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鲻科鱼类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估
1
作者 李政凯 王宇航 +1 位作者 甘志宏 冯波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2期68-72,共5页
根据2008—2022年渔港捕捞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鲻科鱼类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鲻科鱼类被拖网、刺网、笼壶、杂渔具等捕捞,捕捞量分别占其总渔获物量的5.38%、36.22%、0.25%和58.15%。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8个单位捕... 根据2008—2022年渔港捕捞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鲻科鱼类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鲻科鱼类被拖网、刺网、笼壶、杂渔具等捕捞,捕捞量分别占其总渔获物量的5.38%、36.22%、0.25%和58.15%。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8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平衡Schaefer模型未能计算出合适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平衡Fox模型计算的MSY为84448.68 t,非平衡产量模型计算的MSY为56181.32 t。单拖101~200 kW和杂渔具50 kW以上这两个作业方式与功率段的捕捞努力量水平在2022年被判定为投入过度。渔获量占比达到56.89%的杂渔具50 kW以下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数据拟合的非剩余产量模型推测出当前资源量低于0.2 K的警戒线,种群处于恢复重建阶段。建议现阶段总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设定为1.72×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可捕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海建设项目中深水海域渔业资源调查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波 颜云榕 +1 位作者 李忠炉 侯刚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3-400,共8页
为解决涉海工程深水渔业资源评估的问题,于2014~2015年在南海北部局部海域开展底拖网与灯光罩网联合调查渔业资源活动。结果表明:在深水区底拖网渔获组成与灯光罩网有明显的不同,并受到季节与海域的影响(P<0.05)。拖网渔获物中鱼类... 为解决涉海工程深水渔业资源评估的问题,于2014~2015年在南海北部局部海域开展底拖网与灯光罩网联合调查渔业资源活动。结果表明:在深水区底拖网渔获组成与灯光罩网有明显的不同,并受到季节与海域的影响(P<0.05)。拖网渔获物中鱼类平均占渔获总尾数的93.36%,头足类占3.53%,甲壳类占3.11%;灯光罩网渔获物中鱼类平均占渔获总尾数的63.33%,头足类占36.65%,甲壳类占0.02%。两种调查的相同渔获物1~6种,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在拖网中所占比值较低,平均占渔获总尾数的2.07%,而在灯光罩网中比值极高,平均占渔获总尾数的67.03%。灯光罩网与底拖网调查的渔业资源密度直接比值平均为0.06,灯光罩网与底拖网扣除相同渔获种类后的资源密度比值平均为0.06,相应的质量密度直接比值平均为0.62,扣除相同渔获种类后的比值平均为0.67。研究认为,深水海域的渔业资源量应该是两种渔具调查结果之和,对两种渔具调查中出现的相同渔获物,宜取其评估数据的平均值。由于各站点调查结果差异较大,采用所有站点的平均值来计算评估海域的损害赔偿较为合适。建议对SC/T9110-2007技术规程修订,规范中上层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 灯光罩网 渔业资源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港抽样调查南海不同捕捞方式CPUE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陶雅晋 易木荣 +3 位作者 李波 冯波 卢伙胜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共10页
本研究基于2016年对南海三省区的14个沿海主要渔港的连续4个季节抽样调查(共计5256航次,抽样总功率达到89.2×10^4 kW),以kg·kW^-1·d^-1作为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标准化后的单位,对南海9种... 本研究基于2016年对南海三省区的14个沿海主要渔港的连续4个季节抽样调查(共计5256航次,抽样总功率达到89.2×10^4 kW),以kg·kW^-1·d^-1作为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标准化后的单位,对南海9种捕捞作业类型渔船的CPUE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CPUE围网>CPUE双拖>CPUE刺网>CPUE罩网>CPUE张网>CPUE单拖>CPUE虾拖>CPUE笼壶>CPUE钓具。不同捕捞作业类型CPUE随渔船功率段的变化而不同,CPUE峰值数及其所对应的最优功率段(渔获率最高的功率段)也有差异,单拖和虾拖渔船的CPUE随渔船功率的变化具有1个CPUE峰值点,最优功率段分别为(200~250)kW(CPUE=8.6 kg·kW^-1·d^-1)和(150~200)kW(CPUE=5.0 kg·kW^-1·d^-1);围网、双拖、钓具和刺网渔船的CPUE随渔船功率的变化有2个CPUE峰值点,对应的最优功率段分别为(200~250)kW(CPUE=47.7 kg·kW^-1·d^-1)、(350~400)kW(CPUE=16.8kg·kW^-1·d^-1)、(50~100)(CPUE=2.9kg·kW^-1·d^-1)和(0~50)kW(CPUE=6.9 kg·kW^-1·d^-1)。罩网渔船CPUE随功率段变化有3个峰值点,最优功率段为(0~50)kW(CPUE=7.0kg·kW^-1·d^-1)。不同捕捞作业类型CPUE季节变化表现:围网CPUE均值在春季最高,单拖、双拖、罩网、钓具和笼壶在夏季最高,张网在秋季最高,刺网和虾拖在冬季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港抽样调查 捕捞作业类型 CPUE 最优功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南海春季鸢乌贼日龄、生长与种群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招春旭 陈昭澎 +3 位作者 何雄波 邓玉淑 冯波 颜云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4-890,共7页
