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姜黄素吸收代谢及其对家禽繁殖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君雁 阮栋 蒋守群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36-147,共12页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如姜黄)、天南星科植物根茎中提取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在动物肠道中进行吸收代谢,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抗衰老、神经保护、免疫调节及代谢调控等作用。姜黄素在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差,为提高姜黄素的利用度...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如姜黄)、天南星科植物根茎中提取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在动物肠道中进行吸收代谢,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抗衰老、神经保护、免疫调节及代谢调控等作用。姜黄素在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差,为提高姜黄素的利用度,通常将其制成多种制剂及配型(如膜制剂、纤维制剂、乳制剂、水凝胶制剂、胡椒碱、半萜类化合物、环糊精、葫芦巴膳食纤维和卵磷脂)。不同的制剂及配型可增加姜黄素产物稳定性,保障姜黄素的有效利用。家禽主要通过下丘脑-性腺轴负反馈调节机制来调控生殖细胞发育,实现繁殖调控。此外,家禽的繁殖性能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大。光照刺激产生的褪黑素具有强抗氧化性,能通过缓解卵巢和睾丸组织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来抑制凋亡和衰老,保障下丘脑-性腺轴负反馈调节机制的稳定和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卵泡发育。肠道微生物产生的血清素是褪黑素的前体物质,可以影响褪黑素的生成;其次肠道微生物刺激肠上皮细胞中的传入神经直接影响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肠道内产生的雌二醇(E2)可以通过血液进入卵巢组织,并促进卵巢发育。研究发现,姜黄素可通过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在体内发挥功能作用,但姜黄素是否通过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来影响家禽的繁殖性能亟待探究。该文综述了姜黄素的生物活性、代谢方式、产品研发利用以及对家禽繁殖调控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姜黄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家禽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家禽 吸收代谢 繁殖调控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猪与杜长大三元猪免疫器官和组织中Toll样受体与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2
作者 李新明 洪纯 +5 位作者 黄秋艳 程蕾燕 孟繁明 朱向星 唐冬生 王塑天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目的】在哺乳动物中,Toll样受体和抗菌肽基因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抗病原体侵袭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藏猪和杜长大三元猪的Toll样受体和抗菌肽基因在不同免疫器官或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进行探索,以揭示这些基因对... 【目的】在哺乳动物中,Toll样受体和抗菌肽基因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抗病原体侵袭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藏猪和杜长大三元猪的Toll样受体和抗菌肽基因在不同免疫器官或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进行探索,以揭示这些基因对于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潜在贡献,为筛选抗病分子标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qPCR对6月龄藏猪和杜长大三元猪肺脏、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和脾脏中Toll样受体基因(TLR1~TLR9)和两种抗菌肽基因(PBD-1和PR-39)的mRNA丰度进行检测。【结果】在藏猪的免疫器官或组织中Toll样受体与抗菌肽基因的m RNA表达大多数显著高于杜长大三元猪。其中,肺脏中TLR1、TLR2的m RNA表达量均提高50%左右,PR-39提高2.6倍;肠系膜淋巴结中TLR4的表达提高40%,TLR1、PR-39的表达分别提高88%和3倍;腹股沟淋巴结中TLR1、TLR2的表达提高约2倍,TLR9、PR-39的表达提高70%,PR-39的表达更是提高了7倍多;颌下淋巴结中TLR1、TLR2、TLR4、TLR7的表达均高出2倍以上,PR-39的表达也高出近7倍,它与腹股沟淋巴结中的水平相近;脾脏中TLR1的表达上升3.5倍,与在颌下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相似。TLR4、TLR9的表达上升50%左右,PR-39的表达上升2.5倍。【结论】藏猪相对于杜长大三元猪,在多个免疫器官或组织中的Toll样受体和抗菌肽基因表现出更高的表达水平。暗示藏猪可能拥有更强大的先天免疫能力,能够产生更有效的局部或系统免疫反应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研究结果为识别抗病分子标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望为进一步改良藏猪和其他猪种的抗病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抗菌肽 先天免疫 抗病性 qPCR 藏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后期补饲硫酸镁钾盐对母猪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杨润 肖昊 +5 位作者 梁兴伟 傅衍 谭建庄 杨雪芬 王丽 高开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25-134,共10页
