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致病性以及免疫原性研究
1
作者 东笑 陶攀 +4 位作者 李康健 李佳昕 朱杰 孙明华 贾爱卿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本研究采集疑似患有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变肺脏进行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通过菌落形态观察、PCR鉴定、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牛支原体,命名为YJ-22株。生化特性研究发现:分离株不能利用葡萄糖、精氨酸、明胶、尿素... 本研究采集疑似患有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变肺脏进行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通过菌落形态观察、PCR鉴定、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牛支原体,命名为YJ-22株。生化特性研究发现:分离株不能利用葡萄糖、精氨酸、明胶、尿素、甘露醇等营养物质,但可以利用乳糖,与牛支原体生化特性相符。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牛支原体YJ-22株在37℃培养9 h可达对数生长期,在18~45 h处于平台期。使用牛支原体YJ-22株对3月龄犊牛进行气管注射攻毒,可产生典型的牛支原体肺炎症状和病变,说明该分离株可以感染犊牛。使用牛支原体YJ-22株制备灭活疫苗免疫兔子后产生的IgG抗体效价可以达到1∶128,说明该分离株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分离得到1株牛支原体,该株牛支原体对犊牛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牛支原体疫苗候选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分离 鉴定 生长曲线 致病性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组E^(rns)和E2蛋白的检测猪瘟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的建立
2
作者 向蕊 朱利塞 +3 位作者 赵小刚 应碧云 王贵平 贾爱卿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本研究利用原核系统表达了猪瘟病毒(CSFV)E^(rns)和E2串联蛋白,通过切胶纯化的方法得到高纯度的目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ELISA方法,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与商品化试剂盒以及IFA试验进... 本研究利用原核系统表达了猪瘟病毒(CSFV)E^(rns)和E2串联蛋白,通过切胶纯化的方法得到高纯度的目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ELISA方法,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与商品化试剂盒以及IFA试验进行平行比较,评估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好、准确率高且适用于临床猪瘟抗体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病毒 E2蛋白 E^(rns)蛋白 串联表达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与猪瘟活疫苗、猪伪狂犬活疫苗混合免疫效果评价
3
作者 田欣 杜炎斌 +4 位作者 朱利塞 孙明华 王贵平 白挨泉 贾爱卿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4-228,共5页
为评价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典型猪瘟活疫苗与伪狂犬活疫苗混合免疫的效果,利用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稀释猪瘟活疫苗及伪狂犬活疫苗,混合后分装于不同离心管中,置于室温下2 h测定不同管中CSFV与PRV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3种疫苗混合... 为评价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典型猪瘟活疫苗与伪狂犬活疫苗混合免疫的效果,利用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稀释猪瘟活疫苗及伪狂犬活疫苗,混合后分装于不同离心管中,置于室温下2 h测定不同管中CSFV与PRV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3种疫苗混合并不会降低CSFV及PRV的滴度。分别使用3种单苗与混合疫苗免疫仔猪,免疫后仔猪无不良表现,表明疫苗联合免疫后安全性较好,免疫后监测PCV2、CSFV、PRV gE及gB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混合免疫与3种疫苗单独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相当。以上结果表明,将PCV2灭活疫苗、CSFV活疫苗、PRV活疫苗混合后免疫,并不会影响各疫苗的免疫效力,可节约人力、物力及减少猪群应激,安全有效的达到一针防多病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 猪瘟病毒活疫苗 猪伪狂犬活疫苗 混合免疫 免疫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2、7、9型西藏小型猪感染模型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王娟 张玮 +4 位作者 王星晨 朱利塞 王贵平 孙明华 贾爱卿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为探索西藏小型猪作为猪链球菌2型、7型、9型感染模型的可行性,本研究用2型、7型、9型猪链球菌分别以2×10^(8)、7×10^(9)、2×10^(9)CFU的剂量颈部肌肉接种60日龄的西藏小型猪,对照组猪同样方式接种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5... 为探索西藏小型猪作为猪链球菌2型、7型、9型感染模型的可行性,本研究用2型、7型、9型猪链球菌分别以2×10^(8)、7×10^(9)、2×10^(9)CFU的剂量颈部肌肉接种60日龄的西藏小型猪,对照组猪同样方式接种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5头仔猪。接种后定期监测仔猪的临床症状和血液中带菌情况,30 d后安乐死全部组别仔猪,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仔猪均表现出发热、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攻毒后仔猪血液带菌的时间为3~6 d,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2型猪链球菌对西藏小型猪的致病力最强,其次为7型,病变主要集中在肺脏,脑、肝脏或关节等部位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本研究初步确定西藏小型猪可作为猪链球菌2型、7型、9型人工感染模型,可为临床猪链球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和动物模型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西藏小型猪 感染模型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iC蛋白佐剂对伪狂犬病病毒Bartha-K61株弱毒疫苗的黏膜免疫作用
