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参编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畜禽领域抗疫指南正式在线出版 被引量:1
1
作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近期,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我院参与编写的《Guidelin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health》(简称《FAO指南》)在FAO官方网站在线出版(网址:http://www.fao.org/3/ca91... 近期,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我院参与编写的《Guidelin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health》(简称《FAO指南》)在FAO官方网站在线出版(网址:http://www.fao.org/3/ca9177en/CA9177EN.pdf),为世界共同阻击新冠疫情增添了新"利器"。参编《FAO指南》是我院在出版《农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基础上为应对全球疫情蔓延和推进复工复产的又一重要行动,也是广东科技出版社无私奉献《农村防控指南》版权、支持国际防疫行动的一大义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粮农组织 在线出版 广东科技出版社 FAO 官方网站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部分地区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2
作者 喻复心 吴斯宇 +6 位作者 余界石 张晓爱 俞婷 董博 李建波 王蕾 魏文康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3-2643,共11页
【目的】了解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在广东部分地区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阐明其遗传进化与全基因组的特征,为GAstV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GAstV特异性引物对2021―2022年广东地区养鹅场内出现疑似痛风的36份... 【目的】了解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在广东部分地区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阐明其遗传进化与全基因组的特征,为GAstV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GAstV特异性引物对2021―2022年广东地区养鹅场内出现疑似痛风的36份鹅病料进行PCR检测,选取4份具有代表性的GAstV强阳性样品,利用鹅细小病毒、坦布苏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检测,以排除病料中存在其他常见的外源性病毒;在此基础上利用鹅胚及鸡肝癌细胞系(leghorn male hepatoma, LMH)对4份GAstV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和纯化,使用透射电镜对病毒粒子的形态进行观察;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对4株GAst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整理与拼接以获取GAstV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lign软件进行核苷酸相似性比对,并对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应用Mega-X软件对全基因及单个ORF基因(ORF1a、ORF1b、ORF2)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经PCR鉴定发现被检样品中共有30份是GAstV阳性,选取的4份代表性GAstV阳性样品均不存在其他外源性病毒感染,利用鹅胚及LMH细胞成功分离出了该4株GAstV病毒,并获得了4株全长均为7 131 bp的GAstV基因组序列,包括18 bp的5′-UTR和184 bp的3′-UTR、3个阅读开放框(ORF1a、ORF1b和ORF2基因),其中ORF1a、ORF1b和ORF2基因分别长3 255、1 551和2 115 bp,与报道的GAstV全基因组特征基本一致。相似性分析显示,4株GAstV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在99.4%~99.8%之间,与GenBank收录的其他19株GAstV的核苷酸相似在57.6%~99.6%之间。全基因组及3个OR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获得的4株GAstV均属于GAstV-Ⅱ型。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4株GAstV的氨基酸存在22处位置上的突变,其中ORF1a基因有8处突变,ORF2基因有14处突变。【结论】分离的4株GAstV均为GAstV-Ⅱ型毒株,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的基因型基本一致,该4株病毒的氨基酸突变主要发生在ORF1a和ORF2区域,为后续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分离鉴定 全基因组测序 遗传进化分析 突变位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在农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蕾 罗帝洲 +5 位作者 邓紫璇 莫敏莹 张健玲 苏颖辉 房元杰 张晓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66-73,共8页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对悬浮于流体中的微小颗粒进行计数和分选的生物学技术,基于流式细胞仪通过检测散射或者偶联荧光信号快速、准确、客观、高通量获得悬浮微粒(通常是细胞、细菌等微小颗粒)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相关特征参量,...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对悬浮于流体中的微小颗粒进行计数和分选的生物学技术,基于流式细胞仪通过检测散射或者偶联荧光信号快速、准确、客观、高通量获得悬浮微粒(通常是细胞、细菌等微小颗粒)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相关特征参量,可以根据预选的参量范围对细胞、细菌等微小颗粒进行自动分析和对特定群体进行分选。流式细胞术在许多科学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应用广泛,虽然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晚,但目前已取得巨大进展。随着流式细胞仪性能的不断提高,标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完善,流式细胞术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在农业领域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和流式细胞仪功能分类,综述了流式细胞术在农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如对农作物基因组和原生质体分析以及抗逆研究,对动物免疫、微量元素分析、精子质量和性别控制以及毒素毒性分析,对病原菌和病毒分析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展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为流式细胞术在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农业 畜牧 农作物 农业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婷 张晓爱 李文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18,共5页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疫苗没有明显预防效果。