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N技术在广东省地震信息网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晓发 王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3-588,598,共6页
在对CDN原理和广东省地震信息网配置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智能DNS解析和内容缓存技术,实现了广东省地震信息网CDN全站加速的架构,并对该系统应用前后网站访问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大幅提升了网站的访问速度和负载能力... 在对CDN原理和广东省地震信息网配置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智能DNS解析和内容缓存技术,实现了广东省地震信息网CDN全站加速的架构,并对该系统应用前后网站访问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大幅提升了网站的访问速度和负载能力。最后,结合河源4.8级地震对网站的访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网站流量统计、访问概况及WEB服务器负载3个方面进一步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域名解析 内容分发网络 缓存技术 全站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桥梁地震安全性在线监测与评估系统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姜慧 王立新 +4 位作者 严琨 赵贤任 马宏伟 丁桦 聂振华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大型桥梁地震安全性在线监测与评估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技术内容:1基于B/S架构的桥梁强震观测台阵实时监测技术;2基于多指标信息融合技术的桥梁安全评估方法;3快速桥梁数值仿真技术和抗震性能评估;4桥梁监测与评估系统集成与可视化系统... 大型桥梁地震安全性在线监测与评估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技术内容:1基于B/S架构的桥梁强震观测台阵实时监测技术;2基于多指标信息融合技术的桥梁安全评估方法;3快速桥梁数值仿真技术和抗震性能评估;4桥梁监测与评估系统集成与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桥梁强震监测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分析、诊断、仿真和评估一体化。平时不间断地分析诊断桥梁与初始或完好状态动力特性的差异,为桥梁养护和加固提供参考依据;发生船撞或地震时,快速评估事件后桥梁的安全状态,并对异常进行警报,给桥梁管理方提供破坏事件的强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桥梁 地震安全 健康诊断 快速仿真 在线监测与评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阳江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小娜 邓志辉 +1 位作者 叶秀薇 王力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3-1171,共19页
文中基于广东、广西和海南地震台网共49个台站于1990年1月—2019年8月记录的6390个地震的4322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422956条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阳江地区0.1°×0.1°的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及6255... 文中基于广东、广西和海南地震台网共49个台站于1990年1月—2019年8月记录的6390个地震的4322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422956条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阳江地区0.1°×0.1°的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及6255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阳江地区的浅层P波速度较高,可能与该区沉积层较薄且普遍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和寒武纪变质岩有关。浅层速度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及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马水—蒲白一带的高、低速转换带与阳春-织篢断裂的NE走向有明显的一致性,西侧的低速体多对应燕山期花岗岩系的分布区,而东侧的高速体多对应寒武纪变质岩系。阳江6.4级地震位于燕山期花岗岩系低速异常所夹的高速孕震层内,其下方为低速异常,推测下方的低速层属于延性剪切层,地幔楔熔融以及玄武岩的底侵作用使得该层岩石部分熔融,表现出低速异常。20km深度附近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验证了阳江地区存在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30km深度处陆区到沿海呈现出NW低速、SE高速的特征,验证了华南沿海大陆的地壳减薄特征。推测NEE向的洋边海—平岗地震条带位于平岗断裂西南的逆冲隐伏段上,该隐伏段与洋边海断裂交会处发生的3次5级以上地震可能均为洋边海断裂和平岗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隐伏段在地下4~13km深度处延伸,走向为N78°E,倾向NW,倾角约为85°,位于高、低速异常交界处并偏向于高速一侧,其NW侧为高速区,SE侧为低速区,反映了中新世以来NW盘抬升、SE盘下降的构造活动特征,亦与2004年阳江4.9级地震的逆断兼具少量左旋走滑的性质吻合。平岗断裂隐伏段与NE段的产状差异较大,推测平岗断裂可能在平岗附近扭为“麻花”状,两侧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和运动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江地区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低速层 地壳减薄 平岗断裂隐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地震台网近震定位精度的经验性GT准则 被引量:7
4
作者 吕作勇 杨传成 房立华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B10期657-664,共8页