5
作者 梁力荣 柯海意 +8 位作者 臧莹安 翟少伦 康桦华 蒋智勇 李艳 张昆丽 周霞 勾红潮 李春玲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64-4873,共10页
【目的】探讨FliC蛋白作为黏膜佐剂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Bartha-K61弱毒疫苗株的免疫增强作用,为PRV黏膜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将鼠伤寒沙门菌FliC基因克隆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目的】探讨FliC蛋白作为黏膜佐剂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Bartha-K61弱毒疫苗株的免疫增强作用,为PRV黏膜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将鼠伤寒沙门菌FliC基因克隆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rans10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后进行双酶切鉴定并测序;将FliC-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FliC蛋白,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对纯化后的FliC蛋白进行鉴定。设置Bartha-K61病毒液组和商品化Bartha-K61疫苗组作为对照,将FliC蛋白作为黏膜佐剂与Bartha-K61病毒液混合,滴鼻2次免疫BALB/c小鼠,测定免疫前(0 d)、免疫后7、14、21、28和35 d小鼠血清IgG和IgA水平,免疫后第35天对各组小鼠分别滴鼻PRV GD-WH病毒液10^(4.5) TCID_(50),攻毒后每日观察并记录小鼠生存状况。【结果】成功获得重组质粒FliC-pET-28a,实现了FliC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后的FliC蛋白大小约为58 ku。小鼠免疫试验结果显示,二免后Bartha-K61病毒液+FliC蛋白组血清IgG和IgA抗体均显著高于Bartha-K61病毒液组和商品化Bartha-K61疫苗组(P<0.05)。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Bartha-K61病毒液+FliC蛋白免疫能给小鼠提供100%的保护力,抵抗PRV GD-WH的致死性攻击,具有高于Bartha-K61病毒液单独免疫的保护力。【结论】FliC蛋白佐剂对PRV Bartha-K61弱毒疫苗株具有黏膜免疫增强作用,并使小鼠获得一定的免疫保护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iC蛋白 伪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 黏膜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入侵细胞及逃避天然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郝鹏飞 王贵平 +1 位作者 瞿孝云 贾爱卿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1年第2期21-25,共5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是全球范围内造成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且常造成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仔猪死亡率可达100%。猪氨肽酶N是TGEV的特异性受体,唾液酸对TGEV有保护作用,如保护TGEV通过胃酸时不会失活。TGEV可以诱导I型干扰素在肠道产...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是全球范围内造成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且常造成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仔猪死亡率可达100%。猪氨肽酶N是TGEV的特异性受体,唾液酸对TGEV有保护作用,如保护TGEV通过胃酸时不会失活。TGEV可以诱导I型干扰素在肠道产生,结构蛋白M、E和非结构蛋白nsp14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GEV已经发展出一系列策略来对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包括基因组中的GAIT样结构、ORF7、非结构蛋白nsp1等自身因素,以及操纵宿主细胞途径,如非折叠蛋白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天然免疫 冠状病毒 猪氨肽酶N 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蛋白饲粮补充赖氨酸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7
作者 丁晓 赵小刚 +1 位作者 郭吉余 万发春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5-30,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低蛋白饲粮补充赖氨酸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150头体重为(19.40±0.54)kg的“杜×长×大”仔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仔猪。采用3×2因子试验... 试验旨在探究低蛋白饲粮补充赖氨酸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150头体重为(19.40±0.54)kg的“杜×长×大”仔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仔猪。采用3×2因子试验设计,分别饲喂不同粗蛋白水平(16.50%、17.50%和18.50%)和赖氨酸水平(1.32%和1.25%)的饲粮,通过调整限制性氨基酸添加量,使饲粮中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固定为0.56、0.68、0.16和0.63。预试期3 d,正式试验期25 d。结果显示:与粗蛋白水平17.50%组相比,粗蛋白水平16.50%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水平18.50%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粗蛋白水平17.50%组相比,粗蛋白水平16.50%组和18.50%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粗蛋白水平17.50%组相比,粗蛋白水平16.50%组和18.50%组血清的精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补充赖氨酸可使饲粮粗蛋白水平17.50%组达到了与18.50%组仔猪相同的生长性能,而对粗蛋白水平16.50%组仔猪的生长性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蛋白质 赖氨酸 生长性能 血清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皮水提物对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琳 吴保庆 +2 位作者 郭晓银 于文会 田浪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8-340,共13页