【目的】研究妊娠后期补饲硫酸镁钾盐(Potassium magnesium sulfate,PMS)对母猪生产性能、血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4胎次、健康状况良好且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后期(妊娠85 d)史记长×大二元母猪60头... 【目的】研究妊娠后期补饲硫酸镁钾盐(Potassium magnesium sulfate,PMS)对母猪生产性能、血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4胎次、健康状况良好且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后期(妊娠85 d)史记长×大二元母猪60头,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分别对每头母猪每天饲喂PMS 0(CK)、5、10、15 g。母猪分娩后,停止补饲PMS,泌乳期各组母猪自由采食相同的商业泌乳饲料,试验期至哺乳仔猪18日龄时结束。【结果】(1)补饲PMS对母猪产仔数、健仔数、背膘厚、产程、体重、泌乳期采食量、仔猪初生个体重、断奶仔猪数、哺乳期仔猪死亡数等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补饲PMS后母猪妊娠后期的粪便评分呈线性增长(P_(linear)<0.05),且10 g补饲组显著提高(P_(ANOVA)<0.05);补饲PMS的仔猪初生窝重、断奶仔猪窝重、哺乳期仔猪窝均增重和哺乳期仔猪日增重呈线性增加(P_(linear)<0.05),10 g补饲组与对照相相比分别提高了16.27%、24.42%、35.14%和31.64%;除了初生窝重外均有二次效应(P_(Quadratic)<0.05),且组间差异显著(P_(ANOVA)<0.05)。(2)补饲PMS的母猪血浆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胰岛素(INS)含量呈线性增加效果(P_(linear)<0.05),10 g补饲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0.00%、28.35%、25.00%和31.98%;TG和LDL有二次效应(P_(Quadratic)<0.05)。(3)补饲PMS的母猪血浆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含量呈线性变化(P_(linear)<0.05),10 g补饲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7.10%、20.34%、8.00%和15.04%。(4)补饲PMS的母猪初乳中脂肪含量呈线性增加(P_(linear)<0.05),且显著提高(P_(ANOVA)<0.05),初乳中非脂乳固体、乳糖、蛋白质呈线性增加(P_(linear)<0.05)且有提高趋势(0.05<P_(ANOVA)<0.1),其中10 g补饲组的母猪初乳中脂肪较对照组提高了51.42%。【结论】妊娠后期补饲PMS可显著改善母猪粪便评分,缓解母猪便秘,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其中以10 g补饲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钾 妊娠母猪 生产性能 抗氧化能力 血浆生化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谭淑君 蒋守群 +1 位作者 黄运茂 蒋宗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44-156,共13页
精氨酸是肉鸡的一种功能性必需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综述了精氨酸对肉鸡生长、胴体品质、肉品质、肠道健康、免疫和抗氧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适宜精氨酸需要量及其与赖氨酸的互作关系,并总结了精氨酸替代物胍基乙酸和N-氨甲... 精氨酸是肉鸡的一种功能性必需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综述了精氨酸对肉鸡生长、胴体品质、肉品质、肠道健康、免疫和抗氧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适宜精氨酸需要量及其与赖氨酸的互作关系,并总结了精氨酸替代物胍基乙酸和N-氨甲酰谷氨酸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适宜有利于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改善胴体品质和肉品质,修复肠道损伤,维持正常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调控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氨基酸转运载体表达,以及提高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饲粮精氨酸不足或者过多,均不利于肉鸡的正常生长发育。肉鸡精氨酸需要量受品种类型、性别、饲养阶段、精氨酸/赖氨酸比值等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快大型白羽肉鸡,对我国特有的黄羽肉鸡精氨酸需要量研究报道较少,其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胍基乙酸和N-氨甲酰谷氨酸作为精氨酸替代物,对肉鸡的作用不同。胍基乙酸不能完全替代精氨酸,但饲粮中补充胍基乙酸能够减少精氨酸用于能量代谢,使其更多用于肌肉生长和其他生理功能。N-氨甲酰谷氨酸能够增加肉鸡内源性精氨酸合成,提高体内精氨酸含量,促进肉鸡生长发育。随着精氨酸及其替代物对肉鸡作用效果和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精氨酸的需要量将更加精准,其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肉鸡生产性能,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 肉鸡 生长性能 胴体品质 肠道健康 免疫功能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韶关渔业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严霞 肖广江 +3 位作者 何静怡 何燕华 胡香玉 张厂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11-119,共9页
韶关市渔业历史悠久,基础扎实,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韶关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渔业产业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韶关渔业产业发展成就、存在问题与短板,并借鉴省内外各地成功经验,提出了优... 韶关市渔业历史悠久,基础扎实,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韶关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渔业产业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韶关渔业产业发展成就、存在问题与短板,并借鉴省内外各地成功经验,提出了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广稻渔绿色健康养殖新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和建议,以推动韶关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韶关 渔业 高质量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罗伊氏乳杆菌LR1对断奶仔猪肠黏膜细胞外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易宏波 刘春艳 +5 位作者 韦洋洋 杨雪芬 黄艳娜 吴绮雯 王丽 蒋宗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1期17-28,共12页