利用广东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流动台记录的2次人工爆破事件,通过随机模拟台网几何形态,获得了该台网近震定位精度的经验性GT(Ground Truth)准则。结果表明:地震定位精度与台网几何形态密切相关;当台网满足以下条件时近震震中定位精度优于... 利用广东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流动台记录的2次人工爆破事件,通过随机模拟台网几何形态,获得了该台网近震定位精度的经验性GT(Ground Truth)准则。结果表明:地震定位精度与台网几何形态密切相关;当台网满足以下条件时近震震中定位精度优于2km,震源深度精度优于3km,具有95%的置信度:(1)震中距小于150km的台站数≥7;(2)一级方位角空区<180°;(3)震中距小于10km的台站数≥1。在评估震源深度精度时,发现对于壳内地震,可靠的近台数据能够提高震源深度的精度,而定位时震中距较大的台站数量的增加对震源深度的精度影响很小。最后,应用该GT准则对广东地震台网产出的地震观测报告进行了评估,获得了1160个GT2参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地震台网 定位精度 经验性GT准则 GT2参考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叶秀薇 吕作勇 +6 位作者 王亮 宋佳佳 段永红 王帅军 宋向辉 郑金宝 皮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4-2321,共18页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粤东地区 人工地震测深 壳幔精细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鼎湖—高明—金湾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叶秀薇 张项 +6 位作者 吕金水 刘宝峰 王小娜 王力伟 吕作勇 谭争光 熊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59-1969,共11页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沿剖面莫霍面深度从NW向SE,从30.0 km逐渐抬升到28.0 km,鼎湖至高明间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地壳低速层非均匀连续,NW一侧速度低于SE一侧,且莫霍面隆起区之上为最显著的低速异常区域,中心最低速度为6.05 km·s-1;吴川—四会断裂、广州—恩平断裂可能为深部物质上涌的主要通道之一,两条断裂所围限的从珠江口西侧的鼎湖、高明往北东延伸到珠江口东侧的清远、从化区域为可能的连续莫霍面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深地震剖面 地壳速度结构 莫霍面隆起 吴川—四会断裂 广州—恩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小娜 叶秀薇 +1 位作者 黄元敏 王力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73-4683,共11页
本文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台湾“中央”气象局17个台的宽频带记录,使用CAP方法反演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 S6.2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1走向/倾角/滑动角为89°/82°/-173°,节面2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 本文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台湾“中央”气象局17个台的宽频带记录,使用CAP方法反演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 S6.2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1走向/倾角/滑动角为89°/82°/-173°,节面2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58°/84°/-7°,最佳拟合深度14 km,矩震级5.8.使用双差定位获取了94个M L2.0以上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位于北纬23.36°,东经118.62°,震源深度10.43 km.根据小震分布和构造应力场反演得到余震断层面走向和倾角分别为88°和60°.研究认为,台湾海峡6.2级地震发震构造为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受南海板块张裂拉伸发育而成,孕震过程中有东山隆起东缘断裂的参与,推测在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NW-SE向挤压碰撞背景下,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与近NS向的东山隆起东缘断裂交接部位属于强度薄弱区,最终产生高倾角右旋走滑错动而引发地震,余震主要沿台湾浅滩断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M S6.2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台湾浅滩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区域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的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 被引量:8
8
作者 吕作勇 丘学林 +3 位作者 叶春明 孙金龙 段永红 吕金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5,共6页
以海上气枪和陆地人工爆破作为震源,利用陆地流动地震台站、固定地震台站和海底地震仪(OBS)同步接收信号,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区域进行了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文章详细介绍了此次海陆联测的地震数据采集和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 以海上气枪和陆地人工爆破作为震源,利用陆地流动地震台站、固定地震台站和海底地震仪(OBS)同步接收信号,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区域进行了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文章详细介绍了此次海陆联测的地震数据采集和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方法和震相识别。固定、流动地震台站和OBS大部分均能较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包括Pg、Pc P、Pm P、Pn、Sg等深部震相。气枪和人工爆破震源的联合使用以及海陆密集台站的同步接收信号,有效地提高了海陆过渡带的射线覆盖和交叉程度,为获取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精细结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 三维 气枪震源 人工爆破 海底地震仪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地区近震ML震级量规函数 被引量:7
9
