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石墨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吴腾飞 唐拴虎 +4 位作者 黄建凤 李苹 付弘婷 吴永沛 张木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126-135,共10页
氧化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质纳米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化学性质稳定、分散性高、比表面积大、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等优良特性,是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在航空航天、医药、新能源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应用广阔。近年来,氧化石墨烯在现代... 氧化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质纳米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化学性质稳定、分散性高、比表面积大、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等优良特性,是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在航空航天、医药、新能源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应用广阔。近年来,氧化石墨烯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氧化石墨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种子萌发、枝叶生长、根系生长)、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产量和品质、开发具有缓控释功能的氧化石墨烯基肥料,实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降低环境风险的功效;作为农药载体及增效剂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达到缓控释放、高效利用的目的;探讨氧化石墨烯作为吸附剂或降解细菌固定剂来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效果,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了氧化石墨烯作为高灵敏度的湿度传感器,可实现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和无损监测植物生长状况;最后探讨了氧化石墨烯在农业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目前,氧化石墨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条件。随着氧化石墨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深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有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变革、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危害,为推进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作物生长 缓释肥料 病虫害防治 土壤修复 湿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心高效复合肥筛选与应用效果研究
2
作者 李静 郝勇舟 +8 位作者 李嘉炜 栗振 李洪昭 常静静 陈雷 陈潇 宋钊 卢钰升 张白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评估并筛选出适宜蔬菜高效生产的复合肥对于实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复合肥种类多样,不同复合肥施用对蔬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华南酸性菜地土壤磷盈余量高、菜心对钾需求量大的问题,开展不同复合肥(... 评估并筛选出适宜蔬菜高效生产的复合肥对于实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复合肥种类多样,不同复合肥施用对蔬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华南酸性菜地土壤磷盈余量高、菜心对钾需求量大的问题,开展不同复合肥(新洋丰、艾贝施和雅苒平衡型复合肥:YF_(15-15-15)、ICL_(16-16-16)和YR_(15-15-15);对应的低磷复合肥:YF_(15-5-25)、ICL_(15-5-25)和YR_(13-4-25))施用对菜心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以筛选评估不同复合肥特性及施用对菜心生长、农艺性状、根系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品质、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复合肥溶解速率和溶解后pH、电导率存在明显差异。与习惯施肥处理(F)相比,平衡型复合肥施用后菜心产量、生物量和叶面积分别提高了2.5%~53.9%、8.8%~60.8%和19.1%~62.9%(其中ICL_(16-16-16)处理效果最优),而低磷复合肥施用后除ICL_(15-5-25)处理生物量和叶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余两款低磷复合肥处理生物量和叶面积均较F处理低。不同复合肥对菜心根系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整体上低磷复合肥促进了菜心根系生长,但与对应平衡型复合肥相比根系平均直径降低了13.9%~30.4%。复合肥施用后整体降低了土壤pH值,但增加了土壤电导率值,平衡型复合肥施用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较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30.7%~40.1%和18.7%~53.2%;与对应平衡型复合肥处理相比,低磷复合肥施用后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13.9%~22.4%、18.6%~30.5%和17.7%~24.6%,而速效钾含量增加了50.0%~107.3%。与F处理相比,ICL_(16-16-16)和YR_(15-15-15)氮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1.5%和27.2%,而YF_(15-5-25)和YR_(13-4-25)处理氮积累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2.6%和17.9%;平衡型复合肥施用后菜心磷积累量较F处理提高了14.7%~97.3%,而低磷复合肥施用后磷积累量较F处理明显降低或无显著差异;复合肥施用后菜心钾积累量较F处理显著提高了34.3%~110.1%。与F处理相比,平衡型复合肥施用后氮肥回收效率显著提高了16.3%~51.0%,而磷肥回收效率降低了15.9%~52.5%;低磷复合肥施用后氮肥回收效率与F处理无显著差异,磷肥回收效率增加了6.9%~38.0%,而钾肥回收效率显著降低了22.4%~32.5%。与F处理相比,平衡型复合肥主要提高了菜心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而低磷复合肥处理后菜心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提高,但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综合而言,平衡型复合肥对菜心生长的促进作用优于低磷复合肥,其中ICL_(16-16-16)综合表现最优,在低磷复合肥中ICL_(15-5-25)综合表现更好。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菜地土壤养分状况和菜心养分需求特点合理选择复合肥以促进菜心生长,实现菜心轻简、高效、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复合肥 产量 品质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还田土壤病毒类群与细菌氮循环相关基因的关联
