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参编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畜禽领域抗疫指南正式在线出版 被引量:1
1
作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近期,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我院参与编写的《Guidelin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health》(简称《FAO指南》)在FAO官方网站在线出版(网址:http://www.fao.org/3/ca91... 近期,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我院参与编写的《Guidelin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health》(简称《FAO指南》)在FAO官方网站在线出版(网址:http://www.fao.org/3/ca9177en/CA9177EN.pdf),为世界共同阻击新冠疫情增添了新"利器"。参编《FAO指南》是我院在出版《农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基础上为应对全球疫情蔓延和推进复工复产的又一重要行动,也是广东科技出版社无私奉献《农村防控指南》版权、支持国际防疫行动的一大义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粮农组织 在线出版 广东科技出版社 FAO 官方网站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基因的RT-LAMP技术检测PEDV、TGEV、PDCoV三种猪腹泻冠状病毒的研究
2
作者 邓可辉 陈志飞 +6 位作者 俞婷 王志林 王修武 郭智轩 李松倍 魏文康 贺东生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9,共10页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3种猪冠状病毒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为现场快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根据GenBank公布的PEDV、TGEV、PDCoV的N基因保守序...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3种猪冠状病毒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为现场快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根据GenBank公布的PEDV、TGEV、PDCoV的N基因保守序列作为靶序列设计了3套LAMP检测引物,并通过反应条件优化、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以及临床样品检测,分别建立了3种快捷、敏感的猪冠状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PEDV、TGEV、PDCoV 3种冠状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温度分别为65℃、63℃、63℃,3种检测方法均可在45 min左右完成恒温扩增,扩增出特异性阶梯状条带,且不依赖于PCR仪等昂贵设备,仅需普通恒温装置即可反应。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对PEDV、TGEV、PDCoV分别可以达到的检测下限为20、23、10拷贝/μL,敏感性较好;所建立的3种检测方法分别只检测出PEDV、TGEV、PDCoV,且与常见的猪源性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用所建立的3种RT-LAMP检测方法对45份猪腹泻病料进行检测,PEDV、TGEV、PDCoV阳性率分别为33.33%(15/45)、22.22%(10/45)、13.33%(6/45),均比常规RT-PCR检测阳性率高。与常规RT-PCR相比较,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经济,且检测设备门槛低,更适用于基层临床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毒素降解酶及其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凤华 牛锦璐 +3 位作者 邓俊劲 晏石娟 张军 吴绍文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6,共17页
真菌毒素作为真菌次级代谢产生的一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稳定并可在食物链中积累,严重威胁人类和禽畜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生物酶降解法因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真菌毒素脱毒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总结黄曲霉毒... 真菌毒素作为真菌次级代谢产生的一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稳定并可在食物链中积累,严重威胁人类和禽畜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生物酶降解法因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真菌毒素脱毒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总结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赭曲霉毒素和伏马菌素等常见真菌毒素降解酶的挖掘和功能分析,重点关注利用X射线晶体学等方法解析降解酶三维结构、揭示其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比较分析计算方法预测的结合口袋与试验确定的活性中心;阐述基于蛋白质结构的理性设计策略在真菌毒素降解酶改造中的应用,并讨论利用计算生物学方法预测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解析酶的作用机制并指导降解酶设计的潜力。本文可为解决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污染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降解酶 结构 蛋白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部分地区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喻复心 吴斯宇 +6 位作者 余界石 张晓爱 俞婷 董博 李建波 王蕾 魏文康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3-2643,共11页
