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害虫生物防治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灿 张宝鑫 +3 位作者 袁曦 宋子伟 刘子欣 李敦松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93-102,共10页
生物防治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天敌昆虫及捕食螨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农作物害虫害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赤眼蜂、平腹小蜂、捕食螨等害... 生物防治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天敌昆虫及捕食螨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农作物害虫害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赤眼蜂、平腹小蜂、捕食螨等害虫天敌的规模化扩繁技术,田间应用技术及示范推广中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目前以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成就包括:研制出全国首台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卵卡机,解决了连续传代防污染的问题;首次应用大卵(蓖麻蚕卵)人工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成功,为国内应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提供了宝贵经验;首次在国内应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完善和提高了平腹小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和田间应用技术,提高了平腹小蜂防治效果,降低了平腹小蜂应用成本;从荷兰引进胡瓜新小绥螨,成功应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和园艺作物上的蓟马等。极大地推动了华南地区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及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蜂 平腹小蜂 捕食螨 规模化扩繁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发展模式与新时期发展路径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静 聂新志 +2 位作者 程俊峰 薛志洪 陈琴苓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257-263,共7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发展需求驱动下,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成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抓手。广东作为农业大省和科技强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力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发展需求驱动下,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成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抓手。广东作为农业大省和科技强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力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农业科技合作,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对外开放,实现广东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总结了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政府搭台与院所积极参与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与共建合作基地相结合发展模式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争取政府及科研项目支持、选择合作伙伴、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国际合作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广东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探索广东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新路径,包括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战略,打造华南地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桥头堡”;整合国家和省各类平台和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构筑科技交流新格局;加大力度培养有全球视野的科技人才及团队,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实力;集聚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以期为广东农业对外合作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农业科技 国际合作模式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牧兽医领域的院地合作和院企合作模式探讨--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湛江分院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元 吴彩艳 +4 位作者 庞冰 卢爵广 陈敏忠 黄胜 邓铭光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0年第5期7-9,28,共4页
