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影像大模型:肿瘤精准诊疗的范式革新
1
作者 刘再毅 赵致禾 石镇维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5-811,共7页
医学影像大模型在肿瘤诊疗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强大的高维特征提取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肿瘤精准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推动了肿瘤精准诊疗范式的革新。然而,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技术瓶颈。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 医学影像大模型在肿瘤诊疗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强大的高维特征提取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肿瘤精准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推动了肿瘤精准诊疗范式的革新。然而,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技术瓶颈。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究背景,从医学影像大规模数据集构建、大模型算法优化、算力资源需求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医学影像大模型的研究现状,阐述医学影像大模型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场景,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肿瘤的精准诊疗带来实用性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 基础模型 数据安全 临床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余功能达峰时间的烟雾病联合血运重建术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苏茹茹 欧阳颖 +2 位作者 唐旭梅 杨万群 黄飚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2-30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在烟雾病联合血管重建术脑血流动力学评估及术后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5例经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近期(3~6个月)均行头颅CTP检查,收集患者的... 目的:探讨基于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在烟雾病联合血管重建术脑血流动力学评估及术后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5例经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近期(3~6个月)均行头颅CTP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人工智能(AI)为辅助,在CTP参数图(包括CBF、CBV、MTT和Tmax)上对术侧和对侧脑实质进行定量分析,并以脑干作为参照,获取其相对灌注参数值。采用多期相CTP原始图像评估搭桥血管通畅性及侧支循环评分;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术前及术后rTmax变化与侧支循环改善情况及Tmax>4 s脑缺血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相比于术前对侧脑实质,术侧脑实质rMTT和rTmax明显延长(P<0.05)。联合血运重建术治疗后,脑血流灌注有所改善,术侧脑组织rTmax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术后rTmax变化与Tmax>4 s脑缺血体积呈正相关(r=0.47,P<0.05),与侧支循环评分改善情况呈负相关(r=-0.40,P<0.05)。结论:AI辅助的CTP可便捷提供术前及术后血流动力学信息,Tmax是术后脑灌注变化的敏感指标,能反映烟雾病术后脑缺血体积及侧支循环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联合血管重建术 CT灌注成像 相对残余功能达峰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血运重建术后血流动力学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苏茹茹 黄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8-521,共4页
烟雾病是引起儿童和青年人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血运重建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利用影像学检查技术全面评估患者术后血管及灌注情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术后并发症对于患者临床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不同影像技术各具优势,无统一定论,本文就相关影... 烟雾病是引起儿童和青年人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血运重建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利用影像学检查技术全面评估患者术后血管及灌注情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术后并发症对于患者临床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不同影像技术各具优势,无统一定论,本文就相关影像学评估方法在烟雾病血运重建术后的疗效评估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预测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中的应用及进展
4
作者 陈心悦 刘再毅 胡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8-201,227,共5页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全球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准确评估包膜外侵犯(extracapsular extension,ECE)对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传统临床诊断参数存在准确性低、异质性大等不足。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全球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准确评估包膜外侵犯(extracapsular extension,ECE)对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传统临床诊断参数存在准确性低、异质性大等不足。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是评估PCa术前分期的首选方法。然而基于mpMRI的传统ECE风险评估分级系统预测ECE的诊断效能仍受限于放射科医师的经验。随着新兴技术发展,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在评估ECE方面表现出潜力,但目前仍面临外部验证不足、模型泛化能力弱等挑战。本文就基于mpMRI的传统风险评估分级系统、影像组学和DL在PCa ECE中的研究现状、进展以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加速精准医疗的蓬勃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包膜外侵犯 磁共振成像 风险评估分级系统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简化方案与标准方案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比较
