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甘坊洞上稀有金属花岗岩中铷矿化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姜军胜 郭欣然 +5 位作者 徐净 田立明 熊光强 王力圆 陈素余 黄维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100,共15页
江西省宜丰县甘坊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区,目前在甘坊岩体内发现了一系列锂铷稀有多金属矿床(点),但其成矿机制尚不明确。选择甘坊岩体内洞上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多种花岗岩中的长石和云母类矿物进行了精细... 江西省宜丰县甘坊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区,目前在甘坊岩体内发现了一系列锂铷稀有多金属矿床(点),但其成矿机制尚不明确。选择甘坊岩体内洞上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多种花岗岩中的长石和云母类矿物进行了精细的结构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母类矿物是铷的主要载体(Rb_(2)O<1.07%),长石类矿物中Rb含量低(Rb_(2)O<0.11%),尤其是在钠长石中Rb的含量几乎为0。含铷云母主要是白云母花岗岩、伟晶岩和细晶岩中的多硅白云母-铁锂云母类,其中铷可能主要通过与钠双置换云母结构中的层间钾离子存在。矿物结构特征显示,洞上花岗岩经历了明显的岩浆结晶分异和流体交代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可能是洞上花岗岩Rb富集成矿的关键机制,而后期流体交代蚀变过程对铷的聚集作用有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甘坊地区具有较好的锂、铷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后续的找矿勘查应注重与早白垩世—晚侏罗世(140~150Ma)高分异花岗岩相关的锂、铷等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 花岗岩 洞上花岗岩 甘坊岩体 江西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型钨矿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俊 李文昌 +4 位作者 周清 杨富成 姜晓佳 张树志 郭欣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2-748,共17页
斑岩型钨矿床是全球第三重要的钨矿类型,但对其研究较为薄弱、零散。文章基于团队近年来对斑岩钨矿床的研究并系统搜集了全球的相关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表明,斑岩型钨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 斑岩型钨矿床是全球第三重要的钨矿类型,但对其研究较为薄弱、零散。文章基于团队近年来对斑岩钨矿床的研究并系统搜集了全球的相关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表明,斑岩型钨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岩浆弧、板内及陆-陆碰撞等多种环境均有矿床产出。矿床绝大多数形成于中生代、少量形成于古生代。斑岩型钨矿化与弱氧化、较高分异程度的I型或A型花岗质浅成侵入体密切相关。成矿有关岩浆岩主要起源于古老地壳的重熔,并有少量亏损地幔和/或海洋沉积物的混染。成矿流体、金属元素等主要来自于相关的岩浆岩,成矿所需的钙、铁、锰可由地层与岩浆岩通过水岩反应共同提供。岩浆弧及板内环境下初始成矿流体多属于中高温、中高盐度的NaCl-H_(2)O系统,大陆碰撞体系下则多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_(2)O-CO_(2)体系。钨在熔-流体分异过程中倾向于富集在共存的流体相,然后以单体钨酸盐、多钨酸盐及氟钨酸盐类等形式迁移。矿质沉淀机制主要包括流体不混溶/沸腾/CO_(2)逃逸±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白钨矿和黑钨矿作为斑岩钨矿床中最重要的两种钨矿物,其产出可能主要受控于相关岩浆-流体系统中F含量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钨矿床 时空分布 岩浆系统 成矿作用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