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冬贵 陈仲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85-387,390,共4页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为全身恶性肿瘤的8.2%,其中上皮组织来源最多,尤其是鳞状上皮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最为常见,约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80%以上。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虽然经手术...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为全身恶性肿瘤的8.2%,其中上皮组织来源最多,尤其是鳞状上皮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最为常见,约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80%以上。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虽然经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肿瘤微转移 鳞状上皮细胞癌 CARCINOMA 以手术为主 综合治疗 组织来源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F/C-Met在舌部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仲伟 徐冬贵 +3 位作者 朱李军 王启朋 冯航 江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蛋白在舌鳞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舌组织、14例舌癌前病变及63例舌鳞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的表达,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非参数秩和检...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蛋白在舌鳞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舌组织、14例舌癌前病变及63例舌鳞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的表达,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和C-Met在舌癌、舌癌前病变及正常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1%、57.1%、40.0%和76.2%、35.7%、20.0%,其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低分化组(90.3%)及有淋巴结转移组(100%)舌鳞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78.1%)及无转移淋巴结组(76.7%);在Ⅲ、Ⅳ期(82.1%)及有淋巴结转移组(85.0%)的舌鳞癌中C-Met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71.4%)及无转移淋巴结组(72.1%),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舌癌组织切片中46例HGF及C-Met都有阳性表达,其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过度表达的HGF/C-Met可作为判断舌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恶性潜能和预测淋巴结转移趋势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C-MET 舌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在舌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应用评价:与CT/MRI和临床触诊的对比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李军 陈仲伟 +6 位作者 侯庆仪 王启朋 江穗 冯航 郑卫平 肖汉耿 常秀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28-2230,共3页
目的评价PET显像与CT/MRI和临床触诊比较在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舌癌患者在术前两周分别进行FDGPET与CT/MRI检查,分别获取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淋巴结状况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方法在敏感性、特异... 目的评价PET显像与CT/MRI和临床触诊比较在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舌癌患者在术前两周分别进行FDGPET与CT/MRI检查,分别获取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淋巴结状况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方法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的差异。结果PET在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上比CT/MRI和临床触诊分别高11.1%(83.3%vs72.2%,P=0.423)和16.6%(83.3%vs66.7%,P=0.248);特异性比CT/MRI和临床触诊分别高5%(80%vs75%,P=0.703)和15%(80%vs65%,P=0.288)。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准确率分别是81.6%,73.7%和65.8%。结论PET在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略好于CT/MRI和临床触诊。虽然结果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我们仍认为PET作为舌癌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一种辅助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CT MRI 舌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患者拔牙采用肝素桥接与维持抗凝两种方法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李军 李俊 +3 位作者 王书琴 江穂 王启朋 冯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4-557,共4页
目的:评估长期抗凝患者采用维持抗凝与低分子量肝素桥接两种不同方法行拔牙手术后的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共有215例抗凝拔牙患者纳入研究,维持抗凝组98例,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平均为(2... 目的:评估长期抗凝患者采用维持抗凝与低分子量肝素桥接两种不同方法行拔牙手术后的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共有215例抗凝拔牙患者纳入研究,维持抗凝组98例,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平均为(2.56±0.45);低分子量肝素桥接治疗组117例,术前INR平均为(1.52±0.21),两组患者均为拔牙不超过3颗,拔牙创面处理采用填塞止血材料[艾微停微纤维止血胶原(海绵)]及缝合。结果:维持抗凝组中有7例患者(7.14%),低分子量肝素桥接组中有5例患者(4.27%)出现术后轻至中度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显著(P=0.361);轻度出血患者采用局部压迫及止血材料填塞获得控制,对局部处理止血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注射维生素K或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后创口愈合。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均未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维持抗凝治疗与停用抗凝药低分子肝素桥接行简单拔牙的患者在拔牙术后出血及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鉴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严重后果,此类患者拔牙期间可以安全的维持抗凝治疗而并不需要停用抗凝药物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桥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治疗 拔牙 低分子量肝素桥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