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衔接与融合——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梅关古道古田段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家龙 李红举 +7 位作者 邓婷 罗思华 胡洁 张子健 牛丞禹 王凯 姜岩 苏少青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92,共14页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历史发展的线性文化遗产。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内涵关联,有利于增强两者的协同关系与叠加效应。文章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内涵解析和趋势分析入手,以广东省南粤古...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历史发展的线性文化遗产。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内涵关联,有利于增强两者的协同关系与叠加效应。文章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内涵解析和趋势分析入手,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梅关古道古田段连接线为例,探析两者之间的工作关联,提出面向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结果表明:1)古驿道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密切关联,并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相衔接;2)古驿道保护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在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权益保障、政策激励、公共参与和景观协调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国土空间价值提升;3)聚焦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工程设计―统筹资金―服务运营维度,需不断创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路径,全面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线性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衔接 融合 南粤古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在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实践与成效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祁云 孙大元 +5 位作者 刘平平 张景欣 蒲小明 沈会芳 胡学应 林壁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0-177,共8页
针对以往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补贴目标不明确、监管不足和挤占挪用等难题,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该机制2014—2020年在广东省的27个县推行实践,53.47万户农... 针对以往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补贴目标不明确、监管不足和挤占挪用等难题,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该机制2014—2020年在广东省的27个县推行实践,53.47万户农户参加,实施面积达34.02万公顷,发放补贴金额达16406.57万元。结果表明:(1)项目实现补贴精准发放;(2)有效引导农户形成良好的种植习惯;(3)该机制协调项目各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和监管补贴流程;(4)项目区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比项目实施前分别减少30.6%和30.9%,有效控制农业污染源头;(5)该机制可复制、可推广,目前在广东省财政支持下继续在省内推广应用。该项目的实践成效可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及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 生态补偿机制 种植业 面源污染治理 应用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探索创新酸化耕地治理 实现“六个一”成效 被引量:1
3
作者 叶芳 戴文举 +4 位作者 吴昭云 黄巧义 吴乐芹 姚伟成 黄建伟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5期16-19,共4页
广东省高度重视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工作,遵循“方案先行、技术支撑、监管得力、保障到位”总方针,强化组织统筹和项目质量监管,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六个一”的成效,即完善了一套管理体系、建立了一项工作机制、打造了一批样... 广东省高度重视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工作,遵循“方案先行、技术支撑、监管得力、保障到位”总方针,强化组织统筹和项目质量监管,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六个一”的成效,即完善了一套管理体系、建立了一项工作机制、打造了一批样板田、优化了一套技术体系、创新了一套实施方法、凝聚了一个治酸共识,有力保障重点县建设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下一步,广东将继续加强组织保障,做好做足前期准备工作,探索创新技术模式,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应用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措施同时叠加有机质提升措施,为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耕地治理 重点县建设 综合治理模式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替代化肥潜力 被引量:17
4
作者 黄巧义 于俊红 +6 位作者 黄建凤 黄旭 李苹 付弘婷 唐拴虎 刘一锋 徐培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7-306,共10页
