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埋伏牙正畸牵引时机对牙根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肖珲 李琳 +1 位作者 刘俊峰 刘从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0-612,共3页
目的:探讨埋伏前牙治疗时机对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牙根发育期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进行正畸牵引。应用MCT定位、追踪,比较阻生牙治疗前后牙根发育情况。结果:17例阻生牙调整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关系,发育期弯曲牙根改变方向继... 目的:探讨埋伏前牙治疗时机对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牙根发育期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进行正畸牵引。应用MCT定位、追踪,比较阻生牙治疗前后牙根发育情况。结果:17例阻生牙调整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关系,发育期弯曲牙根改变方向继续发育,长度短于对侧同名,但牙冠根比正常。2例根尖发育完成牙根弯曲合并牙槽骨缺损的牵引不成功。结论:早发现、早牵引对埋伏阻生牙的牙根继续发育有良好治疗效果,但要注意牙槽骨缺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阻生牙 弯曲 牵引 M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切牙舌侧固定粘接体打开咬合技术 被引量:13
2
作者 钟惠 张文忠 缪耀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18-320,共3页
目的:评估上切牙舌侧固定粘接体配合固定矫治器打开深覆患者咬合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136个粘接体的一次粘接成功率。对近期操作的20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与采用小平导打开咬合的20例患者咬合打开的量值和所需时... 目的:评估上切牙舌侧固定粘接体配合固定矫治器打开深覆患者咬合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136个粘接体的一次粘接成功率。对近期操作的20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与采用小平导打开咬合的20例患者咬合打开的量值和所需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上切牙舌侧固定粘接体一次粘接成功率为93.38%。20例患者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术后下前牙压低,上下磨牙(4.63±2.63)月为短(P<0.05)。结论:上切牙舌侧固定粘接体对于低角型深覆的矫治有简单、快速、不妨碍上前牙内收的优点,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技术 深覆牙合 打开咬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骨移植材料治疗牙周骨内缺损的3年临床回顾性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从华 宗柳 +1 位作者 姚红 范卫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1-514,共4页
目的:评价牙周翻瓣刮治术联合移植生物活性玻璃(PerioGlas)或多孔无机骨(Bio-Oss),治疗患重度牙周炎前牙的三年临床效果。方法:回顾19例前牙有深牙周袋,存在牙周骨内缺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在行牙周翻瓣刮治术后分别移植PerioGlas或Bio-O... 目的:评价牙周翻瓣刮治术联合移植生物活性玻璃(PerioGlas)或多孔无机骨(Bio-Oss),治疗患重度牙周炎前牙的三年临床效果。方法:回顾19例前牙有深牙周袋,存在牙周骨内缺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在行牙周翻瓣刮治术后分别移植PerioGlas或Bio-Oss,记录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的临床牙周指数和检查牙周X线片表现。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年和术后3年与基线比较牙周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显著降低,牙龈退缩水平(GR)略有增加。PerioGlas组术后1年PD减少4.94 mm;CAL减少3.94 mm;GR增加1.00 mm。Bio-Oss组术后1年PD减少5.15 mm;CAL减少3.95 mm。GR增加1.10 mm。各组病例术后1年和3年的PD、GR、CA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PerioGlas组和Bio-Oss组间各项牙周指数PD、GR、C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翻瓣刮治联合骨移植术治疗前牙重度牙周骨内缺损,显著改善临床牙周状态,使牙周骨内缺损再生,3年后临床效果稳定。两种骨移植材料Bio-Oss和PerioGlas均可以引导牙周骨再生,显著改善临床牙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翻瓣刮治术 骨内缺损 生物活性玻璃 多孔无机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W-Splint对安氏Ⅱ类错伴TM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
4
作者 肖珲 刘俊峰 刘从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畸形伴TMD患者经RW-Splint治疗1周和2个月后咀嚼肌肌电活动的改变。方法:采用EMGⅡ型表面肌电测量仪分别对12名患者RW-splint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2个月的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检测。结果:RW-splint治疗1周后患者的...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畸形伴TMD患者经RW-Splint治疗1周和2个月后咀嚼肌肌电活动的改变。方法:采用EMGⅡ型表面肌电测量仪分别对12名患者RW-splint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2个月的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检测。结果:RW-splint治疗1周后患者的颞肌前束、咬肌在下颌姿势位、最大紧咬牙尖交错位时肌电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最大紧咬牙尖交错位时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幅值的肌电幅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颞肌前束的肌电幅值大于咬肌的肌电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W-splint通过戴用时间的加长能降低咀嚼肌的肌电值,但改善其对称性作用不明显,可能与RW-splint改变了患者的牙位而呈现出原本有的早接触或干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肌电图 RW-Splint TMD EM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