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基岩断层面形貌定量特征识别古地震--以霍山山前断裂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宏林 魏占玉 +1 位作者 毕丽思 徐岳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0-412,共13页
基岩断层面形貌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是研究断层活动历史和识别古地震的有效手段,是对探槽技术的有力补充,可以弥补在基岩区开展古地震研究技术手段的严重不足。文中以山西霍山山前断裂上的断层面(崖)为例,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 基岩断层面形貌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是研究断层活动历史和识别古地震的有效手段,是对探槽技术的有力补充,可以弥补在基岩区开展古地震研究技术手段的严重不足。文中以山西霍山山前断裂上的断层面(崖)为例,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2D分维值,并通过沿断层走向逐条平均的方式获得了2D分维值在断层倾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断层面形貌在倾向上具有显著的分带性特征,由此获得的每个分带的特征分维值随断层面高度的增加呈阶跃式增加。这种断层面形貌在倾向上的显著分带性特征、特征分维值的阶跃式增加反映了断层面的出露方式不是渐进式,而是不连续的间歇式;这种间歇式分带性出露方式与断层的周期性地震活动相关,每个分带的特征值与每个分带的出露时间相关,即与地震发生时间相关。因此:1)可以通过每一个断层面分带的特征分维值估计该分带出露的时间;2)断层面分带的宽度可以用来估计每次破裂地震的同震位移量。霍山山前断裂带上3个基岩断层面形貌分带揭示出3次地震事件;3个2D特征分维值不仅显示3个分带自上而下由老变新的阶跃特征,而且3个阶跃之间大致相等的特征分维值差显示了3次地震发生间隔是大致相等的;断层面分带的宽度反映出破裂地震的倾向同震位移量大约为3.5m。此外,在阶跃式分带之间还存在宽0.5~1m的较窄分带,这些窄分带的特征分维值是随断层面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的,显示在间震期基岩断层面被逐渐剥露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断层面形貌 古地震 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 霍山山前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 被引量:6
2
作者 邓志辉 陈梅花 +2 位作者 杨竹转 严兴 邓远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8-666,共9页
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a以上,上升时间较短,1~2a;震中位于异常频次相对下降和上... 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a以上,上升时间较短,1~2a;震中位于异常频次相对下降和上升幅度都是最大的中心或邻近区域.在地震孕育中期阶段发生水汽异常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裂隙的张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速度所致.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10a~几a),地壳岩石受压缩变形,孔隙、裂隙不断闭合或减少,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减少,潜热交换速度也随之降低,相对湿度异常频次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地壳岩石变形进一步加大,可能导致微破裂不断扩展,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由减少转为增加,潜热交换速度由降低转为迅速增加,相对湿度异常频度也表现出由逐年下降转为突发的快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水汽异常 龙门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震灾害自动成图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小芳 戚洪飞 俞岗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1,共5页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有许多定性图件,目前常用的成图方法是根据研究区的离散点钻孔结果人工勾画,费时费力;或对离散点钻孔结果强制赋予0、1数值,然后进行插值成图,其从逻辑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的客观情况。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该文提出了...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有许多定性图件,目前常用的成图方法是根据研究区的离散点钻孔结果人工勾画,费时费力;或对离散点钻孔结果强制赋予0、1数值,然后进行插值成图,其从逻辑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的客观情况。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该文提出了使用分类工具SVC,将不同结果的离散点钻孔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分类的自动成图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效率高,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钻孔 定性灾害图件 自动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丰江水库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特征及库水的渗透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叶秀薇 邓志辉 +4 位作者 黄元敏 刘吉平 王小娜 刘锦 谭争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32-3444,共13页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07年6月—2014年7月新丰江水库地区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研究库区序列分布及速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库区中上地壳不同深度P波速度存在显著横向不均匀性,浅...