作者 吕作勇 马晓静 房立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收集了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根据Richter提出的原始M_L震级定义,分别采用了频率域和时间域2种仿真技术将宽频带速度波形仿真为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波形,在仿真后的波形上自动量取地震水平向最大振幅,研究获得了广东地区近震M_L震... 收集了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根据Richter提出的原始M_L震级定义,分别采用了频率域和时间域2种仿真技术将宽频带速度波形仿真为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波形,在仿真后的波形上自动量取地震水平向最大振幅,研究获得了广东地区近震M_L震级的量规函数。通过对各台站计算的M_L震级残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广东地震台网44个台站的台站校正。对台站校正的Z检验结果表明,44个台站中有38个台站的台站校正明显不为0。新量规函数以及台站校正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广东地震台网测定M_L震级的精度,使M_L震级测定的离散程度降低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地震台网 近震ML震级 量规函数 台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力伟 王宝善 +3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43,共21页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海陆地震联测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化城镇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设计、开发与实现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焜浩 王立新 +1 位作者 刘智 吴华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7-955,共9页
本文为满足不同用户对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功能的需求,在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成果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开发并实现了由一系列通用功能模块组成的模块化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在设计阶段确定了各模块的功能、所需数据及其相互... 本文为满足不同用户对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功能的需求,在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成果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开发并实现了由一系列通用功能模块组成的模块化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在设计阶段确定了各模块的功能、所需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分割出一系列高内聚低耦合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使用MEF插件式开发框架,以功能模块为单位进行软件开发,形成多个具有特定功能、互相独立的工具包;使用WPF技术对该系统平台进行开发,通过整合各功能模块,最终形成多模块灵活组合调用、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城镇地震灾害风险动态评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模块化系统 系统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的强震台站监测能力分析
12
作者 丁莉莎 谢剑波 +5 位作者 吴华灯 廖一帆 叶世山 卢子晋 马洁美 吕仲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55,共17页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粤东密集台网的强震日常记录数据为基础,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密度函数,研究强震动台站背景噪声频谱的统计规律,建立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平均模型、最小模型以及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通...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粤东密集台网的强震日常记录数据为基础,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密度函数,研究强震动台站背景噪声频谱的统计规律,建立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平均模型、最小模型以及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通过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与区域地震事件的频率-加速度幅值分布曲线互比的强震台站监测能力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台站每日背景噪声加速度有效值,并估算了强震台站记录不同震级区域地震事件的概率,来评价台站的监测能力。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分析方法是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密度分布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工程地震学中频率域去噪低端截止频率的讨论。由于仪器自噪声和环境噪声的相互作用不同而导致台站的噪声下限不同,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最小模型可以作为该台最优监测能力的估计,是强震仪及观测环境的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强震台站 背景噪声 监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黄埔大桥模态频率连续监测中的温度影响Ⅱ:温度影响及建模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立新 朱嘉健 +2 位作者 姜慧 赵贤任 李雪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60,共10页
