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技术及成本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林威鹏 郜礼阳 +5 位作者 凌彩金 赖榕辉 陈汉林 王捷才 周巧仪 刘淑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147-152,共6页
【目的】明确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策略与成本,为控草技术研发、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茶叶主产区茶企(茶农)所采用控草方式、次数、成本和期望成本,以及对绿色控草技术的... 【目的】明确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策略与成本,为控草技术研发、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茶叶主产区茶企(茶农)所采用控草方式、次数、成本和期望成本,以及对绿色控草技术的认知度与接受程度等进行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控草策略以人工除草为主(93.94%),机械除草次之(42.93%),化学除草约占8.59%,而绿色控草技术如覆盖稻草、覆盖防草布、间作绿肥等仅占4.55%~7.07%。年均控草成本11507.55元/hm^2,平均除草次数4.16次,期望年均控草成本6512.55元/hm^2。各项控草技术中,纯化学农药控草年均成本最低,约为2805元/hm^2,纯人工控草年均成本最高,约为12525元/hm^2,人工+绿肥、人工+地膜(防草布)等绿色控草模式成本介于7500~8985元/hm^2。绿色控草技术接受程度为84%,实际使用率不到10%。【结论】广东省茶叶主产区以人工除草为主,成本偏高,茶企(茶农)接受绿色控草技术意愿高,但实际使用率偏低。因此需进一步简化现有绿色控草技术实施难度,制定杂草防控规程,并加强绿色控草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调查 杂草防控 成本 人工除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调查及其性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华玲 秦丹丹 +6 位作者 方开星 倪尔冬 王青 潘晨东 李波 江彪 李红建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广东省南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珍稀天然无咖啡碱毛叶茶资源。为摸清‘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现状并为其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野生‘南昆山毛叶茶’进行了系统调查及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主要呈聚集群... 广东省南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珍稀天然无咖啡碱毛叶茶资源。为摸清‘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现状并为其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野生‘南昆山毛叶茶’进行了系统调查及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主要呈聚集群落形式存在,群落与群落间相距较远。所调查的104份野生毛叶茶资源均属乔木型或小乔木型,树冠较小,分支较为聚拢向上;叶型变异丰富,多属大叶;叶片较厚,栅栏组织排列紧密;新梢嫩芽茸毛密而顺长;绝大部分野生毛叶茶可可碱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非表型儿茶素GCG和C是主导儿茶素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毛叶茶 种质资源 可可碱 南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单丛茶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周波 陈勤 +6 位作者 陈汉林 唐颢 黎健龙 陈佳琳 陈义勇 刘嘉裕 唐劲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7-616,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配方肥、有机替代和蚯蚓生物培肥4种化肥减施增效复合技术模式对广东单丛茶区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4种技术模式可减少化肥养分投入...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配方肥、有机替代和蚯蚓生物培肥4种化肥减施增效复合技术模式对广东单丛茶区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4种技术模式可减少化肥养分投入量20%~30%(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7%~0),产量增加4.9%~12.3%,且品质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年经济效益每公顷增加1.51~3.26万元。其中,控释肥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最高,分别比习惯施肥增加58.0%和10.9%;有机替代模式品质提升最显著,氨基酸增加10.2%,可溶性糖增加9.6%,酚氨比下降13.4%。控释肥和有机替代两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广东单丛茶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丛茶 化肥减施增效 品质成分 肥料农学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苦茶资源嘌呤生物碱含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红建 秦丹丹 +6 位作者 姜晓辉 方开星 王秋霜 潘晨东 李波 王青 吴华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9,共9页
以13份广东省境内收集的苦茶资源为研究对象,来自不同省份的28份代表性品种(系)为对照,分析苦茶资源中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咖啡碱、可可碱、苦茶碱及生物碱总量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78~1.94,变异系... 以13份广东省境内收集的苦茶资源为研究对象,来自不同省份的28份代表性品种(系)为对照,分析苦茶资源中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咖啡碱、可可碱、苦茶碱及生物碱总量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78~1.94,变异系数(CV)为34.89%~191.19%。系统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Ⅱ、Ⅲ主要为常规品种(系),咖啡碱是其优势嘌呤碱;类群Ⅴ为低咖啡碱的南昆山毛叶茶;类群Ⅳ、Ⅵ全部为苦茶资源,苦茶碱含量较高。通过综合评价,从苦茶资源中筛选出生物碱含量特异的育种材料10份。此外,不同叶位含量分析表明,苦茶中苦茶碱随叶片成熟度增加呈缓慢降低趋势,至成熟叶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研究结果为今后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异的功能性苦茶品种培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茶 嘌呤生物碱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红茶区土壤酸化改良与茶叶品质形成研究
5
作者 李睿 吕庄 +1 位作者 周波 崔莹莹 《广东茶业》 2024年第6期7-14,共8页