2015年春季在南海开展灯光罩网渔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采样,样品胴长为10.22—199.01 mm,体质量为1.3—328.8 g。研究根据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对其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存在2个鸢乌贼群体,中型群体... 2015年春季在南海开展灯光罩网渔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采样,样品胴长为10.22—199.01 mm,体质量为1.3—328.8 g。研究根据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对其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存在2个鸢乌贼群体,中型群体(有发光器,占59.38%)和微型群体(无发光器,占40.62%),无胴长大于500 mm的大型群体;样品日龄范围为38—126d,优势日龄组为51—80d,占其总数的81.33%。分别计算不同海域和群体间5种生长模型的AIC权重值,发现南海北部海域和南沙附近海域都以指数生长模型最适合描述鸢乌贼的生长关系,中型群体以指数模型最为适合,微型群体则以幂函数生长模型最适合;南海北部海域的鸢乌贼个体生长速率略低于南沙附近海域鸢乌贼个体;微型群体呈现急剧生长到逐渐缓慢生长的趋势,中型群体的生长趋势与微型群体正好相反。同类相食现象表明微型群体的生长受到中型群体的影响而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日龄与生长 种群结构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黄鳍马面鲀资源利用状况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云 冯波 +1 位作者 卢伙胜 陈林征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第5期48-53,共6页
随着限额捕捞制度的试点实施,标志我国进入全面有序管理渔业资源的新时期。根据2009年-2020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和Kobe图分析黄鳍马面鲀目前的资源利用状况。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随着限额捕捞制度的试点实施,标志我国进入全面有序管理渔业资源的新时期。根据2009年-2020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和Kobe图分析黄鳍马面鲀目前的资源利用状况。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的产量主要来自单拖,占总产量的79.06%。剩余产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北部黄鳍马面鲀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43180.44~67001.86 t,平均为52424.72 t。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6年的产量超过了平均最大可持续产量,表明当年发生了过度捕捞。评估认为该鱼种的总可捕量宜设为34076.66 t。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北部黄鳍马面鲀资源捕捞的总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马面鲀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可捕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蓝圆鲹 CPUE 的捕捞信息船样本量优化
6
作者 梁耀威 冯波 +2 位作者 李忠炉 李美霖 陈月泽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0-222,共13页
明确不同作业类型渔船最少调查样本量对收集高质量的渔获量数据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2008―2018年南海北部渔港抽样调查获得的36499个生产航次数据,基于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 明确不同作业类型渔船最少调查样本量对收集高质量的渔获量数据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2008―2018年南海北部渔港抽样调查获得的36499个生产航次数据,基于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采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对5种作业类型(单拖网、双拖网、光诱围网、刺网和光诱罩网)的调查样本量进行优化,使用相对估计误差(REE)和相对偏差(RB)作为评价指标,分析调查样本量的变化对CPUE估值的影响。结果显示,CPUE在不同作业类型间差异明显,同种作业类型在不同季节亦存在差异,其中,光诱围网四季CPUE同比高于其他作业类型,CPUE变化范围为(1.714~4.984)kg/(kW·d)。单拖网、双拖网和光诱罩网宜以REE≤10%确定最少样本量,而刺网和光诱围网(除冬季外)则宜以REE≤5%确定最少样本量,各作业类型最少样本量四季不同,其中,单拖网平均为76航次,双拖网平均为54航次,刺网平均为218航次,光诱围网平均为101航次,光诱罩网为72航次。当样本量达到特定值时,REE和RB的变化趋于稳定,冗余样本量减少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估计精度。本研究可为渔获量调查捕捞信息船样本量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渔获量调查 捕捞信息船 分层随机抽样 样本量优化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眼镜鱼资源利用状况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贺文珑 胡世森 +4 位作者 孔令成 江珈敏 沈泽恩 王自灵 冯波 《江西水产科技》 2021年第1期3-7,共5页
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眼镜鱼(Mene maculata)产量主要来自于灯光围网,占其总产量的93.38%。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围网作业功率在300 kW以上、功率在200~300 kW和功率在100~200 kW的CPUE数... 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眼镜鱼(Mene maculata)产量主要来自于灯光围网,占其总产量的93.38%。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围网作业功率在300 kW以上、功率在200~300 kW和功率在100~200 kW的CPUE数据进行了分析。模型计算出南海北部眼镜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51128.99~163139.34 t,平均为155298.09 t。依据处于优势地位的围网作业功率在200~300 kW的CPUE数据的模型评估认为,2019年发生了过度捕捞。该鱼种的总可捕量宜下调为3.6×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鱼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可捕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8
作者 李美霖 陈月泽 +2 位作者 林弘 许婷钰 李忠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6,共9页