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可替代部分化肥使用,是种植业减肥增效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探明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替代化肥潜力,对于全省化肥减施增效、农业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东省主要农作物水稻(O... 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可替代部分化肥使用,是种植业减肥增效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探明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替代化肥潜力,对于全省化肥减施增效、农业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东省主要农作物水稻(Oryza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薯类(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和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广东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9年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养分资源量及区域分布情况进行估算,并根据不同作物推荐养分用量计算各地区的养分需求量,分析秸秆养分资源替代化肥的潜力。结果表明,2019年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1951.00×10^(4) t,其中粤西秸秆资源量最大,其次是粤北,珠三角地区最少。全省秸秆的氮(N)、磷(P_(2)O_(5))、钾(K_(2)O)养分资源总量分别达到19.26×10^(4)、4.51×10^(4)、33.51×10^(4) t,其中水稻的秸秆养分资源量最大,占全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63%;其次是甘蔗秸秆养分资源,占18%;第三大秸秆养分资源是花生,占10%。湛江市的秸秆养分资源最大,占全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25%,其中甘蔗和水稻秸秆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茂名市和肇庆市,占11%和8%,以水稻秸秆养分资源为主。广东省2019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65.91×10^(4) hm^(2),理论上养分需求量为46.18×10^(4) t N、15.78×10^(4) t P_(2)O_(5)、40.41×10^(4) t K_(2)O,秸秆养分资源替代化肥的潜力为N 22%、P_(2)O_(5)19%、K_(2)O 70%。不同种植制度下秸秆替代化肥的潜力不同,其中,水稻和甘蔗秸秆替代钾肥潜力最大,大豆秸秆替代氮肥潜力最大,而薯类秸秆替代化肥潜力最低。不同地区的秸秆养分资源替代化肥潜力不同,其中湛江市和广州市秸秆替代氮肥的潜力最高,分别达30%和29%;珠海市和梅州市秸秆替代磷肥的潜力较高,分别达26%和24%;梅州市秸秆替代钾肥的潜力最高,达7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产量 秸秆养分资源 化肥替代 区域分布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滨海盐土特征及改良策略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培智 戴文举 +4 位作者 黄旭 林碧珊 曾招兵 张桥 解开治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87-94,共8页
滨海盐土是随地表径流流入海的泥沙或风浪掀起的浅海沉积物,在潮汐和海流的作用下在潮间带絮凝、沉积,使滩面不断淤高以致露出海面后形成的一类土壤。广东省滨海盐土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湛江、珠海、江门、汕头等地,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具... 滨海盐土是随地表径流流入海的泥沙或风浪掀起的浅海沉积物,在潮汐和海流的作用下在潮间带絮凝、沉积,使滩面不断淤高以致露出海面后形成的一类土壤。广东省滨海盐土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湛江、珠海、江门、汕头等地,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滨海盐土是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其土壤特性是含盐量高,具有盐渍化特征;养分含量高,土壤有机质丰富,潜在肥力高,通过适当的改良措施可以成为良田。滨海盐土的利用治理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工程措施,隔断海水再次入侵农田;改善排灌条件,应用雨水淋洗脱盐技术、人工淋洗脱盐技术、边种植边淋洗脱盐技术等措施排水降盐;通过土壤改良、科学施肥、壮根栽培、选择耐盐水稻品种或水生作物轮作等技术措施,实现滨海盐土的可持续利用。滨海盐土是广东省未来耕地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滨海盐土,在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拓展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广东滨海盐土现状,提出重视滨海盐土资源的专项调查、强化资金投入、推动科研工作、建立综合治理长期定位观测站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土 盐渍化 脱盐技术 改良策略 土壤调理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家龙 苏少青 +3 位作者 李晓澄 冯妙玲 邓婷 张孟豪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8期98-103,共6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自然资源部门履行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根据各试点的发展需求,将试点分为解决重大项目落地、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打造乡村特色旅...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自然资源部门履行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根据各试点的发展需求,将试点分为解决重大项目落地、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发展现代农业和修复矿山损毁土地5种类型,对试点拟通过试点解决的问题、整治内容和发展目标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针对当前试点工作上存在的村庄规划实用性不足、项目统筹难度大、社会资金投入动力不足、成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和难点提出相关建议,可为广东省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试点 类型 问题 建议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寡糖与钾肥及控水耦合技术对柑橘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宋思捷 刘晓奇 +5 位作者 徐守俊 段松坡 欧阳歆 沈坚列 喻建刚 沈宏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5-88,共14页
【目的】华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但病虫害多、季节性干旱频发,严重影响柑橘果实产量与品质。探究海藻寡糖(AOS)与钾肥(K)及控水耦合技术对华南主栽柑橘品种的影响,为优质柑橘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金秋砂糖橘’‘无核沃柑’和... 【目的】华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但病虫害多、季节性干旱频发,严重影响柑橘果实产量与品质。探究海藻寡糖(AOS)与钾肥(K)及控水耦合技术对华南主栽柑橘品种的影响,为优质柑橘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金秋砂糖橘’‘无核沃柑’和‘红江橙’为试验材料,进行为期两年的独立试验。在柑橘膨果期至成熟期,研究根施AOS与K对柑橘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常规施肥(CK)、根施K、根施AOS和AOS与K混合根施(AOS+K)4个处理组;进而研究根施AOS+K与控水耦合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常规施肥(CK)、AOS+K+控水70%~80%(AOS+K+W_(80))、AOS+K+控水60%~70%(AOS+K+W_(70))和AOS+K+控水50%~60%(AOS+K+W_(60))4个处理组。