【目的】筛选腹泻仔猪中携毒力基因且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菌株,评估中药水提物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并探索中药抑菌机制。【方法】通过PCR方法与Kirby-Bauer(K-B)药敏纸片法评估临床大肠杆菌菌株的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通过微量肉... 【目的】筛选腹泻仔猪中携毒力基因且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菌株,评估中药水提物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并探索中药抑菌机制。【方法】通过PCR方法与Kirby-Bauer(K-B)药敏纸片法评估临床大肠杆菌菌株的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中药水提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菌株的抑菌活性,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电导率仪以及相关试剂盒检测评估石榴皮水提物对多重耐药菌株作用不同时间后菌液电导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含量及菌体内ATP含量的变化;通过SDS-PAGE和蛋白含量检测评估菌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形态变化。【结果】PCR检测14株临床大肠杆菌中肠毒素基因携带率达到78.57%,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对2种抗生素耐药,均属于多重耐药菌株。中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黄连、黄芩、石榴皮水提物对多重耐药菌株抑菌活性较好,其中石榴皮水提物的MIC和MBC分别为31.25和62.5 mg/mL。石榴皮水提物在1/2MIC和MIC浓度下能显著抑制质控菌株和多重耐药菌株的生长繁殖。在石榴皮水提物作用大肠杆菌3 h内,菌液电导率相比于对照组极显著上升(P<0.01)。AKP与ATP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石榴皮水提物在作用大肠杆菌6 h内,菌液中AKP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菌体内ATP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SDS-PAGE和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石榴皮水提物刺激时间增加,菌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石榴皮刺激后菌体形态发生碎裂和溶解。【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石榴皮水提物能显著抑制多重耐药且携带肠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生长,为临床治疗大肠杆菌性仔猪腹泻提供理论参考和药物开发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 大肠杆菌 石榴皮水提物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在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继文 刘志强 +2 位作者 方正锋 郭吉余 赵小刚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142,共5页
维生素D(VD)是维持动物机体健康稳定的一种脂溶性营养素,可以通过调节钙、磷稳态以及骨骼肌发育和免疫系统等改善动物机体的健康。VD_(3)及其代谢产物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在猪日粮中的应用也格外受到重视。VD可以通过调节... 维生素D(VD)是维持动物机体健康稳定的一种脂溶性营养素,可以通过调节钙、磷稳态以及骨骼肌发育和免疫系统等改善动物机体的健康。VD_(3)及其代谢产物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在猪日粮中的应用也格外受到重视。VD可以通过调节仔猪免疫反应,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缓解生长受阻;可以通过其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肌肉品质;在妊娠和哺乳日粮中补充VD,可以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增加后代仔猪血液中25(OH)D_(3)的水平。文章就VD在仔猪、生长育肥猪和种猪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为VD在生猪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25(OH)D3 生长性能 繁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CH7328株的致病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征帆 朱利塞 +6 位作者 李菲 向蕊 李祎云 应碧云 王贵平 白挨泉 贾爱卿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143-4153,共11页
为了解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CH7328株的致病性,并分析其基因变异和遗传演变规律,试验通过病毒培养、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病毒生长曲线及仔猪致病性试验鉴定病毒的生长特性和致病性,并分析该毒株的全基... 为了解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CH7328株的致病性,并分析其基因变异和遗传演变规律,试验通过病毒培养、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病毒生长曲线及仔猪致病性试验鉴定病毒的生长特性和致病性,并分析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感染PDCoV CH7328株的ST细胞出现肿大变圆、细胞呈碎玻璃状且拉丝、细胞集聚成簇和脱落等病变。IFA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生长曲线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在6 h就已开始增殖,在36 h时达到峰值,对应的TCID_(50)为10^(-8.0)/mL,随后逐渐下降。仔猪致病性结果显示,攻毒组仔猪出现腹泻、脱水和厌食等临床症状,仔猪小肠明显变薄、透明而充盈,小肠绒毛严重脱落、萎缩或减少、肠绒毛细胞坏死等。粪便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在攻毒第2天便能检测到病毒,之后排毒持续增加,而正常对照仔猪无任何临床现象。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显示,PDCoV CH7328株的基因组全长为25420 bp,与国内GD株的相似性最高,达到99.9%;遗传演化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与国内HKU15-155、CHN-HN-2014和GD株处在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为中国PDCoV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及猪场疫病防控提供了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 CH7328株 致病性 全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猪初乳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IgA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利塞 李菲 +4 位作者 王娟 邓胜朝 袁丽英 王贵平 贾爱卿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0,共6页