【目的】了解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在广东部分地区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阐明其遗传进化与全基因组的特征,为GAstV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GAstV特异性引物对2021―2022年广东地区养鹅场内出现疑似痛风的36份... 【目的】了解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在广东部分地区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阐明其遗传进化与全基因组的特征,为GAstV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GAstV特异性引物对2021―2022年广东地区养鹅场内出现疑似痛风的36份鹅病料进行PCR检测,选取4份具有代表性的GAstV强阳性样品,利用鹅细小病毒、坦布苏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检测,以排除病料中存在其他常见的外源性病毒;在此基础上利用鹅胚及鸡肝癌细胞系(leghorn male hepatoma, LMH)对4份GAstV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和纯化,使用透射电镜对病毒粒子的形态进行观察;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对4株GAst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整理与拼接以获取GAstV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lign软件进行核苷酸相似性比对,并对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应用Mega-X软件对全基因及单个ORF基因(ORF1a、ORF1b、ORF2)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经PCR鉴定发现被检样品中共有30份是GAstV阳性,选取的4份代表性GAstV阳性样品均不存在其他外源性病毒感染,利用鹅胚及LMH细胞成功分离出了该4株GAstV病毒,并获得了4株全长均为7 131 bp的GAstV基因组序列,包括18 bp的5′-UTR和184 bp的3′-UTR、3个阅读开放框(ORF1a、ORF1b和ORF2基因),其中ORF1a、ORF1b和ORF2基因分别长3 255、1 551和2 115 bp,与报道的GAstV全基因组特征基本一致。相似性分析显示,4株GAstV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在99.4%~99.8%之间,与GenBank收录的其他19株GAstV的核苷酸相似在57.6%~99.6%之间。全基因组及3个OR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获得的4株GAstV均属于GAstV-Ⅱ型。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4株GAstV的氨基酸存在22处位置上的突变,其中ORF1a基因有8处突变,ORF2基因有14处突变。【结论】分离的4株GAstV均为GAstV-Ⅱ型毒株,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的基因型基本一致,该4株病毒的氨基酸突变主要发生在ORF1a和ORF2区域,为后续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分离鉴定 全基因组测序 遗传进化分析 突变位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环蛇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5
作者 陈晓彤 林慧 +4 位作者 黄勉 陈绚姣 魏文康 陈伟平 晁志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5年第1期93-98,共6页
金钱白花蛇是银环蛇的干燥幼体,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有必要开展并规范银环蛇人工繁育和养殖,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该文分别从成蛇养殖、蛇卵孵化、幼蛇养殖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在成蛇养殖方面,尝试了“多层立体蛇房”的养... 金钱白花蛇是银环蛇的干燥幼体,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有必要开展并规范银环蛇人工繁育和养殖,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该文分别从成蛇养殖、蛇卵孵化、幼蛇养殖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在成蛇养殖方面,尝试了“多层立体蛇房”的养殖模式,列出了饲养箱布局和养殖用具规格,发现此模式下适合银环蛇生长的环境湿度为60%-65%;在蛇卵孵化方面,提出蛇卵筛选方法以及在孵化过程保湿的方法;在幼蛇养殖方面,对银环蛇幼蛇的开口饲料进行了初步筛选。研究结果对银环蛇科学养殖和金钱白花蛇的生产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环蛇 幼蛇 养殖 金钱白花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在农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蕾 罗帝洲 +5 位作者 邓紫璇 莫敏莹 张健玲 苏颖辉 房元杰 张晓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66-73,共8页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对悬浮于流体中的微小颗粒进行计数和分选的生物学技术,基于流式细胞仪通过检测散射或者偶联荧光信号快速、准确、客观、高通量获得悬浮微粒(通常是细胞、细菌等微小颗粒)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相关特征参量,...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对悬浮于流体中的微小颗粒进行计数和分选的生物学技术,基于流式细胞仪通过检测散射或者偶联荧光信号快速、准确、客观、高通量获得悬浮微粒(通常是细胞、细菌等微小颗粒)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相关特征参量,可以根据预选的参量范围对细胞、细菌等微小颗粒进行自动分析和对特定群体进行分选。流式细胞术在许多科学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应用广泛,虽然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晚,但目前已取得巨大进展。随着流式细胞仪性能的不断提高,标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完善,流式细胞术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在农业领域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和流式细胞仪功能分类,综述了流式细胞术在农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如对农作物基因组和原生质体分析以及抗逆研究,对动物免疫、微量元素分析、精子质量和性别控制以及毒素毒性分析,对病原菌和病毒分析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展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为流式细胞术在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农业 畜牧 农作物 农业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蝴蝶兰茎段组织石蜡切片方法的优化研究