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07年6月—2014年7月新丰江水库地区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研究库区序列分布及速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库区中上地壳不同深度P波速度存在显著横向不均匀性,浅部库区速度高于周缘,在5~10 km上地壳从库坝下游白田至库尾锡场NW方向存在高速异常体以及2个低速间断区域,低速间断区分别位于人字石断裂与南山—坳头断裂交汇处以及1962年6.1级地震震源区,库水可能沿低速间断区的人字石断裂、石角—新港—白田断裂下渗至13~14 km的地壳.在10~14 km地壳以NE走向的大坪—岩前断裂为界,NW侧为最高速度6.2 km·s^(-1)的高速区域,SE侧从库区中部回龙至库坝下游白田为显著低速异常区域,是可能的库水渗透影响区域,亦是库区中强地震集中区.库区地震多发生在高速体内部、高低速过渡带或低速的渗水通道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联合反演 新丰江水库 库水渗透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山山前断裂带冲沟纵剖面数学拟合函数的构造响应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毕丽思 何宏林 +3 位作者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孙浩越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4,共8页
处于不同构造环境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冲沟会呈现出不同的数学函数形态特征,常见的有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乘幂函数等。它们反映了冲沟演化对发育时间、区域气候特征、河床基岩性质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响应。基于DEM数据提取... 处于不同构造环境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冲沟会呈现出不同的数学函数形态特征,常见的有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乘幂函数等。它们反映了冲沟演化对发育时间、区域气候特征、河床基岩性质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响应。基于DEM数据提取了横跨霍山山前断裂带的64条冲沟,分析了冲沟纵剖面的拟合函数及其所反映的冲沟对断裂活动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横跨霍山山前断裂带的冲沟均表现为幼年期的线性函数形态或轻微下凹的指数函数形态,这反映了上新世以来霍山山前断裂带持续而强烈的正断层作用,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时间间隔较短的多次强烈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沟纵剖面 数学拟合函数 DEM数据 霍山山前断裂带 构造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冲沟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与陡峭指数的构造响应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毕丽思 何宏林 +3 位作者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孙浩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8-1172,共15页
利用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作用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之间关系的河流水力侵蚀模型,以小流域性的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分析了64条横跨断裂发育的冲沟的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θ)与陡峭指数(logks);研究了它们对霍山山前... 利用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作用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之间关系的河流水力侵蚀模型,以小流域性的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分析了64条横跨断裂发育的冲沟的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θ)与陡峭指数(logks);研究了它们对霍山山前断裂构造活动的响应特征:1)冲沟的S-A双对数图基本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凸特征,这是对断裂区域构造隆升速率大于河流下切侵蚀速率的直观响应;2)冲沟的凹曲指数θ值均<0.35,平均值仅为0.223,远低于均衡河道的经验平均值(0.49),这是冲沟纵剖面下凹程度低的直接的量化表达,反映了冲沟的发育是很年轻的,而其原因主要是霍山山前断裂频繁而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冲沟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下切侵蚀作用来调整剖面形态;3)冲沟的陡峭指数logks值呈现出老爷顶一带最高,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比南部高的分布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霍山山前断裂在老爷顶一带隆升速率最大,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隆升速率比南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山前断裂 河流水力侵蚀模型 冲沟 DEM S-A双对数图 凹曲指数 陡峭指数 构造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钻孔揭露的广州城区软土分布特征及震陷预测 被引量:4
7
作者 毕丽思 陈小芳 卢帮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6-1033,共8页
以面积达270km2的广州城区为研究区,利用高密度分布的近12 000个钻孔,综合各行业规范对软土的定义,判别出广州城区的软土层,并详细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为:研究区内近80%的面积其下伏地层有软土分布,软土层在广州城区埋藏较浅,其顶... 以面积达270km2的广州城区为研究区,利用高密度分布的近12 000个钻孔,综合各行业规范对软土的定义,判别出广州城区的软土层,并详细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为:研究区内近80%的面积其下伏地层有软土分布,软土层在广州城区埋藏较浅,其顶板埋深约6.0m以浅,并呈现中部浅、南北两侧深的特点;另外,软土层在广州城区沉积厚度差异较大,厚度不足1.5~13.5m者皆有分布,其中厚度大于3.0m的地区占了研究区面积的32%,同时软土的厚度分布呈现出研究区南部、西部的厚度大,中部、北部的厚度小,河流岸边的厚度大,远离河流的厚度小的特点,并且呈现出两个沉积中心。结合上述结果,初步预测出研究区内近1/3的面积在强烈地震时可能产生软土震陷,软土震陷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 广州 软土 震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航磁资料解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 被引量:2
