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边缘城市的空间治理与融入策略--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梁邦兴 陈浩然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城市如何依托高新区带动全市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究边缘城市通过一定的空间治理和融入策略来服务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①中山市积极构建高新区的“超地方性”,强调空间治理的目标是服务区域协同发展;②推动多个城市职能尺度上移是边缘城市整体融入区域的重要策略,是中山市避免被继续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治理 融入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 边缘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新质生产力及其对地方的作用机制——基于视频化社交媒体场域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谢晓如 朱竑 +1 位作者 胡蕊纯 陈晓亮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5,共14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旅游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构建,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研究重点关注旅游业在多元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场景中的角色,特别是在强调体验经济和创新发展的趋势下,探讨旅游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构建。通...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旅游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构建,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研究重点关注旅游业在多元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场景中的角色,特别是在强调体验经济和创新发展的趋势下,探讨旅游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构建。通过文献与案例分析,从3个维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地方旅游的影响:(1)通过深化核心吸引物,夯实已有的旅游吸引基础;(2)增加新的旅游吸引要素,重点再造旅游亮点;(3)整合资源,激发地方主体的服务意识和地方认同感,强化地方情感治理。结果表明,视频化社交媒体时代旅游“新质生产力”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使原本不受关注的地方被重新“看见”和“显现”的能力、一种促使非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源有效转化并形成吸引的能力、一种帮助旅游者克服空间障碍助推旅游行为主体从客源地向目的地迁移流动的能力,以及一种增强驻留时间促使旅游主体诗意栖居的能力。研究结论指出,旅游新质生产力在视频化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能够显著提升地方旅游吸引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并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化社交媒体 旅游 新质生产力 地方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
3
作者 黄玉玲 安宁 张博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5-1624,共10页
微生物一直以来与人类共存在同一空间,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文章探究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重新解读身体与病毒的交流方式以及身体与城市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研究发现:1)... 微生物一直以来与人类共存在同一空间,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文章探究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重新解读身体与病毒的交流方式以及身体与城市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研究发现:1)在流动性视角下,症状的产生和对病毒的感知态度被视为身体与病毒的具身交流过程,且具身交流的结果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影响,这有助于人类重视病毒的能动性并正视病毒在身体内以及在城市空间中如何与人类共存共生;2)病毒流动性跨越身体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和尺度,通过关注病毒在延展的身体间流动探究身体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揭示城市的流动性和生物社会属性,即城市被视为拓扑的、超越边界的生物社会网络。文章丰富了身体与城市动态关系的认识,揭示了病毒大流行背景下宏观社会文化政治与微观身体行为实践意涵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微生物 身体 城市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商品的意象嵌入与在地化实践:以玛咖为例
4
作者 尹铎 朱竑 林煦丹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7,共11页
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人与物的高度流动使得许多旅游商品得以从原产地逐渐向其他旅游地扩散。文章通过观察法、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分析,以旅游商品玛咖为例,搭建旅游商品的在地化理论框架,追溯并分析其作为原产自秘鲁的食物... 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人与物的高度流动使得许多旅游商品得以从原产地逐渐向其他旅游地扩散。文章通过观察法、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分析,以旅游商品玛咖为例,搭建旅游商品的在地化理论框架,追溯并分析其作为原产自秘鲁的食物如何进入丽江古城进行销售,以及旅游者对其的消费想象与实践。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媒介与文化资本等主体对云南和丽江的旅游地意象建构是从宏观尺度意象向微观尺度意象传递与嵌套的过程,最终呈现为“原生态”与“神秘浪漫”的意象特征;2)玛咖通过意象投射、意象感知、主体实践等环节,在物质、表征及关系维度上契合了云南和丽江的复合地方意象,实现了从外来商品向在地化旅游商品的身份转换。该研究旨在探求外来旅游商品的在地化发展策略,为旅游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商品 旅游地意象 地方 在地化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空间反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解释
5
作者 罗加威 马凌 +1 位作者 陈家豪 王海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32,共14页