7
作者 冯彩云 贺雅萍 +4 位作者 吕复兵 陈和明 晏石娟 艾叶 肖文芳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18-1626,共9页
蝴蝶兰茎部着生、潜伏于叶基部的腋芽在适宜环境下能够萌发并伸长分化形成花梗,其分化过程的显微观察是探明蝴蝶兰花发育进程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为了建立一套适用于软硬相连接的带腋芽茎段的石蜡切片方法,以蝴蝶兰金蝶(Phal... 蝴蝶兰茎部着生、潜伏于叶基部的腋芽在适宜环境下能够萌发并伸长分化形成花梗,其分化过程的显微观察是探明蝴蝶兰花发育进程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为了建立一套适用于软硬相连接的带腋芽茎段的石蜡切片方法,以蝴蝶兰金蝶(Phalaenopsis Lioulin Phoenix‘LM41’)带腋芽的茎段为试验材料,针对主要影响石蜡切片效果的固定时长、软化液浓度和软化时长、脱水等制备步骤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固定时对固定液抽真空并延长固定时间至48h及以上有利于固定液充分渗透,材料固定效果最佳;使用浓度为10%、12%的氢氟酸溶液软化12、15 d并在软化期间抽真空30 min,可使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茎段组织脆度和硬度大大降低,达到切片的软硬度要求,有效解决软化不均匀造成的组织分离破碎问题;脱水处理设置从30%~100%乙醇的7个逐级脱水梯度,并增加无水乙醇到二甲苯逐渐置换的步骤,可以避免蝴蝶兰组织材料收缩变形,保证组织形态的完整性。优化后的制备方法解决了常规石蜡切片中蝴蝶兰带腋芽茎段(含软硬相连接组织)的软化不彻底、组织与石蜡分离、蜡带皱缩破碎、切片空洞等问题,所获切片的整体结构趋于完整,染色均匀且鲜艳,各部位组织细胞着色明显,能清晰区分开幼嫩的芽组织和木质化的茎组织。本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蝴蝶兰带腋芽茎段(含软硬相连接组织)的石蜡切片制备方法,为深入研究蝴蝶兰潜伏腋芽萌发的分化过程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腋芽 石蜡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粮食作物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柔贤 钟明生 +2 位作者 黎梓茵 解昊 戴彰言 《中国种业》 2023年第3期14-21,共8页
为摸清广东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优化广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以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过程产生的1956年、1981年和2014年80个县(市、区)的普查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影响因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麦类资源... 为摸清广东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优化广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以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过程产生的1956年、1981年和2014年80个县(市、区)的普查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影响因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麦类资源已退出大面积种植舞台,杂粮类资源处于消失边缘,大豆和甘薯正在平稳减少,水稻因单产的提高保持了总产量,玉米、马铃薯和菜用豆类则在上升;地方品种占有额在减少,但由于其具有延用时间长的优势,能促进粮食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种植户的教育水平、气候特点及土地类型对广东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平均单产和资源品种数有重要影响。提高种植户文化水平和主动种植的意识,建立健全广东省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鉴评及开发利用,以此保障广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种植面积 种质资源 资源品种数 粮食作物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婷 张晓爱 李文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18,共5页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疫苗没有明显预防效果。PEDV N蛋白在感染阶段可高水平表达,在参与病毒粒子组装、影响病毒复制、阻滞细胞周期、拮抗干扰素产生、与...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疫苗没有明显预防效果。PEDV N蛋白在感染阶段可高水平表达,在参与病毒粒子组装、影响病毒复制、阻滞细胞周期、拮抗干扰素产生、与细胞蛋白相互作用以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本身高度保守,长期以来被用作早期诊断试剂和疫苗开发抗原的最佳候选蛋白。论文主要对N蛋白结构及其在PEDV复制过程中的功能,N蛋白与宿主细胞相关因子相互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阐明PEDV致病机制、PED防控策略和新兽药研发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N蛋白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作物稻和棉花基因专利预警平台构建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博 张陆军 +3 位作者 孔谦 许昌有 李健 魏文康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8期7-10,共4页