PEDV N蛋白在感染阶段可高水平表达,在参与病毒粒子组装、影响病毒复制、阻滞细胞周期、拮抗干扰素产生、与...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疫苗没有明显预防效果。PEDV N蛋白在感染阶段可高水平表达,在参与病毒粒子组装、影响病毒复制、阻滞细胞周期、拮抗干扰素产生、与细胞蛋白相互作用以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本身高度保守,长期以来被用作早期诊断试剂和疫苗开发抗原的最佳候选蛋白。论文主要对N蛋白结构及其在PEDV复制过程中的功能,N蛋白与宿主细胞相关因子相互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阐明PEDV致病机制、PED防控策略和新兽药研发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N蛋白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葫芦科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江彪 闫晋强 +3 位作者 晏石娟 谢大森 刘文睿 王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1-12,F0002,共13页
葫芦科拥有许多常见的蔬菜和瓜果,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是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挖掘、种质资源精准鉴评及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建立及应用的重要前提。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陆续建立了Sanger、Roc... 葫芦科拥有许多常见的蔬菜和瓜果,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是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挖掘、种质资源精准鉴评及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建立及应用的重要前提。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陆续建立了Sanger、Roche 454、Illumina、PacBio等测序平台,测序成本不断降低,不同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工作陆续完成。黄瓜是葫芦科作物研究的模式作物,是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蔬菜作物。随后,包括西瓜、甜瓜、南瓜和冬瓜等在内的葫芦科作物逐步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显著提升了葫芦科作物的基因组学、系统进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本文综述了葫芦科主要作物在全基因组测序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在葫芦科作物起源与进化、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挖掘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对葫芦科作物端粒到端粒(T2T)基因组和泛基因组的构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科作物 基因组 全基因组测序 物种进化 农艺性状 基因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宏基因组对弹涂鱼两栖适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董博 邓涵逸 +6 位作者 孙艺秋 房元杰 彭淼曦 石琼 贝锦龙 魏文康 陈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32-42,共11页
【目的】从基因组水平上报道两种有代表性的两栖鱼类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BP)和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PM)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以揭示胃肠道微生物群对弹涂鱼在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及其特殊免疫力... 【目的】从基因组水平上报道两种有代表性的两栖鱼类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BP)和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PM)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以揭示胃肠道微生物群对弹涂鱼在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及其特殊免疫力具有关键作用。【方法】采用16S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技术,利用两种有代表性的弹涂鱼和3种典型水生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宏基因组数据,比较两栖鱼类和水生鱼类肠道的微生物组成、多样性、丰度和功能,并研究潜在陆生标志微生物群。此外,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海水鱼类、淡水鱼类、两栖动物和陆生动物的胃肠道微生物群数据,比较弹涂鱼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结果】在弹涂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占主导地位。这些菌的含量在大鳍弹涂鱼、大弹涂鱼和水生鱼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草鲢鳙和弹涂鱼二者胃肠道微生物群之间最大的区别是CKC4门(一种推测与宿主脂质代谢相关的胃肠道细菌门类)的比例,草鲢鳙中该比例从4%~27%不等,而在弹涂鱼中则没有发现。此外,弹涂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中同时具有陆生动物、淡水和海水鱼类以及两栖动物的典型细菌家族,这与它们在水陆过渡咸淡水交界处的生活特征相吻合。与陆生动物相比,鱼类拥有更高比例的梭状杆菌和变形杆菌,而陆生动物则具有更多的拟杆菌。在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中还发现了此前被认为仅存在于陆生动物的S24-7菌株。【结论】推测弹涂鱼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相比水生性鱼类具有复合和多样性特征,可以通过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刺激宿主在进化中形成多样性更高、拷贝数更多的天然免疫受体基因家族,以此适应更为复杂的两栖生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物群 宏基因组学 两栖弹涂鱼 陆地适应 免疫学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猪冠状病毒N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及宿主适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守湖 陈志飞 +5 位作者 郭智轩 俞婷 王修武 李松倍 魏文康 贺东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3-2413,共11页