为了建立检测母猪初乳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方法,本研究将原核表达的刺突蛋白S1作为包被抗原,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鼠抗猪免疫球蛋白A(Ig A)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二抗,并利用棋盘法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S1蛋白... 为了建立检测母猪初乳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方法,本研究将原核表达的刺突蛋白S1作为包被抗原,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鼠抗猪免疫球蛋白A(Ig A)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二抗,并利用棋盘法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S1蛋白的包被量为400 ng,二抗的稀释倍数为250倍,二抗的反应时间为45 min。对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鉴定结果显示,母猪初乳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IgA的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利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母猪分娩后不同时间采集的乳汁样品进行测定,发现不同时间点的乳汁样品中SIgA含量具有一定的消长规律,结果与其他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该方法的建立为评价猪初乳中SIg A的抗体水平及PEDV疫苗的黏膜免疫效果提供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及其疫苗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应碧云 朱利塞 +4 位作者 向蕊 李祎云 白挨泉 王贵平 贾爱卿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2年第5期35-40,共6页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目前引起猪群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临床上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最高,病死率可达100%,目前,疫苗仍是预防PEDV的重要手段。本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目前引起猪群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临床上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最高,病死率可达100%,目前,疫苗仍是预防PEDV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疫苗研究现状等方面分析传统疫苗免疫效果差的原因,阐述PEDV的基本情况及其免疫防控,为新型疫苗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 疫苗 变异 S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免疫逃逸与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汪 王贵平 +1 位作者 瞿孝云 贾爱卿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2年第4期55-58,共4页
轮状病毒感染可使感染者(人或动物)出现严重的腹泻,年龄较小、较大或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感染者都可能出现严重脱水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全球每年约20万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而死亡,给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在农业生... 轮状病毒感染可使感染者(人或动物)出现严重的腹泻,年龄较小、较大或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感染者都可能出现严重脱水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全球每年约20万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而死亡,给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在农业生产方面,猪、牛、羊等关乎民生的经济动物的幼仔,也会因感染轮状病毒而死亡,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从轮状病毒的基因组特征、感染与增殖特点、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以及疫苗现状进行了总结,为开发轮状病毒相关疫苗或治疗药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免疫逃逸 感染与增殖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支原体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东笑 陶攀 +1 位作者 王贵平 贾爱卿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27,共6页
