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敲除热敏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BmTRPA1)基因后家蚕蛹脑-咽下神经节复合体的转录组学分析
1
作者 白新宇 冯嘉伟 +3 位作者 张明蔚 包玫 邢东旭 杨婉莹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5-595,共11页
【目的】二化性家蚕Bombyx mori卵在25℃下催青时,热敏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被激活,随后可能激活一条与滞育激素(diapause hormone, DH)释放相关的未知信号通路。本研究旨在研究家蚕BmTRPA1调控DH分泌的分子机制,以及BmTRPA1与GAB... 【目的】二化性家蚕Bombyx mori卵在25℃下催青时,热敏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被激活,随后可能激活一条与滞育激素(diapause hormone, DH)释放相关的未知信号通路。本研究旨在研究家蚕BmTRPA1调控DH分泌的分子机制,以及BmTRPA1与GABAergic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利用CRISPR/Cas9敲除25℃下催青的家蚕BmTRPA1基因,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野生型(WT)和BmTRPA1^(-/-)突变型家蚕在蛹期第3天脑-咽下神经节(brain-suboesophagealganglion, Br-SG)复合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和特异表达基因分别进行GO分类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qRT-PCR检测6个差异表达基因、调控GABAergic信号通路10个关键基因和神经肽基因K5的相对表达量。【结果】WT的Br-SG复合体中有13 039个基因表达,BmTRPA1^(-/-)Br-SG复合体中有12 937个基因表达,其中12 484个基因在WT和BmTRPA1^(-/-)Br-SG复合体中共表达,有555个基因在WT中Br-SG复合体特异表达,453个基因在BmTRPA1^(-/-)Br-SG复合体中特异表达;相比于WT Br-SG复合体,BmTRPA1^(-/-)Br-SG复合体有32个基因表达上调,13个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正反馈调节过程、代谢、应激和细胞调控等关键生命活动过程,其中富集于蛋白质转运过程与内分泌的差异表达蛋白GAT属于质膜GABA转运蛋白,是调控家蚕DH释放的关键蛋白。qRT-PCR检测结果显示,GAT和K5在BmTRPA1^(-/-)Br-SG复合体中的相对表达量与WT Br-SG复合体中的相比显著下调。【结论】本研究在组学水平上证明,敲除TRPA1将降低GAT的表达,从而调控GABAergic信号通路,减少DH释放。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索家蚕响应环境温度诱导滞育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靶标蛋白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滞育 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 转录组 脑-咽下神经节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模型对猪基因表达量预测准确性的评估
2
作者 周天乐 滕金言 +1 位作者 徐志婷 张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9-557,共9页
【目的】对比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利用基因顺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预测猪的基因表达量的效果,探究基因顺式遗传力(cis-heritability,cis-h^(2))和顺式SNP(cis-SNP)数量与不同模型预测准确性的关系。【方... 【目的】对比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利用基因顺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预测猪的基因表达量的效果,探究基因顺式遗传力(cis-heritability,cis-h^(2))和顺式SNP(cis-SNP)数量与不同模型预测准确性的关系。【方法】基于PigGTEx项目猪肌肉组织样本的蛋白编码基因,使用18种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将基因转录起始位点±1 Mb范围内的cis-SNP用于训练,评估每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与基因cis-h^(2)呈正相关,弹性网络回归模型和Lasso回归模型整体预测准确性最高,R^(2)平均值分别为0.0362和0.0358;一定范围内,模型预测准确性与基因cis-SNP数量呈正相关。【结论】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猪基因表达的准确性受基因cis-h^(2)和cis-SNP数量影响较大,根据不同基因的cis-h^(2)和cis-SNP数量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猪的基因表达量有利于提高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基因表达量 全转录组关联分析 顺式遗传力 顺式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株桑源克雷伯菌属细菌耐药性、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分析
3
作者 张雪吟 罗龙辉 刘吉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3-831,共9页