【目的】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的N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上述3种猪冠状病毒(PoCoV)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EMBOSS explorer、CALcal、... 【目的】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的N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上述3种猪冠状病毒(PoCoV)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EMBOSS explorer、CALcal、DAMBE及CodonW等网站及软件计算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等参数并进行ENC绘图、奇偶偏好性和中性绘图分析等。【结果】3种猪冠状病毒的N基因序列的ENC分布在48.99~54.96,其中PEDV、TGEV和PDCoV的ENC分别为53.74±0.61、50.09±0.88和0.72±0.65;RSCU分析显示,3种猪冠状病毒N基因偏好的密码子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偏好以U结尾;ENC绘图分析显示,3种猪冠状病毒的N基因数值点均位于标准曲线下方位置;奇偶偏好性分析显示全部散点位于y=0.5以下,且矢量向左下侧偏倚;中性绘图分析显示,3种病毒N基因绘图分析中回归曲线的斜率均接近0。3种猪冠状病毒的S和N基因在牛、猪、犬、人、鸡中的CAI值逐渐增高,RCDI值逐渐降低并接近于1。【结论】PEDV、TGEV、PDCoV的N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存在差异且密码子偏好性均较弱,3种猪冠状病毒的N基因表现为“CpG二核苷酸缺失”;自然选择作用是这3种猪冠状病毒N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主要进化压力;人、猪、鸡3种宿主均适合3种猪冠状病毒的N基因表达,且PDCoV的S和N基因均更适合在鸡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丁型冠状病毒 N基因 密码子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分子身份证构建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清 罗永坚 +4 位作者 吴柔贤 贾俊婷 张文虎 宋松泉 刘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221-228,共8页
【目的】对广东省大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有效的SSR分子标记,以及构建快速鉴定的DNA分子身份证。【方法】收集了广东省19个市37个县市共96份大豆种质资源,提取基因组DNA后,利用3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检测获得相关多... 【目的】对广东省大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有效的SSR分子标记,以及构建快速鉴定的DNA分子身份证。【方法】收集了广东省19个市37个县市共96份大豆种质资源,提取基因组DNA后,利用3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检测获得相关多态性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以及DNA分子身份证构建,记录相关品种性状并转化为可视化信息。【结果】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96份大豆材料之间均具有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共扩增出273个多态性等位变异片段,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等位变异片段数14.29个;不同引物揭示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范围为0.3891~0.9310,平均值为0.6786,30对引物可用于区分广东大豆资源。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所收集的大豆样品可以分为3个类群,具有遗传多样性。从PIC最高者开始进行引物组合,筛选出6对能将96份大豆区分开的引物。【结论】基于6对SSR引物扩增结果,对多态性片段排序,通过数字与英文结合编码,成功构建96份大豆资源的DNA分子身份证,为广东省大豆种质资源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SR 遗传多样性 分子身份证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吴柔贤 徐恒恒 +4 位作者 高家东 郜银涛 陈兵先 张文虎 刘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1-11,共11页
【目的】为了解和摸清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广东省2016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通过普查征集与系统调查收集相结合,对广东省92个农业县(市、区)进行实地访问和资源调查收集... 【目的】为了解和摸清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广东省2016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通过普查征集与系统调查收集相结合,对广东省92个农业县(市、区)进行实地访问和资源调查收集。【结果】(1)本次资源普查与收集涉及19个地级市,东西跨度约770 km,南北跨度约590 km,横跨粤西、粤东、粤北和珠三角地区687个镇(包括街道、乡、村委),实现了广东农业县(市、区)全覆盖。(2)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在当地种植年代平均为45年,百年以上资源占8.9%;提供资源农户的平均年龄为56岁,2.72%农户为瑶族、壮族和畲族。(3)共收获资源6873份,收集粮食作物种质资源2288份、果树1445份、蔬菜2189份、经济作物766份、牧草绿肥3份、其他182份,涉及83科192属283种;粮食作物的食用豆、蔬菜的根茎类、果树的木本常绿果树、经济作物的糖茶桑烟等资源份数居多,占52.12%;份数居前十位的科有豆科、禾本科、葫芦科、薯蓣科、百合科、十字花科、姜科、天南星科、山茶科和芸香科,占70.3%;份数较多的种有大豆、水稻、豇豆、甘薯、花生、芋、茶树、丝瓜、姜、饭豆、南瓜、蒜、番木瓜、叶用芥菜、荔枝,占49.5%。【结论】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基本摸清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抢救性收集古老地方品种、古老育成种、野生近缘和濒危野生种质资源,为创新种质、获得突破性品种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分类 分布 系统调查 抢救性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邱菲 韩依辛 +5 位作者 魏琦麟 唐兴刚 袁明贵 董博 向蓉 徐志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8-605,共8页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动物的“隐藏免疫器官”,不仅能参与宿主代谢还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主要介绍了培养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动物的“隐藏免疫器官”,不仅能参与宿主代谢还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主要介绍了培养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时各自的优、缺点。