专利预警属于利用专利预警平台实现对风险的检测、识别、诊断和评价的风险管理。本论文收集了中国、美国、欧洲专利局以及WIPO专利数据库中稻和棉花的基因专利,利用著录项和技术项等进行组合,绘制专利地图。通过对专利地图的对比、分析... 专利预警属于利用专利预警平台实现对风险的检测、识别、诊断和评价的风险管理。本论文收集了中国、美国、欧洲专利局以及WIPO专利数据库中稻和棉花的基因专利,利用著录项和技术项等进行组合,绘制专利地图。通过对专利地图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做出预测和判断,从而得到可利用的技术水平、动态、发展趋势等情报,为行业制定经营战略、专利战略、选定开发目标等服务,也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作物稻 棉花基因 专利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抑制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1
作者 吴绍文 周伟杰 +1 位作者 杨斯媛 晏石娟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15,共15页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和毒性。长期低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脏损伤、免疫抑制和生长迟缓,高剂量暴露则可引发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严重危害人畜健康。源头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合成...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和毒性。长期低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脏损伤、免疫抑制和生长迟缓,高剂量暴露则可引发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严重危害人畜健康。源头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合成是防控毒素污染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来毒素抑制剂被广泛研究。该文系统总结近10年不同类型黄曲霉毒素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三大类别:(1)植物源抑制剂,包括植物精油类、黄酮类物质和多酚类物质;(2)微生物源抑制剂,涵盖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非产毒曲霉菌等;(3)化学合成抑制剂,如硫代半卡巴肼类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和抗菌肽等。抑制剂主要通过以下5种机制发挥作用:(1)干扰黄曲霉菌的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和线粒体呼吸链功能,破坏细胞基本生理结构;(2)调控毒素合成基因簇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抑制聚酮合酶、单加氧酶等关键酶活性,直接阻断毒素生物合成途径;(3)调节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系统,维持氧化还原平衡;(4)抑制真菌发育分化过程,包括菌核形成、无性生殖和孢子萌发等关键阶段;(5)通过物理吸附、生物降解和化学转化等方式促进已产生毒素的解毒。基于机理分析,进一步探讨靶向黄曲霉毒素合成的潜在靶标,并对未来黄曲霉毒素控制策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开发有效的黄曲霉毒素控制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菌 黄曲霉毒素 抑制剂 作用机制 分子靶标 控制策略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8N6S4调控黄曲霉生长及黄曲霉毒素B_(1)合成的功能研究
12
作者 张昕泽 蒲睿思 +4 位作者 牛锦璐 黄文洁 晏石娟 张文洋 吴绍文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4-63,共10页
【目的】明确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中Zn(Ⅱ)_(2)Cys_(6)锌簇转录因子B8N6S4的功能,解析B8N6S4对黄曲霉生长发育和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合成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聚乙二醇介导的同源重组构建B8N6S4基因缺... 【目的】明确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中Zn(Ⅱ)_(2)Cys_(6)锌簇转录因子B8N6S4的功能,解析B8N6S4对黄曲霉生长发育和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合成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聚乙二醇介导的同源重组构建B8N6S4基因缺失突变体菌株(ΔB8N6S4),比较ΔB8N6S4突变体和野生型(WT)菌株在生长发育、毒素合成及侵染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8N6S4含有典型的GAL4样Zn(Ⅱ)_(2)Cys_(6)DNA结合域和真菌特异性转录因子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8N6S4与黄曲霉毒素高产菌株A.minisclerotigenes的同源蛋白KAB8271990.1具有最高序列相似性(97.99%)。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2个黄曲霉B8N6S4基因敲除菌株ΔB8N6S4-1和ΔB8N6S4-2。与野生型相比,2个ΔB8N6S4突变体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变化,但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至7.5×10^(6)、8.0×10^(6)个/mL,较WT菌株的4.4×10^(7)个/mL分别降低83%和82%。且2个ΔB8N6S4突变体的菌核形成能力显著提高,其菌核数量达767、836个,约为WT菌株的2倍。薄层色谱分析结果显示,与WT菌株相比,ΔB8N6S4-1和ΔB8N6S4-2突变体毒素合成能力增强,分别增加约78%和104%。此外,玉米籽粒侵染试验表明,ΔB8N6S4-1和ΔB8N6S4-2突变体的侵染能力与WT菌株无显著差异,侵染后的产孢能力与WT菌株相当,但在玉米基质上的AFB_(1)产量显著增加,分别约为WT菌株的5.2倍和3.9倍。【结论】黄曲霉Zn(Ⅱ)_(2)Cys_(6)转录因子B8N6S4正调控黄曲霉的无性产孢、负调控菌核形成,同时抑制AFB_(1)的生物合成。B8N6S4基因缺失不直接影响黄曲霉的致病力,但显著增强其毒素产生能力。本研究首次揭示B8N6S4转录因子在黄曲霉毒素合成网络中的调控作用,可为靶向阻断毒素合成的防控策略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 Zn(Ⅱ)_(2)Cys_(6)转录因子 黄曲霉毒素 B8N6S4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_(1)降解菌株筛选及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romysalinigenes CT1-8的关键酶基因挖掘
