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津 刘二龙 +3 位作者 谢力 李志勇 相大鹏 高东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75-280,共6页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PCR)作为一项新兴的基于单分子目标基因扩增的绝对定量技术,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在精准定量检测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综述了商业化dPCR技术在转基因成分、动物源性成分、食...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PCR)作为一项新兴的基于单分子目标基因扩增的绝对定量技术,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在精准定量检测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综述了商业化dPCR技术在转基因成分、动物源性成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定量检测等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dPCR应用中技术难题的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 食品安全 绝对定量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残留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敏青 徐娟 +3 位作者 王岚 安文佳 庄嘉 孙灵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5-250,256,共7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植物源食品(菠菜、苹果、香蕉、大米、大豆、茶叶)中的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虫腈砜,氟虫腈硫醚,氟甲腈)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提取盐包(CEN EN-15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植物源食品(菠菜、苹果、香蕉、大米、大豆、茶叶)中的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虫腈砜,氟虫腈硫醚,氟甲腈)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提取盐包(CEN EN-15662)提取目标化合物,借助分散固相萃取或固相萃取(GCB/PSA)作为净化手段,经Thermo Accucore aQ(2.6μm,2.1×150 mm)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种分析物在0.1~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6种样品基质在3个添加水平(1、2、4μg/kg)下的回收率为91.5%~101.5%,相对标准偏差为0.47%~3.88%;定量限(LOQ)均为0.1μg/kg。该方法步骤简便、可靠、稳定,能满足于目前我国主要贸易国和地区的限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食品 氟虫腈 代谢物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食品包装材料成分迁移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赵胜男 丁从阳 +2 位作者 林勤保 陈胜 钟怀宁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63-71,共9页
目的综述目前食品用包装材料中成分迁移的数学模型及相关研究进展,为迁移数学模型的推广和进一步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分析影响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成分向食品迁移的因素,介绍几种应用较广的迁移模拟软件,论述不同类型迁移数学模... 目的综述目前食品用包装材料中成分迁移的数学模型及相关研究进展,为迁移数学模型的推广和进一步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分析影响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成分向食品迁移的因素,介绍几种应用较广的迁移模拟软件,论述不同类型迁移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并说明其在食品包装材料法规标准及化学成分暴露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结果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迁移数学模型可部分代替迁移实验,产生的结果可靠且具有代表性。结论迁移模型是一种预测化学物质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有效工具,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迁移实验从而节省成本,但迁移模型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包装材料 迁移 数学模型 暴露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中烃类矿物油分析技术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郑建国 陈燕芬 +2 位作者 钟怀宁 李丹 吴梓潼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93-1399,共7页
食品和食品接触材料中矿物油的潜在危害性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深入研究。矿物油是石油提炼过程中的副产物,成分复杂,为分析检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促使相关检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目前,针对不同样品基质,已有多种提取、净化方法;... 食品和食品接触材料中矿物油的潜在危害性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深入研究。矿物油是石油提炼过程中的副产物,成分复杂,为分析检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促使相关检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目前,针对不同样品基质,已有多种提取、净化方法;国内外也先后建立起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法、二维气相色谱法、核磁共振等测定方法。该文将对食品和食品接触材料中矿物油检测技术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矿物油 食品 食品接触材料 迁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酸性饮料中菌落总数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兰 徐红 +5 位作者 翁文川 凌莉 冼钰茵 杨铭燕 潘斯威 黄焯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5-239,共5页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酸性饮料(pH<4.6)中的菌落总数并与平板法和滤膜法进行比较分析,建立FCM快速检测酸性饮料中菌落总数的方法。选择13种常见实验菌株,通过人工加菌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质和含菌量对FCM...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酸性饮料(pH<4.6)中的菌落总数并与平板法和滤膜法进行比较分析,建立FCM快速检测酸性饮料中菌落总数的方法。