【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AOS+K处理下3种柑橘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单株产量分别提升4.57%~7.52%、9.54%~13.13%,且各指标基本优于单一根施AOS或K处理,表明两者混施具有协同效果。耦合技术中,AOS+K+W_(70)处理可改善柑橘果皮色泽、增大果径,以‘金秋砂糖橘’和‘无核沃柑’效果较佳,且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3.69%、10.65%;且该处理可显著提高3种柑橘果实的可溶性糖和Vc含量,提高率分别为9.30%~12.38%和6.70%~14.66%。电子鼻测定挥发性物质的结果显示,AOS+K+W_(70)处理能最大程度提高柑橘氮氧化合物类、硫化氢类、乙醇类、芳香成分与有机硫化物类等相对含量,促进果实成熟;同时该处理可明显增加柑橘种植经济效益。【结论】海藻寡糖与钾肥混合根施并控制土壤水分含量(60%~70%)的耦合技术对3个品种柑橘果实增产提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海藻寡糖 钾肥 土壤水分 果实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的耕地撂荒问题探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邓婷 吴家龙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2期150-152,共3页
有效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东省为例,以耕地撂荒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等是广东省耕地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全域土... 有效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东省为例,以耕地撂荒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等是广东省耕地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针对性提出了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释放政策红利、促进土地流转、振兴乡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其它地区的耕地撂荒治理提供一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撂荒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广东省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增效实践与探讨——以广东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凤玲 于俊红 +2 位作者 谢灵先 饶国良 徐守俊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年第12期25-30,共6页
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业绿色发展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广东省作为果蔬茶种植大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耕地基础地力低,造成了化肥使用量连年增长,单位面积施肥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广东省开展... 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业绿色发展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广东省作为果蔬茶种植大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耕地基础地力低,造成了化肥使用量连年增长,单位面积施肥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广东省开展了土壤肥力评价、田间肥效试验、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同时深入调查农户施肥情况、开展宣传培训,集成了农艺施肥措施和农机精准施肥技术,优化了施肥方式和施肥结构,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精准施肥和减量施肥,最终实现了农业种植过程中化肥高效、绿色施用,为快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减量增效 科学施肥 农业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富硒水稻—富硒甘薯轮作对土壤养分及甘薯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海渤 徐守俊 冯慧敏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6期50-54,共5页
为掌握油菜—富硒水稻—富硒甘薯轮作种植模式(T)与传统冬闲—水稻—甘薯种植模式(CK)的差异,特开展种植试验,分析甘薯收获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效锌和有效硼的含量,甘薯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以及... 为掌握油菜—富硒水稻—富硒甘薯轮作种植模式(T)与传统冬闲—水稻—甘薯种植模式(CK)的差异,特开展种植试验,分析甘薯收获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效锌和有效硼的含量,甘薯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以及大米和甘薯的硒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与CK相比,T处理的土壤肥力和甘薯品质明显提升,其中0~20 cm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效锌和有效硼分别提升21.8%、3.2%、5.4%、28.4%、34.6%、42.5%、300.0%,20~40 cm土壤则分别提高22.8%、5.6%、14.0%、32.6%、38.0%、104.4%、325.0%;甘薯总糖、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125.09%、16.34%。另外,通过施用富硒肥,T处理的大米和甘薯硒元素含量分别达到0.14、0.15 mg/kg。因此,油菜—富硒水稻—富硒甘薯轮作种植模式(T)可实现油菜绿肥还田及水稻、甘薯秸秆还田,达到改良土壤、提升甘薯品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绿肥油菜 水稻 甘薯 绿肥还田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假单胞菌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铭晖 郑燕玲 +6 位作者 彭焕龙 解开治 周超贤 徐培智 顾文杰 卢钰升 石超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9,共9页