【目的】研究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及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为北部湾海域鱼类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10月和12月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资源展开调查,分析秋冬季节鱼类物种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相对重要... 【目的】研究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及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为北部湾海域鱼类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10月和12月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资源展开调查,分析秋冬季节鱼类物种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优势种情况,计算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多样性变化规律,构建广义加性模型分析3种指数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与结论】北部湾东北部海域共鉴定鱼类59科99属139种,物种数以秋季较高,冬季较低。秋季第一优势种为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冬季第一优势种为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二长棘犁齿鲷、日本海鰶(Nematalosa nasus)等优势种的质量贡献比高于数量贡献比,两季优势种均以中大型鱼类为主。该海域秋季多样性指数为4.544、丰富度指数为8.139、均匀度指数为0.666;冬季多样性指数为4.218、丰富度指数为6.514、均匀度指数为0.648,3种指数均以秋季较高。广义加性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冬季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随溶解氧质量浓度增加呈减小趋势,随海表盐度和水深增加呈总体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环境因子 广义加性模型 北部湾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湾和湛江湾海洋牧场多种模式养殖区水质综合评价
9
作者 刘琦 李泳霖 +5 位作者 程树兴 招春旭 陈光仕 郭有俊 冼华琳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目的】厘清海洋牧场间及养殖模式间的水质变化规律,揭示养殖模式对海洋牧场海域水质影响。【方法】对流沙湾和湛江湾海洋牧场贝类吊养区、深水网箱区、鱼排养殖区、牡蛎养殖区进行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利用水质综合评估法,结合Kruskal-W... 【目的】厘清海洋牧场间及养殖模式间的水质变化规律,揭示养殖模式对海洋牧场海域水质影响。【方法】对流沙湾和湛江湾海洋牧场贝类吊养区、深水网箱区、鱼排养殖区、牡蛎养殖区进行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利用水质综合评估法,结合Kruskal-Wallis非参数分析比较海洋牧场不同养殖模式间水质参数和水质综合指数(WQI)评估结果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WQI评估结果的主导指标。【结果】4次调查结果显示,除雨季前期,流沙湾海洋牧场pH和溶解氧(DO)浓度呈高于湛江湾的趋势,总无机氮(TIN)浓度、活性磷酸盐(PO43-)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结果均呈相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WQI评价结果显示流沙湾海洋牧场水质显著优于湛江湾(P<0.05)。贝类吊养区水质评价结果最优,均为优秀和良好等级;深水网箱和鱼排养殖区水质评价结果次之,良好等级为主导;牡蛎养殖区水质评价结果较差。DO和营养盐浓度差异是造成水质评价结果差异的核心因素(P<0.05)。【结论】不同海洋牧场间水质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受海域自然特征和周边陆域人类活动强度的综合影响。贝类吊养、深水网箱和鱼排养殖等模式养殖区尽管对海域水体造成一定影响,但尚在海水自净能力范围内。牡蛎养殖区水体受上游河流污染注入而水质较差,对区域养殖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养殖模式 水质综合评价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湾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及食物竞争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忠炉 张文旋 +1 位作者 何雄波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79-86,共8页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湾海域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特征和种间食物竞争。【方法】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7年10月北部湾底拖网调查和港口随机取样收集的119尾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和198尾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胃含...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湾海域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特征和种间食物竞争。【方法】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7年10月北部湾底拖网调查和港口随机取样收集的119尾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和198尾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或显微镜间接观察胃中残留的饵料,饵料种类鉴定、计数、称重等对食性做定量分析,以估算两种鱼类的营养级和生态位宽度,并利用生态位重叠研究两种鱼类的食物竞争关系。【结果与结论】蓝圆鲹的饵料种类19种(属),以桡足类和小型鱼类为主,优势饵料生物为布氏半棱鳀(Encrasicholinapunctifer);竹筴鱼的饵料种类18种(属),以小型鱼类和浮游甲壳类为主,优势饵料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两种鱼类均为游泳动物食性,均存在摄食转换,随着叉长的增长,蓝圆鲹的饵料生物由小型浮游动物为主转变为小型鱼类为主,竹筴鱼的饵料生物由小型鱼类为主转变为以樱虾类和较大鱼类为主。蓝圆鲹和竹筴鱼的空胃率、竹筴鱼的平均胃饱满指数均随个体生长呈显著变化(P<0.05),但蓝圆鲹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随个体生长无显著变化(P>0.05)。蓝圆鲹和竹筴鱼的营养级分别为3.63和3.40,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70和1.24,生态位重叠系数0.56,表明两种鱼类之间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蓝圆鲹 竹筴鱼 食物组成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金枪鱼延绳钓作业参数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波 龚超 +1 位作者 钟子超 赵炯刚 《渔业现代化》 2018年第4期64-69,共6页