本文在《珠江黄埔大桥模态频率连续监测中的温度影响Ⅰ:频率识别》的基础上,利用2013年10月至11月的识别频率和温度数据,针对环境温度对珠江黄埔大桥频率监测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时程曲线对比以及线性拟合,对温度与识别频率进... 本文在《珠江黄埔大桥模态频率连续监测中的温度影响Ⅰ:频率识别》的基础上,利用2013年10月至11月的识别频率和温度数据,针对环境温度对珠江黄埔大桥频率监测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时程曲线对比以及线性拟合,对温度与识别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分别采用多项式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SVR)进行建模分析,并利用拟合模型对测试样本进行频率预测;最后通过残差分析,评价了两种非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大桥模态频率与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两种非线性模型均能很好地对频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模拟,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黄埔大桥 频率变化 温度影响 支持向量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分析的生命线系统节点重要性评价——以广州市部分城区供电网络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华平 王立新 +3 位作者 程贤 廖少毅 董振冉 李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2-238,共7页
地震灾害对各种生命线系统(如供电网、供水网和供气网等)的影响是巨大的,震后对各种生命线系统的营救也是减灾救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高效的减灾救灾是建立在对生命线系统的充分认识和有效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准确的评价生命线系统中各个... 地震灾害对各种生命线系统(如供电网、供水网和供气网等)的影响是巨大的,震后对各种生命线系统的营救也是减灾救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高效的减灾救灾是建立在对生命线系统的充分认识和有效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准确的评价生命线系统中各个节点的重要性能有效地帮助决策者做出高效的减灾救灾决策,比如针对各个节点分配减灾救灾资源。本文从网络分析的角度出发,基于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紧密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介数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三种中心度度量的方法来评价生命线系统中节点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广州市部分中心城区中的23个电站(或者变压器)组成的供电网络来验证这三种中心度度量,评价出这23个电站(或者变压器)的重要性。该项研究突出从网络的角度来分析生命线系统节点的重要性,帮助决策者认识和评估生命线系统,提高减灾救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灾救灾 网络分析 生命线系统 中心度度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震源和密集台阵观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区浅部P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力伟 张云鹏 +5 位作者 王伟涛 刘世烁 叶秀薇 杨微 徐善辉 马晓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82-4596,共15页
城市下方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服务城市建设规划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的重要资料.2020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浅层结构探测实验布设了由6172个短周期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并利用新型甲烷绿色震源开展了63次主动源激发.本文拾取了63次甲烷震源... 城市下方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服务城市建设规划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的重要资料.2020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浅层结构探测实验布设了由6172个短周期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并利用新型甲烷绿色震源开展了63次主动源激发.本文拾取了63次甲烷震源激发在各台站记录到的16885条初至P波,采用simul2000走时反演程序首次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区高分辨率的地壳浅部(1.5 km深度以上)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成像结果与区域地形和浅部岩性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断陷区呈现低V_(P),而断隆区为高V_(P)分布,分别与碎屑沉积岩、花岗岩及变质岩等相对应.(2)广从断裂、瘦狗岭断裂、珠江口断裂和白坭—沙湾断裂两侧速度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瘦狗岭断裂的控制作用最强,使得不同深度速度分布在南北向的差异最为显著.(3)跨断层速度剖面分布特征显示区域断裂控制着沉积层的展布和基底埋藏深度.本文研究表明,将新型绿色震源和密集台阵相结合是探测城市承载体下方速度结构和断层系统的有效方法,具备较强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甲烷震源 密集台阵 体波层析成像 浅层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丰江水库大坝贯穿裂缝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晓春 姜慧 +2 位作者 王立新 刘智 朱敏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8-305,共8页
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水库大坝附近发生MS 6.1级强烈地震后,13—17#坝段在108.5m高程处出现了长达82m的贯穿裂缝,导致水库渗漏,其后虽进行了加固处理,但经过50多年的运营,贯穿裂缝的现状如何,备受各级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近... 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水库大坝附近发生MS 6.1级强烈地震后,13—17#坝段在108.5m高程处出现了长达82m的贯穿裂缝,导致水库渗漏,其后虽进行了加固处理,但经过50多年的运营,贯穿裂缝的现状如何,备受各级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近些年大坝上的多次小震观测记录,通过对有无贯穿裂缝坝段的地震加速度时程傅氏谱及上下坝体传递函数的对比分析,对14#坝段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大坝贯穿裂缝没有明显恶化,但整体性依然较差,仍然是大坝稳定性的最大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水库大坝 贯穿裂缝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部分城区震害预测与信息服务系统构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晋 姜慧 +2 位作者 王立新 刘燕萍 吴华平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4-147,共4页