时代变迁引发青年求变,随着中国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空间上的反向流动趋势。文章以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从结构属性与能动意愿视... 时代变迁引发青年求变,随着中国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空间上的反向流动趋势。文章以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从结构属性与能动意愿视角建立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解释框架,结果发现:1)地理空间资源的不均衡、现代社会的流动方式多样化和高校毕业生(“Z世代”)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共同推动青年反向流动的择地意愿;2)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教育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的实现,以及对城市生活成本与综合环境的考虑等;3)高校毕业生空间上的反向流动,即向更低等级城市流动,并不一定代表其社会阶层的降低;一部分人适应反向流动后的生活,在经济和文化上渐渐融入当地,并建构新的社会网络,享受到在原大城市不同的生活品质。研究通过分析高校青年人才空间流动的新特点和现象,为优化城市引才体系提供实证依据,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人才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反向流动 社会流动 高校毕业生 社会转型 “Z世代”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隐联想测验视角下地理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影响
6
作者 袁振杰 何俊安 杨立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3-1205,共13页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2)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3)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4)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协调观 地理教育 内隐联想测验(IAT) 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文化旅游地的非遗展演与实践——以陕西黄帝陵祭典为例
7
作者 魏红妮 朱竑 陈晶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53,共1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展演类旅游地作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场域,承载着文化生产与地方建构的双重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变异与去地方化的现实挑战。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以陕西黄帝陵国家级非遗祭典仪式为研究对象,探讨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展演类旅游地作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场域,承载着文化生产与地方建构的双重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变异与去地方化的现实挑战。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以陕西黄帝陵国家级非遗祭典仪式为研究对象,探讨非遗展演在文化旅游中的实践特征,重点剖析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多元主体互动过程中的文化再生产与空间意义重构。文章综合运用R语言文本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揭示了政府、当地民众、游客等多元行动者与技术媒介在非遗展演中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非遗展演实质是一个由多元行动者共同构建的复杂网络,该网络将非遗与物质、技术以及社会关系紧密交织,不同行动者基于自身利益诉求,采用差异化的符号操演策略参与文化生产。政府通过景观政治途径构建民族国家叙事,游客通过身体实践实现仪式消费过程,当地民众则借助文化符号再造维系地方神圣性。非遗展演实践反映了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协商过程,这一过程重塑了空间意义,揭示了非遗展演中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动态耦合张力,这正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这一理论框架不仅为理解后现代语境中文化遗产的流动性本质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相关空间治理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文化旅游地 非遗展演 空间冲突与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视角下的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体验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谢泳涛 朱竑 陈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91,共11页
儿童游憩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儿童的游憩体验也备受学者的关注。该研究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案例地,采用照片引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尝试探究儿童视角下的儿童游憩体验。研究发现,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儿童游憩体验类型... 儿童游憩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儿童的游憩体验也备受学者的关注。该研究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案例地,采用照片引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尝试探究儿童视角下的儿童游憩体验。研究发现,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儿童游憩体验类型主要为3种:基于感官愉悦的感官式体验、基于认知的判断式体验和追求互动的社交式体验。影响儿童游憩体验的因素主要包括3方面:游憩设备与空间环境、儿童幻想与社会认知以及同伴关系。其中,在同伴关系中,区别于以往监督者的角色,家长的陪伴者角色更加突出,亲子间的亲密交流互动、强凝聚力的家庭氛围培养同样影响儿童的游憩体验。基于此,园区应选择高参与度、高安全性的游憩设备,提高游憩空间的功能可供性,提供符合儿童审美的游憩环境,并考虑游憩空间按年龄分区的管理模式促进儿童积极的游憩体验。园区应设置更多合作型游憩设备,提供亲子间交流合作的空间和机会。研究以期丰富儿童游憩体验以及儿童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并为城市儿童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游憩体验 广州市儿童公园 照片引谈法 儿童游憩体验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视角下“地缘政治”概念及其研究范式 被引量:7
9
作者 安宁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12-1420,共9页
分析1982—2019年中国核心学术刊物和著作,梳理地理学和政治学对于"地缘政治"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发现:①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地缘战略"等概念的关注,对"大国安全与崛起"等... 分析1982—2019年中国核心学术刊物和著作,梳理地理学和政治学对于"地缘政治"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发现:①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地缘战略"等概念的关注,对"大国安全与崛起"等议题的探讨,以及在分析框架中对案例和质性分析方法的强调等;②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各具特色,地理学衍生"地缘环境"等概念,政治学也衍生"地缘安全"等概念;地理学在议题上更具空间和系统思维,对海洋地缘政治等话题更偏好,而政治学更强调时事性,侧重于分析时事政治及其地缘政治逻辑等;在分析框架上,地理学受计量革命的影响深远,对质性和定量分析都有所关注,而政治学对案例分析和质性分析的依赖度更高。这些发现说明了当前学科分工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中的"地缘政治"概念和政治学中的"地缘政治"概念源出一脉的事实,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差异正是学科壁垒形成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跨学科 地理学 政治学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浩然 安宁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27-1635,共9页