目的为了解不同来源的人类条件病原体的特征和耐药机制,预防环境病原体和医院病原体交叉感染,对桑树中分离的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毒力基因、分子分型特点的探究。方法从广东和广西两地采集桑树和桑树根际土壤样本,其中共分离得到12株... 目的为了解不同来源的人类条件病原体的特征和耐药机制,预防环境病原体和医院病原体交叉感染,对桑树中分离的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毒力基因、分子分型特点的探究。方法从广东和广西两地采集桑树和桑树根际土壤样本,其中共分离得到12株克雷伯菌,对其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菌株耐药性表征;采用PCR技术对6类9个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进行遗传分析。结果12株桑源克雷伯菌检测到bla_(SHV)、tet(D)、tet(A)和aadA14种耐药基因,其中携带氨基糖苷类相关基因aadA1的有5株(41.67%);12株桑源克雷伯菌均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红霉素和链霉素表现出耐药,对6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有6株(50%),对7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有2株(16.67%);8株(66.67%)携带脂多糖相关的wabG毒力基因;MLST分析显示12株桑源克雷伯菌划分为3大类,包括产酸克雷伯菌复合体(Klebsiella oxytoca species complex,KoSC)、肺炎克雷伯菌复合体(K.pneumoniae species complex,KpSC)以及产气克雷伯菌(K.aerogenes);可分成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ing,ST),ST260为优势序列型,有5株(41.67%)。结论12株桑源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情况严峻,氨基糖苷类aadA1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ST260是主要的序列型,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为环境中桑树来源的克雷伯菌病原体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菌属 条件致病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ST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毒素对雄性动物生殖系统毒害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云 陈丽圆 +5 位作者 宋文静 张新科 徐菡 吴嘉仪 赵翠燕 张守全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8-2046,共9页
T-2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谷物和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旨在全面总结T-2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及其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尤其是其在生殖过程中的机制与影响。本文回顾了T-2毒素通过氧化应激、线粒... T-2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谷物和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旨在全面总结T-2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及其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尤其是其在生殖过程中的机制与影响。本文回顾了T-2毒素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等途径对睾丸、精子质量及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损害,还探讨了T-2毒素暴露对雄性动物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及精子生成的影响,并总结了抗氧化物质及天然解毒剂在减轻T-2毒素引起的生殖障碍中的潜在应用。通过分析T-2毒素的毒性机制,本文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指导,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开发解毒药物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保障畜禽生殖健康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毒素 雄性动物生殖 氧化应激 炎症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猪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曾芳 李紫聪 +2 位作者 董锐 吴珍芳 王翀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8-224,共7页
转基因猪技术不仅可用于猪的育种,还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该技术对养猪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健康的改善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转基因猪制备所需的显微操作技术和介导外源基因整合方法两方面对转基因猪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转基因猪技术不仅可用于猪的育种,还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该技术对养猪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健康的改善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转基因猪制备所需的显微操作技术和介导外源基因整合方法两方面对转基因猪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概括转基因猪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显微注射 基因打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TDRP1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张伟 方梅霞 +1 位作者 聂庆华 张细权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2-677,共6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猪TDRP1基因的结构、表达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电子克隆获得猪TDRP1基因cDNA部分序列共776bp,包括119bp的5′UTR、561bp的编码区和96bp的3′UTR,共编码合成187个氨基酸多肽;(2)猪TDRP1基因CD...