选择13种常见实验菌株,通过人工加菌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质和含菌量对FCM法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酸性饮料中的部分菌株难以直接被FCM法检出,需经过滤富集菌于中性TSB肉汤中36℃培养22 h排除基质和含菌量低的影响,培养后的菌溶液经FCM法与平板法检测结果均在一个数量级。运用AOAC官方分析方法对酸性饮料中不同浓度13种实验菌株滤膜法和增菌22 h后FCM法的定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值X^2<3.84,同时假阴性率=1.9%<2%,假阳性率=4.2%<9.6%,说明FCM法可替代滤膜法进行酸性饮料中菌落总数的定性检测,用于产品的快速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饮料 流式细胞技术 菌落总数 平板法 滤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性食品中链霉素与双氢链霉素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敏青 徐娟 +3 位作者 王岚 安文佳 孙灵慧 何曼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9-864,共6页
建立了植物性食品(苹果、芹菜、甜椒、干扁豆)中链霉素(Streptomycin,STR)和双氢链霉素(Dihydrostreptomycin,DHS)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借助W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后,采用Atlantis H... 建立了植物性食品(苹果、芹菜、甜椒、干扁豆)中链霉素(Streptomycin,STR)和双氢链霉素(Dihydrostreptomycin,DHS)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借助W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后,采用Atlantis Hilic Silica亲水作用色谱柱(100 mm×3.0 mm,3 μm)分离,乙腈-0.1 mol/L甲酸铵和0.1 %甲酸溶液等度洗脱,以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在10 ~12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 r )均大于0.999,定量下限均为125 μg/kg。本底空白的4种样品基质在3个添加水平(125、250、500 μg/kg)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3.6 %~101 %,相对标准偏差为2.3 %~7.8 %。该方法无需使用对LC-MS联用仪造成污染的离子对试剂,且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靠、稳定,能满足大部分植物性食品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的检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食品 链霉素 双氢链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真菌毒素法规限量标准概述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青 邹志飞 +2 位作者 余炀炀 黄宇婷 庞世琦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8,共7页
真菌毒素不仅会污染食品,而且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该综述全面收集整理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有关食品中真菌毒素法规限量标准要... 真菌毒素不仅会污染食品,而且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该综述全面收集整理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有关食品中真菌毒素法规限量标准要求,并进行了比较,为完善我国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控制管理,促进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真菌毒素 法规 限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肉及肉制品中的牛源性成分 被引量:15
8
作者 冼钰茵 易敏英 +2 位作者 张璜 高东微 凌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78-282,共5页
本文以牛源性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为模板,采用软件Primer Explorer Version 4设计并筛选出LAMP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反应体系优化建立了肉及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稳定性... 本文以牛源性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为模板,采用软件Primer Explorer Version 4设计并筛选出LAMP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反应体系优化建立了肉及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同时采用国标方法和商品化检测试剂盒对市售的12种牛肉及牛肉制品进行对比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稳定性,适用于实际的生鲜肉制品及加工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 检测 肉及肉制品 牛源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品中3-氯丙醇酯及缩水甘油酯 被引量:9
9
作者 刘青 曾广丰 +4 位作者 黄瑾 张洋子 陈文锐 邹志飞 康文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71-1177,共7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多种植物油和油脂类食品中3-氯丙醇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的检测方法。通过对样品提取、酯交换、衍生化和GC-MS检测条件的优化,植物油、奶粉、油炸膨化类食品以及焙烤类食品中3-MCPDE的定量下限...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多种植物油和油脂类食品中3-氯丙醇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的检测方法。通过对样品提取、酯交换、衍生化和GC-MS检测条件的优化,植物油、奶粉、油炸膨化类食品以及焙烤类食品中3-MCPDE的定量下限分别为100、25、125、20μg/kg。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1.2%~109%,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77%~7.3%,样品在较宽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大于0.999。采用该方法对30个食品样品进行了检测,其中3-MCPDE和GE的检出含量范围为未检出~8.04 mg/kg。该法具有高效、灵敏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日常食品,特别是油脂和油脂食品中3-MCPDE和GE的定性及定量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食品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被引量:10
10
作者 凌莉 席静 +4 位作者 王莹 周广彪 刘婧文 魏霜 李志勇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73-76,共4页