为研究土壤调理剂对粤北红茶区土壤酸化改良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广东省英德市茶园成龄英红九号茶树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处理:CK(不施肥对照)、CF(常规施有机肥对照)、SC(仅施用土壤调理剂)、SC+CF(常规施有机肥条件下配施土壤调... 为研究土壤调理剂对粤北红茶区土壤酸化改良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广东省英德市茶园成龄英红九号茶树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处理:CK(不施肥对照)、CF(常规施有机肥对照)、SC(仅施用土壤调理剂)、SC+CF(常规施有机肥条件下配施土壤调理剂)和FBO(常规施有机肥条件下增加蚯蚓),研究土壤调理剂单独施用或与有机肥结合施用相对于其他处理对改良酸化茶园土壤效果的影响,为粤北茶园土壤酸化的防治和改良提供可行性建议以及为指导茶园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对茶园土壤酸化改良的效果不同。其中,相对于CK组,单独添加有机肥牛粪组对提高酸性土壤pH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其他处理对提高酸性土壤pH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2)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同,但均有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其提高产量的促进效果排序为:SC>SC+CF>CF>FBO,同时SC处理显著增加了茶叶氨基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茶园 土壤酸化 茶叶品质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灵山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科技支撑对策
6
作者 陈慧英 周运双 +5 位作者 陈国帅 梁先贤 李治刚 操君喜 邓小红 赖兆祥 《广东茶业》 2025年第3期17-20,共4页
灵山县历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茶叶主产区之一,拥有数百年的茶叶生产历史,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近年来,茶叶产业已成为灵山县“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本文概述灵山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其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灵山县历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茶叶主产区之一,拥有数百年的茶叶生产历史,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近年来,茶叶产业已成为灵山县“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本文概述灵山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其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一二三四五”发展定位出发,提出以科技支撑灵山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 茶产业 现状 科技支撑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
7
作者 邱丽琼 梁冬霞 《广东茶业》 2024年第3期2-7,共6页
硒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茶叶的茶被定于为富硒茶。广东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产业,但富硒茶产业的发展鲜有报道。茶叶富硒除与土壤本底外,还与其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措施、原料老嫩程度等因素相关。... 硒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茶叶的茶被定于为富硒茶。广东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产业,但富硒茶产业的发展鲜有报道。茶叶富硒除与土壤本底外,还与其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措施、原料老嫩程度等因素相关。本文从茶叶富硒的保健价值和富硒茶叶生产标准、影响茶叶富硒的因素、广东土壤富硒状况及富硒茶发展现状,富硒茶叶品牌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推动广东富硒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广东富硒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茶 产业现状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个红紫芽茶树新品系的芽叶特性和生化成分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吴华玲 何玉媚 +4 位作者 李家贤 陈栋 黄华林 乔小燕 刘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7,共6页
对全年芽叶都呈红紫色的11个新选育的高花青素茶树品系新梢芽叶进行了百芽重和色泽调查,并对其生化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今后筛选出高产优质的高花青素茶树种质资源、开发高花青素茶叶加工和深加工保健产品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结... 对全年芽叶都呈红紫色的11个新选育的高花青素茶树品系新梢芽叶进行了百芽重和色泽调查,并对其生化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今后筛选出高产优质的高花青素茶树种质资源、开发高花青素茶叶加工和深加工保健产品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1个新品系分枝能力较强,百芽重适中,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芽叶红紫色的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无关;除HY-5和HY-8芽叶色泽在秋季最深外,其他红紫芽品系芽叶的红紫色都在夏季最深,说明红紫芽茶树芽叶的色泽及其花青素含量同时受外界环境和遗传因子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红紫芽 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筛选 被引量:20
9
作者 方开星 姜晓辉 +5 位作者 秦丹丹 李红建 黄华林 潘晨东 李波 吴华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24-1733,共10页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及探究茶树中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茚三酮显色法结合酶标仪检测技术测定218份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218份资...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及探究茶树中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茚三酮显色法结合酶标仪检测技术测定218份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218份资源的氨基酸含量介于1. 50%~8. 98%之间,其中高氨基酸茶树资源(氨基酸含量≥5%) 55份;茶氨酸含量介于0%~4. 03%之间,其中高茶氨酸茶树资源(茶氨酸含量≥3%) 13份,不含茶氨酸的茶树资源4份;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介于0~0. 78之间,且集中分布于0. 2~0. 5之间,二者的相关性系数达0. 752,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筛选获得了一批氨基酸特异的茶树资源,为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氨基酸 茶氨酸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类黄酮3-ο-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华玲 方开星 +2 位作者 潘亚燕 姜晓辉 操君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88-2097,共10页