5
作者 连舟洋 陈锴元 +2 位作者 陈显赞 刘红军 刘春玲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297,共7页
目的:评估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乳腺检查简化方案(AP)对筛查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乳腺常规MRI检查并有病理结果的186例患者共193个病灶。对入选病例使用3种方案进行阅片,包括标准全方案(FDP)、简化方案AP1(包括DWI、... 目的:评估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乳腺检查简化方案(AP)对筛查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乳腺常规MRI检查并有病理结果的186例患者共193个病灶。对入选病例使用3种方案进行阅片,包括标准全方案(FDP)、简化方案AP1(包括DWI、蒙片、第1期增强及首期增强减影)、简化方案AP2(包括DWI、蒙片、第1、2期增强及其减影图像)。分别比较3种方案的扫描时间、阅片时间及诊断效能指标。结果:AP1、AP2方案的扫描及阅片时间均低于FDP方案(P<0.001)。AP1、FDP和AP2的敏感度分别为80.9%、93.3%和96.6%。AP1与FDP(P=0.104)、AP2与FDP(P=0.305)的敏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P1与AP2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FDP(86.5%)、AP1(92.3%)及AP2(89.4%)的特异度均无统计学差异。FDP、AP1及AP2均表现出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9±0.025、0.866±0.029及0.930±0.021,AP1的AUC低于FDP(P=0.014)及AP2(P=0.002),AP2与FDP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结论:MRI的AP方案可节省医疗资源并提高工作效率,且AP2与FDP的诊断效能相当,AP2简化方案对筛查乳腺癌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筛查 核磁共振成像 简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基于CT灌注原始图像重组头颅CT血管成像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欧阳颖 张宇泽 +2 位作者 苏茹茹 温孟皇 黄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7-282,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人工智能软件从CTP原始图像中重组的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平扫、CTA与CTP检查,将CT灌注原始图像导入脑灌注智能分析系统获得重组CTA(即CTPA)。以常规CTA扫描... 目的:探讨利用人工智能软件从CTP原始图像中重组的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平扫、CTA与CTP检查,将CT灌注原始图像导入脑灌注智能分析系统获得重组CTA(即CTPA)。以常规CTA扫描结果为参照,CTA与CTPA组各分析540个节段血管,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者图像质量以及脑动脉狭窄显示的一致性。结果:CTPA图像显示脑动脉强化程度、脑动脉细节显示能力、图像噪声及静脉污染等与CTA相似。CTA和CTPA对脑内动脉显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w值均大于0.75。共540个节段血管中,仅15个节段的血管存在CTPA与CTA显示不一致的结果。结论:利用AI软件,能够方便、快捷地迅速从CTP灌注原始图像中重组出血管图像,所得CTPA与常规CTA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准确显示动脉狭窄和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T评估肿瘤生长模式对结肠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庆如 叶蕴锐 +4 位作者 黄海涛 许伟雄 赵可 崔艳芬 刘再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目的:探讨术前CT图像评估肿瘤生长模式(CT-TGP)对非转移性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两个独立研究中心共426例(中心1,n=204;中心2,n=222)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资料。通过术前CT图像评估CT-TGP和... 目的:探讨术前CT图像评估肿瘤生长模式(CT-TGP)对非转移性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两个独立研究中心共426例(中心1,n=204;中心2,n=222)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资料。通过术前CT图像评估CT-TGP和原发肿瘤分期(CT-T分期)。根据肿瘤外缘征象,将CT-TGP分为G1(肿瘤外缘光滑清晰)或G2(肿瘤外缘模糊伴不规则突起);根据肿瘤浸润超出肠壁外缘轮廓的深度,将CT-T分期分为T1/2-T3ab(≤5 mm)或T3cd-T4(>5 mm)。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CT-TGP、CT-T分期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CT-TGP或CT-T分期组间无病生存期(DFS)的差异。采用C指数量化CT-TGP和CT-T分期对预后的评估效能。采用Cohen's kappa和Light's kappa量化CT-TGP和CT-T分期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在中心1与中心2中,CT-TGP均与患者DFS显著相关,CT-TGP在中心1和中心2的风险比分别为2.48(95%CI为1.32~4.64,P<0.01,C指数为0.61)和2.59(95%CI为1.50~4.48,P<0.001,C指数为0.62)。CT-T分期仅在中心1中与患者DFS显著相关(风险比为2.65;95%CI为1.32~5.34,P<0.01,C指数为0.60)。在中心2中,T3cd-T4期与T1/2-T3ab期患者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为1.54;95%CI为0.83~2.83,P=0.17,C指数为0.55)。此外,CT-TGP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优于CT-T分期(Light's kappa 0.67与0.52)。结论:CT-TGP与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相关,且在不同中心均有较好的预后评估价值。