本文结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湛江分院就畜牧兽医领域在湛江地区开展的科技推广工作,探讨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新形势下开展院地合作和院企合作模式,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等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畜牧兽医 湛江 院地合作 院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发生水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4
作者 袁龙宇 吴阳刚 +4 位作者 钟文东 李燕芳 戴阳朔 张振飞 肖汉祥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7-678,共12页
【目的】对广东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地理种群基数监测、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制定该虫有效的联防联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方法】2017-2022年采取五点取样法对广东省各地区稻田进行二化螟采样,根据... 【目的】对广东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地理种群基数监测、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制定该虫有效的联防联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方法】2017-2022年采取五点取样法对广东省各地区稻田进行二化螟采样,根据越冬代平均数量进行分级确定二化螟发生水平。利用PCR扩增广东省二化螟9个越冬地理种群线粒体基因COI和COII,利用MEGA 7和DNA Sequence Polymorphism 5.10.01软件分析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趋势,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2017-2022年广东省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基数很高,自2018年开始二化螟种群越冬虫量基本维持在7 500头/hm2,最严重地区可达18 408头/hm2。广东省二化螟9个越冬地理种群总计检测了132条COI和COII序列,COI片段长749 bp,有30个单倍型,54个位点存在多态性;COII片段长474 bp,有22个单倍型,29个多态位点。基于COI和COII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广东与江西二化螟地理种群聚合为一支;粤北南雄二化螟地理种群较其他地理种群相对独立,其他地理种群聚合为一支。珠三角地区、粤北地区、粤西地区、粤东地区和赣北地区二化螟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0.800~0.909)和核苷酸多样性(Pi=0.0035~0.0102)都处于较高水平,粤西地区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基于COI序列,总种群Tajima’s D值为-1.043,Fu’Fs值为-5.023;基于COII序列,总种群Tajima’s D值为-1.907,Fu’Fs值为-10.468;COI+COII联合基因序列总种群Tajima’s D值为-1.313,Fu’Fs值为-31.67。基于COI和COII序列的总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分别为0.144和0.102,基因流Nm值分别为1.49和2.20;COI+COII联合基因序列的总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229,基因流Nm值为0.84。【结论】广东省近年来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呈偏重甚至大发生趋势,且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粤东越冬地理种群多态性较为丰富,粤西越冬地理种群多态性最低。本研究中广东省二化螟越冬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有些地理种群已产生相对较大的分化,如南雄地理种群。广东省和江西省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除粤西地区外其他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距离不明显,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分布之间相关性较小,种群间具有频繁的基因交流,种群未经历明显的扩张但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线粒体基因 COI COII COI+COII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调查与危害评估 被引量:20
5
作者 岳茂峰 樊蓓莉 +3 位作者 田兴山 冯莉 周先叶 李伟华 《生物安全学报》 2011年第2期141-146,共6页
为了掌握广东省农业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本文通过定点调查和线路调查的方法对广东省21市农业生态系统中205个样点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28科90种。其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27种,草本植物有7... 为了掌握广东省农业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本文通过定点调查和线路调查的方法对广东省21市农业生态系统中205个样点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28科90种。其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27种,草本植物有71种,它们分别占入侵植物总数的30.00%和78.89%。处于重度危害的入侵植物有22种;处于中度危害的植物有15种;处于轻度危害的植物有53种。在90种外来入侵植物中,71种来自美洲,占总数的78.89%;其他各洲相对较少。广域分布种最多,为40种,占总数的44.44%;全域分布种则最少,仅有7种,占总数的7.78%。由此可见,广东省农业生态系统入侵植物种类多,分布广,危害严重,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外来入侵植物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S技术对广东省部分农区害鼠监测和防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涛 黄立胜 +3 位作者 钟宝玉 秦姣 叶华姬 李广仪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3期467-472,共6页