牛支原体(M.bovis)是牛的重要病原体,能够引起牛的乳腺炎、关节炎和肺炎等疾病。牛支原体已在全世界传播,对全球范围内的养牛业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目前,由于牛支原体的耐药性有增强的趋势,同时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这严重阻碍了... 牛支原体(M.bovis)是牛的重要病原体,能够引起牛的乳腺炎、关节炎和肺炎等疾病。牛支原体已在全世界传播,对全球范围内的养牛业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目前,由于牛支原体的耐药性有增强的趋势,同时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这严重阻碍了牛支原体感染的控制。预防、控制甚至清除牛支原体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有效的疫苗。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获得新兽药证书的牛支原体疫苗,但相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根据多年来牛支原体疫苗研究的相关资料,从牛支原体感染与免疫机制、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牛支原体疫苗的研制提供思路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感染与免疫 灭活疫苗 弱毒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德市某规模化猪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8
15
作者 杜炎斌 袁丽英 +2 位作者 东笑 王贵平 贾爱卿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36,共5页
为确定广东省英德市某规模化猪场传染性病原,对该猪场送检病料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检测,并进行细菌分离,对优势菌落经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及16S rRNA基因PCR检测测序,确定仔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结... 为确定广东省英德市某规模化猪场传染性病原,对该猪场送检病料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检测,并进行细菌分离,对优势菌落经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及16S rRNA基因PCR检测测序,确定仔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较为敏感。PCR检测结果显示病料中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阴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为规模猪场防控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提供用药指导与防控建议,实施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对动物皮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钟和局 赵小刚 +1 位作者 郭吉余 吴德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2-156,共5页
皮毛状况是评判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健康的动物常表现出皮肤红润、毛发油亮的特点。维生素参与的代谢通路在动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维生素还直接影响动物的皮毛状况。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可调节角质层死细胞... 皮毛状况是评判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健康的动物常表现出皮肤红润、毛发油亮的特点。维生素参与的代谢通路在动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维生素还直接影响动物的皮毛状况。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可调节角质层死细胞剥落和表皮层活细胞增殖,促进皮肤细胞更新,增强皮肤弹性。维生素C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伤,也能够通过调节皮肤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和修复。维生素D通过调节表皮分化与增殖,维持皮肤正常新陈代谢及毛发生长,形成稳定屏障,防止水分流失并阻止微生物入侵。维生素E能够防止皮肤细胞膜脂质氧化,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B族维生素主要作为细胞的辅酶,对皮肤弹性、皮肤免疫、皮毛颜色与顺滑度具有调节作用。维生素虽在饲料配方中占比较低,但在动物皮毛发育等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维生素对动物皮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期为动物皮毛的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皮肤 毛发 维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二糖利用基因簇对巴氏链球菌生长及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鑫椿 王硕玥 吴宗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3-931,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纤维二糖利用基因簇对巴氏链球菌生长及毒力的影响。[方法]以肺炎链球菌基因组中纤维二糖利用基因簇为参考,同源性比对分析猪源巴氏链球菌WUSP067中纤维二糖利用基因簇,通过荧光定量PCR(RT-qPCR)、RT-PCR、缺失株...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纤维二糖利用基因簇对巴氏链球菌生长及毒力的影响。[方法]以肺炎链球菌基因组中纤维二糖利用基因簇为参考,同源性比对分析猪源巴氏链球菌WUSP067中纤维二糖利用基因簇,通过荧光定量PCR(RT-qPCR)、RT-PCR、缺失株构建、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测定、小鼠毒力试验等评价其对巴氏链球菌生长及毒力的影响。[结果]巴氏链球菌WUSP067基因组中存在2个潜在的纤维二糖利用相关基因簇(cellobiose locus, CL),将其分别命名为CL1和CL2,它们均包括编码磷酸转移酶系统和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RT-qPCR结果显示,与添加10 g·L^(-1)葡萄糖的DMEM培养基相比,在添加10 g·L^(-1)纤维二糖的DMEM培养基中,CL1中的BglP1_(wp)和BglA_(wp)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CL2中celA_(wp)和celB_(wp)基因表达极显著上调(P<0.000 1),分别上调49倍和33倍,提示其参与利用纤维二糖。选择CL2深入研究,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簇由2个操纵子组成。构建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celA_(wp)基因缺失株,生长曲线分析表明,野生株和celA_(wp)基因缺失(ΔcelA_(wp))株在THB、DMEM+10 g·L^(-1)葡萄糖条件下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但在DMEM+10 g·L^(-1)纤维二糖条件下,野生株能以纤维二糖为唯一碳源生长,而ΔcelA_(wp)表现出明显的生长缺陷,生长12 h时D_(600)仍低于0.5。以断奶仔鼠为感染模型,比较野生株和ΔcelA_(wp)株的毒力,每鼠攻毒剂量为3×10^(8) CFU,野生株攻毒组小鼠3日内全部死亡,而ΔcelA株攻毒组的小鼠死亡趋势较缓,14 d后存活率为20%(P<0.05)。[结论]猪源巴氏链球菌WUSP067能以纤维二糖为唯一碳源生长,CL2是纤维二糖利用相关基因簇,其中celA_(wp)基因不仅促进该菌利用纤维二糖,而且还影响该菌的毒力,在巴氏链球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链球菌 纤维二糖 生长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地区牦牛BVDV的检测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杰 罗迪丹 +2 位作者 李彬 王贵平 贾爱卿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6-1202,共7页