13
作者 陈兆福 王志林 +2 位作者 刘静 晏石娟 邓俊劲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45-53,共9页
【目的】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致癌物之一,挖掘并解析高效降解AFB_(1)的关键酶基因,对开发靶向性生物解毒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AFB_(1)的结构基础分离鉴定高效降解菌株,并基于基因组学挖掘... 【目的】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致癌物之一,挖掘并解析高效降解AFB_(1)的关键酶基因,对开发靶向性生物解毒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AFB_(1)的结构基础分离鉴定高效降解菌株,并基于基因组学挖掘潜在降解酶基因,为AFB_(1)降解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香豆素(模拟内酯环)和四氢呋喃(模拟呋喃环)作为唯一碳源,从污水、粪便及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潜在AFB_(1)降解菌株,再通过2%四氢呋喃模拟AFB_(1)胁迫环境复筛,采用薄层层析法测定评估AFB_(1)降解效率,基于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BLASTP同源比对挖掘潜在降解酶基因。【结果】共筛选到候选降解菌株8株,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均为假单胞菌,其中Pseudomonas promysalinigenes CT1-8菌株在培养5 d后对5μg/mL AFB_(1)的降解率达55.23%。基因组分析显示,该菌的基因组大小为5780325 bp,GC含量62.2%,编码5464个蛋白质,同源比对表明其外膜孔蛋白OprF与已知AFB_(1)降解酶OmpA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38.3%。进一步功能注释表明,OprF的编码基因属于1个由oprF、yfi B、yiaD与rcpA组成的操纵子,推测该操纵子参与了AFB_(1)的转运代谢过程。【结论】建立一种基于AFB_(1)结构类似物富集筛选的研究策略,并鉴定到AFB_(1)降解的新菌株和潜在的关键酶,可为AFB_(1)生物解毒机制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降解菌筛选 生物解毒 假单胞菌 降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药用野生稻的调查收集与保护 被引量:4
14
作者 范芝兰 陈文丰 +7 位作者 陈雨 张静 李晨 孙炳蕊 江立群 吕树伟 吴柔贤 潘大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8-375,共8页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药用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6、2012-2018年对广东药用野生稻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查明,截至2018年12月,广东8个县市17个乡镇尚存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21个,其中3个点为首次...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药用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6、2012-2018年对广东药用野生稻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查明,截至2018年12月,广东8个县市17个乡镇尚存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21个,其中3个点为首次发现。现有分布点中,47.6%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小于67 m2或只有零星几丛甚至1丛,38.1%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在67~666 m2之间,只有14.3%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在2000 m2以上。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广东原有11个县市35个乡镇有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79个。本次实地调查了其中47个点,只有18个点尚有药用野生稻。按实地调查的分布点计算,分布点丧失率为61.7%,呈现濒危趋势。调查发现,造成药用野生稻消失的主要原因有城镇化建设、开垦种植果树和经济林、除草剂的使用以及伴生植物禾本科杂草的快速生长等。调查的同时,抢救性收集了94份药用野生稻种茎样本进行异位保存,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初步鉴定出10份抗褐稻虱、11份中抗白叶枯病种质。同时还繁种入中期库保存,丰富了保存的药用野生稻资源,提高了保存种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调查 收集 异位保护 原位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葫芦科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江彪 闫晋强 +3 位作者 晏石娟 谢大森 刘文睿 王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1-12,F0002,共13页
葫芦科拥有许多常见的蔬菜和瓜果,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是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挖掘、种质资源精准鉴评及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建立及应用的重要前提。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陆续建立了Sanger、Roc... 葫芦科拥有许多常见的蔬菜和瓜果,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是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挖掘、种质资源精准鉴评及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建立及应用的重要前提。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陆续建立了Sanger、Roche 454、Illumina、PacBio等测序平台,测序成本不断降低,不同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工作陆续完成。