3
作者 陈玮玮 铁梅 +6 位作者 周昌敏 孙丽丽 顾文杰 卢钰升 邓盾 徐培智 解开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1-643,共13页
【目的】病毒是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宿主群落和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探析稻草还田下稻田土壤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辅助代谢基因(AMGs)的表达,有助于揭示病毒在稻田土壤氮循... 【目的】病毒是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宿主群落和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探析稻草还田下稻田土壤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辅助代谢基因(AMGs)的表达,有助于揭示病毒在稻田土壤氮循环过程中的深远影响,为了解病毒在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新视角。【方法】长期稻草还田定位试验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始于2015年。选择稻草不还田对照(CK)、1.1倍稻草还田(S1,单季稻草还田量7075 kg/hm^(2))、1.2倍稻草还田(S2,单季稻草还田量7750 kg/hm^(2))、1.3倍稻草还田(S3,单季稻草还田量8425 kg/hm^(2))、稻草全量还田(S,单季稻草还田量6400 kg/hm^(2))5个处理土壤样品,采用宏基因组和宏病毒组测序技术,分析了稻田土壤病毒、细菌以及AMGs结构。【结果】稻田土壤病毒优势科为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微小噬菌体科(Microviridae)、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和类双生病毒科(Genomoviridae),但仍有84.62%~93.92%病毒科未被分类或未知。稻草还田量对稻田土壤病毒的影响显著,S处理中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的丰度显著增加(P<0.05),S1、S2和S3处理中类双生病毒科(Genomoviridae)的丰度显著降低,而未分类或未知病毒科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稻田土壤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稻草还田量和水稻生育期对土壤优势细菌门均无显著影响。共检测到8条病毒contigs携带有机氮转化基因glnA、gltD、gdhA和ncd2/npd,这些病毒contigs在稻草还田处理中的丰度几乎全部高于CK。宿主预测结果表明,2条携带氮循环基因的病毒contigs宿主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其余病毒contigs未预测到宿主。细菌ncd2/npd基因丰度与微生物量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5,n=10),而与铵态氮、硝态氮总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108,n=10)。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显示,稻草还田显著影响了稻田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P<0.0007);细菌携带的有机氮转化基因ncd2/npd显著影响了稻田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P<0.0039)。【结论】稻草还田显著影响稻田土壤中病毒类群的相对丰度,促进病毒所携带的有机氮转化基因表达出更多的辅助代谢基因,进而有利于土壤氮循环。高稻草还田量通过影响土壤病毒和细菌的α多样性,间接影响细菌携带的ncd2/npd基因的相对丰度,最终对有机氮转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稻草还田 病毒 细菌 氮循环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稻-四季豆”种植制度周年养分调控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蓝华生 黄巧义 +6 位作者 吴永沛 唐拴虎 黄旭 黄建凤 张木 李苹 付弘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0期57-66,共10页
【目的】研究“稻-稻-四季豆”种植制度下不同周年养分调控策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广东省“稻-稻-菜”种植制度的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CK,常规施肥;LNP,早稻季... 【目的】研究“稻-稻-四季豆”种植制度下不同周年养分调控策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广东省“稻-稻-菜”种植制度的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CK,常规施肥;LNP,早稻季氮、磷减施20%,冬种四季豆和晚稻季等量施肥;OLNP,冬种四季豆磷减施10%,早稻季减氮10%,晚稻季减磷10%。比较不同处理对作物养分含量、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LNP处理的周年产量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CK,OLNP处理最低。LNP处理和OLNP处理的作物氮、磷、钾含量与CK没有显著差异。OLNP处理可降低冬种蔬菜季土壤有效磷含量,降幅达9.71%;LNP处理早稻季的土壤氮含量显著低于CK,降幅为16.76%。LNP处理显著提高早稻季土壤蔗糖酶活性,OLNP处理的早稻蔗糖酶活性也较CK提高,而3个处理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β-葡糖甘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LNP处理周年减少氮、磷用量6.25%和5.62%,可有效降低土壤氮、磷含量,减少养分流失风险,且作物不减产,为“稻-稻-菜”种植制度下较优的周年养分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稻-菜 产量 周年养分调控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慧霞 张桥 +6 位作者 陈会巧 孙丽丽 周昌敏 顾文杰 卢钰升 徐培智 解开治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5-1416,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南方稻田土壤碳库高效利用和施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平台,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 【目的】研究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南方稻田土壤碳库高效利用和施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平台,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肥紫云英+晚稻秸秆还田处理(M2)。