为了探索南海金枪鱼延绳钓合适作业参数,根据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8个航次的南海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数据,估算了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在不同水层的渔获率,以浮子绳长度hf、两浮子间钩数n和短缩率k这3个作业参数的调整为研究对象,采... 为了探索南海金枪鱼延绳钓合适作业参数,根据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8个航次的南海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数据,估算了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在不同水层的渔获率,以浮子绳长度hf、两浮子间钩数n和短缩率k这3个作业参数的调整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二乘法度量不同水层上钓钩分布频率与金枪鱼渔获分布频率的匹配程度。当两者之间的频差平方和达到最小值时,即认为找到延绳钓最合适作业结构。结果显示:hf=34 m、n=25、k=0.68°对捕捞大眼金枪鱼最合适;hf=10 m、n=14、k=0.71°对捕捞黄鳍金枪鱼最合适;两种兼顾时,hf=8 m、n=27、k=0.69°更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延绳钓 作业参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鳗资源利用状况评估 被引量:6
12
作者 莫奇龙 胡世森 +2 位作者 谢君君 罗进辉 冯波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2年第1期27-33,共7页
实施限额捕捞制度,需要对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加以评估。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17个渔港的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海鳗资源的可捕量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海鳗主要来自于钓具、刺网和拖网3种作业方式,其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6.20%... 实施限额捕捞制度,需要对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加以评估。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17个渔港的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海鳗资源的可捕量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海鳗主要来自于钓具、刺网和拖网3种作业方式,其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6.20%、30.50%和21.55%。基于这3种作业方式的CPUE数据,采用6种剩余产量模型评估出南海北部海域海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80366.15~122500.29t,平均为100963.70t。根据Kobe图分析认为,自2017年实施史上最严休渔制度以来,捕捞压力得到缓解,海鳗产量出现下降,已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水平,未发生资源过度利用的情形,当前南海北部海鳗的总允许渔获量可设定为7.6×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鳗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允许渔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刺鲳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评估 被引量:3
13
作者 尹元一 章丽娟 +3 位作者 廖东昇 李璐 谢文锋 冯波 《渔业研究》 2023年第4期365-371,共7页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刺鲳(Psenopsis anomala)资源的评估,并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的刺鲳捕捞方式主要为拖网和刺网,分别占其产...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刺鲳(Psenopsis anomala)资源的评估,并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的刺鲳捕捞方式主要为拖网和刺网,分别占其产量组成的40.52%和53.14%。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47402.96 t,平衡Fox模型计算的MSY为36739.93 t,非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MSY为29198.74 t。双拖400 kW以上、单拖100~200 kW、刺网50 kW以下等作业方式与功率段的捕捞努力量投入过度,其他的则未发生过度捕捞,资源利用总体处于安全水平。综合推断总可捕量可设定为2.8×104~3.2×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鲳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最大可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特征和DNA条形码对中国沿海银口天竺鲷属(Jaydia)分类研究
14
作者 罗植森 易木荣 +3 位作者 刘思杓 邱康文 谷穗 颜云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6-1256,共11页
