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东三维地震探测OBS时间记录问题分析与处理
1
作者 温庚庚 叶秀薇 +1 位作者 吕作勇 张严心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2-2306,共15页
海底地震仪(OBS)时间记录校正是数据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获取深部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的关键.本文基于2021年粤东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探测中的部分国产OBS数据,通过相邻文件时间间隔计算和测线交叉点处震相走时对比的方法发现了一类... 海底地震仪(OBS)时间记录校正是数据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获取深部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的关键.本文基于2021年粤东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探测中的部分国产OBS数据,通过相邻文件时间间隔计算和测线交叉点处震相走时对比的方法发现了一类外部时间信息错误且存在采样间隔误差的OBS时间异常,并根据震相走时差精确计算了实际采样间隔,进而通过修改数据文件道头时间和数据重采样校正了该类时间误差,时间校正精度优于100ms.此外,本文还利用邻近测线直达波走时信息对岛屿附近无测线穿过或仅有单条测线穿过的OBS进行时间和位置校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OBS时间记录问题的分析与校正,为下一步构建粤东海陆交互带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奠定重要基础,并为今后三维OBS地震探测数据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OBS时间异常 采样间隔误差 三维地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叶秀薇 吕作勇 +6 位作者 王亮 宋佳佳 段永红 王帅军 宋向辉 郑金宝 皮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4-2321,共18页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粤东地区 人工地震测深 壳幔精细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小娜 叶秀薇 +1 位作者 黄元敏 王力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73-4683,共11页
本文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台湾“中央”气象局17个台的宽频带记录,使用CAP方法反演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 S6.2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1走向/倾角/滑动角为89°/82°/-173°,节面2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 本文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台湾“中央”气象局17个台的宽频带记录,使用CAP方法反演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 S6.2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1走向/倾角/滑动角为89°/82°/-173°,节面2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58°/84°/-7°,最佳拟合深度14 km,矩震级5.8.使用双差定位获取了94个M L2.0以上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位于北纬23.36°,东经118.62°,震源深度10.43 km.根据小震分布和构造应力场反演得到余震断层面走向和倾角分别为88°和60°.研究认为,台湾海峡6.2级地震发震构造为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受南海板块张裂拉伸发育而成,孕震过程中有东山隆起东缘断裂的参与,推测在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NW-SE向挤压碰撞背景下,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与近NS向的东山隆起东缘断裂交接部位属于强度薄弱区,最终产生高倾角右旋走滑错动而引发地震,余震主要沿台湾浅滩断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M S6.2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台湾浅滩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鼎湖—高明—金湾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叶秀薇 张项 +6 位作者 吕金水 刘宝峰 王小娜 王力伟 吕作勇 谭争光 熊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59-1969,共11页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沿剖面莫霍面深度从NW向SE,从30.0 km逐渐抬升到28.0 km,鼎湖至高明间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地壳低速层非均匀连续,NW一侧速度低于SE一侧,且莫霍面隆起区之上为最显著的低速异常区域,中心最低速度为6.05 km·s-1;吴川—四会断裂、广州—恩平断裂可能为深部物质上涌的主要通道之一,两条断裂所围限的从珠江口西侧的鼎湖、高明往北东延伸到珠江口东侧的清远、从化区域为可能的连续莫霍面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深地震剖面 地壳速度结构 莫霍面隆起 吴川—四会断裂 广州—恩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区域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的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 被引量:8
5
作者 吕作勇 丘学林 +3 位作者 叶春明 孙金龙 段永红 吕金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5,共6页