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猪TDRP1基因的结构、表达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电子克隆获得猪TDRP1基因cDNA部分序列共776bp,包括119bp的5′UTR、561bp的编码区和96bp的3′UTR,共编码合成187个氨基酸多肽;(2)猪TDRP1基因CDS序列与人、小鼠和大鼠的同源性分别为85%、76.1%、77.1%.编码合成的猪TDRP1蛋白与人、小鼠、大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2.5%、71.1%和70.1%;(3)猪TDRP1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489.8,不含信号肽,为1个可溶性蛋白,同时也是1个非分泌性蛋白,存在4个二级结构区段;(4)基于cDNA及EST数据库的检索显示,猪TDRP1基因至少在卵巢和甲状腺等组织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RP1基因 电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洛克母猪初情期日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袁晓龙 徐丹同 +5 位作者 曹浩男 熊浩铭 曾检华 陈子韬 张哲 李加琪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87-92,共6页
【目的】母猪初情期日龄是重要的经济性状,直接影响母猪的繁殖利用年限,但调控母猪初情期启动的机制尚不清楚。【方法】基于全基因组芯片数据,对571头杜洛克母猪初情期日龄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影响母猪初情期日龄的重要基因。【... 【目的】母猪初情期日龄是重要的经济性状,直接影响母猪的繁殖利用年限,但调控母猪初情期启动的机制尚不清楚。【方法】基于全基因组芯片数据,对571头杜洛克母猪初情期日龄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影响母猪初情期日龄的重要基因。【结果】571头杜洛克母猪的初情期日龄符合正态分布,初情期日龄最早为173 d,最晚为291 d,平均为224 d;初情期越早的母猪表现出更高的窝产仔数和平均窝重;通过质控,共有30281 SNP位点被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前10个潜在SNP位点附近,找到ABCC8、BCAR3、NELL2和NSF等基因,这些基因的主要功能富集在ATP binding、第二性征发育、激素分泌的调控方面。【结论】初步筛选了影响母猪初情期日龄的基因,但具体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此研究不仅能为解析母猪初情期启动的遗传机制提供参考,还能为母猪初情期日龄的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洛克猪 初情期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学在动物科学类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
8
作者 袁晓龙 张哲 +1 位作者 张豪 李加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117-119,共3页
生物信息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其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录组测序已有替代传统实时定量PCR的趋势,已成为畜牧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的常用手段和工具。大规模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对计算环境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其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录组测序已有替代传统实时定量PCR的趋势,已成为畜牧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的常用手段和工具。大规模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对计算环境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带来了难题。本文结合农业院校动物科学类专业特点和生物信息学转录组课程的教学实践,利用计算机集群和网络公共数据,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导向,开展转录组课程的个性化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新时代动物科学研究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 计算机集群 探索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洛克猪生长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笑科 廖伟莉 +5 位作者 陈信佑 李婷婷 袁晓龙 李加琪 黄翔 张豪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68-1876,共9页
旨在对杜洛克猪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本研究选用361头杜洛克种公猪作为试验群体,对达10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平均日增重、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和达100 kg眼肌面积性状进行测定,基因型信息使用50K单核苷酸多态... 旨在对杜洛克猪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本研究选用361头杜洛克种公猪作为试验群体,对达10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平均日增重、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和达100 kg眼肌面积性状进行测定,基因型信息使用50K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进行分型,质控后得到31618个SNPs。使用GCTA软件利用基因组信息对各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使用R软件rMVP包FarmCPU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和候选基因。