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隐静脉再造修复颈动脉破裂的临床救治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卫 刘金伟 +6 位作者 陈启康 黄继辉 林绍仪 蔡厚洪 李春雨 何藻鹏 陈应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197-320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破裂的有效抢救方法。方法:分析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抢救的3例颈动脉破裂患者,总结经验教训。结果:我们采用大隐静脉再造修复颈动脉的方法,3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动脉破裂虽然危险,但只... 目的:探讨颈动脉破裂的有效抢救方法。方法:分析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抢救的3例颈动脉破裂患者,总结经验教训。结果:我们采用大隐静脉再造修复颈动脉的方法,3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动脉破裂虽然危险,但只要抢救及时、方法妥当,是可以抢救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破裂 大隐静脉 血管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自凝牙托材料制作软体解剖标本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忠华 黄潮桐 +2 位作者 刘阳 吴坤成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在血管灌注技术资料,自凝牙托材料多用于制作铸型标本,若制作解剖剥制的软体血管标本,多采用灌汁乳胶、明胶、墨汁等方法。有些地区采购乳胶材料困难,而牙托材料住一般医药商店可随时购买。我们通过实验研究,用自凝牙托材料,在铸... 在血管灌注技术资料,自凝牙托材料多用于制作铸型标本,若制作解剖剥制的软体血管标本,多采用灌汁乳胶、明胶、墨汁等方法。有些地区采购乳胶材料困难,而牙托材料住一般医药商店可随时购买。我们通过实验研究,用自凝牙托材料,在铸型标本技术的基础上,改进了配方和操作工艺,制作出了血管解剖剥制标本。将方法介绍如下旨为提供一种新的软体血管灌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凝牙托材料 材料制作 解剖标本 软体 血管灌注 铸型标本 技术资料 医药商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 被引量:18
3
作者 魏璐城 李卫贤 +2 位作者 蒋金泉 郑伟 黄文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8-700,共3页
目的对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救治方案。方法对本组134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76... 目的对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救治方案。方法对本组134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76例患者中存活55例占手术组的72.4%,死亡21例占27.6%;非手术组的58例患者中存活43例占非手术组的74.1%,死亡15例占25.9%。结论早期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鹏 彭文标 +6 位作者 李鉴轶 林钢 黄旭科 孙向华 彭国瑞 张廷帅 王文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19例,Ⅴ型15例,Ⅵ型6例。...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19例,Ⅴ型15例,Ⅵ型6例。其中20例患者(3D打印组)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术前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模型、骨折块虚拟复位、挑选最匹配的钢板、3D打印1:1大小的骨折模型、模拟骨折复位及钢板塑形;20例患者(传统手术组)为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术后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3D打印组术后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实现了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胫骨平台骨折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股骨髁上骨折医患沟通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林钢 李鹏 +4 位作者 肖菊姣 李鉴轶 彭文标 黄旭科 孙向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6-340,345,共6页
目的探讨Mimics18.0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折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手术,辅助治疗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及在医患沟通环节的效果研究。方法筛选10例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折部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 目的探讨Mimics18.0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折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手术,辅助治疗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及在医患沟通环节的效果研究。方法筛选10例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折部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骨折三维建模、骨折块虚拟复位、建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物标准件库、选取最佳匹配的钢板及螺钉。3D打印出患者1:1的股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进行3D打印模型的效度验证。让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触骨折3D模型并观看在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进行模拟手术—将股骨髁上重建板的位置、钉道长度和方向同数字化设计比较,确定术中使用的钢板及螺钉。最后,按照术前模拟演练进行实际手术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前应用3D模型获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度和满意度高。应用3D打印技术模拟手术共植入1块锁定钢板和8枚螺钉,钢板植入的位置、螺钉植入的方向均与数字化术前设计高度一致,钉道长度与数字化术前设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一致。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医患沟通方面效果显著,且实现了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股骨髁上骨折 医患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樊仕才 江振华 +3 位作者 朱青安 万黎 赵卫东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1-483,共3页
目的 :完善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方法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5具新鲜胸腰段脊柱 (T9~L5)标本随机选取 1 0个椎体节段行椎体成形术 ,观察PMMA在椎体内分布并进行椎体压缩试验。临床选择 4例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 目的 :完善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方法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5具新鲜胸腰段脊柱 (T9~L5)标本随机选取 1 0个椎体节段行椎体成形术 ,观察PMMA在椎体内分布并进行椎体压缩试验。临床选择 4例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1 0个椎体节段均穿刺顺利 ;PMMA骨水泥在椎体内沿骨小梁分布至整个椎体 ,有 1例出现椎体后静脉窦渗漏 ;椎体成形术后抗压强度由 (2 1 97± 355)N增加至 (4861 +1 1 0 9)N ;临床治疗 4例患者疗效好 ,未出现椎体外漏导致的并发症。结论 :在C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安全、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神经阻滞麻醉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忠华 李科 +4 位作者 罗光辉 邱小忠 苏兴桂 丁自海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3-405,共3页
目的:为肛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尸体标本,置俯卧位,解剖坐骨肛门窝,观测肛神经走向肛门的长度、角度,肛神经毗邻关系及定位标志。结果:肛后缘与尾骨尖的距离为(4.56±0.62)cm(3.80~5.80cm),尾骨尖与坐... 目的:为肛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尸体标本,置俯卧位,解剖坐骨肛门窝,观测肛神经走向肛门的长度、角度,肛神经毗邻关系及定位标志。结果:肛后缘与尾骨尖的距离为(4.56±0.62)cm(3.80~5.80cm),尾骨尖与坐骨结节最凸点的距离为(6.01±0.86)cm(4.50~8.00cm),肛后缘与坐骨结节最凸点距离为(6.05±0.65)cm(4.50~7.50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距肛神经主干为(4.93±0.91)cm(3.80~7.10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向肛神经主干外偏角度为(35.6±3.3)°(30~40°)。肛神经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的联线上,距坐骨结节(2.21±0.28)cm(1.50~2.70cm),距坐骨结节或骶结节韧带平面前(1.36±0.13)cm(1.10~1.60cm)。结论:(1)肛神经位置恒定,其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联线上,坐骨结节内侧2.21cm,约相当于联线的外、中1/3相接处,这个距离约相当于肛后缘至尾骨尖的1/2距离。(2)肛门手术时,平坐骨结节最凸点(相当于平骶结节韧带)前1.36cm,将麻醉剂从此点注入,会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神经 阻滞麻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应用解剖 被引量:2