培养组学是基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培养条件进行微生物培养,再辅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建立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点融为一体。该方法在挖掘“新微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发现、找到并获得的优势;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可定制分离目标菌株进行验证,并能通过丰富注释清楚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此外,分析了培养组学分别在家禽肠道、猪肠道、反刍动物肠道等动物肠道的研究应用现状,提出了环境条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如人类接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物种不同性别肠道菌群的差异,以期为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运用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肠道微生物 培养组学 消化道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染色体重排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皦 朱庆锋 +2 位作者 陈沛 冯彦钊 于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染色体重排是一种可能导致DNA片段丢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机制,从而改变基因组结构,为创造新的变异性状提供可能。植物染色体重排事件的准确鉴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它们在植物演化和作物育种中的作用。该文... 染色体重排是一种可能导致DNA片段丢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机制,从而改变基因组结构,为创造新的变异性状提供可能。植物染色体重排事件的准确鉴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它们在植物演化和作物育种中的作用。该文深入探讨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自然发生和人工诱导的技术方法,阐述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高通量测序鉴定方法。同时,系统总结了植物染色体重排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合具体实践,着重强调了染色体重排技术在提高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改良农作物的重要性状、增强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然而,目前染色体重排的发生概率较低,技术上仍存在挑战,需要更多精准的工具和策略来实现染色体片段的精准定位和重排。通过全面了解染色体重排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和育种家可以更好地利用植物基因组,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不仅为深入认识植物基因组提供新途径,也为未来创新作物育种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挖掘植物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染色体重排技术有望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更多可能性,对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和气候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重排 作物 育种 基因编辑 遗传多样性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洋 朱庆锋 +2 位作者 薛皦 陈沛 冯彦钊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17,共17页
在传统作物遗传研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的科学进展揭示了非编码遗传资源在调控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非编码遗传资源包括调控性非编码RNA、组成性非编码RNA、基因非编码区... 在传统作物遗传研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的科学进展揭示了非编码遗传资源在调控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非编码遗传资源包括调控性非编码RNA、组成性非编码RNA、基因非编码区序列、核酸适配体以及由非编码序列衍生的小肽,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代谢、基因组稳定性以及生物技术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非编码遗传资源的系统发掘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作物育种领域,非编码遗传资源的精准调控特性为提升农艺性状提供了全新手段,突破了传统编码基因研究的局限性。相关研究不仅揭示了非编码序列在作物复杂性状调控中的多样化功能与精细调控机制,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综合评述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农艺性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这些非编码元件的分类、起源与演化背景,详细讨论其在调控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中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最后探讨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并对其在未来遗传改良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通过系统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促进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创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调控序列 农艺性状 基因表达调控 作用机制 作物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调控猪脂肪生成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洪纯 朱向星 +5 位作者 李新明 黄秋艳 刘文华 杜宗亮 唐冬生 王塑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25-5334,共10页