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绝对定量,分析不同活性碳含量及碳循环相关基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M2处理易氧化有机碳、热水提取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M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193.98 mg/kg)。各处理中,M1和M2处理参与碳水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过程的相关功能基因表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碳水解过程相关功能基因(除amyX、IsoP、lig和naglu)、碳固定过程相关功能基因(除mcrA)和甲烷代谢(除emGDH)与全钾、微生物量碳和胡富比均呈显著负相关。碳固定过程功能基因和甲烷代谢过程功能基因(除emGDH)与pH和速效钾呈正相关。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有机培肥稻田土壤对碳水解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的解释率为89.22%,对碳固定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的解释率为90.12%,对甲烷代谢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解释率为87.14%;结构方程建模结果表明,长期有机培肥稻田土壤中mnp和apu基因、mct和rbcL基因、em GDH和pmoA基因分别直接影响碳水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过程,土壤有机碳、胡敏素和胡富比间接影响碳水解和碳固定基因表达量,胡敏酸、有机碳和胡敏素间接影响甲烷代谢过程功能基因表达量。【结论】长期有机培肥有利于增加南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降低碳循环功能基因表达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有助于环境变化中保持农田生产力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解 碳固定 甲烷代谢 功能基因 有机培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广东大埔县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黄继川 肖志云 +2 位作者 吴雪娜 涂玉婷 彭智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75-82,共8页
【目的】围绕茶叶"化肥零增长"和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工作主线,集成可推广应用的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方法】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在大埔县代表性茶园建立定位... 【目的】围绕茶叶"化肥零增长"和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工作主线,集成可推广应用的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方法】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在大埔县代表性茶园建立定位试验点3个和应用监测点14个,根据试验和监测效果集成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并通过培训和示范观摩进行推广。【结果】对3个试验点调查表明土壤质量明显提升,有机质提高0.3~2.0 g/kg;土壤酸化缓解,pH值提高0.02~0.18;茶青产量增加5.2%~17.1%,品质改善明显,种植效益提高3 960~16 110元/hm^2。对监测点调查表明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环境一级标准、茶叶重金属含量100%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通过技术示范和观摩培训,改变了农户的施肥观念,提高了施肥技术水平,茶园有机肥用量提高895.5 kg/hm^2,化肥用量减少184.5 kg/hm^2,全县2018年化肥用量较2017年减少1 676 t,减幅8.0%,初步实现了大埔茶园 "化肥零增长"的目标。推动培育茶叶品牌超过20个,新建水肥一体化茶园面积330 hm^2,茶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结论】基于测土配方、有机替代和水肥一体化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化肥用量,实现茶叶增产提质,为推动茶叶绿色高效栽培、茶业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增效 测土配方 有机替代 水肥一体化 技术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对菜心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7
作者 李晓晴 杨佳雨 +8 位作者 陈少明 李柳峰 黄文茵 宋钊 陈潇 常静静 顾文杰 李静 张白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50-2160,共11页
【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有机肥对菜心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为优化菜心养分管理策略、推动菜心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在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基地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 【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有机肥对菜心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为优化菜心养分管理策略、推动菜心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在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基地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氮肥用量,包括不施氮(−N)和优化氮肥用量(N 135 kg/hm^(2),+N)处理;副因素为有机肥(+M)和生物炭(+C)处理。在收获期取样测定菜心生物量、养分含量,并计算养分积累量,并监测2023年菜心生长期内叶面积、生物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有机肥和生物炭施用均能提高菜心生物量,但施用效果受施氮量的影响,在−N条件下,+C和+M处理两年生物量较−N处理分别平均提高了18.6%和84.5%,而在+N条件下,+C和+M处理生物量比+N处理分别平均增加了10.1%和48.3%。不论是否施用氮肥,有机肥对菜心生物量的提升效果均优于生物炭,−N+M处理两年生物量分别比−N+C增加了19.2%和88.9%,+N+M处理两年生物量较+N+C分别高27.0%和41.1%。氮肥与生物炭、有机肥配施主要提高了收获期菜心氮含量,−N+C、−N+M处理在2022和2023年菜心收获期氮积累量分别较−N处理增加了38.6%、94.4%和51.3%、226.2%,+N+C、+N+M处理在2022年和2023年菜心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5.0%、42.1%和31.7%、132.1%。与−N处理相比,−N+C处理菜心收获期磷、钾、镁和硼积累量两年间无显著性差异,而−N+M处理菜心磷、钾、钙和镁积累量均显著提高。无论施氮与否,有机肥对菜心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和叶面积的促进作用均优于生物炭。【结论】氮肥与生物炭或有机肥配施均能促进菜心生长,提高菜心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不论是否施氮肥,有机肥的施用效果优于生物炭。因此,在高产、高效菜心生产中应结合生物炭和有机肥特点进行合理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肥 菜心 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配比对华南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易琼 吴腾飞 +5 位作者 曾招兵 唐拴虎 付弘婷 李苹 戴文举 张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7-1316,共10页