广州市部分城区震害预测与信息服务系统,是在原广州市震害预测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作区内所有数据进行了重新调查更新,并建设新的系统。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对系统进行整合开发,将之集成在多元平台之上,使其可广泛使用于电脑、移动设... 广州市部分城区震害预测与信息服务系统,是在原广州市震害预测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作区内所有数据进行了重新调查更新,并建设新的系统。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对系统进行整合开发,将之集成在多元平台之上,使其可广泛使用于电脑、移动设备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以及其他网络平台,系统操作简单灵活,实现了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准确、实用的地震信息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害预测 系统 数据 信息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AS-C24型数字测震仪实时数据的解码及加速度和位移仿真的实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华灯 谢剑波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3期508-517,共10页
本文尝试使用了一种图形编程语言进行数据解码和仿真研究,阐述了用该语言实现EDAS-C24型数字测震仪实时数据流的解码过程,提出了在G语言下利用数字滤波器逼近模拟积分器及模拟微分器响应实现对解码数据实时仿真的方法,并通过设定频带宽... 本文尝试使用了一种图形编程语言进行数据解码和仿真研究,阐述了用该语言实现EDAS-C24型数字测震仪实时数据流的解码过程,提出了在G语言下利用数字滤波器逼近模拟积分器及模拟微分器响应实现对解码数据实时仿真的方法,并通过设定频带宽度,比较了设计的补偿滤波响应和实际的幅频响应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设定的频带内,补偿滤波响应和实际的幅频响应是一致的,仿真的精度是理想的,成果已经在广东省地震科普馆的地震互动区部署运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VIEW G编程语言 测震仪 实时数据 解码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度二次协方差矩阵和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军香 王立新 +2 位作者 姜慧 朱嘉健 卢滔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4-221,共8页
为了能对结构早期损伤进行有效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响应二次协方差(CoC)矩阵和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通过数值模拟,以白噪声作为激励,获取结构在不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下的加速度响应,并计算相应的二次协方差矩阵... 为了能对结构早期损伤进行有效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响应二次协方差(CoC)矩阵和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通过数值模拟,以白噪声作为激励,获取结构在不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下的加速度响应,并计算相应的二次协方差矩阵;然后,把二次协方差矩阵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向量,对网络进行训练并对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同时进行识别。本文以桁架为例,将二次协方差矩阵和BP神经网络结合,对结构单损伤和多损伤分别进行识别,同时采用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与BP神经网络结合作为对比指标。对比发现:相比于模态指标,基于加速度响应二次协方差矩阵和BP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较好的识别结构的单损伤和多损伤,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响应 白噪声激励 二次协方差矩阵 BP神经网络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黄埔大桥模态频率连续监测中的温度影响Ⅰ:频率识别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嘉健 王立新 +2 位作者 姜慧 赵贤任 李雪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5,共9页
为研究环境温度对珠江黄埔大桥频率监测的影响,首先要对大桥模态频率进行连续识别。珠江黄埔大桥上架设的监测系统为强震动台阵,相较于其他健康监测系统测点较少,因此,应基于强震动台阵系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对大桥频率进行识别。... 为研究环境温度对珠江黄埔大桥频率监测的影响,首先要对大桥模态频率进行连续识别。珠江黄埔大桥上架设的监测系统为强震动台阵,相较于其他健康监测系统测点较少,因此,应基于强震动台阵系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对大桥频率进行识别。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平均正则化功率谱法(ANPSD)、频域分解法(FDD)和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法(Cov-SSI)的识别结果,择优应用于珠江黄埔大桥的频率自动识别中。采用珠江黄埔大桥强震动台阵记录的2013年4月至11月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频率识别,识别结果可用于观测和研究大桥频率在环境影响下的波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振动 结构健康监测 珠江黄埔大桥 模态频率识别 频率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