结果表明,达10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平均日增重、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和达100 kg眼肌面积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27、0.29、0.16和0.11,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达100 kg体重日龄和达100 kg平均日增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值均为-0.99,为强负相关关系。全基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达100 kg体重日龄和达100 kg平均日增重性状上共检测到3个显著SNPs,均位于10号染色体上。使用最小显著差数检验法对显著SNPs的等位基因型进行多重比较,显著SNPs rs81237156、rs81424502和rs81313018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别为G、T和A。候选基因HACD 1和BAMBI在显著SNPs附近的候选区域内被鉴定与猪生长性状相关。本研究新发现的候选基因将促进对生长性状的理解,而新变异的识别可为猪育种的潜在标记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FarmCP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的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骏 蔡晓钿 +8 位作者 林清 钟展明 叶浩强 魏趁 徐志婷 吴细波 司景磊 张哲 李加琪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3-1414,共12页
旨在使用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群体的表型、系谱和基因型信息,探索与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收集21754头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的表型记录数据,其中基因型数据个体... 旨在使用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群体的表型、系谱和基因型信息,探索与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收集21754头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的表型记录数据,其中基因型数据个体共1259头。通过方差分析和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性状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并进行基因注释、GO(gene ontology)功能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大白猪眼肌面积、估计瘦肉率和背膘厚的遗传力分别为0.4506±0.0173、0.4968±0.0174和0.4758±0.0172。利用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与眼肌面积显著相关的候选QTL区域10个,与估计瘦肉率显著相关的候选QTL区域8个,与背膘厚显著相关的候选QTL区域12个。后续基因注释、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眼肌面积相关的候选基因36个,共富集到7个条目;与估计瘦肉率相关的候选基因29个,共富集到2个条目;与背膘厚相关的候选基因41个,共富集到11个条目。分析这些条目中所包含的基因,结果显示其中部分候选基因与生长发育、肌肉脂肪和骨骼发育有关。如ADAL基因影响脂肪细胞分化等活动;FGF 9基因被报道参与骨骼发育等过程。本研究通过加权一步法关联分析定位到与大白猪生长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结果扩展了大白猪生长性状的相关研究,并为今后该品种生长性状的基因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猪 眼肌面积 估计瘦肉率 背膘厚 加权一步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类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数据检测CNVs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丹同 王祎菲 +6 位作者 蔡佳丽 龚文滔 潘向春 田雨晗 沈箐鹏 李加琪 袁晓龙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340,共17页
DNA甲基化异常可能导致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的发生,而CNVs的发生又可能改变DNA甲基化水平。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whole 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技术能够获得DNA水平的测序数据,具有挖掘CNVs的潜力和优... DNA甲基化异常可能导致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的发生,而CNVs的发生又可能改变DNA甲基化水平。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whole 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技术能够获得DNA水平的测序数据,具有挖掘CNVs的潜力和优势,但利用WGBS数据挖掘CNVs的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了5款检测CNVs不同策略的软件(BreakDancer、cn.mops、CNVnator、DELLY、Pindel),基于人类的真实(2.62 billion reads)和模拟(12.35 billion reads)测序数据,进行150次CNVs检测,评估CNVs检出数量、精确率、召回率、相对检出能力、内存占用和运行时间等指标,旨在讨论利用WGBS数据检测CNVs的最佳方案。基于真实WGBS数据,Pindel检出缺失型和重复型CNVs的数量最多,CNVnator对缺失型CNVs的检测精确率最高,cn.mops对重复型CNVs的检测精确率最高,Pindel对缺失型CNVs的召回率最高,cn.mops对重复型CNVs的召回率最高。基于模拟WGBS数据,BreakDancer检出缺失型CNVs数量最多,cn.mops检出重复型CNVs数量最多,CNVnator对缺失型和重复型CNVs的检测精确率和召回率均为最高。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相比,CNVnator在真实和模拟WGBS数据中检出CNVs的能力与之相当。此外,DELLY和BreakDancer的内存占用峰值和CPU运行时间最小,CNVnator的内存占用峰值和CPU运行时间最大。结果表明,利用WGBS数据检测CNVs具有可行性,使用CNVnator和cn.mops在WGBS数据上检测CNVs的准确率较高,这些工作为利用WGBS数据深入研究CNVs和DNA甲基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 拷贝数变异 软件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介导的TMEM182基因敲除性腺嵌合体鸡的制备 被引量:1