黄瓜是葫芦科作物研究的模式作物,是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蔬菜作物。随后,包括西瓜、甜瓜、南瓜和冬瓜等在内的葫芦科作物逐步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显著提升了葫芦科作物的基因组学、系统进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本文综述了葫芦科主要作物在全基因组测序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在葫芦科作物起源与进化、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挖掘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对葫芦科作物端粒到端粒(T2T)基因组和泛基因组的构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科作物 基因组 全基因组测序 物种进化 农艺性状 基因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系统收集与鉴定评价 被引量:12
16
作者 吕树伟 江立群 +10 位作者 唐璇 张静 孙炳蕊 刘清 毛兴学 于航 吴柔贤 范芝兰 陈文丰 潘大建 李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2-421,共10页
2016-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东省项目组对省内59个县(市、区)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与收集,共收集到水稻资源269份,并对其中的261份进行了鉴定评价。调查发现,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基本遍... 2016-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东省项目组对省内59个县(市、区)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与收集,共收集到水稻资源269份,并对其中的261份进行了鉴定评价。调查发现,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基本遍布整个广东地区,在珠三角周边的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等4个地级市未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对收集的水稻资源进行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主要以籼稻为主,鉴定评价获得抗水稻白叶枯病与稻瘟病资源23份(中山12、包选2、银湖香占等)。综合表型性状筛选出海稻86、地禾粘、兰溪选、三饶香米等4份分别具有耐盐、耐旱、高直链淀粉与香味等特性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对水稻育种种质改良,选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新品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普查与收集 鉴定评价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花生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杜普旋 刘军 +4 位作者 陈荣华 吴柔贤 范呈根 郭丹丹 鲁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1-679,共9页
配合“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本单位共收集到110份广东地方花生种质资源。通过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花生资源的14个表型性状进行综合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 配合“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本单位共收集到110份广东地方花生种质资源。通过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花生资源的14个表型性状进行综合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5.18%~37.34%之间,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品质性状,其中单株荚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荚果数与主茎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总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4个表型性状归为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1.074%,能够表征大部分表型变异。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5时将110份花生种质分成4个类群,分别具有高粗脂肪含量、高亚油酸含量、高产、高抗锈病和叶斑病等特性。本研究为新收集花生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质资源 鉴定评价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仔猪断奶前后肠道微生物培养组学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董博 王志林 +7 位作者 魏文康 井晓欢 刘石 鄢秋龙 蒋宗勇 刘文华 胡译尹 陈庄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5-189,共15页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下一代测序和分离培养技术,结合宏基因组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手段证实了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活性对宿主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受限于传统培养方法,猪肠道中大多数细菌仍无法培养,因此,为了突破研究人员...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下一代测序和分离培养技术,结合宏基因组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手段证实了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活性对宿主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受限于传统培养方法,猪肠道中大多数细菌仍无法培养,因此,为了突破研究人员研究宿主-菌株相互关系及益生菌株开发应用的限制,本研究对仔猪断奶前后回肠和结肠内容物微生物进行高通量培养组学研究。