【目的】探讨2种不同释放期控释尿素不同配施模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华南双季稻区优化施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6个处理:T1,不施氮处理;T2,速效氮肥单施处理;T3,60 d控释尿素单施... 【目的】探讨2种不同释放期控释尿素不同配施模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华南双季稻区优化施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6个处理:T1,不施氮处理;T2,速效氮肥单施处理;T3,60 d控释尿素单施处理;T4,90 d控释尿素单施处理;T5,60 d控释尿素配施处理(30%60 d控释尿素+70%速效氮肥);T6,90 d控释尿素配施处理(30%90 d控释尿素+70%速效氮肥)。动态分析不同处理的水稻叶片SPAD值,灌浆后地上部、剑叶、穗部氮含量及干物重;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结果】由早、晚稻年平均产量可知,施用控释尿素的T3~T6处理较速效氮肥单施的T2处理产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增幅为4.7%~8.5%。其中,T5处理产量(5.8 t/ha)最高,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但与T6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与T1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提高了早稻剑叶SPAD值,T6处理的剑叶SPAD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始终高于T5处理,T3处理的剑叶SPAD值总体高于T4处理。T5处理产量较高归因于其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植株地上部氮含量逐渐下降,而干物重逐渐增加,且各处理不同部位干物重存在明显差异,至收获期,T5和T6处理穗干物重均显著高于T2处理,但T5处理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相对低于其他施氮处理。各控释尿素处理的氮素表观回收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T2处理,其中氮素表观回收率以T3处理最高(35.7%),氮肥农学利用率以T5处理最高(7.3%)。【结论】等氮肥用量下,30%60 d控释尿素配施70%速效氮肥处理在提高籽粒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可作为华南双季稻区的推荐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养分配施 氮素吸收积累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微生境中生化过程的原位可视化研究进展
9
作者 顾文杰 刘冲 +4 位作者 王丹 李雅莹 卢钰升 吴杭涛 解开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87-1395,共9页
根际及近根际区域(根际微生境)进行着活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氧和矿质元素等关键生源要素循环的生化过程都发生在根际微生境中。根际微生境空间动态过程的可视化对于准确捕捉和量化根际界面物质迁移转化过... 根际及近根际区域(根际微生境)进行着活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氧和矿质元素等关键生源要素循环的生化过程都发生在根际微生境中。根际微生境空间动态过程的可视化对于准确捕捉和量化根际界面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和功能至关重要。过去几十年中,采用二维成像方法进行营养元素、酶和微生物等多种生化过程的同步原位可视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根际化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和代谢物原位可视化研究的最新方法与研究进展,讨论了多参数成像技术在根际微生境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并对根际生化过程原位可视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提高根际原位可视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深入解析微生境中生化过程与机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展开研究:1)开展操作简单、耗时少、成本低的可视化技术开发,并进行多参数及多手段耦合的兼容性验证;2)从样品制备和数据整合等方面,开发根际三维及四维可视化方法,探索根际微生境的时空动态可视化;3)研发便携式仪器,开展根际原位可视化技术的田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境 多参数成像技术 原位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硼锌配施石灰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品质及酸化土壤改良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武汉 曾科 +4 位作者 吴腾飞 李苹 吴永沛 易琼 张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6-1156,共11页
探究中微量元素及石灰配施对华南双季稻生产和酸化土壤改良的影响,可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和酸性耕地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华南典型双季稻种植模式,在全国首批酸化治理重点县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布置田间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 探究中微量元素及石灰配施对华南双季稻生产和酸化土壤改良的影响,可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和酸性耕地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华南典型双季稻种植模式,在全国首批酸化治理重点县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布置田间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T0)、农民常规施肥处理(T1)、常规施肥+镁硼锌处理(T2)和常规施肥+镁硼锌+石灰处理(T3),于水稻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以及土壤酸度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不施肥处理(T0),施肥处理(T1、T2和T3)早稻和晚稻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升72.02%~101.54%和32.55%~62.03%,同时降低了晚稻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含量。