相比于CT-T分期,CT-TGP具有更高的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因此,认为CT-TGP是一个有效的非转移性结肠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患者的风险分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测 复发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影像决策模型在评估肺结节浸润程度中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榕 蔡宏杰 +5 位作者 梁演婷 洪敏萍 刘子蔚 杨少民 王华峰 胡秋根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2-1039,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资料、影像征象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在术前对肺结节浸润程度的预测价值,并通过决策热图及Shapley算法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179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资料、影像征象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在术前对肺结节浸润程度的预测价值,并通过决策热图及Shapley算法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179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前CT图像(肺窗平扫)。根据肺肿瘤新分类,分为腺体前驱病变组(78例)和浸润性肺腺癌组(101例)。采用Deepwise软件,分别提取瘤灶、瘤周3 mm和5 mm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Boruta算法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等特征筛选算法确定各区域的最佳组学特征,然后采用logistics方法分别构建3个单区域及2个多区域(肿瘤+瘤周3 mm及肿瘤+瘤周5 mm)共5个影像组学模型,分析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其影像组学评分(Radsocre)。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相关临床指标和结节的主要CT征象,并采用XGBoost算法将筛选出的高危因素结合瘤灶+瘤周3 mm联合模型的影像组学得分构建临床影像联合模型。额外收集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9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来完成联合模型的泛化性验证。利用决策热图和Shapley算法对模型分别进行可视化和特征贡献度分析。结果:相比单区域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AUC=0.740、0753、0.768;验证集:AUC=0.841、0.856、0.809),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在两个数据集中均显示出更高的预测效能(AUC=0.878和0.834)。XGBoost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得到进一步地提高(AUC=0.948和0.886)。Shapley分析显示影像组学得分、CT值和结节长度为预测肺结节浸润程度的最重要的3个特征。决策热图算法实现了对浸润性预测推演过程的可视化。结论:XGBoost模型对肺结节浸润性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决策热图实现了可解释机器学习算法的可视化从而保障了模型的实用性,为肺结节的临床处理及管理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的辅助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浸润程度 瘤周 影像组学 Boruta算法 XGBoost算法 Shapley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AMPAR脑炎的MRI影像特征一例
9
作者 苏茹茹 陈奕双 +1 位作者 杨万群 彭晓容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15-1417,共3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58岁,因“头晕、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4 d,加重伴神志不清半天”入院。患者入院4 d前出现精神异常,诉说过的话很快忘记,经常重复问家人同样的问题。行走、进食基本正常。入院半天前出现神志不清,不认识家人,伴幻觉、躁... 病例资料患者,女,58岁,因“头晕、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4 d,加重伴神志不清半天”入院。患者入院4 d前出现精神异常,诉说过的话很快忘记,经常重复问家人同样的问题。行走、进食基本正常。入院半天前出现神志不清,不认识家人,伴幻觉、躁动不安、双手无目的挥动。既往病史无特殊。辅助检查:肿瘤指标未见异常。脑脊液呈红色,微浊,蛋白定性阴性,白细胞总数升高(218×106/L),脑脊液淋巴细胞比率正常(72%)。脑脊液细菌培养未见异常。头颅MRI示双侧颞叶内侧、额顶叶皮质及小脑皮质多发异常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图1a、b),T 2WI呈高信号(图1c),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未见强化(图1d),DWI图呈高信号(图1e),ADC图呈低信号(图1f)。头颅CT、胸部CT及全腹CT未见占位性病变。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检测:脑脊液抗AMPAR1抗体阳性(1:32),脑脊液抗AMPAR2抗体阳性(1:32),见图2,脑脊液抗NMDAR、GABABR、LGI1、Caspr2抗体阴性。最终诊断:抗AMPAR脑炎常(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脑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鉴别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 被引量:53
10
作者 黄燕琪 马泽兰 +3 位作者 何兰 梁翠珊 梁长虹 刘再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9-292,297,共5页