以海上气枪和陆地人工爆破作为震源,利用陆地流动地震台站、固定地震台站和海底地震仪(OBS)同步接收信号,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区域进行了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文章详细介绍了此次海陆联测的地震数据采集和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 以海上气枪和陆地人工爆破作为震源,利用陆地流动地震台站、固定地震台站和海底地震仪(OBS)同步接收信号,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区域进行了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文章详细介绍了此次海陆联测的地震数据采集和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方法和震相识别。固定、流动地震台站和OBS大部分均能较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包括Pg、Pc P、Pm P、Pn、Sg等深部震相。气枪和人工爆破震源的联合使用以及海陆密集台站的同步接收信号,有效地提高了海陆过渡带的射线覆盖和交叉程度,为获取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精细结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 三维 气枪震源 人工爆破 海底地震仪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第Ⅳ活跃幕的两个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叶秀薇 杨马陵 黄元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141,共6页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第Ⅳ活跃幕的两个特征,包括该带中强地震与阳江地震窗的对应关系以及该带ML4地震长时间平静的震兆意义。结果表明:在第Ⅳ活跃幕中,阳江地区ML3地震(去余震)的活跃不仅与本区5级左右地震活动有关,还与东南沿...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第Ⅳ活跃幕的两个特征,包括该带中强地震与阳江地震窗的对应关系以及该带ML4地震长时间平静的震兆意义。结果表明:在第Ⅳ活跃幕中,阳江地区ML3地震(去余震)的活跃不仅与本区5级左右地震活动有关,还与东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强震活动有关,震前阳江地区ML3地震滑动3月频次出现升高现象,阳江地区ML3地震活动可作为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窗口";在东南沿海地震带活跃幕期间,ML4地震发震间隔△T≥300d具有震兆意义,是5级地震的短期或中短期指标,而在平静幕期间,ML4地震的长时间平静并不具备震兆意义,只是区域应力场处于松弛状态下的正常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地震带 活跃幕 阳江地震窗口 发震时间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力伟 王宝善 +3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43,共21页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海陆地震联测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可控震源激发信号特征及高精度动态监测应用
8
作者 王力伟 李丽 +2 位作者 杨微 王宝善 黄柳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2-634,共13页
通过实验测试了国产KZ28LF低频可控震源在线性升频、伪随机编码和单频3种激发模式下的信号特征及在地下介质高精度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①线性升频和伪随机编码激发模式可稳定激发1.5~12 Hz的低频信号,近场信号互相关系数大... 通过实验测试了国产KZ28LF低频可控震源在线性升频、伪随机编码和单频3种激发模式下的信号特征及在地下介质高精度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①线性升频和伪随机编码激发模式可稳定激发1.5~12 Hz的低频信号,近场信号互相关系数大于0.95的分别占81%和63%,信号能量在9~12 Hz较强、在1.5~9 Hz较弱,低频外传能量较弱,而单频激发时高次谐波能量较强,信号重复性较差。②相干法和反褶积法均能压缩震源子波,恢复介质真实响应,相干法的结果重复性和信噪比最高,反褶积法保幅和保相效果最好。③叠加后探测距离可达20 km,波速变化探测精度达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可控震源 聚类分析 反褶积 加权相位叠加 波速变化 高精度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登陆广东沿海前后亮温相对功率谱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章鑫 陈明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9-40,共12页
在2008—2017年间登陆广东沿海的台风多达25个,但台风登陆区域周边出现的热辐射异常现象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本文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台风登陆引起的热辐射异常进行分析,并使用亮温相对功率谱对台风登陆前... 在2008—2017年间登陆广东沿海的台风多达25个,但台风登陆区域周边出现的热辐射异常现象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本文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台风登陆引起的热辐射异常进行分析,并使用亮温相对功率谱对台风登陆前后热辐射时空分布进行量化。研究发现:伴随台风的登陆,大于5倍以上背景值的亮温相对功率谱经历了产生—增加—极大值—减弱—消亡的过程,其持续时间长于台风过程;亮温相对功率谱增强的区域与台风登陆路径有一定的相关性,受限于陆地条件和海洋热量供给;通过分析台风登陆路径和台风登陆过程中亮温相对功率谱变化趋势可知,台风登陆前后热辐射持续10~20d,期间的热异常都与台风过程相关。台风登陆导致热辐射的机制可能与海洋表面降温、水汽聚集等因素有关,即台风吸收的海洋热量随环流上升过程被海—气相互作用所调制,导致不同频段和区域出现热辐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亮温相对功率谱 广东沿海 热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广州—佛山地区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