相较于T1处理,T2和T3处理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稻米胶稠度,并提高了粗蛋白质含量(粗蛋白质含量仅在T3与T1处理间差异显著)。此外,相较于T1处理,T2处理显著促进了早稻和晚稻籽粒增产(17.16%和21.90%),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9.67%),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37.77%)、有效硼含量(98.11%)和土壤pH (0.15个单位);T3处理显著提高了晚稻籽粒产量(22.24%)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59.58%),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79.01%)、有效硼含量(135.84%)和有效锌含量(167.72%),并显著提升土壤pH (0.44个单位)。T3与T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T3处理的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有效硼与有效锌含量分别比T2处理显著提高29.93%、19.04%和161.97%,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显著降低55.26%,pH显著提高0.29个单位。农民常规施肥配施150 kg·hm^(-2)硫酸镁、15 kg·hm^(-2)硼砂和22.5kg·hm^(-2)硫酸锌以及在此基础上增施1 125 kg·hm^(-2)石灰,可保持或促进水稻籽粒增产,并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其中农民常规施肥、镁硼锌和石灰三者配施对酸性土壤改良效果更佳,但仍需长期试验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镁硼锌 石灰 产量 稻米品质 酸化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组配改良剂对早稻和晚稻Cd-As吸收转运影响的比较
11
作者 陈伟盛 黄连喜 +6 位作者 高双全 李大伟 魏岚 李翔 梁杰聪 刘忠珍 刘传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7-1169,共13页
稻田Cd-As复合污染安全利用是华南地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4种炭基改良剂对Cd-As复合污染稻田中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吸收、转运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用的改良剂,为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 稻田Cd-As复合污染安全利用是华南地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4种炭基改良剂对Cd-As复合污染稻田中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吸收、转运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用的改良剂,为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广东省常用的杂交水稻‘软华优6100’(早稻)和‘野香优9号’(晚稻)作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K(对照)、BO(生物炭∶有机肥=1∶1)、BS(生物炭∶海泡石=1∶1)、BB(生物炭∶膨润土=1∶1)和BA(生物炭∶碱渣=1∶1),测定水稻产量和主要器官的Cd和As含量,计算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结果表明,不同炭基组配改良剂显著提升了早稻产量,增幅为26.87%~48.93%;晚稻产量只有BO处理下显著增加26.16%。炭基组配改良剂降低早稻和晚稻糙米Cd含量(40.23%~67.89%和7.64%~32.91%),但提高了早稻糙米As含量(44.09%~67.73%),而对晚稻糙米A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其中BS处理降Cd效果最好,但升As效果也最高,而且对早稻和晚稻的影响表现一致。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与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有效态As则与土壤理化性质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糙米Cd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及稻壳/茎叶/稻根中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糙米中As含量与糙米/稻壳/茎叶中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控制Cd-As复合污染土壤上糙米中Cd和As含量必须根据不同重金属的吸收转运机理采用不同的方法控制其吸收和转运。研究结果为华南地区糙米Cd和As含量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Cd-As复合污染 早稻 晚稻 生物炭 组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氮磷钾化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国良 何兆桓 +4 位作者 王继华 杨苞梅 顾艳 胡伟芳 杨少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75-80,共6页
【目的】在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中上、碱解氮缺乏的甘蔗地,结合甘蔗养分吸收特性,探讨甘蔗氮磷钾化肥配施效应。【方法】设置不施肥、氮磷钾肥、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对甘蔗生长性状、养分含量、品质、产量和养分利用... 【目的】在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中上、碱解氮缺乏的甘蔗地,结合甘蔗养分吸收特性,探讨甘蔗氮磷钾化肥配施效应。【方法】设置不施肥、氮磷钾肥、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对甘蔗生长性状、养分含量、品质、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施肥、不施氮显著降低甘蔗的茎长、茎粗、单茎重、有效茎数、叶片及蔗茎氮磷钾养分含量和产量,不施磷显著降低单茎重、有效茎数、叶片及蔗茎磷含量和产量,不施钾显著降低甘蔗的茎长、茎粗、单茎重、有效茎数、叶片及蔗茎钾含量、蔗汁锤度和产量。氮磷钾配施甘蔗产量最高达150.1 t/hm2,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N 117.8 kg/kg、P2O5189.4 kg/kg、K2O 57.5 kg/kg,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7.1%、9.0%和35.6%。【结论】氮磷钾是甘蔗生长发育、体内养分累积、产量及品质形成的重要调控因素,在中低产田种植甘蔗时,更应重视氮磷钾肥的合理平衡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养分含量 农学效率 肥料利用率 养分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磷素形态及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季 张桥 +7 位作者 张嘉欣 韩兴华 黎婉玲 孙丽丽 顾文杰 卢钰升 解开治 徐培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0-1241,共12页