目的 CT是鉴别肝脏实性局灶性病灶的常用检查方法,但其对不典型病灶的鉴别诊断仍有较大的经验依赖性,而纹理分析可以提供客观、定量的图像描述特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在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 目的 CT是鉴别肝脏实性局灶性病灶的常用检查方法,但其对不典型病灶的鉴别诊断仍有较大的经验依赖性,而纹理分析可以提供客观、定量的图像描述特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在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CT图像,其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4例,血管瘤(HEM)60例,肝细胞肝癌(HCC)6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44例,转移瘤(MET)60例。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以Ma Zda软件生成CT图像的纹理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进行各组病灶的判别。结果 258例患者中,基于增强CT图像的纹理分析对于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错判率(4.26%~37.80%)低于基于平扫图像的纹理分析(9.57%~39.02%)。对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门静脉期图像纹理分析错判率最低(13.57%);对于FNH与HEM的鉴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纹理分析效果相当(错判率为4.26%);对于恶性肿瘤间的鉴别纹理分析错判率相对较高,若于恶性肿瘤间两两鉴别则错判率可降低(错判率最低为HCC与MET,约11.67%)。结论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可以作为肝脏实性局灶性病灶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尤其是FNH与HEM、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恶性病灶间的两两鉴别;其中基于三期增强扫描的纹理分析较基于平扫图像者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结节病 肝肿瘤 血管瘤 肝细胞 胆管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增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忠林 梁长虹 +5 位作者 刘于宝 谢淑飞 余元新 王秋实 刘再毅 李景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95-2497,共3页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提高CT、MRI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18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CT、MRI特征。18例中10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MR...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提高CT、MRI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18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CT、MRI特征。18例中10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部外病例发生于头颈部3例,胸背部2例,腹壁、腹股沟9例,腹腔内4例,1例与Gardner综合征伴发。本组中4例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至3年内发病。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病理:病变质地较硬。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或无。局部呈侵袭性生长,有局部复发倾向但不发生远处转移。免疫组化: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都强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肌纤维母细胞不同程度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T、MRI表现:良性,但呈现恶性肿瘤生长方式;可推挤周围脏器、血管,或包绕血管;边界多不清,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坏死或钙化少见;密度、信号特点:均匀。强化方式:12例三期均明显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MR弥散加权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秋实 邹艳 +2 位作者 刘辉 刘再毅 梁长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65-196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时MR弥散加权成像(MR-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及其病理基础。方法使用腹腔注射CCl4法建立兔肝纤维化模型并进行MR-DWI检查,弥散敏感梯度值b=600s/mm2,测量ADC值,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时ADC值变化规律,并...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时MR弥散加权成像(MR-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及其病理基础。方法使用腹腔注射CCl4法建立兔肝纤维化模型并进行MR-DWI检查,弥散敏感梯度值b=600s/mm2,测量ADC值,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时ADC值变化规律,并与光镜及电镜下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ADC值逐渐下降(P<0.05);病理学表现为肝内纤维基质数量增多、范围扩大,肝组织炎症反应逐渐加重。结论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ADC值下降,可能为肝内纤维沉积增多及细胞内外水分子弥散异常限制水分子运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值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再毅 陈鑫 +3 位作者 颜丽芬 潘丹 黄燕琪 梁长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 目的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0、100、500)和(0、100、500、800)s/mm2的ADC图像。分别在左、右肝选取3个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各选3个圆形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别以左、右肝9个ROI的平均ADC值代表左、右肝的ADC值。结果 b值相同时,左肝ADC值大于右肝(P<0.001)。b=0、100s/mm2时ADC值最大;b=0、100、500、800s/mm2时ADC值最小。Bland-Altman分析显示,b=0、100、500、800s/mm2时可重复性最好(右肝:LOA=10.5%;左肝:LOA=13.9%)。结论 b值越小,ADC值越大;使用多个b值计算的ADC值可重复性最高,在临床中测量肝脏DWI的ADC值时使用多个b值计算更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表现 被引量:16
14