结合需氧和厌氧条件、不同培养时间以及25种不同培养基,共筛选获得1385株厌氧、好氧和兼性厌氧菌株,并全部进行了16S rRNA全长测序鉴定和菌株保存,共计获得5个门、29个属和86个种菌,其中包含梭杆菌、拟杆菌等在以前的研究中较难分离获得的菌株,以及一些如乳酸菌等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益生菌,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116株疑似新菌种。本研究获得的菌株信息可以进一步完善猪肠道微生物物种数据库,为后续宿主-菌株相互关系研究垫定了基础,对猪饲用益生菌相关产品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组学 仔猪断奶 肠道 菌株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大豆农家种芽期耐盐性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双幸 赖剑云 +6 位作者 李红梅 陈沛 吉浴芳 张文虎 马启彬 贾俊婷 刘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28-3238,共11页
【目的】鉴定广东省大豆农家种芽期耐盐性,发掘广东省大豆农家种中潜在的优异性状,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种质资源,为耐盐品种的改良和培育提供优质亲本材料。【方法】以102份广东农家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用150 mmol/L NaCl进行盐胁迫... 【目的】鉴定广东省大豆农家种芽期耐盐性,发掘广东省大豆农家种中潜在的优异性状,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种质资源,为耐盐品种的改良和培育提供优质亲本材料。【方法】以102份广东农家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用150 mmol/L NaCl进行盐胁迫处理,以蒸馏水为对照,处理后测定发芽势、发芽率、盐害指数、胚轴长、胚根长、鲜重和干重,根据盐害指数进行耐盐性初步分级,计算其余指标相对值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并进行耐盐性排序,使用聚类分析法筛选耐盐性较强的种质资源。【结果】耐盐性初步分级结果显示,102份种质资源中,高耐种质资源占比最多,较耐种质资源次之,中耐和较敏感种质资源占比相同,无敏感种质资源。与对照相比,盐胁迫下大豆芽期指标均降低,其受抑制程度排序为胚根长>胚轴长>鲜重>干重>发芽势>发芽率,芽期胚根长受抑制作用较大,发芽率受抑制作用较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8.17%,其中第一主成分(PC1)中特征向量绝对值最大的指标为相对发芽势,第二主成分(PC2)中特征向量绝对值最大的指标为相对发芽率和盐害指数;采用获得的2个主成分作为综合指标,根据D值进行耐盐性排序,排名前5的种质资源编号分别为374、310、358、357和309;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种质资源,编号分别为310、358、374和331。【结论】筛选出4份耐盐性较强的农家大豆种质资源,可作为亲本材料用于耐盐种质创制,或者作为抗盐渍种质资源用于盐渍化土地的开发利用。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指标可用于大豆耐盐性评价与耐盐种质资源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农家品种 种质资源 芽期 耐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宏基因组对弹涂鱼两栖适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博 邓涵逸 +6 位作者 孙艺秋 房元杰 彭淼曦 石琼 贝锦龙 魏文康 陈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32-42,共11页
【目的】从基因组水平上报道两种有代表性的两栖鱼类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BP)和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PM)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以揭示胃肠道微生物群对弹涂鱼在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及其特殊免疫力... 【目的】从基因组水平上报道两种有代表性的两栖鱼类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BP)和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PM)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以揭示胃肠道微生物群对弹涂鱼在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及其特殊免疫力具有关键作用。【方法】采用16S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技术,利用两种有代表性的弹涂鱼和3种典型水生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宏基因组数据,比较两栖鱼类和水生鱼类肠道的微生物组成、多样性、丰度和功能,并研究潜在陆生标志微生物群。此外,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海水鱼类、淡水鱼类、两栖动物和陆生动物的胃肠道微生物群数据,比较弹涂鱼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结果】在弹涂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占主导地位。这些菌的含量在大鳍弹涂鱼、大弹涂鱼和水生鱼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草鲢鳙和弹涂鱼二者胃肠道微生物群之间最大的区别是CKC4门(一种推测与宿主脂质代谢相关的胃肠道细菌门类)的比例,草鲢鳙中该比例从4%~27%不等,而在弹涂鱼中则没有发现。此外,弹涂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中同时具有陆生动物、淡水和海水鱼类以及两栖动物的典型细菌家族,这与它们在水陆过渡咸淡水交界处的生活特征相吻合。与陆生动物相比,鱼类拥有更高比例的梭状杆菌和变形杆菌,而陆生动物则具有更多的拟杆菌。在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中还发现了此前被认为仅存在于陆生动物的S24-7菌株。【结论】推测弹涂鱼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相比水生性鱼类具有复合和多样性特征,可以通过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刺激宿主在进化中形成多样性更高、拷贝数更多的天然免疫受体基因家族,以此适应更为复杂的两栖生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物群 宏基因组学 两栖弹涂鱼 陆地适应 免疫学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