8
作者 毕丽思 黄剑涛 +4 位作者 任镇寰 叶秀薇 卢帮华 刘天佑 乔计花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99,共10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航磁异常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并且在以近EW向为主体的磁场背景下,同时存在NE、NW向磁场体。经过对其航磁资料进行系统处理、分析、解释,确认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深部存在近EW向、NW向、NE向三组断裂系。近EW向断裂是主要断... 珠江三角洲地区航磁异常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并且在以近EW向为主体的磁场背景下,同时存在NE、NW向磁场体。经过对其航磁资料进行系统处理、分析、解释,确认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深部存在近EW向、NW向、NE向三组断裂系。近EW向断裂是主要断裂,大部分深及30 km以上。NW向断裂较发育,但切割深度较浅,大部分在10 km左右。NE向断裂的切割深度亦不大,特别是一些以往被称为是深部断裂者大多数只有10 km左右,不超过20 km。三组断裂间相互切割,但近EW向与NW向断裂活动性较强、活动时代较新。这些成果与重力资料系统处理结果基本一致,与传统认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格局则有较大改变。最后,本文提出"新构造期深部断裂"的新概念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 航磁异常 深部断裂 新构造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钻孔分析广州城区的软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震陷情况 被引量:2
9
作者 毕丽思 陈小芳 +1 位作者 马浩明 卢帮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7-645,共9页
以面积为270 km2的广州城区为研究区,利用高密度分布的近12 000个钻孔,判别出广州城区的软土层,详细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城区内的软土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大部分地段为单层,埋藏深度小于6. 0 m,且中部较浅,南北两侧... 以面积为270 km2的广州城区为研究区,利用高密度分布的近12 000个钻孔,判别出广州城区的软土层,详细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城区内的软土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大部分地段为单层,埋藏深度小于6. 0 m,且中部较浅,南北两侧较深。软土的沉积厚度较大,并呈现出研究区南部、西部的厚度大,中部、北部的厚度小,靠近河流岸边的厚度大,远离河流的厚度小的特点,同时还存在2个沉积中心。在强烈地震时广州城区内相当一部分面积可能产生软土震陷,软土震陷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由于软土的厚度与埋深、液性指标和孔隙比等指标不同,震陷性在空间上呈现出轻微、中等、严重等不同危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城区 钻孔 软土 地震 震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丰江地区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及活动构造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叶秀薇 黄元敏 刘吉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5-476,共12页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07年6月~2014年7月新丰江地区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P波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对比区域活动构造的产状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结果显示,自ES向WN新丰江库区断裂深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与重...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07年6月~2014年7月新丰江地区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P波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对比区域活动构造的产状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结果显示,自ES向WN新丰江库区断裂深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与重力场的研究结果一致。库区大坝至东源锡场之间的中-上地壳存在4个大小不等的高速体,其中,锡场下方的高速体I体积最大(EW向截面约6km×7km),速度最大,中心速度达6.3km/s。库区大坝下方存在以人字石断裂(F2)、南山-坳头断裂(F4)、河源断裂(F1)、石角-新港-白田断裂(F5)等为中心的强烈构造变形区,1960年至今大坝下方高速体Ⅲ、Ⅳ边缘已发生包括1962年6.1级地震在内的7次ML≥5.0地震,能量释放较为彻底;锡场下方高速体Ⅰ的边缘自2012年以来中小地震活跃,且b值较低,不排除发展为中强震孕震凹凸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联合反演 活动构造 新丰江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资料从深部断裂系统讨论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 被引量:1
11
作者 毕丽思 任镇寰 +3 位作者 叶秀薇 吴业彪 刘天佑 乔计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2-1348,共17页