作者 肖露 张忠林 +4 位作者 刘于宝 刘再毅 李景雷 余元新 谢淑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发肿大淋巴结。局限型5例,分别位于腹膜后(n=3)、肠系膜(n=1)、盆腔(n=1),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4例伴有"卫星"灶,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3例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各病灶内部或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其中4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MRI检查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结论腹盆部Castleman’s病少见,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但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对比剂在256层CT头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曹希明 郑君惠 +2 位作者 巫梓斌 钟小梅 李新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30 ml)对比剂在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在减少静脉对比剂聚集的同时保证动脉足够强化。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取头颈部CT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两组扫描参数相同,对比剂注射方案不同。其中A组对比剂... 目的探讨低剂量(30 ml)对比剂在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在减少静脉对比剂聚集的同时保证动脉足够强化。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取头颈部CT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两组扫描参数相同,对比剂注射方案不同。其中A组对比剂总量为60 ml,注射流速为4.0 ml/s,随后以相同速度注射30 ml生理盐水;B组对比剂总量为30 ml,注射流速5.0 ml/s,随后以相同速度注射50 ml生理盐水。分别测量两组图像颈动脉、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A、B两组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左头臂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左右颈内静脉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30 ml低剂量对比剂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降低了对比剂的用量,并减少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的对比剂聚集,减少硬化伪影,同时不影响动脉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评估正中弓状韧带压迫腹腔动脉的发生率及其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钟小梅 罗海营 +3 位作者 刘辉 李景雷 曹希明 梁长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09-1513,共5页
目的 探讨MSCT评估正中弓状韧带(MAL)压迫腹腔动脉(CA)的发生率及其特征。方法 选取接受腹部增强CT或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 114例,观察CA有无狭窄并分析其狭窄原因。对MAL压迫CA的患者,观察CA是否存在狭窄后扩张和侧支循环,测量C... 目的 探讨MSCT评估正中弓状韧带(MAL)压迫腹腔动脉(CA)的发生率及其特征。方法 选取接受腹部增强CT或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 114例,观察CA有无狭窄并分析其狭窄原因。对MAL压迫CA的患者,观察CA是否存在狭窄后扩张和侧支循环,测量CA最狭窄处血管腔直径、狭窄后远段正常血管腔直径、狭窄段长度、狭窄段起始与腹主动脉的距离及最狭窄处与腹主动脉的距离,并计算CA血管狭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4例(134/1 114,12.03%)为MAL压迫CA,男、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617,12.48%;57/497,11.47%;χ~2=0.266,P=0.606),各年龄段CA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9,P=0.809),各年龄段男、女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AL压迫CA患者的CA血管狭窄率为16.36%~95.74%,其中轻微狭窄占3.73%(5/134),轻度狭窄占42.54%(57/134),中度狭窄占38.06%(51/134),重度狭窄占15.67%(21/134)。39例(39/134,29.10%)伴狭窄后扩张;11例(11/134,8.21%)伴侧支循环,且CA血管狭窄率均〉65%。2例(2/134,1.49%)有MAL压迫综合征。CA血管狭窄率与狭窄段长度呈正相关(r=0.45,P〈0.01),与最狭窄处与腹主动脉的距离亦呈正相关(r=0.187,P=0.03),但与狭窄段起始与腹主动脉的距离无相关性(P〉0.05)。结论 MAL压迫CA在各年龄段及性别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MSCT结合图像重建及三维重建可无创诊断MAL压迫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迭代模型重建技术不同辐射剂量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潘丹 姜彦 +3 位作者 陈鑫 李萌 梁长虹 刘再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3,18,共5页
目的比较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54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根据不同门静脉期扫描方案分为A组29例(120 k ... 目的比较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54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根据不同门静脉期扫描方案分为A组29例(120 k V,250 m As)和B组25例(80 k V,500 m As)。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和IMR技术重建门静脉期原始数据,得到4组图像,包括A1组(120 k V,FBP)、A2组(120 k V,IMR)、B1组(80 k V,FBP)和B2组(80 k V,IMR),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价指标低对比分辨率、图像失真及诊断信心度,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42.7%(t=15.27,P<0.001)。A2组图像噪声低于A1组,B2组图像噪声低于B1组,而B2组SNR及CNR较其他3组均显著增高(F噪声=81.98、FSNR=65.19、FCNR=37.42,P<0.001)。各组低对比分辨率评分A2>B2>A1>B1(χ2=58.21,P<0.001),各组图像失真评分A1>B1>A2>B2(χ2=12.94,P<0.001),B2组与A1组、B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诊断信心评分A2>A1>B2>B1(χ2=34.06,P<0.001),A1组与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BP比较,IMR技术不同辐射剂量扫描均可以降低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噪声并能提高图像质量,改变效果尤以80 k V、500 m As CT扫描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算法 图像增强 辐射剂量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诊断标准心脏磁共振成像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罗海营 钟小梅 +4 位作者 刘辉 黄美萍 罗纯 李景雷 梁长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7-913,共7页