【目的】为保障广东省水稻安全生产,减轻农区害鼠为害损失,总结农区鼠害TBS技术试验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控技术模式。【方法】对TBS技术在广东省农区害鼠监测和防控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江门市台山市和河源市连平县设置5005 m TBS围... 【目的】为保障广东省水稻安全生产,减轻农区害鼠为害损失,总结农区鼠害TBS技术试验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控技术模式。【方法】对TBS技术在广东省农区害鼠监测和防控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江门市台山市和河源市连平县设置5005 m TBS围栏、502个捕鼠桶。【结果】共捕获害鼠478只,捕获鼠种包括小家鼠151只,黄毛鼠126只,板齿鼠109只,褐家鼠76只,黄胸鼠16只,其中,小家鼠、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为当地农田主要鼠种,分别占捕获总量的31.6%、26.4%、22.8%和15.9%,捕获鼠种构成分别与2023年当地使用鼠夹法进行的鼠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不同生境捕获鼠数量的比较,结果显示,水稻苗期香蕉树区域TBS围栏捕获鼠数量显著高于河道区域,黄熟期荷花池区域捕获鼠数量显著高于河道区域。在连平县和台山市试验区均未捕获到害鼠,台山市对照区害鼠捕获率为10.50%,连平县对照区害鼠捕获率为9.50%,TBS技术对害鼠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台山市试验区和对照区的调查丛数、有效穗数和受害穗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TBS围栏防治效果95.41%;连平县试验区和对照区有效穗数和受害穗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TBS技术防治效果85.35%。【结论】TBS技术的应用,减轻了害鼠危害,减少稻谷损失。TBS技术具有安全、环保、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S技术 农区害鼠 鼠密度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23
7
作者 孙大元 杨祁云 +3 位作者 张景欣 蒲小明 沈会芳 林壁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02-105,共4页
基于广东省1995-2013年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利用时间序列验证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EKC"倒U型"曲线,并运用VAR模型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确实存在... 基于广东省1995-2013年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利用时间序列验证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EKC"倒U型"曲线,并运用VAR模型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并进入转折期;而VAR实证结果则验证了EKC结果,并发现面源污染对经济发展具正向影响,而负向效应较滞后。因此,要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治理力度,提高农户生态环保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经济增长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冬季发生特征及周年繁殖区域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齐国君 黄德超 +16 位作者 王磊 章玉苹 肖汉祥 石庆型 肖勇 苏湘宁 黄少华 邹寿发 陈科伟 周振标 钟宝玉 郑静君 张志祥 江腾辉 吕利华 陆永跃 张振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3-582,共10页
广东省是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桥头堡和主要的北迁虫源地之一,明确该虫在广东省的冬季发生特征及越冬存活情况,对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意义重大。为准确掌握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范围及冬季发生为害情... 广东省是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桥头堡和主要的北迁虫源地之一,明确该虫在广东省的冬季发生特征及越冬存活情况,对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意义重大。为准确掌握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范围及冬季发生为害情况,2020年1-3月在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地区,利用成虫性诱、挖土查蛹、幼虫密度及植株为害率普查等方法,分析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冬前、冬后种群发生为害情况及冬季发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1)广东省冬玉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惠州等地,冬玉米种植区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主要为害冬玉米,极少为害甘蔗;(2)不同地区冬种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湛江、茂名、阳江发生为害较为严重,平均为害率30%左右,而珠三角及粤东地区发生较轻,为害率低于10%;较冬前调查,冬后草地贪夜蛾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冬种玉米田和空闲地均可持续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而挖土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蛹密度较低。本调查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冬玉米区可以周年繁殖,无明显的滞育越冬现象,粤西茂名、阳江以南至雷州半岛一带为典型冬种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珠三角及粤东大部分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相对较低,调查结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周年繁殖区 冬季发生特征 冬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橘园黄龙病发生与危害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程保平 彭埃天 +3 位作者 宋晓兵 凌金锋 崔一平 陈霞 《生物安全学报》 2017年第3期224-230,共7页
