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构造地貌形成与演化研究
1
作者 黄孝波 汪恩满 +4 位作者 张献河 吴维盛 胡昆 陈国能 张珂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1,共14页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断块型三角洲,五桂山位于其南部,由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白坭-沙湾断裂和西江断裂共同控制其构造地貌形态。基于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五桂山断隆区构造地貌特征和边界断裂特征;通过区域地质分析、重力剖...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断块型三角洲,五桂山位于其南部,由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白坭-沙湾断裂和西江断裂共同控制其构造地貌形态。基于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五桂山断隆区构造地貌特征和边界断裂特征;通过区域地质分析、重力剖面测量、第四系剖面测制、同位素测年、阶地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五桂山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认为,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为深大断裂,断裂切割深度达软流圈,五桂山地区低重力异常,是五桂山得以抬升成“山”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自侏罗纪至新近纪,五桂山一直处于海平面以上遭受风化剥蚀,五桂山雏形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中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化,断块之间受重力作用发生差异沉降,自6.4万年以来五桂山周边沉降区开始普遍接受沉积,差异沉降持续进行导致各断块之间高程差异不断加大;自2万年以来至5000年之间断块差异沉降速度有减弱的趋势并持续至今,从而形成五桂山现今的构造地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演化 五桂山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青莲水岩溶-裂隙水系统的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解析
2
作者 许兰芳 倪泽华 +4 位作者 涂世亮 姜守俊 黄文龙 庄卓涵 杨宏宇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7,共15页
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典型流域的基本单元,掌握青莲水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对筑牢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化学指标特征分析,采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典型流域的基本单元,掌握青莲水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对筑牢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化学指标特征分析,采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分析方法,追踪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并定量分析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因子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于含镁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F1)、生活废水、农用肥料等人类活动(F2)、碳酸盐矿物的水-岩作用(F3)、含硫化肥的使用(F4)以及硅酸盐矿物和岩盐的风化溶解(F5)。各类矿物的风化和含水层水-岩作用等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64%,是流域内地下水化学物质的主要来源,人类活动影响的来源仅占36%。水化学指标高含量分布区域和来源因子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区域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水化学对岩性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响应关系。整体而言,岩溶水化学成分来源主要是碳酸盐、硅酸盐和岩盐矿物等风化溶解,局部地区还受生活废水和农用化肥的使用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火成岩裂隙水来源主要为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离子来源贡献率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研究区裂隙和岩溶含水层的认识,为地下水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莲水流域 岩溶-裂隙地下水系统 水化学特征 PMF 地下水离子来源分析 贡献率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韩江三角洲南部农作物氟的累积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马瑾 周永章 +3 位作者 窦磊 杜海燕 赖启宏 张澄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93-496,共4页
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经济发达的韩江三角洲南部地区46个蔬菜样品和12个水稻(子粒)样品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测试,初步摸清了该地区蔬菜和水稻(子粒)氟含量状况。结果表明,蔬菜样品中除1个芥蓝样品氟含量高于无公... 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经济发达的韩江三角洲南部地区46个蔬菜样品和12个水稻(子粒)样品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测试,初步摸清了该地区蔬菜和水稻(子粒)氟含量状况。结果表明,蔬菜样品中除1个芥蓝样品氟含量高于无公害蔬菜标准以外,其余蔬菜氟含量均在安全范围之内;而水稻(子粒)样品氟含量远高于蔬菜样品,且严重超标。另外通过对22个有代表性的灌溉水样品的分析表明,灌溉水中氟的含量介于0.17-0.68mg·kg-1,均未超出2.0mg·kg-1的国家标准。结合有关资料,排除了饮用水型地氟病病因,初步确定水稻(子粒)中较高的氟含量是目前研究区地氟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水稻 地方病 韩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北部隐伏岩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4
作者 王忠忠 胡飞跃 +1 位作者 贾龙 支兵发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为研究广州北部隐伏岩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演化,利用14组岩溶水样品和14件岩石化学组分测试分析数据,综合采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模型、离子比值图、氯碱指数等方法定性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征和成因,基于PHREEQC软件定... 为研究广州北部隐伏岩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演化,利用14组岩溶水样品和14件岩石化学组分测试分析数据,综合采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模型、离子比值图、氯碱指数等方法定性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征和成因,基于PHREEQC软件定量分析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探讨地下水矿物饱和指数与岩溶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北部隐伏岩溶区岩溶水是以中性水为主的极软~微硬淡水,TDS和总硬度低,pH基本稳定,离子质量浓度趋势为Ca^(2+)>K^(+)+Na^(+)>Mg^(2+)和HCO_(3)^(-)>Cl^(-)>SO_(4)^(2-),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型,以HCO_(3)^(-)、Ca^(2+)为优势离子;岩溶水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条件下的溶滤作用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不强烈,K^(+)、Na^(+)、Cl-来源于岩盐溶滤,Ca^(2+)、Mg^(2+)、HCO_(3)^(-)来源于碳酸盐岩矿物溶解,SO_(4)^(2-)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石膏等蒸发岩盐溶解;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定量化验证了岩溶水中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岩盐发生溶解;方解石、白云石饱和指数与岩溶发育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可以指示岩溶发育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广州隐伏岩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北部 隐伏岩溶区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形成演化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武汉、成都地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国光 冯小铭 +4 位作者 郭坤一 张德存 陈德友 赖启宏 梁晓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18-1423,共6页
对首次开展的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在不同地区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性。共性表现为地球化学元素在土壤垂向剖面上的继承性、叠加性和渗透性,差异性则... 对首次开展的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在不同地区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性。共性表现为地球化学元素在土壤垂向剖面上的继承性、叠加性和渗透性,差异性则反映不同沉积来源、不同沉积环境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球化学 对比分析 珠江三角洲 江汉平原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磁场变化对珠江三角洲万顷沙沉积钻孔年代地层的约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强强 杨小强 +2 位作者 谢叶彩 张庭伟 王建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海侵沉积的历史,是始于氧同位素三阶段(MIS3)还是五阶段(MIS5)已争议几十年,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海平面升降对全球变化响应方式的讨论和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以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伶仃洋河口地区万顷沙的GZ-2钻...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海侵沉积的历史,是始于氧同位素三阶段(MIS3)还是五阶段(MIS5)已争议几十年,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海平面升降对全球变化响应方式的讨论和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以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伶仃洋河口地区万顷沙的GZ-2钻孔(22°42.339′N,113°30.831′E)岩心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进行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提取沉积物中记录的地球磁场极性漂移和相对强度变化信息。在AMS;C和光释光年龄限定之下,将地球磁场相对强度曲线与高分辨率的、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尝试确定晚更新世细粒沉积物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钻孔细粒沉积物发生在约43 ka以来,海侵历史始于MIS3阶段。这一认识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可能普遍存在MIS3阶段的海侵,其控制因素在于在该时期构造沉降和全球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海水沿部分深切河谷入侵,形成局部海侵沉积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晚更新世海侵 地层年代框架 地球磁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