【目的】总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上心肌组织特征、右心室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探讨CMR在ARVD/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已确诊ARVD/C且行CMR... 【目的】总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上心肌组织特征、右心室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探讨CMR在ARVD/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已确诊ARVD/C且行CMR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CMR图像由两名医师进行心脏容积和功能等定量评价.同时进行心室壁组织特性、形态学特征及心室壁运动的定性评估。定量测量指标包括右心室舒张末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容积(RVESV)、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其中RVEDV指标经体表面积(BSA)校正,获得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定性评估包括脂肪浸润、“手风琴征”、延迟强化及心室壁运动等。【结果】共35例患者确诊为ARVD/C且行CMR检查,其中男22例(62.9%),女13例(37.1%),平均年龄(32.0±11.8)岁,年龄范围(15~57)岁。常见的症状依次分别为心悸25例(71.4%)、胸闷10例(28.6%)和晕厥6例(17.1%)。所有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图像定量评估指标(RVEDV、RVEF)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为0.996—0.999,P〈0.001)。CMR评估RVEF为(33.51±13.19)%,RVEDVI为(174.7±464.36)mL/mz。依据2010年修订的ARVD/C诊断标准中CMR的定量参数分析显示:其中RVEDVI符合主要标准的为24例(88.9%),符合次要标准的为3例(11.1%);RVEF符合主要标准的为20例(57.1%),符合次要标准的为8例(22.9%)。21例(60.0%)可见脂肪浸润;19例(54.3%)出现“手风琴征”;29例(82.9%)CMR显示心室壁延迟强化,其中18例(51.4%)可及左心室壁延迟强化;28例(80.0%)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结论】CMR可以全面评价ARVD/C患者心脏的解剖形态、心肌的组织学特性以及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并准确评估右心室的功能,可在ARVD/C诊断中提供相应的信息,是ARVD/C诊断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成像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 诊断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钆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关联度变化趋势的Meta分析及因果解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斌 梁龙 +4 位作者 陈文波 李新云 郑君惠 梁长虹 张水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04-311,共8页
目的:探讨含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 GBCAs)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NSF)二者之间是否为因果相关以及关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Wiley Online Library、... 目的:探讨含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 GBCAs)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NSF)二者之间是否为因果相关以及关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Wiley Online Library、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OR值及95%CI,并进行累积Meta分析,采用希尔标准(Hill’s criteria)证明是否为因果相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篇文献,6398例患者,其中3篇由于NSF发生例数为0而未能纳入最后的定量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钆对比剂暴露可能会增加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发生的风险(OR=16.50,95%CI:7.46~36.53,P<0.01),其中包括钆双胺(OR=20.04,95%CI:3.72~107.78,P<0.01)。希尔标准相关证据基本达到,表明二者之间为因果关系。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2007年之后OR值呈减小趋势。结论钆对比剂暴露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之间较强相关,且该相关性为因果关系,其关联强度在2007年之后较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肾功能不全 META分析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忠林 梁长虹 +5 位作者 刘再毅 李景雷 刘于宝 余元新 谢淑飞 王秋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40-1742,共3页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肿瘤大小约1.5~13cm,平均(5.8±2.1)cm。15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5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13例有淋巴结肿大。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20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6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