【目的】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探明广东省橘园黄龙病发生与危害的影响因素,可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惠州、肇庆、云浮、江门、阳江、清远、韶关等柑橘产区,调查了不同柑橘品种、不同气候和地... 【目的】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探明广东省橘园黄龙病发生与危害的影响因素,可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惠州、肇庆、云浮、江门、阳江、清远、韶关等柑橘产区,调查了不同柑橘品种、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管理水平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并以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品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不同柑橘栽培品种发病率:红江橙为78.05%,马水橘为76.04%,砂糖橘为73.20%,贡柑为69.30%,年橘为63.00%,沙田柚为58.68%,柠檬为56.96%;砧木品种发病率:酸橘为15.30%,枳壳为6.57%,柠檬为4.43%;低纬、高温、多台风地区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较高;山地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低于平地果园;连片种植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高于零散种植果园;管理不善的果园中黄龙病发病率高于管理较好的果园。【结论】除了自然因素(低纬、高温、多台风、平原地形)外,聚集种植和管理不善等因素也有利于黄龙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有针对性地安排果园布局和加强果园管理可以减轻黄龙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病 发病率 流行规律 柑橘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在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实践与成效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祁云 孙大元 +5 位作者 刘平平 张景欣 蒲小明 沈会芳 胡学应 林壁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0-177,共8页
针对以往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补贴目标不明确、监管不足和挤占挪用等难题,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该机制2014—2020年在广东省的27个县推行实践,53.47万户农... 针对以往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补贴目标不明确、监管不足和挤占挪用等难题,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该机制2014—2020年在广东省的27个县推行实践,53.47万户农户参加,实施面积达34.02万公顷,发放补贴金额达16406.57万元。结果表明:(1)项目实现补贴精准发放;(2)有效引导农户形成良好的种植习惯;(3)该机制协调项目各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和监管补贴流程;(4)项目区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比项目实施前分别减少30.6%和30.9%,有效控制农业污染源头;(5)该机制可复制、可推广,目前在广东省财政支持下继续在省内推广应用。该项目的实践成效可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及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 生态补偿机制 种植业 面源污染治理 应用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资源对胡麻叶斑病菌抗性评价及病菌致病特性研究
11
作者 冯爱卿 黄泽楷 +5 位作者 陈深 汪聪颖 陈凯玲 封金奇 朱小源 苏菁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6-353,共18页
为明确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和资源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本研究应用苗期喷雾法测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4个胡麻叶斑病菌菌株对48个主栽常规稻品种、263个国内外稻种资源的致病性,同时测定了来自6个省47个菌株对26个广... 为明确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和资源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本研究应用苗期喷雾法测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4个胡麻叶斑病菌菌株对48个主栽常规稻品种、263个国内外稻种资源的致病性,同时测定了来自6个省47个菌株对26个广东主推品种和11个资源品种的致病性,并筛选毒力适宜的代表菌株对272个国内外品种资源进行了胡麻叶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叶片和叶鞘上的症状明显不同。菌株HM36、HM41、HM39、HM40对48个常规稻品种的致病频率分别是100%、87.5%、81.25%、77.08%,对263个资源品种的致病频率分别是97.73%、87.45%、86.69%、88.59%,来自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的HM36菌株无论是对常规稻还是资源品种,均表现出比其他菌株更强的致病力;47个试验菌株对37个品种和资源的致病频率最低为0,最高可达100%,47个菌株对37个品种和资源的致病性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大类;37个品种和资源对47个试验菌株的抗性频率最低为40.43%,最高可达89.36%,37个品种和资源对47个菌株的抗性经聚类分析可分为6大类;说明水稻品种和菌株之间互作明显,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存在分化,水稻品种与胡麻叶斑病菌株之间存在致病专化性现象。在各类型资源稻种中,籼稻品种总体比粳稻品种更抗胡麻叶斑病;在鉴定的272个国外稻种资源中,没有高抗品种,表现抗和中抗的稻种资源有‘WAS62-B-B-17-1-1-3’‘CHAHORA 144’‘AUS196’等50份。本研究明确了水稻胡麻叶斑病品种的抗感表型、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不同稻种的抗性水平,初步挖掘了可用于抗病基因鉴定的稻种资源,将有效推动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胡麻叶斑病 稻平脐蠕孢 致病特性 稻种资源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12