脂肪组织是动物机体的能量储存站,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脂肪过度沉积造成的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等。同样地,猪脂肪的生成影响着猪的抗病力、繁殖性能、肉品质、生产效率等性状,这些性状影... 脂肪组织是动物机体的能量储存站,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脂肪过度沉积造成的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等。同样地,猪脂肪的生成影响着猪的抗病力、繁殖性能、肉品质、生产效率等性状,这些性状影响着生猪生产的经济效益。成熟的脂肪细胞是由间充质干细胞经前脂肪细胞分化得到的,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参与,而自噬通常是分解代谢机体中冗余成分最主要的手段,参与维持着机体内稳态。自噬和脂肪生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通常脂肪生成活跃时伴随着自噬水平的升高;而自噬过程受损也伴随着脂肪生成的抑制。在自噬活动中,有许多相关的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也参与调控猪脂肪的生成;而在猪脂肪生成的过程中,许多转录调控因子也与自噬关系密切。作者通过总结最新报道的与自噬调控脂肪生成相关的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阐述自噬参与猪脂肪生成调控的研究进展,为猪营养调控和肉质育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脂肪生成 转录因子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地方猪遗传改良现状及新技术应用研究
14
作者 董博 孙艺秋 +6 位作者 陈俊鹏 陈细浩 吴无畏 邢珂 刘馨乐 魏文康 贝锦龙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8期110-115,共6页
该文综述广东地方猪品种种质资源及遗传改良技术应用情况,提出全面收集和科学保存广东地方猪遗传资源的思路,摸清广东生猪遗传改良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加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实施前沿技术研究攻关计划。
关键词 广东 生猪 种质资源 遗传改良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微生物在生态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邓俊劲 张艳彬 +5 位作者 张健玲 刘书欣 俞婷 牛志凯 王志林 陈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21-31,共11页
养殖业中抗生素滥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国家和行业的广泛关注。功能微生物可以有效替代养殖用化学物质,取代激素和抗生素,提高动物综合生长性能,在生态健康养殖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实现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动物养殖中应用功能微... 养殖业中抗生素滥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国家和行业的广泛关注。功能微生物可以有效替代养殖用化学物质,取代激素和抗生素,提高动物综合生长性能,在生态健康养殖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实现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动物养殖中应用功能微生物实现生态健康养殖已成为一条重要发展路径。功能微生物的作用贯穿整个养殖前端、过程和末端:利用功能微生物处理饲料原料,可以有效去除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转化利用率和营养价值;以养殖功能微生物饲喂动物,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平衡,维持肠道稳态,调节机体免疫;应用于养殖环境中,可以控制臭气排放和环境病原,在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有关养殖功能微生物的研究成果,对功能微生物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它们在生物饲料加工、动物肠道健康、养殖环境控制和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及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功能微生物在动物养殖中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抗 功能微生物 动物健康 生物饲料加工 废弃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猪胃肠道5-羟色胺、胃饥饿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免疫阳性细胞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中健 吴秀菊 +5 位作者 朱翠 张卫娜 梁锐 晏石娟 苏浩贤 陈庄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98-1507,共10页
为了解中国优良地方猪种梅花猪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特征,本试验选取6头30日龄断奶健康梅花仔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65日龄,所有仔猪饲喂相同日粮,自由采食饮水。试验结束时,收集仔猪胃肠道各段组织样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 为了解中国优良地方猪种梅花猪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特征,本试验选取6头30日龄断奶健康梅花仔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65日龄,所有仔猪饲喂相同日粮,自由采食饮水。试验结束时,收集仔猪胃肠道各段组织样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种胃肠道内分泌激素5-羟色胺(5-HT)、胃饥饿素(ghrelin)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特征,并对阳性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梅花猪的肠道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均存在5-HT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肠上皮组织中,呈锥形、圆形、梭形等形态,可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其中十二指阳性细胞肠密度显著高于其他肠段(P<0.05);梅花猪的胃肠道不同部位均有Ghrelin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密度也是随胃肠道走向递减,胃腺体部密度最高;梅花猪的肠道不同部位均有GLP-1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密度沿肠道走向呈抛物线分布,其中回肠数量最多。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梅花猪胃肠道生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猪 胃肠道 5-羟色胺 胃饥饿素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针草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畜牧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贾谏 陈庄 +4 位作者 陈中健 刘志昌 容庭 李书宏 王刚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9-203,共5页