【目的】以南方酸性土壤连续8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方法】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化肥+无秸秆还田(CK)、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CKS)、化肥+当季秸秆全... 【目的】以南方酸性土壤连续8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方法】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化肥+无秸秆还田(CK)、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10%钾肥(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20%钾肥(S20)和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30%钾肥(S30)。利用Guppy土壤磷素连续浸提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测定土壤磷素组分和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数据。【结果】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Guppy土壤磷分级中可利用磷组分NaHCO_(3)-Pi的含量(P<0.05),其中S10、S20处理较CK处理提升了5.88%~8.73%;中等可利用磷组分中NaOH-Pi为南方酸性稻田土壤最主要的磷素形态,含量为154.03~202.11 mg·kg^(-1)。同时,秸秆还田还显著影响了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丰度,其中无机磷溶解基因pqqC对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响应更为明显。秸秆还田条件下磷循环功能基因(如phnW、phnO、pqqB、pqqC)促进了盐酸磷和残余磷向可利用磷库的活化,appA、phnX、ppx基因参与了稳定态磷的活化过程,NaOH-Pi为关键的过渡态磷素,参与长期的磷素转化过程。此外,土壤有机碳和pH是决定功能基因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秸秆还田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稻田土壤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促进了南方酸性稻田土壤磷素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磷素分级 磷循环基因 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南方稻田土壤N_(2)O排放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兴华 张桥 +7 位作者 李季 张嘉欣 黎婉玲 孙丽丽 顾文杰 卢钰升 徐培智 解开治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44-1357,共14页
【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赤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双季稻区晚稻季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南方稻田N_(2)O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设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5个处理:(1... 【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赤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双季稻区晚稻季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南方稻田N_(2)O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设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5个处理:(1)CK,化肥+无秸秆还田;(2)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3)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10%钾肥;(4)S2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20%钾肥;(5)S3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30%钾肥。采用密闭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及宏基因组测序对气体和土壤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稻田土壤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较CK处理,秸秆还田各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其中,S30处理的N_(2)O累计排放量最低,为0.09 kg·hm^(-2),其全球增温潜势也最低;硝化过程中,氨氧化细菌(amoA和amoB)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的优势菌属均为甲基孢囊菌属;反硝化过程中,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丰祐菌属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细菌属中均占据主导地位;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嗜甲基菌属和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细菌属中均占据主导地位;分蘖期,土壤N_(2)O排放量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呈显著负相关、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沙壤土杆菌属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土壤N_(2)O排放量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水生细菌属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N_(2)O排放,AOB(amoA)和AOB(amoB)的甲基孢囊菌属是氨氧化过程的优势菌属,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丰祐菌属,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嗜甲基菌属及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是反硝化过程的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田土壤 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 功能基因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硒累积型水稻耐高硒毒害差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卜少腾 李衍亮 +2 位作者 李玉义 谭卓贤 张木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81-1689,共9页