成都假单胞菌WD211是一株从养殖污水中筛选得到的具有良好脱氮性能、良好抗逆性的菌株。文章从畜禽养殖污水原液处理、模拟污水处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等方向对WD211菌污水处理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添加WD211菌... 成都假单胞菌WD211是一株从养殖污水中筛选得到的具有良好脱氮性能、良好抗逆性的菌株。文章从畜禽养殖污水原液处理、模拟污水处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等方向对WD211菌污水处理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添加WD211菌对畜禽养殖污水的TN和NH_(4)^(+)-N的去除效率有明显提升,可达25.03%和27.30%,高于空白对照;外源添加WD211菌对畜禽养殖污水的NH_(4)^(+)-N的生化去除能力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2%添加剂量时更为明显。模拟污水中WD211菌对COD、TN、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83.16%、28.35%、44.58%,仅积累少量的NO_(3)^(-)-N(0.907 mg/L)和NO_(2)^(-)-N(0.047 mg/L)。WD211菌在NH_(4)^(+)-N浓度较高的条件下能发挥较好的性能;外源添加WD211菌后,水样中假单胞菌属、类产碱菌属和副球菌属等脱氮相关菌属丰度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污水 成都假单胞菌 生物强化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石灰配施对华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建凤 吴腾飞 +7 位作者 叶芳 张木 逄玉万 吴昭云 肖勇 吴永沛 付弘婷 李苹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13,共8页
为明确有机肥与石灰对华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石灰分别单施与配施对双季稻区酸性土壤的酸化性质、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控释肥(CF)、控释肥+石灰(LM)、控释肥+有机... 为明确有机肥与石灰对华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石灰分别单施与配施对双季稻区酸性土壤的酸化性质、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控释肥(CF)、控释肥+石灰(LM)、控释肥+有机肥(OF)、控释肥+石灰与有机肥配施(CLO),除CK外,各处理养分保持一致,物料均在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入土壤。结果表明,CLO处理对土壤pH的改良效果最优,其pH提高了0.42个单位,而OF和LM处理的pH分别提升0.27、0.37个单位;OF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达44.46 g·kg^(-1),其次为CLO处理,达37.76 g·kg^(-1);LM、OF及CLO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降幅最高的处理为CLO,达71.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与pH的回归方程斜率绝对值分别为1.3568和0.1560,均呈显著负相关;LM处理的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达7.52 cmol·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CLO处理,达6.92 cmol·kg^(-1)。配施处理能增加灌浆期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CK,增产效果最优。研究表明,有机肥与石灰配施较单独施用对华南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酸性土壤 有机肥 石灰 双季稻 酸化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配比对华南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易琼 吴腾飞 +5 位作者 曾招兵 唐拴虎 付弘婷 李苹 戴文举 张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7-1316,共10页
【目的】探讨2种不同释放期控释尿素不同配施模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华南双季稻区优化施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6个处理:T1,不施氮处理;T2,速效氮肥单施处理;T3,60 d控释尿素单施... 【目的】探讨2种不同释放期控释尿素不同配施模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华南双季稻区优化施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6个处理:T1,不施氮处理;T2,速效氮肥单施处理;T3,60 d控释尿素单施处理;T4,90 d控释尿素单施处理;T5,60 d控释尿素配施处理(30%60 d控释尿素+70%速效氮肥);T6,90 d控释尿素配施处理(30%90 d控释尿素+70%速效氮肥)。动态分析不同处理的水稻叶片SPAD值,灌浆后地上部、剑叶、穗部氮含量及干物重;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结果】由早、晚稻年平均产量可知,施用控释尿素的T3~T6处理较速效氮肥单施的T2处理产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增幅为4.7%~8.5%。其中,T5处理产量(5.8 t/ha)最高,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但与T6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与T1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提高了早稻剑叶SPAD值,T6处理的剑叶SPAD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始终高于T5处理,T3处理的剑叶SPAD值总体高于T4处理。T5处理产量较高归因于其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植株地上部氮含量逐渐下降,而干物重逐渐增加,且各处理不同部位干物重存在明显差异,至收获期,T5和T6处理穗干物重均显著高于T2处理,但T5处理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相对低于其他施氮处理。各控释尿素处理的氮素表观回收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T2处理,其中氮素表观回收率以T3处理最高(35.7%),氮肥农学利用率以T5处理最高(7.3%)。【结论】等氮肥用量下,30%60 d控释尿素配施70%速效氮肥处理在提高籽粒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可作为华南双季稻区的推荐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养分配施 氮素吸收积累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对红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旦 王欣 +6 位作者 郭小军 孙杰 黄庆海 叶会财 解开治 刘一锋 徐培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67-877,共11页