鬼针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解热、止泻、解毒和活血散瘀等功效,但由于其繁殖力惊人,已成为广东省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杂草之一。近年药理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鬼针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镇痛、保肝护肝、抗疟、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压等作... 鬼针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解热、止泻、解毒和活血散瘀等功效,但由于其繁殖力惊人,已成为广东省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杂草之一。近年药理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鬼针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镇痛、保肝护肝、抗疟、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压等作用,故作者主要对鬼针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该药用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畜牧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描电镜技术的甜玉米食味品质鉴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文洁 陈中健 +5 位作者 谭深源 肖仁仔 于永涛 刘建华 李文燕 晏石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126-132,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观察甜玉米果皮和胚乳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制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甜玉米食味品质的鉴评。【方法】以新鲜饱满乳熟甜玉米籽粒为材料,采用戊二醛固定法、低热干燥法和直接制样法等3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观察甜玉米果皮和胚乳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制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甜玉米食味品质的鉴评。【方法】以新鲜饱满乳熟甜玉米籽粒为材料,采用戊二醛固定法、低热干燥法和直接制样法等3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比较分析鲜玉米籽粒果皮和淀粉粒的超微结构及其差异。【结果】戊二醛固定制样法能很好地呈现甜玉米籽粒果皮细胞结构层次、厚度以及淀粉粒形态与空间分布等特征,是一种相对理想、便捷获得甜玉米籽粒果皮和淀粉粒超微结构的方法。将戊二醛固定法应用于4种类型甜玉米食味品质在超微结构水平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甜玉米籽粒在果皮结构层次、胚乳淀粉腔隙、淀粉颗粒大小及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超微结构差异与甜玉米口感品质密切相关。【结论】戊二醛固定法是一种简便、有效获得玉米果皮及胚乳等超微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甜玉米食味品质在超微水平的鉴评以及籽粒果皮、淀粉粒等超微结构研究,为甜玉米品种改良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扫描电镜 果皮 淀粉粒 超微结构 食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丁型冠状病毒感染麻黄鸡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修武 陈志飞 +6 位作者 邓可辉 俞婷 刘文华 郭智轩 魏文康 陈瑞爱 贺东生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21,共5页
为研究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跨物种传播宿主谱及其致病性,将PDCoV(HN-17毒株)接种至6日龄SPF麻黄鸡并采集感染鸡的组织器官,通过临床症状、RT-PCR、病理组织切片分析等对其组织嗜性、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口服接种PD... 为研究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跨物种传播宿主谱及其致病性,将PDCoV(HN-17毒株)接种至6日龄SPF麻黄鸡并采集感染鸡的组织器官,通过临床症状、RT-PCR、病理组织切片分析等对其组织嗜性、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口服接种PDCoV的麻黄鸡出现腹泻等临床症状,在感染鸡的肺脏、空肠、直肠、肾脏中均检测到PDCoV的RNA,感染鸡的肺脏、空肠产生以出血、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证明PDCoV可以感染麻黄鸡并致病。证实猪丁型冠状病毒可感染麻黄鸡,为PDCoV的跨物种传播及该病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丁型冠状病毒 致病性 麻黄鸡 跨物种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分析技术及其在植物种子脂质代谢调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殷志斌 陈旭峰 +1 位作者 江彪 晏石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74-85,共12页
脂质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理功能活性的化合物,参与调节多种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过程,对维持植物组织中生理动态平衡至关重要。脂质组学(Lipidomics)自2003年被提出后,已迅速发展成为对脂质整体系统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传统代谢组学注入新... 脂质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理功能活性的化合物,参与调节多种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过程,对维持植物组织中生理动态平衡至关重要。脂质组学(Lipidomics)自2003年被提出后,已迅速发展成为对脂质整体系统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传统代谢组学注入新的技术支撑,有助于阐明脂类物质在植物中的代谢调控机制。同时,质谱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标记、非特异性、高灵敏度、多物质同时分析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植物组织中各类脂质分子的空间分布研究。介绍了脂质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脂质分析技术在植物种子脂质代谢调控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新兴质谱成像技术在植物种子中脂类物质的成像应用。脂质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作为目前多组学技术的重要补充,将为植物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的深入探究提供新的契机。亚微米级高空间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植物在空间分辨水平的脂质代谢调控网络的深入解析和前沿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组学 质谱成像 空间分辨 可视化检测 脂质代谢调控 植物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