为探究不同硒累积水稻品种耐高硒毒害能力差异特征,本研究设置盆栽试验,以硒高、低累积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硒累积水稻品种在不同硒水平处理(0、0.5、25 mg·kg-1)下生长、生理特性及硒结合蛋白基因表... 为探究不同硒累积水稻品种耐高硒毒害能力差异特征,本研究设置盆栽试验,以硒高、低累积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硒累积水稻品种在不同硒水平处理(0、0.5、25 mg·kg-1)下生长、生理特性及硒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低浓度硒(0.5 mg·kg-1)能显著提升硒高累积水稻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但对硒低累积水稻提升不明显。高硒水平(25 mg·kg-1)下两个水稻品种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著降低,但硒低累积水稻降幅更大。施硒显著提高了硒高累积水稻的抗氧化能力,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含量较不施硒处理分别增加了45.10%、10.30%、35.30%、68.10%、28.90%和26.00%。各施硒处理下,硒高累积水稻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硒低累积水稻。低浓度硒对两个水稻品种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均有提升作用,与不施硒处理相比,硒高累积水稻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了0.02个百分点,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了15.10%,并且高硒水平下硒高累积水稻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均显著高于硒低累积水稻。两种施硒处理对硒高累积水稻硒结合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提升作用且均高于硒低累积水稻。综上,硒高累积水稻在硒胁迫下拥有更强的抗氧化及碳氮代谢能力,同时能将更多的硒与硒结合蛋白结合而减轻其毒害作用,具有更强的耐高硒毒害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生产富硒水稻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氧化酶 抗氧化物质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早季直播与晚季再生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韦思亦 唐拴虎 +4 位作者 黄旭 吴永沛 李苹 付弘婷 杜建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56-64,共9页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2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2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一次性施肥对水稻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对两季水稻产量、再生稻发育以及整体效益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肥的水稻分蘖早、分蘖数略高于分次施肥,增加了水稻成穗数,且有利于培育水稻庞大根系。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等养分的分次施肥处理依次增产3.7%、8.7%和31.3%,说明一次性施肥方式增产显著。一次性施用600、750 kg/hm^(2)控释肥处理并结合喷施两种促根促蘖液肥,水稻穗数、穗粒数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促穗增加穗粒数的效果,且促根促蘖液肥Ⅰ效果较好。3种施肥量结合配施促根促蘖液肥处理的年效益均显著高于双季稻常规种植,其中,750、900 kg/hm^(2)控释肥处理结合促根促蘖液肥年效益分别提高6859、8291元/hm^(2)。【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促根促蘖液肥Ⅰ可有效增加水稻分蘖,双季稻早季直播稻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效益比常规种植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再生稻 一次性施肥 促根促蘖液肥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郊稻田氮肥减施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巧义 黄旭 +4 位作者 唐拴虎 杜建军 张木 李苹 付弘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66-72,共7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措施对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和氮肥施用效率的影响,为广州市水稻氮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郊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设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CF)、缓释氮肥减施25%分次施用(SFT)、缓释氮...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措施对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和氮肥施用效率的影响,为广州市水稻氮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郊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设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CF)、缓释氮肥减施25%分次施用(SFT)、缓释氮肥减施25%一次施用(SFB)、缓释氮肥减施25%并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施用(SFB+OS)5个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SFB处理的田间水氮含量在移栽后3 d高于CF处理,之后迅速降低,并保持较低的水平;SFT处理和SFB+OS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在移栽后1周与CF处理基本一致,之后均显著低于CF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减氮处理对水稻秸秆和籽粒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F处理相比,不同减氮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施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增幅分别达到35.16%、33.58%和16.84%,其中SFB+OS处理增幅最大。【结论】缓释氮肥减施25%分次施用和缓释氮肥减施25%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性基施均可显著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尤其是SFB+OS处理),且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持平,是广州市郊水稻实现氮肥减施的有效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施 氮肥利用率 产量 有机肥 缓释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常年菜地磷、钾养分径流流失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盟军 艾绍英 +3 位作者 宁建凤 王荣辉 姚建武 余丹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2,共10页