【目的】以40年红壤长期有机培肥试验为研究平台,探究长期施用紫云英、猪粪及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 【目的】以40年红壤长期有机培肥试验为研究平台,探究长期施用紫云英、猪粪及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早稻施猪粪处理(M2)、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晚稻施猪粪处理(M3)、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晚稻秸秆还田处理(M4)。于2020年晚稻收获前采集耕作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量碳氮等肥力指标。【结果】(1)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较不施肥处理CK相比,绿肥紫云英添加猪粪的M2、M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提高1.4、1.25倍,晚稻产量则分别提高0.59、0.65倍;绿肥紫云英添加猪粪的M2、M3处理早稻产量,较化肥NPK处理分别提升18.1%、10.6%,晚稻产量分别提升15.7%、20.0%。(2)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各形态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早稻绿肥紫云英+猪粪的M2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显著提高易氧化性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P<0.05),且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高于化肥NPK处理,其中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M2处理(0.97 g·kg^(−1))显著高于NPK处理(0.68 g·kg^(−1))(P<0.05);化肥NPK处理和有机培肥处理(M1、M2、M3、M4)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不施肥CK处理相比提高了22.1%~58.9%,早稻绿肥紫云英+猪粪的M2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31.2 mg·kg^(−1))最高且提升最为明显(P<0.05)。(3)长期有机培肥提高了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且早稻施绿肥紫云英+猪粪M2处理效果明显;易氧化性有机碳是红壤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性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长期有机培肥提高了全氮、碱解氮等养分指标,产量与速效磷、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可溶性有机碳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磷、游离态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性有机碳显著相关(P<0.05)。【结论】长期有机培肥通过提升红壤肥力水平,调增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促进水稻稳产增产,尤其是紫云英添加猪粪处理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长期有机培肥 有机碳组分 微生物量碳氮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双季稻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方凯 孙丽丽 +5 位作者 周昌敏 张桥 顾文杰 卢钰升 解开治 徐培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16-1224,共9页
【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双季稻田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05年布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3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M)。于2020年晚稻收获后,... 【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双季稻田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05年布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3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M)。于2020年晚稻收获后,采集耕作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等肥力指数。【结果】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显著改善了双季稻田土壤肥力。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M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有机碳(SOC)、游离态颗粒碳(FPOC)、可溶性颗粒碳(DOC)含量(P<0.05)。同时,M处理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高于NPK处理,其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M处理(2.32 g·kg^(-1))显著高于NPK处理(1.94 g·kg^(-1))。NPK处理和M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较CK相比分别提高了21.94%和25.98%。此外,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提高了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等养分指标。【结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增加土壤碳库,提高碳库管理指数,调控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速效磷(AP)是影响有机碳组分的最为关键的环境因子,其次是pH和全磷(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双季稻 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活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慧霞 张桥 +6 位作者 陈会巧 孙丽丽 周昌敏 顾文杰 卢钰升 徐培智 解开治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5-1416,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南方稻田土壤碳库高效利用和施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平台,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 【目的】研究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南方稻田土壤碳库高效利用和施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平台,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肥紫云英+晚稻秸秆还田处理(M2)。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绝对定量,分析不同活性碳含量及碳循环相关基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M2处理易氧化有机碳、热水提取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M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193.98 mg/kg)。各处理中,M1和M2处理参与碳水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过程的相关功能基因表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碳水解过程相关功能基因(除amyX、IsoP、lig和naglu)、碳固定过程相关功能基因(除mcrA)和甲烷代谢(除emGDH)与全钾、微生物量碳和胡富比均呈显著负相关。碳固定过程功能基因和甲烷代谢过程功能基因(除emGDH)与pH和速效钾呈正相关。