【目的】初步研究饲粮添加猪源罗伊氏乳杆菌对断奶仔猪肠道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表达的影响,为猪源罗伊氏乳杆菌在畜牧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144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 【目的】初步研究饲粮添加猪源罗伊氏乳杆菌对断奶仔猪肠道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表达的影响,为猪源罗伊氏乳杆菌在畜牧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144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O)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5 mg/kg金霉素和100 mg/kg喹乙醇,罗伊氏乳杆菌组(LR1)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10)CFU/kg猪源罗伊氏乳杆菌LR1,每个处理组各分8栏饲养,每栏6头猪,试验期为42 d,饲养试验结束时随机从每栏挑选1头仔猪进行屠宰,取其十二指肠(近端)、空肠(中段)、回肠(远端)样品,进行肠道胶原蛋白、纤维黏连蛋白、肌腱蛋白及其相关调控因子等ECM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Masson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胶原纤维均由肠黏膜下层向上层延伸,与CON组相比,LR1组和AO组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的胶原容积分数均显著降低(P<0.05),LR1组的回肠胶原容积分数也显著降低(P<0.05)。TMT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ECM-受体互作通路是差异蛋白主要富集通路之一,且其差异蛋白COL1A2、COL4A2、COL6A1、ITGA1等ECM分子的表达在LR1组显著低于CON组(P<0.05)。与CON组相比,LR1组和AO组断奶仔猪空肠和回肠COL1A2、COL3A1、ITGβ2的基因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且LR1组显著降低了空肠COL4A2、COL5A1、COL6A1、FN1、TNC、ITGα1及回肠ITGα1的基因表达(P<0.05),但对回肠COL4A2、COL5A1、COL6A1、FN1、TNC无显著影响。在回肠中,与CON组相比,LR1组和AO组断奶仔猪回肠CollagenⅠ~Ⅵ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LR1组回肠胞内调控因子SEC6A1、PDE4D和胞外调控因子MMP2的基因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AO组相比,LR1组的胞内调控因子SEC6A1、细胞因子TGF-β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猪源罗伊氏乳杆菌LR1可通过减少ECM调控因子SEC6A1、PDE4D等的基因表达来调节断奶仔猪肠道ECM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仔猪 肠黏膜 炎症 肠道健康 细胞外基质 罗伊氏乳杆菌L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REV与ALV-J经鸡胚垂直传播共感染对雏鸡的协同致病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凌遥 王一新 +2 位作者 赵鹏 常爽 蔡曼珊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141-148,共8页
【目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均可通过鸡胚垂直传播,且两者在鸡胚中的自然共感染已有报道,但两者经鸡胚共感染的致病性未有研究。建立... 【目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均可通过鸡胚垂直传播,且两者在鸡胚中的自然共感染已有报道,但两者经鸡胚共感染的致病性未有研究。建立ALV-J与REV垂直传播共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ALV-J与REV垂直传播共感染的致病作用及其对禽白血病净化检测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多病原协同净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鸡胚接种方式构建分别携带ALV-J、REV及两者共感染的雏鸡感染模型,通过孵化率、死亡率、体重、胎粪ALV-p27抗原检出率、病毒血症阳性率等指标分析REV与ALV-J在垂直传播中共感染的致病性。【结果】ALV-J+REV共感染组鸡胚孵化率为65.71%,低于单感染组和空白组(CK);共感染组死亡率高于单感染组和CK。7日龄时CK、ALV-J组、REV组、ALV-J+REV组雏鸡平均体重分别为59.25、50.83、49.67、43.78 g,共感染加重了对雏鸡生长的抑制。ALV血浆病毒分离结果显示,ALV-J组、ALV-J+REV组阳性率在各日龄均为100%,CK均为0%。采集肛拭子检测ALV-p27抗原结果显示,ALV-J+REV组雏鸡阳性率在1、3、7、14日龄分别为91.30%、94.12%、90.90%和100%,肛拭子的ALV-J p27阳性检出率低于血浆病毒分离。比较免疫器官发育指数结果显示,ALV-J和REV单感染均导致雏鸡免疫器官萎缩,共感染加重免疫器官萎缩程度。免疫器官病毒载量显示,REV与ALV-J共感染促进了ALV-J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同时ALV-J也促进了REV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结论】相对于ALV-J和REV单感染,两者共感染降低了鸡胚孵化率、增加了雏鸡死亡率、增强了对雏鸡生长的抑制作用,对诱导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等免疫器官萎缩的影响更加显著,且两者在共感染过程中对彼此复制均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白血病病毒(ALV)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REV) 垂直传播 共感染 致病性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