作者 凌金锋 黄荣 +5 位作者 董丁铭 孔广辉 习平根 李敏慧 彭埃天 姜子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报道了5个复合种共22个种,其中,盘长孢状刺盘孢复合种C.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为优势种群。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每年4—6月为我国荔枝炭疽病的爆发期。本文从荔枝炭疽病病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根据其侵染过程对已报道的刺盘孢属真菌的致病因子进行了归纳,对荔枝炭疽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的荔枝炭疽致病机制研究和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荔枝炭疽菌 优势种群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致病机理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荸荠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13
作者 沈会芳 张景欣 +3 位作者 蒲小明 杨祁云 孙大元 刘平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99-109,共11页
【目的】枯萎病在广东省荸荠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荸荠产量。探明荸荠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方法】2022—2024年自广东韶关乐昌采集病害样本,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 【目的】枯萎病在广东省荸荠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荸荠产量。探明荸荠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方法】2022—2024年自广东韶关乐昌采集病害样本,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分离获得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34株镰刀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产孢细胞瓶梗状,长度为8.46~55.65µm;小型分生孢子较多,卵形或纺锤形,大小4.22~12.65µm×2.24~3.82µm,在产孢细胞顶端聚集成假头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向两端逐渐变尖,有3~5个隔膜,大小为18.24~36.40µm×2.92~4.50µm;厚垣孢子球形,直径为7.85~12.32µm。盆栽回接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荸荠具有致病性。基于于EF-1α、RPB2和TUB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病原菌与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聚为一支,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明确区分,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也证明分离菌株为F.commune。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6~30℃,适宜pH为7~8,碳源麦芽糖、有机氮源牛肉浸粉、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均利于菌丝生长,28℃黑暗培养120 h后菌落直径均达60 mm左右。【结论】明确引起广东韶关乐昌荸荠枯萎病的病原菌为F.commune,研究结果可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枯萎病 病原鉴定 共享镰刀菌 尖孢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雷州市捕获鼠的物种鉴定及抗性水平评估
14
作者 孙婷 姚丹丹 +7 位作者 乔妍婷 闫浩杰 李彤彤 徐建婷 应亚奇 王大伟 刘晓辉 宋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抗凝血灭鼠剂在广东已使用40多年,评估不同鼠类种群的抗药性对于科学合理使用抗凝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基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Vkorc1)上的错义突变可以导致鼠类对抗凝剂的抗性... 抗凝血灭鼠剂在广东已使用40多年,评估不同鼠类种群的抗药性对于科学合理使用抗凝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基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Vkorc1)上的错义突变可以导致鼠类对抗凝剂的抗性。本研究首先根据鼠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y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对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捕获的91只鼠进行物种鉴定,然后根据不同鼠类种群内的Vkorc1错义突变频率,评估当地种群对抗凝剂是否产生抗性。结果表明,COⅠ基因支持形态分类的结果,捕获的鼠种包括黑缘齿鼠Rattus andamanensis、黄毛鼠R.losea、黄胸鼠R.tanezumi和褐家鼠R.norvegicus。Vkorc1多态性分析显示,22只黑缘齿鼠中检测到1种沉默突变Ala18Ala,52只黄胸鼠中检测到2种沉默突变Ala18Ala和Ala41Ala,16只褐家鼠中检测到2种沉默突变His68His和Ile82Ile。目前乌石镇的鼠类种群没有产生与抗性相关的Vkorc1错义突变,表明当地种群对抗凝血剂的抗性水平较低,第一代抗凝剂仍可用于当地鼠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属 Vkorc1多态性 DNA条形码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S技术控制广东省农区害鼠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立胜 隋晶晶 +1 位作者 姚丹丹 冯志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65-70,共6页