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有机培肥稻田土壤对碳水解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的解释率为89.22%,对碳固定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的解释率为90.12%,对甲烷代谢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解释率为87.14%;结构方程建模结果表明,长期有机培肥稻田土壤中mnp和apu基因、mct和rbcL基因、em GDH和pmoA基因分别直接影响碳水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过程,土壤有机碳、胡敏素和胡富比间接影响碳水解和碳固定基因表达量,胡敏酸、有机碳和胡敏素间接影响甲烷代谢过程功能基因表达量。【结论】长期有机培肥有利于增加南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降低碳循环功能基因表达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有助于环境变化中保持农田生产力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解 碳固定 甲烷代谢 功能基因 有机培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培肥降低稻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功能基因丰度并减缓氮素周转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会巧 马慧霞 +6 位作者 张桥 孙丽丽 周昌敏 顾文杰 卢钰升 徐培智 解开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0-1642,共13页
【目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在稻田土壤氮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长期有机物料还田条件下红壤区稻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群落及功能基因丰度,有助于揭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机制,为红壤区稻田氮高效利用和管理提供参... 【目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在稻田土壤氮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长期有机物料还田条件下红壤区稻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群落及功能基因丰度,有助于揭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机制,为红壤区稻田氮高效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40年水稻长期施肥定位试验,选择其中的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M1)和早稻施绿肥紫云英+晚稻秸秆还田(M2)处理小区采集土壤样品,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对典型反硝化细菌nirK、nirS和硝化细菌amoA、hao进行基因标记,分析了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nirK、nirS型反硝化细菌和AOB(amoA)、hao细菌主要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所有处理中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优势属为Ardenticatena菌属、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且M2处理土壤中罗河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nirS型反硝化细菌中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分别在M2和NPK处理中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3%和29%。AOB(amoA)细菌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在CK和M1处理中占比最高,分别为30%和32%;变形菌门中的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在M2处理中占比最大;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在CK处理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hao细菌中地杆菌属(Geobacter)相对丰度在各处理中占比最高。冗余分析显示,土壤速效氮(P=0.002)、有效磷(P=0.006)和有机碳(P=0.002)是nirK型和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导因子,土壤有机碳(P=0.008)、有效磷(P=0.01)、速效钾(P=0.008)是hao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速效氮(P=0.004)、有效磷(P=0.004)和全磷(P=0.002)是AOB(amoA)群落结构产生变化的关键因子。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与功能基因amoA、hao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nirS的丰度都呈现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结论】土壤有效磷、速效氮和有机碳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长期培肥降低了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的丰度,减缓了土壤氮素循环的周转,提高了土壤氮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稻田土壤 硝化微生物 反硝化微生物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磷素形态及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季 张桥 +7 位作者 张嘉欣 韩兴华 黎婉玲 孙丽丽 顾文杰 卢钰升 解开治 徐培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0-1241,共12页
【目的】以南方酸性土壤连续8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方法】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化肥+无秸秆还田(CK)、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CKS)、化肥+当季秸秆全... 【目的】以南方酸性土壤连续8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方法】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化肥+无秸秆还田(CK)、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10%钾肥(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20%钾肥(S20)和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30%钾肥(S30)。利用Guppy土壤磷素连续浸提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测定土壤磷素组分和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数据。【结果】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Guppy土壤磷分级中可利用磷组分NaHCO_(3)-Pi的含量(P<0.05),其中S10、S20处理较CK处理提升了5.88%~8.73%;中等可利用磷组分中NaOH-Pi为南方酸性稻田土壤最主要的磷素形态,含量为154.03~202.11 mg·kg^(-1)。