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4种鱼类病毒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任向阳 丁宁 +7 位作者 苗子毅 黄献培 潘一峰 柏建山 黎浩权 袁建文 陈进会 张险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2,共7页
【目的】建立适合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锦鲤疱疹病毒(KHV)、神经坏死病毒(N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联合检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为4种鱼类病毒等温快速联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病毒SVCV、... 【目的】建立适合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锦鲤疱疹病毒(KHV)、神经坏死病毒(N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联合检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为4种鱼类病毒等温快速联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病毒SVCV、KHV、NNV和VHSV各自保守基因设计LAMP引物,预包埋LAMP引物至微流控芯片,注入等温扩增反应试剂,通过电浸润法将反应试剂驱动至各反应位点,复溶预包埋的LAMP引物,在各反应位点进行等温扩增反应。分析该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验证,并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对SVCV、KHV、NNV和VHSV阳性样品均出现特异性扩增反应,且不同病毒间未出现交叉反应;对鱼类易感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大口黑鲈虹彩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本尼登虫(Benedenia girellae)和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等8种常见病原体阳性样品均无特异性扩增反应。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对SVCV、VHSV的检测限均为10 fg/μL,对KHV、NNV的检测限均为1 fg/μL。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4种病毒的变异系数均<5%。该检测体系与实时荧光PCR方法相比,对20份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保持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于63℃等温扩增30 min即可完成对SVCV、KHV、NNV和VHSV的同时检测,且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鱼类SVCV、KHV、NNV和VHSV等温快速联检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锦鲤疱疹病毒 神经坏死病毒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