流动性重塑了人地关系,地的再领域化过程可以视为一种跨阶层的垂直流动。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原有的城市行政结构体系。撤县设区是典型的城市的垂直流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县城本地居民的身份政治,... 流动性重塑了人地关系,地的再领域化过程可以视为一种跨阶层的垂直流动。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原有的城市行政结构体系。撤县设区是典型的城市的垂直流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县城本地居民的身份政治,以及他们与县城、新城之间的关系亦随之改变。以广州为例,通过研究撤县设区中本地居民与领域空间的关系重构,进而探讨流动性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变化。研究发现: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其身份政治在再领域化的过程中,从旧领域的多数群体转变为新领域的少数群体。这种转变导致本地居民排他策略的形成,并由此形成了新领域中的一个抵抗空间,重构了本地居民、旧领域和新领域之间的人地关系。研究城市的再领域化过程是对地理学探讨流动性的有效补充,有利于从地的视角更深入理解流动性的影响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人地关系 再领域化 撤县设区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27-2036,共10页
"流动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使中国成为观察和总结非西方背景下的国际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试验地。近年来,广州承担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功能不断深化,吸引大批外籍人士迁入。其中,法系群体虽然是广州的传统国际流动人口,但当前研究尚... "流动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使中国成为观察和总结非西方背景下的国际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试验地。近年来,广州承担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功能不断深化,吸引大批外籍人士迁入。其中,法系群体虽然是广州的传统国际流动人口,但当前研究尚未给予充分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对居住在广州市的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地方认同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法系群体在经济层面的效能感和获得感较积极,但由于语言的差异和生活配套服务的不便,该群体在社会文化层面对广州的地方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相对在穗日韩流动人口,法系群体的融入意愿普遍较高,被动融入本土社会的驱动力较强。在从"英语世界主导的全球化"向"面向多元文化服务的全球化"的转型过程中,为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流动人口提供更贴切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增强国际流动人口对于迁入地的地方认同,是学界和社会未来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系群体 国际流动人口 地方认同 世界城市 全球化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评述与本土反思 被引量:20
12
作者 袁振杰 陈晓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38-1945,共8页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两大视角,总结和归纳当前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内容。教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发展迅猛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但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发展尚处于以西方为主导的阶段,强势的西方话语体系还未充分涉及和理解非西方国家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当前是非西方国家建构自身教育地理学理论特色,并与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对话的重要机遇和窗口。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群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也进一步塑造了教育空间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总之,加深教育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增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中西对话,构建中国化的教育地理学研究体系,使教育空间成为考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视角,是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地理学 政治经济视角 社会文化视角 教育空间 本土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知识和地方:一个研学旅行研究的探索性理论框架 被引量:20
13
作者 袁振杰 谢宇琳 何兆聪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6,共13页
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 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国外研学旅行相关主流研究成果,阐释研学旅行在不同社会和时期的概念内涵,并提取研学主体、研学知识和研学地方3个维度,结构化分析国内外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研究重点议题。研究发现,国内研学旅行研究呈现现象导向和经世致用的特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和案例分析,但研学主体、知识和地方3个维度均存在科学问题判定以及理论层面建构的不足。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地理学近年来的理论反思,尝试引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学旅行研究的整合性研究视角,推动学科讨论和争鸣。该研究有助于研学旅行研究的理论化和本土化,并有助于深化研学旅行的内涵,服务高质量研学旅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知识 地方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失地农民“家”的重构与协商——以鄂尔多斯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尹铎 高权 杨梦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49-1856,共8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离乡进城的失地农民期盼在城市中营建“新家”并渴望扎根于城市。