同时,秸秆还田还显著影响了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丰度,其中无机磷溶解基因pqqC对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响应更为明显。秸秆还田条件下磷循环功能基因(如phnW、phnO、pqqB、pqqC)促进了盐酸磷和残余磷向可利用磷库的活化,appA、phnX、ppx基因参与了稳定态磷的活化过程,NaOH-Pi为关键的过渡态磷素,参与长期的磷素转化过程。此外,土壤有机碳和pH是决定功能基因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秸秆还田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稻田土壤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促进了南方酸性稻田土壤磷素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磷素分级 磷循环基因 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南方稻田土壤N_(2)O排放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兴华 张桥 +7 位作者 李季 张嘉欣 黎婉玲 孙丽丽 顾文杰 卢钰升 徐培智 解开治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44-1357,共14页
【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赤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双季稻区晚稻季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南方稻田N_(2)O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设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5个处理:(1... 【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赤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双季稻区晚稻季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南方稻田N_(2)O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设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5个处理:(1)CK,化肥+无秸秆还田;(2)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3)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10%钾肥;(4)S2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20%钾肥;(5)S3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30%钾肥。采用密闭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及宏基因组测序对气体和土壤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稻田土壤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较CK处理,秸秆还田各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其中,S30处理的N_(2)O累计排放量最低,为0.09 kg·hm^(-2),其全球增温潜势也最低;硝化过程中,氨氧化细菌(amoA和amoB)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的优势菌属均为甲基孢囊菌属;反硝化过程中,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丰祐菌属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细菌属中均占据主导地位;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嗜甲基菌属和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细菌属中均占据主导地位;分蘖期,土壤N_(2)O排放量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呈显著负相关、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沙壤土杆菌属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土壤N_(2)O排放量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水生细菌属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N_(2)O排放,AOB(amoA)和AOB(amoB)的甲基孢囊菌属是氨氧化过程的优势菌属,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丰祐菌属,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嗜甲基菌属及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是反硝化过程的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田土壤 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 功能基因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氢孕酮在水中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及降解产物鉴定
20
作者 何智俐 高爽 +3 位作者 李文彦 李永涛 杨行健 孙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5-503,共9页
【目的】探究典型合成孕激素去氢孕酮(Dydrogesterone,DYD)在模拟太阳光下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及转化路径。【方法】利用光化学反应器,测试模拟太阳光下DYD的光解动力学过程,探究不同pH(5、7和9)、温度(15、25和35℃)和天然有机质(Natural ... 【目的】探究典型合成孕激素去氢孕酮(Dydrogesterone,DYD)在模拟太阳光下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及转化路径。【方法】利用光化学反应器,测试模拟太阳光下DYD的光解动力学过程,探究不同pH(5、7和9)、温度(15、25和35℃)和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质量浓度(0、5和20 mg·L^(-1))对DYD光解速率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鉴定DYD光解后产生的潜在产物,并推测潜在的反应路径。【结果】光照条件下DYD浓度逐渐降低,说明DYD发生了光降解过程。DYD的光解速率受溶液初始pH影响不明显,一阶光解动力学速率常数(k)为0.015~0.019 h^(-1);DYD的光解速率在高温和低浓度NOM条件下有所提升(k从0.019 h^(-1)分别升至0.027和0.028 h^(-1)),但在高浓度NOM条件下被抑制。UHPLC-QTOF-MS分析表明,DYD在光解过程中共生成19种产物,主要为羟基化、加氢、缩聚、光异构化以及开环后的反应产物。【结论】DYD在地表水中会发生光降解作用,温度和NOM是影响其光解的重要因素;光解后形成的19种产物仍保留了DYD的分子骨架,因此可能仍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孕激素 去氢孕酮 光降解 光解产物 内分泌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