12
作者 温华强 陈家辉 +7 位作者 黄振文 钟菁 陈庚华 聂庆华 张细权 张德祥 陆阳清 罗文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5,共8页
为深入研究TMEM182基因在鸡体内的功能和表现,试验采用原始生殖细胞介导法,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HMEJ基因编辑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原始生殖细胞TMEM182基因进行敲除,以期产生TMEM182基因缺陷性腺嵌合体鸡。选择3个sgRNA靶向TMEM182基因... 为深入研究TMEM182基因在鸡体内的功能和表现,试验采用原始生殖细胞介导法,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HMEJ基因编辑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原始生殖细胞TMEM182基因进行敲除,以期产生TMEM182基因缺陷性腺嵌合体鸡。选择3个sgRNA靶向TMEM182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利用T7E1进行基因打靶效率检测。对体外培养的PGCs进行外源基因mCherry定点插入,引起TMEM182基因插入突变,通过流式分选获得mCherry+PGCs。将mCherry+PGCs注射到发育至2.5 d的受体鸡胚,观察外源PGCs的性腺整合情况。结果显示:TMEM182-sgRNA1的打靶效率最高;通过将sgRNA1与模板质粒共转染PGCs,得到能稳定表达红色荧光的mCherry+PGCs;孵化第6天,在受体鸡胚性腺能明显观察到发出红色荧光的PGCs,最终孵化出10只小鸡。研究表明: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鸡PGCs进行基因编辑,制备性腺嵌合体鸡是一种高效、稳定的制备基因编辑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PGCS TMEM182基因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外囊泡介导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绍宇 李香会 +2 位作者 胥娇娇 温馨 吴银宝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11,共15页
胞外囊泡是参与细胞间的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年来,细菌通过分泌外囊泡装载新型环境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细菌间发生基因水平转移已被确认为ARGs水平转移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介绍了细... 胞外囊泡是参与细胞间的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年来,细菌通过分泌外囊泡装载新型环境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细菌间发生基因水平转移已被确认为ARGs水平转移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介绍了细菌外囊泡的概念、来源和功能,明确了细菌外囊泡在细胞通信和生物过程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说明细菌外囊泡介导ARGs水平转移的机制,明确细菌外囊泡在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探讨了细菌外囊泡介导ARGs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本文以囊泡融合传播ARGs的新途径为切入点,综述了细菌外囊泡介导的ARGs在环境中发生水平转移的特征与机制,进一步完善了ARGs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传播特征,对更深入地开发针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阻控和削减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外囊泡 抗生素抗性基因 水平转移 细胞通信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
作者 陈信佑 林清 +7 位作者 张笑科 李婷婷 万鹏冲 林长光 黄珍 谢水华 张豪 李加琪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3年第3期30-34,41,共6页
该研究旨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影响长白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的候选基因,以期为我国种猪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国家某核心育种场1063头长白母猪的断奶至配种间隔记录和50 K基因数据为研究材料,利用GEMMA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 该研究旨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影响长白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的候选基因,以期为我国种猪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国家某核心育种场1063头长白母猪的断奶至配种间隔记录和50 K基因数据为研究材料,利用GEMMA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关联分析显著位点。结果表明,长白母猪第一胎次和第三胎次共存在5个显著SNPs。对5个显著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获得4个单倍型块。筛选到的BTG1、FUT1、FUT2、SCNN1G和CBLB基因可能是影响断奶至配种间隔性状的重要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作为以后种猪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断配间隔 GEMMA 长白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羟基胆钙化醇在雄性动物生殖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陈云 张新科 +5 位作者 刘松柏 宋文静 孙宠博 陈瑶 陈昕怡 张守全 《中国畜禽种业》 2024年第8期69-75,共7页