湛江湾地区的新构造基本都是推测断裂,地表并无较大规模的断裂构造显示,这给研究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特征带来了困难。文中利用能够反映深部断裂的重力资料,通过解释、分析并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对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予以讨论。... 湛江湾地区的新构造基本都是推测断裂,地表并无较大规模的断裂构造显示,这给研究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特征带来了困难。文中利用能够反映深部断裂的重力资料,通过解释、分析并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对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予以讨论。湛江湾构造区位于粤桂琼交界沿海地区一条规模宏大的NEE向高重力梯度带内。经过逐图详细分析解释80多幅成果图像,得出湛江湾构造区就位于NEE向与NW向2个巨型断裂系内一个范围不大的交会区间,而规模亦较大的NE向断裂斜贯中部。这3组断裂带在重力资料成果图像中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尤其是NEE向断裂和NW向断裂,其重力异常等值线或梯度带明显,浓黑条带显著,重力结构好,规模大,切割深。NEE向断裂起区域控制性作用,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切割NW向和NE向断裂的频次高,力度大; NW向断裂规模也大,活动性也强,但仍受NEE向断裂的控制,多被其截断; NE向断裂截切NEE向、NW向断裂仅限于局部段,频次低,深度浅。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分析认为,湛江湾地区以NEE向断裂为控震构造,发震断裂以NEE向断裂为主,NW向断裂为辅,两者共轭活动,其具备发生6. 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重力资料 深部断裂 发震构造 NEE向断裂 NW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对近地表大地电流的分异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章鑫 杜学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922,共14页
文中以渤海湾以南的郯庐断裂带南段为研究对象,应用华北地区27个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计算大地电流密度矢量和流线场,并获取流线场的散度和涡度。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带南段对表层大地电流的流向有分异作用,在郯庐断裂带两侧的表层大地... 文中以渤海湾以南的郯庐断裂带南段为研究对象,应用华北地区27个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计算大地电流密度矢量和流线场,并获取流线场的散度和涡度。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带南段对表层大地电流的流向有分异作用,在郯庐断裂带两侧的表层大地电流矢量方向相反,东侧流向为NW向,西侧流向为SW或W向;断裂带对流线场的散度和涡度也存在分异作用,散度和涡度的正(负)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断裂带附近的浅层高导区域。文中通过模拟断裂带两侧的磁感应电流,并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建立了断裂带分异作用的解释模型。该模型显示电流方向的差异与郯庐断裂带南段深部的电性结构相关,电性差异是近地表大地电流方向分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断裂带对表层电流的分异现象对于理解深部电性差异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南段 大地电流 分异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旧高松矿田多成矿地质因素BP网络成矿预测
13
作者 吴华平 赵江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6,共5页
研究了BP网络模拟多成矿地质因素和矿床特征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创建了BP网络成矿预测流程图。以个旧高松矿田为例,分析矿区地质背景、控矿地质要素、地球化学特征,组建了多成矿地质因素预测模型;圈出了4个一级远景区(成矿有利度>0.6),... 研究了BP网络模拟多成矿地质因素和矿床特征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创建了BP网络成矿预测流程图。以个旧高松矿田为例,分析矿区地质背景、控矿地质要素、地球化学特征,组建了多成矿地质因素预测模型;圈出了4个一级远景区(成矿有利度>0.6),2个二级远景区(0.6>成矿有利度>0.5)。经踏勘验证,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网络 多成矿地质因素 预测流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地壳流与地磁日变化短时畸变源电流的联系
14
作者 章鑫 姚丽 冯志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804-3817,共14页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前人使用大地电磁探测和地震学方法得出的结果都揭示了可能存在部分熔融状态的地壳流,而这种地下熔融体与周围物质的作用可能引起了地下强电流异常,进一步导致地表地磁响应.基于连续的地磁观测,发现2018年7月31日在川...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前人使用大地电磁探测和地震学方法得出的结果都揭示了可能存在部分熔融状态的地壳流,而这种地下熔融体与周围物质的作用可能引起了地下强电流异常,进一步导致地表地磁响应.基于连续的地磁观测,发现2018年7月31日在川滇块体周边出现大范围的地磁Z分量日变化短时畸变,畸变发生后100天内发生了4次5级以上地震.为了定量研究这一现象,本文基于Biot-Savart定理和采用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奇异值分解)的阻尼最小二乘法对地磁日变化短时畸变数据开展反演.结果显示:(1)以大地电磁测深给出的电性模型作为初始条件,反演得到的电流强度为3700~5000 A,有效深度为25~60 km;(2)地下畸变电流的空间分布位置和深度和地下电性高导体分布一致,与前人给出的地壳流位置吻合;(3)地壳流偶然微小运动可能引起了大范围的强电流,这种短时存在的高强度电流沿高导带分布,可能是地磁日变化短时畸变的源电流;(4)推测深部地壳流的运动具有传递应力作用,参与诱发了100天内发生多次5级以上地震.对源电流进行反演的定量化工作,以地下电流的方式佐证了可能存在地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流 地磁日变化短时畸变 源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