为降低化学防治带来的杀鼠剂生态风险,针对广东省农区的害鼠发生动态和生境特征,对国内外兴起的围栏捕鼠技术(TBS)进行优化设计,并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开展农区灭鼠试验。结果表明:排灌渠、机耕路两侧和高大田埂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分别... 为降低化学防治带来的杀鼠剂生态风险,针对广东省农区的害鼠发生动态和生境特征,对国内外兴起的围栏捕鼠技术(TBS)进行优化设计,并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开展农区灭鼠试验。结果表明:排灌渠、机耕路两侧和高大田埂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分别为36.2(±6.77)个、37.4(±6.39)个和17.3(±4.13)个,是农田害鼠的主要栖息地和TBS围栏的布放地点;将围栏洞口改为10 cm×12 cm的方形口、并在围栏顶部及洞口周边加装挡鼠片后,TBS围栏每月平均捕鼠10.00(±1.12)只,8个月捕获害鼠的总生物量为7 898.0 g,均明显高于常规TBS试验区;应用优化的TBS技术后,鼠密度降低75.11%,水稻鼠害率为1.23%,控害效果略低于化学灭鼠但具有显著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S技术 农区害鼠 鼠密度 生物量 鼠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平腹小蜂滞育幼虫的表型研究
16
作者 肖俊健 袁龙宇 +2 位作者 夏玥 李敦松 赵灿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4,101,共7页
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是多种蝽类害虫的优势卵寄生蜂,以老熟幼虫滞育。本研究比较了日本平腹小蜂非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老熟幼虫的体重、体长、体宽及体色的变化,并通过尼罗红染色来观察滞育幼虫体内脂滴的变化。... 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是多种蝽类害虫的优势卵寄生蜂,以老熟幼虫滞育。本研究比较了日本平腹小蜂非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老熟幼虫的体重、体长、体宽及体色的变化,并通过尼罗红染色来观察滞育幼虫体内脂滴的变化。结果表明:滞育期间老熟幼虫体重逐渐减轻,体长逐渐缩短,体宽无显著变化,体色灰度值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相较于非滞育个体,随着滞育时间的延长,滞育老熟幼虫体腔内脂滴数量逐渐减少,同时出现表皮附近脂滴聚集现象,表明脂质是日本平腹小蜂滞育期间主要的能源物质,随着滞育时间延长,脂质被逐渐消耗。而脂滴向日本平腹小蜂老熟幼虫表皮附近大量聚集,有助于增强滞育个体的抗冻能力。本文为深入研究日本平腹小蜂滞育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平腹小蜂 滞育 生物学表型 脂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茶区茶角盲蝽形态发育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李文惠 廖永林 +2 位作者 杨太慧 吉训聪 姚其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8-986,共9页
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角盲蝽属(Helopeltis),是海南热区茶园最重要的吸汁类害虫之一。茶角盲蝽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梢幼嫩组织为害,形成黑斑坏死,导致茶叶产量降低、品质... 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角盲蝽属(Helopeltis),是海南热区茶园最重要的吸汁类害虫之一。茶角盲蝽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梢幼嫩组织为害,形成黑斑坏死,导致茶叶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针对海南茶区茶角盲蝽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描述了茶角盲蝽的外部形态,重点记录卵孵化、若虫蜕皮、成虫羽化以及取食、交尾、产卵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茶角盲蝽卵呈长椭圆形,顶端具两根长短不一的呼吸突,卵初产白色,后逐渐变橙色,临孵化为橙红色;若虫分为5龄,初孵若虫橘红色,后渐变为淡绿色至绿色;成虫头部较小,复眼为黑色,触角呈丝状,分为柄节、梗节、鞭节Ⅰ和鞭节Ⅱ,触角长度约为体长的2倍,背板以淡黄色或黑色为主,腹部呈绿色或蓝绿色。茶角盲蝽孵化过程的时长为(53.25±9.00)min,在室内条件下,卵孵化率仅为69.9%。茶角盲蝽若虫的蜕皮和成虫的羽化主要在叶片的背面,呈倒挂状态,时长分别为(6.20±0.97)min和(8.40±1.33)min;其中,临近蜕皮和羽化时,取食频率明显变少、活动变弱。茶角盲蝽喜欢吸取茶梢嫩叶和嫩茎的汁液,取食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成虫交尾则集中在9:00—10:00和17:00—18:00,每次交尾持续时间为(117.75±18.70)min,此外,当雌虫拒绝雄虫求偶要求时,一般会将腹部向身体内侧卷起。茶角盲蝽孕卵期较短,交尾完成24 h后即可产卵。雌虫产卵时,腹部拱起,头朝下,整个身体呈弯弓状态;卵主要产在嫩茎表皮内,少部分在叶柄和叶脉,卵期为6~8 d。本研究结果为海南茶区茶角盲蝽的形态鉴定与行为生态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角盲蝽 茶树 形态发育 生物学 行为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运用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立胜 李敦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4期113-113,115,共2页