为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菜地磷、钾养分径流流失特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对照(CK)和有机肥配施不同用量化肥处理(N0,化肥氮空白;CON,习惯施肥;OPT,优化施肥;OPT+N,优化增氮;OPT+P,优化增磷;OPT+NPK,优化增氮磷钾)。结果表明,... 为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菜地磷、钾养分径流流失特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对照(CK)和有机肥配施不同用量化肥处理(N0,化肥氮空白;CON,习惯施肥;OPT,优化施肥;OPT+N,优化增氮;OPT+P,优化增磷;OPT+NPK,优化增氮磷钾)。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可溶性总磷、颗粒态磷和总磷径流浓度分别为0.015~0.500、0.004~0.623 mg·L^(-1)和0.093~0.876 mg·L^(-1),施磷明显增加径流水可溶性磷浓度,对总磷和颗粒态磷浓度影响较小。不同处理径流水总磷浓度均不同程度超地表水Ⅴ类标准(GB3838—2002),且施磷量最高的OPT+NPK处理总磷超标率高达56%。总磷年流失负荷为4.37~4.93 kg·hm^(-2),施肥处理磷流失负荷均低于对照,不同处理间总磷流失负荷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的钾径流浓度为4.7~83.0 mg·L^(-1),年流失负荷为176.9~331.7 kg·hm^(-2),流失系数为4.5%~15.7%。施钾显著增加菜地钾的流失负荷,施钾量最高的OPT+NPK处理钾流失负荷最高,肥料N/K2O比例最高的OPT+N处理钾流失负荷最低。研究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菜地磷径流损失无明显变化,而OPT+N处理钾流失负荷及流失系数均最低,蔬菜实际生产中氮、钾合理配施有利于降低钾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年菜地 珠三角 磷流失 钾流失 养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型阻控剂在Cd高风险双季稻田上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艳红 陈勇 +6 位作者 尹贻龙 艾绍英 徐梓盛 李林峰 李义纯 李奇 唐明灯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44-52,共9页
【目的】针对稻米镉(Cd)超标现象较为突出的问题,研发一种营养型阻控剂并进行田间应用,以验证其阻控稻米吸收镉与提升土壤养分的效果。【方法】在珠三角3个地市各选择1处Cd高风险双季稻田作为示范区,分别于早、晚造水稻插秧前,基施营养... 【目的】针对稻米镉(Cd)超标现象较为突出的问题,研发一种营养型阻控剂并进行田间应用,以验证其阻控稻米吸收镉与提升土壤养分的效果。【方法】在珠三角3个地市各选择1处Cd高风险双季稻田作为示范区,分别于早、晚造水稻插秧前,基施营养型阻控剂,研究并评价其对早、晚两造不同水稻品种糙米Cd质量分数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营养型阻控剂对3个示范区的早、晚造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降低了水稻糙米Cd质量分数,降低幅度达8.43%~72.5%。施用营养型阻控剂对土壤性质有不同影响,3个示范区的早、晚造水稻田土壤pH值较对照区提高了0.10~0.42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钙(Ca)、交换性镁(Mg)和有效硅(Si)质量分数最高增幅分别为66.2%、109%和53.0%,但土壤水解性氮(N)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其中示范区Ⅰ和示范区Ⅱ的2造土壤有效磷(P)和速效钾(K)质量分数最高增幅分别为78.3%和24.6%,但示范区Ⅲ的2造土壤有效P和速效K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营养型阻控剂显著降低了示范区Ⅰ的土壤有效态Cd质量分数,降幅为4.9%~7.3%,但对示范区Ⅱ和Ⅲ的土壤有效态Cd质量分数作用效果不显著。【结论】营养型阻控剂在降低水稻糙米Cd含量的同时,对土壤大、中量营养元素和有效态Cd的影响具有分异性,但不会对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产生不良影响,具备在珠三角地区Cd高风险稻田上安全利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型阻控剂 双季稻 土壤性质 效果评价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石灰配施对华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15
20
作者 黄建凤 吴腾飞 +7 位作者 叶芳 张木 逄玉万 吴昭云 肖勇 吴永沛 付弘婷 李苹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13,共8页
为明确有机肥与石灰对华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石灰分别单施与配施对双季稻区酸性土壤的酸化性质、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控释肥(CF)、控释肥+石灰(LM)、控释肥+有机... 为明确有机肥与石灰对华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石灰分别单施与配施对双季稻区酸性土壤的酸化性质、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控释肥(CF)、控释肥+石灰(LM)、控释肥+有机肥(OF)、控释肥+石灰与有机肥配施(CLO),除CK外,各处理养分保持一致,物料均在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入土壤。结果表明,CLO处理对土壤pH的改良效果最优,其pH提高了0.42个单位,而OF和LM处理的pH分别提升0.27、0.37个单位;OF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达44.46 g·kg^(-1),其次为CLO处理,达37.76 g·kg^(-1);LM、OF及CLO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降幅最高的处理为CLO,达71.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与pH的回归方程斜率绝对值分别为1.3568和0.1560,均呈显著负相关;LM处理的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达7.52 cmol·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CLO处理,达6.92 cmol·kg^(-1)。配施处理能增加灌浆期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CK,增产效果最优。研究表明,有机肥与石灰配施较单独施用对华南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酸性土壤 有机肥 石灰 双季稻 酸化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