援引批判“家”的地理学理论,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的移民社区为例,分析失地农民重构后“新家”的状态与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在民间借...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离乡进城的失地农民期盼在城市中营建“新家”并渴望扎根于城市。援引批判“家”的地理学理论,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的移民社区为例,分析失地农民重构后“新家”的状态与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在民间借贷危机与被动城市化压力下,失地农民的“新家”处于一种复杂的“不确定性”之中。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束缚下失地农民通过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争取物质的富足与生活的意义。“家”的营建给了失地农民积极面对全新城市生活的理由与动力,但营建“家”的努力仍然无法让他们逃脱在城市中最真实的社会体验,并面临着在城市“新家”中多重且边缘的身份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地农民 重构 协商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反思:基于2015—2020年中英文文献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振杰 何兆聪 +1 位作者 蔡晓梅 陈聪颖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8-372,共15页
作为一个在中国发轫较晚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社会文化地理学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研究话题的日新月异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推陈出新,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近年(2015—2020年)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 作为一个在中国发轫较晚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社会文化地理学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研究话题的日新月异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推陈出新,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近年(2015—2020年)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同时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学科现象和值得反思的问题,如话题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性、研究科学性的反思和质疑等。因此,从延续学科自省的视角出发,有必要坚持从中、西对比的角度,不断度量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定位学科的特点,以期为国内社会文化地理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启示。借助文献分析工具对2015—2020年中、英文领域主要学术期刊的社会文化地理学文献进行采集和分析,辅以德尔菲法对学科专家进行咨询,尝试结合客观和主观数据,综合辨析当前中外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特色,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所在。从分析结果上看,国外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话题涵盖:1)从移民研究到流动性研究;2)从文化景观研究到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研究;3)弱势人群研究与关怀地理学等方面。中国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话题包括:1)理论引介与反思;2)城镇化、流动性与多元移民;3)旅游与地方;4)乡村转型与乡愁等方面。综合国内外社会文化地理研究成果可知,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发源地,在学科知识“生产—消费”循环中保持优势地位;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重点关注国际大政治和日常政治话题,而中国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与旅游和乡村话题结合紧密,与西方形成明显区别,反映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国际化趋势明显,但中、西方知识交换程度不高,知识边界依然明显。另外,专家咨询意见也凸显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者的学科归属感有待加强、研究范式系统化不足与共识不充分等问题。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需要不断推进学科交叉和方法创新,探索其地理学本质,在国际化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发展中国理论,服务国家,对话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地理学 研究进展 文献统计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美地理学研究主题的进展与启示——基于三国地理学权威期刊2010—2020年刊文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振杰 谢慧宇 郑英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9-357,共19页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前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并溯源其发展历程,对于在国际知识交互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挖掘和凸显中国地理学发展特色,具有一定意义。文章分别对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三本期刊在2010—202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三国地理学在近年来的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主题脉络。研究发现:1)美国地理学自然与人文并重,近年来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要素的综合地理研究比较活跃;2)英国在人文地理研究上更为“专注”,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极具特色;3)中国则以自然地理和区域研究为主,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呈后起之势。中国地理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着深刻的知识交互和影响,同时也基于各自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征。中国地理学需要抓住中国时代变迁的重大需求牵引,加深和强化中国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实现各分支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融合,在与全球同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地理故事”、总结“中国地理经验”,展现“中国地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发展 JGS TIBG AAAG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旅行社参与若干重大历史进程研究