为建立创伤弧菌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方法,根据编码创伤弧菌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ase Beta Subunit,gryB)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RPA特异性引物,建立创伤弧菌gryB基因的RPA检测方法并测试其特异性、灵敏度和应用效果。结... 为建立创伤弧菌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方法,根据编码创伤弧菌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ase Beta Subunit,gryB)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RPA特异性引物,建立创伤弧菌gryB基因的RPA检测方法并测试其特异性、灵敏度和应用效果。结果发现,建立的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好,能够从创伤弧菌中检测到234 bp的特异性条带,仅需在37℃下恒温反应40 min,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该方法的灵敏度与PCR相当,可达到0.1 ng/μL,应用检测结果也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培养方法相当。因此,本研究建立的RPA方法检测gryB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无需特殊的仪器设备,适合实验室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gryB基因 RPA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流行特征及其防控措施 被引量:8
11
作者 田纯见 罗琼 +1 位作者 高佳卉 林志雄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912-914,918,共4页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中国持续流行,H7N9病毒感染人类出现新的疫情特征,需要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针对疫情点多面广、H9亚型泛滥重组和交叉感染带毒等特点,应做到依法处置疫情,加强家禽企业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谨慎使用疫苗,完善监测系统和...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中国持续流行,H7N9病毒感染人类出现新的疫情特征,需要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针对疫情点多面广、H9亚型泛滥重组和交叉感染带毒等特点,应做到依法处置疫情,加强家禽企业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谨慎使用疫苗,完善监测系统和兽医管理体制。结合禽流感最新疫情流行特征,对中国禽流感防控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性禽流感 生物安全隔离区 疫苗 监测系统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草花叶病毒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黎霞 赵立荣 +1 位作者 武目涛 于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21,共5页
藜草花叶病毒(Sowbane mosaic virus,So MV)是菠菜上的重要有害生物,可通过种子、花粉、昆虫介体和机械等方式传播。随着我国种子、种苗进口量的进一步扩大和产业化种植,藜草花叶病毒传入我国的风险非常大。本文综述了藜草花叶病毒的生... 藜草花叶病毒(Sowbane mosaic virus,So MV)是菠菜上的重要有害生物,可通过种子、花粉、昆虫介体和机械等方式传播。随着我国种子、种苗进口量的进一步扩大和产业化种植,藜草花叶病毒传入我国的风险非常大。本文综述了藜草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布、寄主范围、为害症状、传播途径、检测技术等,论述了藜草花叶病毒传入我国的潜在危害性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草花叶病毒 生物学特性 传播和危害 检测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化学计量学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化学指纹图研究
13
作者 林峰 吴映璇 +3 位作者 欧阳少伦 邵琳智 邹游 杜志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7-491,共5页
在反相色谱条件下,采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检测了18种婴幼儿配方乳粉,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技术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研究了不同数据提取参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T值检验筛选出3种罐标显示添加水解蛋白的婴幼儿... 在反相色谱条件下,采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检测了18种婴幼儿配方乳粉,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技术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研究了不同数据提取参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T值检验筛选出3种罐标显示添加水解蛋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特征组分,提出了其中G号样品的16个特征组分的化学信息,并构建了相关的化学指纹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指纹图 化学计量学 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婴幼儿配方乳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病毒广东株HA基因BLSOM神经网络分型方法的建立
14
作者 田纯见 罗琼 +5 位作者 高佳卉 林志雄 鱼海琼 刘志玲 陈茹 吴晓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利用25个禽流感病毒及相关流感病毒广东株HA基因序列,建立三、四核苷酸特征基因片段BLSOM神经网络分型方法,对各片段数量进行统计和归一化处理。设计程序由MATLAB函数模拟人脑思维自组织学习,当训练步数为100及以上各毒株能成功聚类。H1... 利用25个禽流感病毒及相关流感病毒广东株HA基因序列,建立三、四核苷酸特征基因片段BLSOM神经网络分型方法,对各片段数量进行统计和归一化处理。设计程序由MATLAB函数模拟人脑思维自组织学习,当训练步数为100及以上各毒株能成功聚类。H1、H3、H5、H7和H9亚型主要毒株分别归为一类,其中H3N2和H7N9毒株HA基因聚类图谱高度相似,表明这些毒株起源相同;不同年代H5N1毒株差异较大;H1N1和H9N2各1个毒株聚为一类,表明这两种病毒自然重组变异,为高危毒株筛查和溯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BLSOM HA基因 神经网络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口岸近年截获危险性杂草苍耳疫情分析
15
作者 武目涛 赵菊鹏 +5 位作者 赵立荣 范晓虹 郑明慧 吴海荣 冯黎霞 陈晓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6期165-167,共3页
对广东口岸2011—2015年截获的苍耳杂草疫情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截获原因以及今后防除的工作重点。结果表明,自2011年以来,广东口岸截获苍耳杂草的种类和次数逐年递增,5年共截获苍耳杂草14种(类)1 070批次,主要来自5个国家或地区。