本研究针对中国沿海银口天竺鲷属鱼类分类鉴定不清晰,同种异名多,种类误鉴等分类问题,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与DNA条形码技术对其分类鉴定问题进行梳理。2014—2019年间于南海北部沿海采集101尾银口天竺鲷属鱼类标本,经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横... 本研究针对中国沿海银口天竺鲷属鱼类分类鉴定不清晰,同种异名多,种类误鉴等分类问题,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与DNA条形码技术对其分类鉴定问题进行梳理。2014—2019年间于南海北部沿海采集101尾银口天竺鲷属鱼类标本,经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横带银口天竺鲷Jaydia striata(Smith&Radcliffe,1912),特征为体侧有7—11褐色宽横带,腹鳍、臀鳍浅灰色;印度洋银口天竺鲷J.striatodes(Gon,1997),特征为体侧有7—11褐色宽横带,臀鳍后缘黑色;白边银口天竺鲷J.novaeguineae(Valenciennes,1832),特征为臀鳍、尾鳍最下缘为白边;黑边银口天竺鲷J.truncata(Bleeker,1855)特征为第二背鳍、臀鳍中部有一平行基底的黑色带,尾鳍后缘黑色带略宽;史密斯银口天竺鲷J.smithi Kotthaus,1970,特征为第二背鳍中部有一平行基底的黑色纵带,尾鳍后缘黑色带略细;斑鳍银口天竺鲷J.carinatus(Cuvier,1828),特征为第二背鳍最末软条基底有一大黑斑;黑鳃银口天竺鲷J.poeciloptera(Cuvier,1828),特征为臀鳍淡黄色,鳍膜间有一暗点。研究发现Apogon arafurae并不是J.truncata同种异名,学名应更正为Jaydia poeciloptera。基于线粒体COI基因K2P遗传距离显示,J.striata、J.smithi、J.truncata种内遗传距离大于2%。构建NJ系统发育树发现红海、阿拉伯海和北部湾的J.smithi分成2个单系支。结合NJ树分析发现,J.smithi和J.poeciloptera均出现错误鉴定,认为GenBank上传的序列(MH085808、JQ681491)存在误鉴,实为J.poecilopt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口天竺鲷属 形态学 COI基因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15
作者 蒋如浩 李忠炉 +1 位作者 何雄波 林李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2-559,共8页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海域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分布区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对采自雷州半岛东部博贺渔港附近海域和西部北部湾江洪渔港附近海域的65尾褐斑鲬样品进行形态特征测量及群体间差异水平分析。对形态测量...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海域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分布区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对采自雷州半岛东部博贺渔港附近海域和西部北部湾江洪渔港附近海域的65尾褐斑鲬样品进行形态特征测量及群体间差异水平分析。对形态测量后获得的20组标准化性状参数使用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个地理群体间可数性状无差异,9个可量性状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体现在头部、前躯干部以及尾柄部;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2.1%,主成分得分散点图表明2个群体在形态上分化明显;通过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样品来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100.0%。综合分析表明,南海西北部褐斑鲬不同地理群体间可数性状上无明显差异,可量性状在头部、前躯干部以及尾柄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可能由雷州半岛的地理隔离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鲬 群体判别 形态特征 南海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产量模型评估南海北部鲔资源
16
作者 吴永烈 罗进辉 +1 位作者 陈文洋 冯波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3年第4期291-298,共8页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鲔(Euthynnus affinis)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鲔被围网、罩网、刺网和拖网捕捞,分别占其总产量的69.01%、10.98%、17.77%和2.23%。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鲔(Euthynnus affinis)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鲔被围网、罩网、刺网和拖网捕捞,分别占其总产量的69.01%、10.98%、17.77%和2.23%。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6 493.19 t,平衡Fox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49 888.98 t,非平衡产量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0 012.00 t。罩网201~300 kW、围网50~100 kW和刺网151~200 kW 3种作业方式与功率段在2020年被判断为捕捞努力量水平投入过度,即捕捞型过度捕捞,但这3种作业方式与功率段的产量只占总产量的13.73%,因此,当前鲔资源的利用状况整体上较为乐观。综合推断南海北部鲔资源总可捕捞量可设定在4.9×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允许捕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对南沙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的影响
17
作者 吴文秀 许馨文 +4 位作者 程树兴 招春旭 郭有俊 沈春燕 颜云榕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根据南沙海域2018—2019年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灯光罩网渔获数据和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遥感数据,研究SST对鸢乌贼资源变动的影响。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显示南沙海域... 根据南沙海域2018—2019年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灯光罩网渔获数据和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遥感数据,研究SST对鸢乌贼资源变动的影响。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显示南沙海域SST季节变化明显,月均值在年内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6月和10月。2019年南沙海域发生厄尔尼诺,SST高温频率升高,年均值较2018年升高0.3℃。2018年鸢乌贼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为春季(3—5月)高,夏季(6—7月)低,2019年CPUE为冬季(2月)高,夏季(6月)低。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显示,月份、SST、纬度和经度4个因子对CPUE的总偏差解释度为55.0%,其中月份与SST的偏差解释度大于其他因子。鸢乌贼群体的适宜温度为27.5~29.5℃,SST超过29.5℃会导致CPUE降低。鸢乌贼渔场集中分布于10°N—12°N、113°E—116°E,各月渔场重心随温度发生变化,低温时东移,高温时西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海表温度 经验正交函数 广义相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颜云榕 邱星宇 +4 位作者 张丽姿 钟亚娜 周倍合 招春旭 李忠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7,共8页