10
作者 高占永 叶秀薇 +4 位作者 林吉焱 段永红 王力伟 周铭 刘巧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4-1470,共17页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中的1104个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进一步提取到周期范围在0.1~5 s内的39488条高质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内0.3~3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壳浅部S波速度横向差异显著,其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S波速度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而北部的广花盆地内部S波速度结构则表现相对简单.研究区内的低速异常主要位于断裂附近,且大都位于断裂的下降盘.珠江三角洲内三水盆地东缘表现为马鞍状低速异常,向下最大延伸至2 km,低速体南北两侧边界与控盆断裂位置基本一致.广花盆地内部存在两个平行排列的高速异常,中间夹持一平行构造走向的低速异常,总体速度结构特征符合广花盆地为一复式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景.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1.4 km深度处,可能指示了卷入向斜地层的最大埋深.沿广州—从化断裂发育条带状低速异常,与沿断裂形成的沉积地层有关.条带状异常在浅部分为两段,表明广州—从化断裂在历史上可能具有分段活动性.玉带公园周围被高速异常环绕,异常向上延伸至距地表约1.3 km处,结合研究区已有资料推测该高速异常可能为早期岩浆侵入在地壳浅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 S波速度结构 广州—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中部印缅山脉-中央盆地的孕震构造环境
11
作者 龚萱 杨顺 +5 位作者 任长风 Chit Thet Mon 何玉梅 姜明明 艾印双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12-3423,共12页
缅甸作为全球受地震灾害影响甚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缺乏区域地震观测资料,对其孕震构造环境的详细分析研究十分不足.本文利用中缅联合地球物理探测(CMGSMO)项目在缅甸布设的密集宽频带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对印缅山脉至中央盆地的地震活动... 缅甸作为全球受地震灾害影响甚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缺乏区域地震观测资料,对其孕震构造环境的详细分析研究十分不足.本文利用中缅联合地球物理探测(CMGSMO)项目在缅甸布设的密集宽频带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对印缅山脉至中央盆地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改进的剪切-粘贴法(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gCAP)新获得了28个ML3.0~5.0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等震源参数信息,并结合全球矩心矩张量(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GCMT)目录及其他已发表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区域阻尼应力场反演算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应力分布状态,综合探讨了研究区域深浅部构造关系及孕震机制.研究表明印度板块持续的斜向俯冲控制着印缅山脉和中央盆地的地震活动,但其影响向东逐渐减弱,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变化可能反映的是局部应力集中或者是相对短时间内的应力调整,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差异主要受区域构造及其浅部断层的影响,中央盆地下方的两个邻区之间的最大主应力轴的偏转可能与深部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俯冲带 印缅山脉 中央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震源和密集台阵观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区浅部P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力伟 张云鹏 +5 位作者 王伟涛 刘世烁 叶秀薇 杨微 徐善辉 马晓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82-4596,共15页
城市下方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服务城市建设规划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的重要资料.2020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浅层结构探测实验布设了由6172个短周期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并利用新型甲烷绿色震源开展了63次主动源激发.本文拾取了63次甲烷震源... 城市下方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服务城市建设规划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的重要资料.2020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浅层结构探测实验布设了由6172个短周期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并利用新型甲烷绿色震源开展了63次主动源激发.本文拾取了63次甲烷震源激发在各台站记录到的16885条初至P波,采用simul2000走时反演程序首次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区高分辨率的地壳浅部(1.5 km深度以上)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成像结果与区域地形和浅部岩性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断陷区呈现低V_(P),而断隆区为高V_(P)分布,分别与碎屑沉积岩、花岗岩及变质岩等相对应.