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4例儿童肿瘤强烈化疗并发败血症的病原菌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柯志勇 叶文庄 +1 位作者 罗学群 黄礼彬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导经验性用药。方法对化疗后发热的病儿做血培养,建立病原菌谱和药敏数据库,分析近5年的监测资料。结果在104次败血症中分离到106株病原菌,包括64株(63.8%)革兰氏阴性(G-)杆菌,其...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导经验性用药。方法对化疗后发热的病儿做血培养,建立病原菌谱和药敏数据库,分析近5年的监测资料。结果在104次败血症中分离到106株病原菌,包括64株(63.8%)革兰氏阴性(G-)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17株、铜绿假单胞菌15株、大肠埃希氏菌14株;另外培养出革兰氏阳性(G+)细菌36株、真菌6株。发生感染性休克11例次,10次为G-杆菌引起,以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发生率高。与G+细菌不同,G-杆菌败血症多数(68.8%)伴畏寒、寒战。G+细菌全部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利福平联合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2.3%和90.9%。9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5株(55.6%)。G-杆菌绝大多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98.4%、97.7%),其次为头孢比肟(88.2%)、头孢哌酮/舒巴坦(88.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8.1%),头孢他定、阿米卡星与环丙沙星三者中任何两种联合对全部G杆菌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后二者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用则各达95%以上。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分别有7株(41.2%)和4株(28.6%);大肠埃希氏菌耐环丙沙星7株(50%)。结论本组病儿化疗后败血症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最常见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前二者易引致感染性休克。G+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G-杆菌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最高;一些常用、经济的抗菌药联用可明显提高菌谱覆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化疗 粒细胞缺乏 败血症 抗生素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