17
作者 黄剑 朱竑 陈晓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0-170,共11页
中国旅行社的创立是我国旅游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创始人陈光甫作为民国时期江浙财团的代表人物,不仅在经济领域纵横捭阖,在政治领域也长袖善舞,所以该社不仅在民国旅游业中独占鳌头,更是积极参与了不少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进程。在前人研... 中国旅行社的创立是我国旅游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创始人陈光甫作为民国时期江浙财团的代表人物,不仅在经济领域纵横捭阖,在政治领域也长袖善舞,所以该社不仅在民国旅游业中独占鳌头,更是积极参与了不少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进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文章发现中国旅行社在平沈通车、西安事变、美军援华等重大历史进程中深度参与,凸显出该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中国旅行社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可以视为当时上层政经关系高度结合、银行资本与垄断资本不断密切的一个缩影。该研究希望通过对鲜为人知的旅游行业发展史的阐述,阐明中国旅行社产生和发展阶段的复杂经济社会背景,补全中国旅游研究脉络和知识体系,夯实旅游研究的历史维度和历史价值,为中国旅游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史料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光甫 中国旅行社 历史 资本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红”旅游地“好客”形象的建构--以淄博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谢晓如 翁晴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123,共16页
2023年初,传统工业城市淄博因“烧烤”话题燃爆互联网,旋即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网红”旅游地。文章探讨了淄博如何以“烧烤”为媒介,通过有效呼应互联网的影响,在政府、本地居民和游客三大主体的联动下,借助城市形象打造与旅游空... 2023年初,传统工业城市淄博因“烧烤”话题燃爆互联网,旋即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网红”旅游地。文章探讨了淄博如何以“烧烤”为媒介,通过有效呼应互联网的影响,在政府、本地居民和游客三大主体的联动下,借助城市形象打造与旅游空间塑造、居民与游客主客关系的协同,将淄博“好客”文化的地方实践与城市旅游的快速转型相结合。该研究从待客之道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政治的视角研究了淄博好客形象的建构框架,并为好客城市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同时,重点考察了城市制度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下“好客淄博”城市景观的塑造、居民对本土“好客”文化的传承,以及游客积极参与地方“好客”话语的传播与形象构建的过程。结果表明,“淄博烧烤”在互联网引流下演变为城市旅游中的好客话语,并通过政府、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主客互动,从城市物质空间、情感实践与文化意涵上建构了淄博好客的地方形象。尽管淄博的旅游市场在热潮之后有所回落,但其持续吸引游客的潜力仍然存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其旅游市场及游客对当地好客文化体验的变化,为其他新兴“网红”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总体而言,该研究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从“好客”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政治的视角强调了互联网时代城市旅游中本地居民对游客态度的好坏对城市旅游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淄博烧烤 好客山东 城市转型 “网红”旅游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客具身体验视角下传统乡村旅游地的地方重构——婺源案例 被引量:26
19
作者 曾丽 高权 陈晓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9-79,共11页
传统乡村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如何在由旅游引发的变迁中理解乡村的地方重构问题,相关机理和实践均有待深入。近年,具身范式转换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其中,旅游情境下游客具身体验与... 传统乡村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如何在由旅游引发的变迁中理解乡村的地方重构问题,相关机理和实践均有待深入。近年,具身范式转换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其中,旅游情境下游客具身体验与地方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关系。该文首先从游客具身体验视角对旅游引发的地方重构进行了文献述评,探查游客在地方重构中的作用,并以婺源为案例地,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查游客具身体验重构地方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婺源"地方性-去地方化-再地方化"的地方重构过程中,游客高峰体验和日常性体验对立统一的演进过程推动了传统乡村旅游地的地方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地方重构 游客 具身体验 婺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治理研究进展及主要议题分析
20
作者 王潮汐 陈晓亮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267-274,280,共9页
旅游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现代治理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治理是旅游研究与政治学交叉形成的产物,主要探讨多元政治主体在旅游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方式。运用CiteSpace工具对2001-2024年国内... 旅游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现代治理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治理是旅游研究与政治学交叉形成的产物,主要探讨多元政治主体在旅游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方式。运用CiteSpace工具对2001-2024年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进行分析,总结旅游治理研究主要议题和研究重点。结果表明:①旅游中的治理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重视,研究热度不断增强;②对于旅游治理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可概括为三大模式(多元利益者协同旅游治理、旅游开发治理、旅游环境可持续治理)和三大主题(国家公园旅游治理、乡村旅游治理、全球化与跨境旅游治理);③在旅游治理模式的更迭中,复合的旅游治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旅游治理 治理模式 多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