关键词 进口 粮谷 苍耳 疫情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 ECh ERS/LC-MS/MS法测定食品中7种真菌毒素 被引量:17
16
作者 熊欣 刘青 +3 位作者 张广文 庞世琦 曾广丰 陈文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8-1013,共6页
建立了食品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和赭曲霉毒素C(OTC) 7种真菌毒素的QuEChERS前处理净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 建立了食品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和赭曲霉毒素C(OTC) 7种真菌毒素的QuEChERS前处理净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甲酸-乙腈(10∶90)进行酸化稀释,离心后取上清液经吸附净化剂(1. 2 g MgSO4+0. 25 g C18+0. 4 g PSA+0. 25 g Al-N)富集净化,过滤后采用LC-MS/MS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7种真菌毒素在各自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不小于0. 999。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定量下限(LOQ)为0. 25~5. 0μg/kg,7种毒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 1%~7. 7%,平均回收率为71. 5%~119%。该方法操作方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满足大批量食品中上述7种真菌毒素残留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真菌毒素 赭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制品鉴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伟琦 刘津 +2 位作者 王菊芳 高东微 李志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34-338,345,共6页
世界各国每年的肉类掺假事件频发。多种基于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技术被开发出来并实际应用于检测肉类真伪。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肉制品鉴别有了真正敏感稳定而高效的检测手段,目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 世界各国每年的肉类掺假事件频发。多种基于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技术被开发出来并实际应用于检测肉类真伪。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肉制品鉴别有了真正敏感稳定而高效的检测手段,目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常规PCR技术、多重PCR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技术、DNA杂交与基因芯片技术、实时荧光PCR技术、数字PCR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其中实时荧光PCR技术为现在监管部门对肉制品鉴别的常用技术手段。本文主要介绍这七种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为监管部门和科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制品 真伪 鉴别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风险管控 被引量:29
18
作者 潘静静 钟怀宁 +3 位作者 李丹 宗瑜 郑建国 胡长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0,共6页
综述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毒理评价和暴露评估,食品和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相关法规要求和国内外监测信息,并分析评价塑料、纸张、橡胶、涂层、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类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风险,建议企业警惕迁移风险为高、... 综述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毒理评价和暴露评估,食品和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相关法规要求和国内外监测信息,并分析评价塑料、纸张、橡胶、涂层、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类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风险,建议企业警惕迁移风险为高、中的材料和制品,用于接触高油脂、酒精食品或高温、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为相关行业有效管控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风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塑化剂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食品安全 食用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葡萄酒品质安全监测指标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席静 凌莉 李志勇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11期122-126,共5页
对中外葡萄酒标准品质安全监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建议尽快建立健全中国葡萄酒行业的质量等级标准、原产地制度,开展针对葡萄酒产品中特征性成分及真假鉴别检测技术研究,完善葡萄酒特征性品质安全指标检测体系,确保葡萄酒产品的品质安全。
关键词 葡萄酒 品质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抗菌片材的制备及其迁移性能研究
20
作者 宋洪泽 汪钰文 +2 位作者 林勤保 陈胜 钟怀宁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4-61,共8页
目的研究商业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抗菌片材的抗菌性和复合片材中抗菌剂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方法将商业抗菌剂(SRT,ECO,LF,JL)与LDPE或HDPE熔融共混加工成抗菌片材,通过贴膜法、抑菌圈法和模拟真实环境法等3... 目的研究商业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抗菌片材的抗菌性和复合片材中抗菌剂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方法将商业抗菌剂(SRT,ECO,LF,JL)与LDPE或HDPE熔融共混加工成抗菌片材,通过贴膜法、抑菌圈法和模拟真实环境法等3种方法研究片材的抗菌性能,对抗菌剂在体积分数为3%的乙酸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含有LF、JL、质量分数为1.5%的SRT和LDPE片材的抗菌率均在90%以上;ECO片材的抗菌率超过99%。结论抗菌片材无机元素的迁移量未超过欧盟法规规定的迁移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片材 高密度聚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 抗菌实验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