性死亡相关蛋白钙网蛋白、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蛋白90表达量升高,免疫检测点相关分子PDL-1、Galectin9、CD155、CD47、CD39和CD80的表达量明显上升。结论:香菇多糖抗结直肠癌作用可能与调节免疫原性死亡相关分子、免疫检查点分子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量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多糖 抗肿瘤 免疫原性死亡 免疫检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PDA法同时测定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药对中3种成分 被引量:9
14
作者 赖昌威 张蜀 +3 位作者 邓红 吴国卫 闵杰 阮沛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5-688,共4页
目的建立UPLC-PDA法同时测定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药对中3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该药对6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CQUITY UPLC~&#x00A9;HSS T3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乙腈-0.5%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 目的建立UPLC-PDA法同时测定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药对中3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该药对6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CQUITY UPLC~&#x00A9;HSS T3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乙腈-0.5%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检测波长333、354 nm;柱温30℃。在此色谱条件下,将定性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峰峰面积加和,代入野黄芩苷回归方程,计算总黄酮含有量。结果芦丁、野黄芩苷分别在1.96~21.6 ng(r=0.999 2)、37.2~409 ng(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芦丁、野黄芩苷、总黄酮平均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104.17%(1.98%)、102.01%(2.09%)、97.10%(2.95%)。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专属性强,可用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药对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药对 芦丁 野黄芩苷 总黄酮 UPLC-P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耳环多酚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及其组分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志超 傅咏梅 +3 位作者 张蜀 陈湘澜 谢振辉 邓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7-1135,共9页
建立并优化猴耳环多酚的纯化工艺并对其组分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以猴耳环多酚粗提物为原料,以吸附及解吸附效果筛选了最优大孔树脂,再以吸附、解吸附和纯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各工艺参数对AB-8树脂纯化多酚的影响,最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建立并优化猴耳环多酚的纯化工艺并对其组分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以猴耳环多酚粗提物为原料,以吸附及解吸附效果筛选了最优大孔树脂,再以吸附、解吸附和纯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各工艺参数对AB-8树脂纯化多酚的影响,最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法进行多酚组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优选AB-8树脂,粗提物以质量浓度3 mg/mL、流速1 mL/min上样10 BV(柱体积:1 BV=10 mL),水洗后,用60%乙醇5BV以1 mL/min的流速洗脱。在此工艺条件下,多酚纯度达到58.64%。UPLC-Q-TOF-MS定性分析了纯化后猴耳环多酚14种组分。建立的猴耳环多酚的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实现了其组分定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耳环多酚 纯化工艺 大孔树脂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叠鞘石斛叶抗氧化部位的筛选 被引量:4
16
作者 阮沛桦 邓红 +4 位作者 傅咏梅 张蜀 郭彩娥 黄树滨 李志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00-1707,共8页
以不同浓度乙醇对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Rchb.f.var.denneanum(Kerr.)Z.H.Tsi.]叶进行提取,再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抗氧化活性较高的60%乙醇粗提取物进行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采用超... 以不同浓度乙醇对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Rchb.f.var.denneanum(Kerr.)Z.H.Tsi.]叶进行提取,再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抗氧化活性较高的60%乙醇粗提取物进行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各部位进行成分分析,以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主要的抗氧化活性部位。其中,总黄酮在正丁醇层最高(24.89%);多糖在水层最高(0.23%);各萃取层均有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为水层>正丁醇层>乙酸乙酯层>二氯甲烷层>石油醚层。筛选出正丁醇层、水层为抗氧化主要活性部位,其抗氧化活性是黄酮类、多糖等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提取抗氧化活性化合物,开发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鞘石斛叶 灰色关联度 抗氧化活性部位 黄酮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鞘石斛叶黄酮类成分的“点-线-面”质量分析
17
作者 阮沛桦 邓红 +4 位作者 傅咏梅 张蜀 郭彩娥 林俊强 李志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36-1541,共6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法对叠鞘石斛叶进行“点-线-面”质量分析评价。方法采用UPLC-PDA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PDAHSS T3 C18(2.1 mm×100 mm,1.8μm);以四氢呋喃-乙腈-甲醇(10:22:5)-0.05%磷酸...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法对叠鞘石斛叶进行“点-线-面”质量分析评价。方法采用UPLC-PDA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PDAHSS T3 C18(2.1 mm×100 mm,1.8μm);以四氢呋喃-乙腈-甲醇(10:22:5)-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1;检测波长337 nm;柱温30℃;在此色谱条件下,同时测定芹菜素-6,8-二-C-葡萄苷、异夏佛塔苷、芦丁3个成分含量——“点”,并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线”,对10批叠鞘石斛叶指纹图谱进行全成分分析及相似度评价——“面”。结果3种单一成分及总黄酮成分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及相应RSD分别为99.15%(2.48%)、101.43%(1.86%)、96.42%(2.29%)、101.68%(2.17%)。指纹图谱共标定出峰29个,其中黄酮峰25个,共有峰23个;同种产地样品相似度0.968~0.995。相对于云南叠鞘石斛叶,产地四川的黄酮类成分更多,芹菜素-6,8-二-C-葡萄苷含量较低,但芦丁、总黄酮含量更高。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可同时测定叠鞘石斛叶三种单一成分及总黄酮成分含量。建立的“点-线-面”质量分析体系可为其他中药材、中成药等黄酮类成分的定量检测和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鞘石斛叶 黄酮类成分 “点-线-面” 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灌注液对家兔慢性鼻窦炎模型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程婉秋 王丽苹 +5 位作者 曾芷筠 江涛 陈艳芬 张祉思 侯捷 唐春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2-1626,共5页
目的研究鼻窦灌注液对慢性鼻窦炎家兔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抗炎机制。方法采用改良造模方法建立慢性鼻窦炎家兔模型,设立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及鼻窦灌注液低、中、高剂量组(1.2、2.4、4.8 g/kg)。在造模和给药期间观察动物... 目的研究鼻窦灌注液对慢性鼻窦炎家兔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抗炎机制。方法采用改良造模方法建立慢性鼻窦炎家兔模型,设立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及鼻窦灌注液低、中、高剂量组(1.2、2.4、4.8 g/kg)。在造模和给药期间观察动物鼻窦炎症状评分。给药4周后,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TNF-α、COX-2水平,RT-PCR法测定鼻黏膜COX-2、NF-κB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鼻窦灌注液各剂量组改善家兔症状评分值及鼻黏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降低血清中IL-6、IL-8、TNF-α、COX-2水平以及鼻黏膜COX-2及NF-κB mRNA表达(P<0.05,P<0.01)。结论鼻窦灌注液对慢性鼻窦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下调COX-2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灌注液 慢性鼻窦炎 炎性因子 核转录因子-ΚB 环氧合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