糖基转移酶(UGT)是专门催化化合物糖基化反应的酶,能够有效提高类黄酮苷元化学稳定性并增加其水溶解度。为探究茶树中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红叶2号紫芽茶品系紫色芽叶为材料,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1个UGT基因。结果表明,UG... 糖基转移酶(UGT)是专门催化化合物糖基化反应的酶,能够有效提高类黄酮苷元化学稳定性并增加其水溶解度。为探究茶树中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红叶2号紫芽茶品系紫色芽叶为材料,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1个UGT基因。结果表明,UGT基因cDNA全长1 701 bp,包含一条大小为1 362 bp的CDS,编码454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多个物种的类黄酮3-ο-半乳糖基转移酶(F3GalT)蛋白高度同源,且在其序列C端发现一段PSPG box特征序列,因此被命名为CsF3GalT。RT-qPCR结果表明,CsF3GalT基因在紫芽品种的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高于绿芽品种,在同一紫芽品种紫叶中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绿叶。对CsF3GalT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体外酶活试验表明CsF3GalT能够催化UDP-半乳糖与杨梅酮形成杨梅酮-3-ο-半乳糖,而不能催化UDP-葡萄糖和杨梅酮反应。CsF3GalT表达产物定位于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中。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茶树UGTs的功能及其在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半乳糖基转移酶 克隆 表达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在工业废弃茶渣肥料化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波 唐颢 +2 位作者 黎健龙 陈义勇 唐劲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为探索工业废弃茶渣在茶园培肥中的有效利用技术,采用工程生物蚯蚓处理废弃茶渣与牛粪和稻秆的复混物料,研究了蚯蚓在茶渣复混物料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以及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蚯蚓在茶渣含量20%的复混物料中可以正常... 为探索工业废弃茶渣在茶园培肥中的有效利用技术,采用工程生物蚯蚓处理废弃茶渣与牛粪和稻秆的复混物料,研究了蚯蚓在茶渣复混物料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以及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蚯蚓在茶渣含量20%的复混物料中可以正常生长繁殖,并完成对复混物料的肥料化处理。20%茶渣复混80%牛粪的物料对蚯蚓的繁殖更有利,而20%茶渣复混80%稻秆对蚯蚓的生长更有利。蚯蚓处理废弃茶渣复混物料会消耗一定有机碳,同时提升氮磷钾等矿质养分的有效性,氮素有效性较无蚯蚓对照组提高23.24%~46.96%,磷素有效性提高16.26%~25.63%,钾素有效性提高14.08%~33.84%。综上所述,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可应用于废弃茶渣肥料化利用中,加快物料降解速度,但要复混牛粪、稻秆等其他物料,废弃茶渣含量20%是一个可行的复混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茶渣 牛粪 稻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适应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黎健龙 张曼 +5 位作者 唐颢 周波 陈义勇 崔莹莹 刘嘉裕 唐劲驰 《茶叶通讯》 2023年第4期437-445,共9页
茶树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对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极为敏感,极端环境条件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本文综述了光照、温度和水分等主要环境因子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重点剖析了遮阴、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等条件下... 茶树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对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极为敏感,极端环境条件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本文综述了光照、温度和水分等主要环境因子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重点剖析了遮阴、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等条件下茶树的生理表现以及响应机制,为茶树抗逆性研究及茶树栽培措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光照 温度 水分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广东各主要产茶区春茶生产情况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操君喜 陈慧英 +2 位作者 黄国滋 陈海强 赖兆祥 《广东茶业》 2020年第2期25-27,共3页
为了解和掌握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广东春茶生产带来的实际影响,本文通过汇总粤东、粤北和粤西等代表性茶区及重点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分析当前广东各茶叶主产区开展2020年春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向各茶叶主产区... 为了解和掌握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广东春茶生产带来的实际影响,本文通过汇总粤东、粤北和粤西等代表性茶区及重点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分析当前广东各茶叶主产区开展2020年春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向各茶叶主产区政府部门就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当地特色茶叶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春茶 情况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特色、健康、高效”铺就粤茶高质量发展之路--广东茶产业十年发展成效回顾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婷 操君喜 +2 位作者 潘顺顺 曾斌 陈慧英 《广东茶业》 2023年第1期2-6,共5页
茶叶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产业之一。广东历来是全国茶叶的重要产区和消费大省,茶叶也是广东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园”产业新格局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十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发展... 茶叶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产业之一。广东历来是全国茶叶的重要产区和消费大省,茶叶也是广东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园”产业新格局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十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发展茶产业作为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举措。在全国茶产业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影响下,广东茶产业整体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广东的茶产业、茶市场、茶组织、茶品牌、茶科技、茶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特色、健康、高效”铺就着粤茶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文旨在回顾近十年来广东茶产业的发展成效,以期提振发展茶产业的信心,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加快推动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产业 一村一品 十年 茶品牌 茶文化 发展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助推广东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义勇 黎健龙 +3 位作者 周波 唐颢 刘嘉裕 唐劲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193-202,共10页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生境 精准管控 智慧茶园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科技支撑对策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慧英 林威鹏 +5 位作者 潘顺顺 曾斌 张婷 刘淑媚 李治刚 操君喜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82-190,共9页