为了解稻螟赤眼蜂对水稻螟虫的实际防治效果,在广东省南雄市开展了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的试验。在合适时机释放稻螟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后,辅以化学防治,此项技术集成了2种防治方法的优点,达到了最佳的增产效果。此研究为在广东... 为了解稻螟赤眼蜂对水稻螟虫的实际防治效果,在广东省南雄市开展了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的试验。在合适时机释放稻螟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后,辅以化学防治,此项技术集成了2种防治方法的优点,达到了最佳的增产效果。此研究为在广东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水稻螟虫 防效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梁思聪 陈东 +4 位作者 张景欣 沈会芳 孙大元 陈少华 蒲小明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26,共14页
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在我国15个省份地区和5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区域也均有危害报道,其为害率也呈逐年加重趋势。玉米茎腐病为害可使玉米减产约10%,严重时可减产50%... 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在我国15个省份地区和5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区域也均有危害报道,其为害率也呈逐年加重趋势。玉米茎腐病为害可使玉米减产约1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基于玉米茎腐病国内外研究成果,该文总结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侵染方式、致病机制、防控技术等研究现状。玉米茎腐病可分为8种类型,即赤霉茎腐病、镰孢茎腐病、腐霉茎腐病、炭疽茎腐病、炭腐茎腐病、色二孢茎腐病、球二孢茎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我国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腐霉等,且在不同玉米种植地区优势病原菌种类也存在差异。病原菌菌丝侵染方式主要为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进入玉米茎秆节间。其致病机制为,病原菌分泌一系列能破坏寄主植物细胞壁的毒力因子,如毒素、细胞壁降解酶,使病原菌顺利进入寄主细胞内并大量生长繁殖,破坏寄主植物组织,从而导致玉米内茎髓部腐烂坏死,最终整株于茎部折断或枯死。该文还阐述国内外防治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包括抗病品种选育、化学药剂防治、田间农业措施管理、生防菌生物防治等。目前玉米茎腐病防控难度仍较大,要秉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监测,继续深入系统研究病原菌致病机理,强化生物防治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急防控产品,积极开展生态种植模式研究,保障玉米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镰刀菌属 腐霉菌属 侵染途径 致病机理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曲叶病毒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分析
20
作者 都梦丹 李正刚 +2 位作者 何自福 佘小漫 汤亚飞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目的】甘薯曲叶病是影响甘薯产业的一种重要病害,旨在监测该病害在广东甘薯产区的发生与分布,明确甘薯曲叶病毒(Sweet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为SPLC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3年,通过对广州... 【目的】甘薯曲叶病是影响甘薯产业的一种重要病害,旨在监测该病害在广东甘薯产区的发生与分布,明确甘薯曲叶病毒(Sweet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为SPLC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3年,通过对广州、茂名、湛江、汕尾4个广东省甘薯主要产区进行系统调查,采集疑似甘薯曲叶病样本。利用RCA扩增、分子克隆以及序列分析方法,获得SPLCV分离物的基因组全长序列。进一步利用SDT、MEGA、RDP、DnaSP等生物学软件对SPLCV广东种群各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全长序列相似性、系统进化、重组、种群多态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获得SPLCV广州(GS01)、湛江(GS02)、茂名(MM01)3个分离物的基因组全长序列。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SPLCV广东种群的基因组结构基本一致,均编码6个ORFs,但病毒基因组全长序列存在差异,序列相似性为87.00%~99.90%,其中GS01分离物的序列差异明显,与其他分离物相似性低(87.00%~87.90%)。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样表明,GS01分离物与广东其他分离物遗传距离较远,聚集在不同分支,表明GS01分离物与广东其他6个分离物的来源不同。重组分析显示,SPLCV广东种群的基因组未发生重组。种群多态性分析发现,SPLCV广东分离物核苷酸多样性为0.06544,总体变异程度较低。进一步分析SPLCV广东分离物AV1、AV2、AC1、AC2、AC3、AC4基因的选择压力,发现AC4基因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大,处于多样性选择。【结论】甘薯曲叶病在广东省广州、茂名、湛江等甘薯主产区均有发生,其病原物SPLCV广东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AC4基因的突变是引起SPLCV广东种群变异的主要原因。同时,首次在广东茂名甘薯产区检测到SPLCV,表明SPLCV在广东省的分布正在扩大,对甘薯生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需加强对SPLCV监测及甘薯种苗调运监管,及时控制田间烟粉虱,以有效控制甘薯曲叶病的发生与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曲叶病毒 广东种群 病毒序列 种群多态性 选择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