(2)广从断裂、瘦狗岭断裂、珠江口断裂和白坭—沙湾断裂两侧速度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瘦狗岭断裂的控制作用最强,使得不同深度速度分布在南北向的差异最为显著.(3)跨断层速度剖面分布特征显示区域断裂控制着沉积层的展布和基底埋藏深度.本文研究表明,将新型绿色震源和密集台阵相结合是探测城市承载体下方速度结构和断层系统的有效方法,具备较强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甲烷震源 密集台阵 体波层析成像 浅层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度二次协方差矩阵和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军香 王立新 +2 位作者 姜慧 朱嘉健 卢滔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4-221,共8页
为了能对结构早期损伤进行有效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响应二次协方差(CoC)矩阵和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通过数值模拟,以白噪声作为激励,获取结构在不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下的加速度响应,并计算相应的二次协方差矩阵... 为了能对结构早期损伤进行有效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响应二次协方差(CoC)矩阵和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通过数值模拟,以白噪声作为激励,获取结构在不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下的加速度响应,并计算相应的二次协方差矩阵;然后,把二次协方差矩阵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向量,对网络进行训练并对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同时进行识别。本文以桁架为例,将二次协方差矩阵和BP神经网络结合,对结构单损伤和多损伤分别进行识别,同时采用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与BP神经网络结合作为对比指标。对比发现:相比于模态指标,基于加速度响应二次协方差矩阵和BP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较好的识别结构的单损伤和多损伤,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响应 白噪声激励 二次协方差矩阵 BP神经网络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HVSR法在OBS探测中的应用——以珠江口外海OBS台阵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熊成 叶秀薇 +2 位作者 张严心 吕作勇 王力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51-2960,共10页
噪声谱比法(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通常用于确定沉积层的厚度,而应用于海底地震仪(OBS)以获取海底沉积厚度的研究较少.本文将HVSR法应用于珠江口外海域OBS台阵中,验证了该方法用于OBS探测中的可靠性.通过对珠江... 噪声谱比法(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通常用于确定沉积层的厚度,而应用于海底地震仪(OBS)以获取海底沉积厚度的研究较少.本文将HVSR法应用于珠江口外海域OBS台阵中,验证了该方法用于OBS探测中的可靠性.通过对珠江口外海27台OBS收集的三分量地震噪声记录进行处理,得到了所有台站的HVSR曲线.有23台OBS的HVSR曲线可获取与沉积层厚度相关的峰值频率,通过经验公式可以计算得到沉积层厚度.结果显示,珠江口外海域沉积层(新生代地层)厚度范围为100~3500 m,研究区东南部沉积层远厚于西北部,且沉积厚度受到NEE向滨海断裂带控制.本文获得的结果与以往依靠反射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获得的沉积层厚度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具有多层结构,大部分HVSR曲线在5~12 Hz存在振幅最大的波峰,认为是与第四系厚度相关的峰值频率,继而确定第四系厚度为20~50 m.本研究拓展了HVSR法的应用领域,为获取海底沉积层厚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谱比法 海底地震仪 沉积厚度 珠江口外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宽带雷达及支持向量机的灾后人体呼吸信号识别方法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樊哲宁 朱嘉健 +3 位作者 王立新 杜鹏 张移 谢海珠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7-604,共8页
与常规雷达相比,超宽带雷达具有距离分辨力高、近距离盲区小、穿透性强、目标识别率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灾后搜寻、救援工作中,以对受困生命体征目标进行生命探测。为实现使用超宽带雷达对受困生命体征目标的识别定位,本研究提出基... 与常规雷达相比,超宽带雷达具有距离分辨力高、近距离盲区小、穿透性强、目标识别率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灾后搜寻、救援工作中,以对受困生命体征目标进行生命探测。为实现使用超宽带雷达对受困生命体征目标的识别定位,本研究提出基于信号多特征提取技术及支持向量机模型的人体呼吸信号识别方法。首先,使用经验模态分解、变分模态分解及希尔伯特变换提取雷达探测信号的微多普勒特征,使用傅里叶变换提取宏观频谱特征,使用相关分析获取相关性特征;然后,以提取的信号特征为输入,使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信号进行分类,进而对人体呼吸信号进行识别,对人体位置进行定位。不同障碍物场景下的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有效识别砖墙、建筑楼板等遮挡物下的受困生命体征目标,并提供其位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雷达 生命探测 信号处理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