25-羟基胆钙化醇是维生素D_(3)经肝胆羟化后的代谢产物,被称为活性维生素D_(3)。维生素D不仅在调节钙磷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动物体内激素合成及动物生殖也有显著影响。作为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25-羟基胆钙化醇在雄性动物... 25-羟基胆钙化醇是维生素D_(3)经肝胆羟化后的代谢产物,被称为活性维生素D_(3)。维生素D不仅在调节钙磷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动物体内激素合成及动物生殖也有显著影响。作为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25-羟基胆钙化醇在雄性动物生殖方面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该文主要就25-羟基胆钙化醇与维生素D的关系、通过相关代谢酶和受体发挥作用、调控雄激素合成和分泌以及提高精液质量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揭示25-羟基胆钙化醇提高雄性动物生殖能力的机制,为推进其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胆钙化醇 维生素D 雄性动物 生殖 雄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鸡腹脂游离脂肪酸差异比较及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国玺 符蓉 +3 位作者 李秋梅 邹佳佳 雷芷琳 张细权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挖掘鸡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候选基因,试验以上市日龄的杏花鸡、沙栏鸡、清远麻鸡、胡须鸡、怀乡鸡、文昌鸡和固始鸡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并选取游离脂肪酸差异较大的鸡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胡须鸡腹脂中... 为挖掘鸡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候选基因,试验以上市日龄的杏花鸡、沙栏鸡、清远麻鸡、胡须鸡、怀乡鸡、文昌鸡和固始鸡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并选取游离脂肪酸差异较大的鸡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胡须鸡腹脂中的C18∶1n9c、C16∶0和C18∶0显著高于其它6个品种鸡(P<0.05);清远麻鸡腹脂中的C18∶2n6c显著高于其它6个品种鸡(P<0.05);沙栏鸡腹脂中的C16∶1n7显著高于固始鸡、杏花鸡和清远麻鸡(P<0.05)。此外,杏花鸡腹脂中的C20∶4n6不仅显著高于固始鸡、怀乡鸡、文昌鸡、沙栏鸡(P<0.05),且杏花鸡腹脂中的C20∶4n6与固始鸡差异最大,C18∶3n3与固始鸡差异倍数也较大(P<0.05),其差异游离脂肪酸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α-亚麻酸代谢等通路中(P<0.05)。ABHD3、PINK1、ACOX1、OSBPL2、GPD2、STAU1、ALDH2、CIDEA、TLCD1、IGFBP2、IRS2基因的下调与C18∶3n3/C20∶4n6的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鸡腹脂中主要的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通过对固始鸡与杏花鸡进行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在腹脂中发现11个与风味有关的C20∶4n6和C18∶3n3的形成有关基因,为后续研究与风味有关的游离脂肪酸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脂 游离脂肪酸 风味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LIN-1调控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7
作者 谢昆 李密杰 +4 位作者 蒋成砚 鲁海菊 孔琼 高波 杨婉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2-275,285,共5页
ATG5和BECLIN-1(酵母ATG6同源物)是自噬体形成过程中所必需的两种自噬相关蛋白质,它们除了促进自噬体的形成,还能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被认为是调控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开关蛋白。前期研究揭示ATG5通过组成泛素化系统ATG5-ATG12-ATG16L... ATG5和BECLIN-1(酵母ATG6同源物)是自噬体形成过程中所必需的两种自噬相关蛋白质,它们除了促进自噬体的形成,还能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被认为是调控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开关蛋白。前期研究揭示ATG5通过组成泛素化系统ATG5-ATG12-ATG16L介导自噬体的形成,而BECLIN-1通过组成磷脂酰肌醇3-激酶(PtdIns3KC3)复合体诱导细胞自噬,现在认为ATG5的氨基端截短分子tATG5-N和BECLIN-1的羧基端截短分子BECLIN-1-C能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对近年来ATG5和BECLIN-1调控细胞自噬和凋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ATG5/BECLIN-1调控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相关蛋白质5 BECLIN-1 自噬 凋亡 分子机理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PR-1基因5′调控区多态位点与鸡就巢性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敏 和俊 +3 位作者 谢袖娟 沈栩 徐海平 张细权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352,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血管活性肠肽I型受体(Vasoacit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 I receptor,VIPR-1)基因5′调控区(-496~-1bp)多态性及其单倍型效应对鸡就巢性的影响,寻找影响肉鸡就巢性的分子标记,为降低或者剔除肉鸡就巢行为的育种研究提... 