【目的】研究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四个季节繁殖力、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比例及卵径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8年灯光罩网作业渔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捕获的907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 【目的】研究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四个季节繁殖力、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比例及卵径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8年灯光罩网作业渔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捕获的907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性腺质量、卵粒数,研究鸢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鸢乌贼胴长为45~165 mm,体质量为2.52~193.02 g;冬季雌雄比最高(1.23),夏季雌雄比最低(0.51);鸢乌贼个体性成熟比例较高季节分别为春季(53.3%)和冬季(48.4%);雌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值最高为春季(1.27),最低为冬季(0.75),雄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全年变化不明显;鸢乌贼潜在繁殖力为1802~64627粒,相对繁殖力为66.6~990.0粒·g^(-1),胴长与潜在繁殖力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卵细胞长径为0.12~1.73 mm,平均(0.68±0.23)mm,短径为0.08~1.30 mm,平均(0.47±0.20)mm。【结论】2018年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卵径大小与个体生长发育关系不明显,繁殖策略存在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繁殖力 卵径 性成熟度指数 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港抽样调查不同捕捞方式CPUE单位标准化新方法 被引量:9
19
作者 陶雅晋 冯波 +3 位作者 易木荣 李波 卢伙胜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4,共10页
本研究是在阐明传统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单位表述多样性的基础上,分析传统CPUE存在的不确定性、单位不统一性以及解析与意义不完整等问题。对24个CPUE单位,首先通过通用性标准,筛选出各种捕捞方式均能适用的8个CPUE单位;再通过... 本研究是在阐明传统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单位表述多样性的基础上,分析传统CPUE存在的不确定性、单位不统一性以及解析与意义不完整等问题。对24个CPUE单位,首先通过通用性标准,筛选出各种捕捞方式均能适用的8个CPUE单位;再通过相似性标准,对CPUE单位聚类分成2组,并在每组中筛选出最佳单位为kg/(kW·d)和kg/d;最后通过稳定性筛选标准对其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值计算,最终得到CPUE的标准单位:kg/(kW·d),并确定CPUE的表达形式。本研究还基于CPUE单位标准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对2016年4个季度南海三省区的9种主要作业类型渔船的生产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捕捞能力大小依次为:围网>双拖>刺网>罩网>张网>单拖>拖虾>笼壶>钓具。CPUE经单位标准化后已具备进行捕捞产量统计、评估渔船捕捞能力、衡量资源相对丰度指数、评估渔业资源利用水平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UE 单位标准化 kg/(kW·d) kg/d 捕捞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南部海域春季鸢乌贼CPUE与海洋环境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有俊 吴文秀 +3 位作者 凌炜琪 招春旭 冯波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63-70,共8页
【目的】研究海南东南部海域春季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016年4~5月海南岛东南海域的鸢乌贼渔获、温盐密以及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海南东南部海域春季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016年4~5月海南岛东南海域的鸢乌贼渔获、温盐密以及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鸢乌贼单位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海水温度、SSHA和涡流等海洋环境关系。【结果】所调查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高于50 m的站点CPUE较高,低于50 m的站点CPUE较低;在海表面温度SST范围为27~30℃的海域鸢乌贼CPUE较高,25~27℃的海域鸢乌贼CPUE较低,调查海域的纬度范围不同,鸢乌贼适宜SST范围有差异;在SSHA为-0.05~0.05 m的海域,鸢乌贼CPUE较高;反气旋漩涡边缘的站点CPUE较高,而漩涡内部的站点CPUE较低。【结论】海水温度、SSHA和涡流等环境因子对鸢乌贼CPUE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CPUE 温跃层 SST SSHA 漩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