为了解川西高原地区牦牛BVDV的感染情况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在川西高原4个牦牛场采集120份表观健康的牦牛鼻拭子,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其BVDV 5'-UTR基因后测序。采用MEGA 7.0软件构建扩增的牦牛源BVDV与GenBank中53株BVDV参考株5... 为了解川西高原地区牦牛BVDV的感染情况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在川西高原4个牦牛场采集120份表观健康的牦牛鼻拭子,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其BVDV 5'-UTR基因后测序。采用MEGA 7.0软件构建扩增的牦牛源BVDV与GenBank中53株BVDV参考株5'-UTR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牦牛源BVDV的基因型。采用MegAlign软件分析牦牛源BVDV与上述BVDV参考株5'-UTR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显示,120份鼻拭子中,有7份样品扩增到310 bp的5'-UTR基因片段,BVDV的检出率为5.8%(7/120)。7份BVDV阳性样品中测序获得5株BVDV 5'-UTR基因序列。进化树结果显示,5株牦牛源BVDV均为BVDV-1型,且分为3种基因亚型,分别是BVDV-1a 1株、BVDV-1b 3株和BVDV-1v 1株。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1株牦牛源BVDV-1a SCAB01株、3株牦牛源BVDV-1b、1株牦牛源BVDV-1v均与相应基因型BVDV参考株5'-UTR基因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8%、97.4%~97.6%及96.8%。采用RT-PCR分段扩增牦牛源BVDV-1a SCAB01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SeqMan软件拼接获得全长12201 bp的SCAB01株全基因组序列,且具有典型的BVDV基因组结构。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牦牛源BVDV与37株BVDV参考株全基因组及51株BVDV参考株N^(pro)基因的进化树。采用MegAlign软件分析牦牛源BVDV与BVDV参考株14个基因及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通过RDP4软件中的7种方法分析牦牛源BVDV全基因组中的重组信号。全基因组和与N^(pro)基因的进化树结果均显示,牦牛源BVDV SCAB03株属于BVDV-1b分支,分别与BVDV-1b IBSP4ncp株(全基因组)及BVDV-1b Osloss株(N^(pro)基因)聚为同一分支;SCAB03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12个基因序列均与美国BVDV-1b AV69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8.2%(全基因组),最低为92.3%(E2)。且SCAB03株与来自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和西藏BVDV-1b代表株GX4、XZ02、GXSS01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6.9%、96.7%、96.6%。且在SCAB03株的基因组中未检测到重组信号。本研究首次调查了川西高原表观健康牦牛中BVDV的流行情况,证实BVDV可以存在于健康牦牛的呼吸道中,牦牛源BVDV存在多种基因亚型,具有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牦牛源BVDV的流行状况,也为研制牦牛BVDV疫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川西高原 牦牛 流行病学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oV与TGEV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征帆 朱利塞 +6 位作者 王娟 李祎云 向蕊 应碧云 王贵平 贾爱卿 白挨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855-3863,共9页
试验旨在建立快捷、高效而准确的鉴别诊断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绘制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检验... 试验旨在建立快捷、高效而准确的鉴别诊断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绘制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循环阈值与PDCoV和TGEV质粒拷贝数的对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2(P)=0.9994和R2(T)=0.996;能特异性地检测PDCoV和TGEV,而与PEDV、PRV、PRRSV、CSFV和RV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检验PDCoV与TGEV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度分别达到2和20拷贝/μL,且分别比常规RT-PCR高1000和100倍,具有较高的敏感度;PDCoV与TGEV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检测的Ct均值基本相同,且变异系数(CV)均<2%,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用该方法对114份仔猪腹泻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DCoV和TGEV的阳性率分别为5.6%(6/114)和8.8%(10/114),混合感染检出率为4.6%(5/114),比常规RT-PCR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和敏感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病毒早期诊断和批量临床样品检测,为疾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及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TAQMAN探针 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