本研究旨在探索血管活性肠肽I型受体(Vasoacit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 I receptor,VIPR-1)基因5′调控区(-496~-1bp)多态性及其单倍型效应对鸡就巢性的影响,寻找影响肉鸡就巢性的分子标记,为降低或者剔除肉鸡就巢行为的育种研究提供相应依据。采用测序技术对498只清远麻鸡VIPR-1基因5′调控区进行多态性检测及基因型分析,利用最小二乘均数对VIPR-1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位点与就巢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利用PHASE软件对多态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VIPR-1基因5′调控区存在12个多态性位点,G-359T、G-266T、A-134G、A-94G、C-72G对18~43周龄的就巢持续天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A-94G位点对18~54周龄的就巢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构建的单倍型对18~54周龄的就巢持续天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CCTGGGAAGCAG/TTGGGGAAGCAC型个体的就巢持续天数比其它单倍型个体极显著的延长(P<0.01)。结果表明,VIPR-1基因5′调控区(-496~-1bp)可能存在影响鸡就巢行为的分子标记,CCTGGGAAGCAG/TTGGGGAAGCAC型个体对鸡就巢性具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家鸡就巢行为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I型受体基因 5′调控区 多态位点 单倍型 就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远麻鸡VIPR-1基因C1704887T、C1715301T位点与繁殖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敏 沈栩 +5 位作者 李莹 许佳俊 李晓鹏 梁少东 何丹林 聂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22,共6页
家禽繁殖内分泌调控机制和血管活性肠肽I型受体(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1,VIPR-1)基因的体内体外表达实验证明,VIPR-1基因参与了繁殖行为的调控。研究以鸡VIPR-1基因的C1704887T与C1715301T位点作为繁殖性状的候选标记... 家禽繁殖内分泌调控机制和血管活性肠肽I型受体(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1,VIPR-1)基因的体内体外表达实验证明,VIPR-1基因参与了繁殖行为的调控。研究以鸡VIPR-1基因的C1704887T与C1715301T位点作为繁殖性状的候选标记,对512只清远麻鸡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分析其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位于内含子6的位点C1704887T与40周龄、43周龄以及54周龄的总产蛋数和总正常蛋数显著相关(P<0.05),等位基因C有利于产蛋;位于内含子8的位点C1715301T与30周总畸形蛋数显著相关(P<0.05);这2个位点组成的二倍型与开产日龄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但这2个位点与开产性状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位点C1704887T可作为产蛋量的标记辅助选择的潜在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远麻鸡 VIPR-1基因 C1704887T位点 C1715301T位点 繁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防治白僵菌与家蚕病原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比较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吉平 吕思行 米红霞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2-448,共7页
对广州市森林保护用生防白僵菌Bb2、华南农业大学保存生防用白僵菌Bb7以及收集自广东省化州蚕种场、化州市笪桥村、翁源县硝村等蚕区的3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Bb8、Bb13、Bb14),分别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菌株的... 对广州市森林保护用生防白僵菌Bb2、华南农业大学保存生防用白僵菌Bb7以及收集自广东省化州蚕种场、化州市笪桥村、翁源县硝村等蚕区的3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Bb8、Bb13、Bb14),分别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为开展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溯源和防控研究,以及为评估蚕区使用白僵菌农药对养蚕生产安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2菌株,产孢量最高的是Bb8菌株和Bb13菌株;2株僵蚕蛹来源白僵菌Bb8、Bb14的分生孢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或近球形,二者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研究结果还显示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物防治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特征相似性,而相同地区的家蚕病原白僵菌也存在差异,这暗示广东蚕区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来源复杂,对于2株生防用白僵菌菌株Bb2、Bb7是否为家蚕病原白僵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微生物杀虫剂 家蚕病原 生物学特性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