在全国茶产业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影响下,广东茶产业整体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茶园总面积达7.819万hm^(2)、干毛茶总产量12.82万t,产业布局结构逐步优化,茶叶生产区域特色、龙头企业培育、粤茶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政策引领及科技支撑更加... 在全国茶产业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影响下,广东茶产业整体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茶园总面积达7.819万hm^(2)、干毛茶总产量12.82万t,产业布局结构逐步优化,茶叶生产区域特色、龙头企业培育、粤茶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政策引领及科技支撑更加精准有力。茶叶成为了广东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园”产业新格局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回顾广东茶产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广东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十四五”发展趋势,提出了“十四五”科技支撑广东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从科技创新层面为“十四五”期间推动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茶产业 现状 问题 趋势 科技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茶区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嘉裕 唐颢 +2 位作者 黎健龙 周波 陈义勇 《广东茶业》 2019年第5期2-6,共5页
肥料是茶树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也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茶园施肥是茶树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和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手段。因此,茶园施肥是茶园管理最重要的常规栽培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广东省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肥料是茶树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也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茶园施肥是茶树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和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手段。因此,茶园施肥是茶园管理最重要的常规栽培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广东省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根据我省茶树种植生产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茶园新型肥料开发与施肥技术发展等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施肥现状 新型肥料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5s-SE和通道剪枝的虫咬紫金蝉茶检测方法研究
18
作者 戴佳兵 宋春芳 +2 位作者 凌彩金 李臻锋 孙崇高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3,共7页
为了实现复杂自然背景下虫咬紫金蝉茶的快速、准确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s-SE和通道剪枝的虫咬紫金蝉茶检测方法。首先在YOLOv5s的主干网络中添加SE注意力机制以增强模型特征提取的能力,降低复杂背景对茶叶特征提取时的干扰;然后采... 为了实现复杂自然背景下虫咬紫金蝉茶的快速、准确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s-SE和通道剪枝的虫咬紫金蝉茶检测方法。首先在YOLOv5s的主干网络中添加SE注意力机制以增强模型特征提取的能力,降低复杂背景对茶叶特征提取时的干扰;然后采用通道剪枝算法对模型进行剪枝并进行微调,实现虫咬紫金蝉茶叶片的快速、准确检测。结果表明,修剪后的模型相比原YOLOv5s模型,参数量减少60.1%,帧率提升18.6%,运算量减少29.7%,平均精度均值(mAP)为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紫金蝉茶 目标检测 通道剪枝 注意力机制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南古茶树的保护现状分析与建议
19
作者 曾晓嘉 薛迎斌 +5 位作者 黄燕峰 黎健龙 曾玉丽 陈汉荣 余玲 黄华林 《广东茶业》 2024年第6期52-57,共6页
粤北清远连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文章综述了连南古茶树资源的现状;对先天劣势问题凸显、产业化效益不明显、品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政企协农学多方助力、科学技术赋能、以及提升品牌孵化能力等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为相关部... 粤北清远连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文章综述了连南古茶树资源的现状;对先天劣势问题凸显、产业化效益不明显、品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政企协农学多方助力、科学技术赋能、以及提升品牌孵化能力等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与茶企茶农提供学习,共同推进连南古茶树资源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连南茶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南 古茶树资源 病虫害 保护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叶功能及开发研究进展
20
作者 梁冬霞 周巧仪 +1 位作者 谭水福 凌彩金 《广东茶业》 2024年第6期2-6,共5页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Spreng.)在我国已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并受到广泛关注。黄酮类、二苯甲酮类和挥发油类等化合物是白木香叶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血脂、镇痛、抗炎等功效。目前,白木香叶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已被加...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Spreng.)在我国已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并受到广泛关注。黄酮类、二苯甲酮类和挥发油类等化合物是白木香叶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血脂、镇痛、抗炎等功效。目前,白木香叶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已被加工成食用、药用、日化产品等。然而,由于相关法规和品质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制约了白木香叶产品的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当前白木香叶产品的开发应用情况、有效成分及保健功能等,并且针对白木香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以期为白木香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叶 有效成分 产品开发 保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