8
作者 侯致典 王增涛 +4 位作者 陶文强 李向明 章明星 周星星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5-137,141,共4页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蒂 尺神经 拇对掌肌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内环口周围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玉松 李向明 +3 位作者 侯致典 丁自海 吴涛 卢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 目的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17.77±2.39)mm;女左侧为(16.41±2.23)mm,女右侧为(15.81±0.57)mm。(2)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的夹角:男左侧为(107.75±11.59)°,男右侧为(106.29±8.87)°,女左侧为(106.42±9.46)°,女右侧为(110.23±9.42)°。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量数据在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在腹前壁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没有神经和血管的"安全区域",该区可为IPOM手术中腹腔镜下补片固定提供足够的安全范围。(2)以腹壁下动脉为参考标志,可减少髂腹下神经的损伤,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腹腔镜疝修补术 应用解剖 内环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L5~S1前入路的血管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金伟 宋磊 +1 位作者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为腹腔镜下L5~S1椎间盘前入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48例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依据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结果:(1)左髂血管(L... 目的:为腹腔镜下L5~S1椎间盘前入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48例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依据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结果:(1)左髂血管(L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48±0.83)cm;(2)右髂血管(R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68±0.61)cm;(3)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为(3.18±1.20)cm;(4)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与椎间盘宽度的比值(R)为(55.77±22.18)%。标准型占46.78%;狭窄型占14.11%;阻挡型占39.11%。血管间隙左侧内面为静脉者占98.79%,且有4.84%位于正中线的右侧。R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且在女性较男性为大。结论:应用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分型,可以较好的进行术前评估。本文结果显示,60.89%可以较安全地从前方进入L5~S1椎间盘区,完成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MRI L5-S1椎间盘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严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永胜 张美超 +4 位作者 黄炳生 陈顺仪 陈立安 钟世镇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7-581,共5页
目的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假体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有限元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股骨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评价置换术后的初始稳定性。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左侧股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经Mimics软件和Unigraphics建模... 目的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假体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有限元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股骨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评价置换术后的初始稳定性。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左侧股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经Mimics软件和Unigraphics建模软件处理,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标准柄股骨假体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建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应力分析显示:正常股骨的应力由近端向远端逐渐上升,并于中下段达到最高。同时人工股骨头假体的应力集中于中段,与正常股骨的应力变化基本一致。人工股骨头置换没有改变股骨总体的应力模式,股骨距部位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区,依然是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加,应力峰值区域亦于全长股骨的中下段。结论标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会引起股骨应力分布的明显改变,可以获得重建后的初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严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炳生 王永胜 +3 位作者 陈顺仪 陈立安 钟世镇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3-68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标准柄)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8根成年股骨标本随机分成置换组、DHS组及对照组。置换组(A组)(fF6)模拟股骨转子间四部分骨折,钢丝捆扎固定大小转子及股骨矩,行标准柄股...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标准柄)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8根成年股骨标本随机分成置换组、DHS组及对照组。置换组(A组)(fF6)模拟股骨转子间四部分骨折,钢丝捆扎固定大小转子及股骨矩,行标准柄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固定;DHS组(B组)(萨6)模拟股骨转子间四部骨折,行DHS钢板内固定;对照组(c组)(萨6)采用完整股骨标本。Bose3510-试验机上行轴向加压和扭转测试,测量三组标本位移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轴向压力测试:垂直加载100-1000N,A组与C组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及A组与B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力测试:当扭矩是8Nm时,A组与C组及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骨水泥型股骨标准柄假体进行人工股骨头转换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具有可行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头置换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偏心距重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利昕 周兵 +1 位作者 魏振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作者选择2005年01月至2008年01月间行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9.2个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前外侧人路,使用Zweymuller双锥形... 目的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作者选择2005年01月至2008年01月间行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9.2个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前外侧人路,使用Zweymuller双锥形螺旋臼及SL—PLUS矩形直柄(颈干角135°,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均为28mm)。对比术前术后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双下肢长度,记录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股骨偏心距与髋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r=0.534,P〈0.001).②髋关节术后活动度、Harris评分与股骨偏心距均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403,0.344,P〈0.001)。③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否对下肢长度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x2=-4.23,P〈0.05)。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增加髋外展肌力,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偏心距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