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用于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 被引量:3
1
作者 田甜 廖信彪 +5 位作者 张付 邓恺飞 张吉 黄平 陈忆九 张建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35-541,共7页
目的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不同病理变化阶段的心肌梗死组织进行光谱分析,以实现对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 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 目的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不同病理变化阶段的心肌梗死组织进行光谱分析,以实现对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 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结果 为参考依据,采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组左心室前壁的早期缺血心肌、坏死心肌、心肌纤维化组织以及正常对照组心肌的FTIR数据,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对照心肌、早期缺血心肌和坏死心肌的平均归一化光谱较为相似,但平均二阶导数光谱存在较大差异,早期缺血心肌中各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峰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心肌,坏死心肌α-螺旋的峰强度最低。心肌纤维化组织平均归一化光谱的酰胺Ⅰ和酰胺Ⅱ峰位明显向高波数方向移动,酰胺Ⅱ和酰胺Ⅲ的峰强度高于其他各类型心肌,平均二阶导数光谱在1 338、1 284、1 238和1 204 cm~(-1)处峰强度明显增强。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结果 显示,FTIR可区分不同类型的心肌组织。结论 FTIR技术具有对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潜力,为心脏性猝死的死因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 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地区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成栋 吴秋萍 +4 位作者 赵乾皓 殷坤 周南 伍赛群 成建定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46-253,共8页
目的通过回顾运动相关性猝死(sports-related sudden death,SrSD)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探索与SrSD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此类猝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地区2007—2021年与运动相关的374例猝死事件为研究对象,收集个人基本信... 目的通过回顾运动相关性猝死(sports-related sudden death,SrSD)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探索与SrSD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此类猝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地区2007—2021年与运动相关的374例猝死事件为研究对象,收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等)、事件相关信息(发生时间、地点、运动项目、发病与运动的相对时间等)、死亡相关信息(先兆或前驱症状、病史和手术史等)、救助情况(是否有目击者、是否有现场救助、是否有“120”到场急救等),针对重点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4例SrSD案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比例为19.78∶1);>39~5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151例,40.37%);非体力劳动者(68.98%)多于体力劳动者;案例数最集中的前三位运动项目为篮球(34.49%)、跑步(19.52%)、羽毛球(12.03%);下午15~21时(63.10%)为事件最高发的时间段;猝死主要发生于运动期间(75.27%)和运动后1 h内(20.05%);现场救助率很低(6.15%);尸体解剖率极低(1.07%),病因以心脏性猝死(67.11%)占比最高。结论SrSD以>39~59岁男性最为多见,非体力劳动者居多,常发生在篮球和跑步项目,猝死好发于运动期间和运动后1 h内,在日常的综合防治中应重点关注并研究以上潜在的危险因素,为精准开展此类猝死的预防和急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运动相关性猝死 流行病学调查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密伴侣杀人案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3
作者 吕伟平 廖信彪 +4 位作者 任李聚 孔小平 陈燕嫦 常亚斐 罗斌 《法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2-588,共7页
目的分析亲密伴侣杀人(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IPH)案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IPH预测模型,为案犯刻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法院已判决命案资料共476例作为建模数据,根据案犯与被害人是否为亲密伴侣将... 目的分析亲密伴侣杀人(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IPH)案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IPH预测模型,为案犯刻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法院已判决命案资料共476例作为建模数据,根据案犯与被害人是否为亲密伴侣将案例分为IPH组(n=180)和非亲密伴侣杀人(non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N-IPH)组(n=296)。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价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进行内部验证。随机收集国内非广东省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法院判决书126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7个变量纳入模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χ^(2)=13.158,P=0.068。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39(95%CI:0.919~0.959),cutoff值为0.292,敏感度为0.900,特异度为0.865,校准曲线在理想曲线附近。十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准确率为0.863,Kappa值为0.708,外部验证结果显示AUC为0.922(95%CI:0.872~0.971),cut-off值为0.292,敏感度为0.890,特异度为0.886,校准曲线趋于理想曲线。结论基于法医现场学指标构建的IPH模型预测能力良好,准确性和稳定性可靠,可为案犯刻画提供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亲密伴侣杀人 预测模型 案犯刻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相关心脏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成栋 吴秋萍 +5 位作者 赵乾皓 赵志强 殷坤 周南 伍赛群 成建定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618-624,639,共8页
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延长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剧烈的体育运动与心脏性猝死呈一定的相关性。国内外对于运动相关心脏性猝死(sports-related sudden cardiac death,SrSCD)进行了多项回顾性或前瞻... 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延长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剧烈的体育运动与心脏性猝死呈一定的相关性。国内外对于运动相关心脏性猝死(sports-related sudden cardiac death,SrSCD)进行了多项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本文从SrSCD的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常见病因、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运动前筛查与评估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了解SrSCD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开展SrSCD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运动相关心脏性猝死 运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土掩埋4年后抛尸入水尸体检验1例
5
作者 廖明庆 李晓军 +1 位作者 黄安海 廖信彪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34-136,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年2月23日07:30许,在一河涌内发现1具男性尸体,为明确死亡原因进行法医学鉴定。1.2现场勘验当地近1个月的平均气温为16.5℃。该河涌位于工业区,呈东向西流向,河涌两边是公路。河涌东端、西端分别与公路交汇,在两交汇...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年2月23日07:30许,在一河涌内发现1具男性尸体,为明确死亡原因进行法医学鉴定。1.2现场勘验当地近1个月的平均气温为16.5℃。该河涌位于工业区,呈东向西流向,河涌两边是公路。河涌东端、西端分别与公路交汇,在两交汇处桥底均安装有拦截河涌垃圾的胶丝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尸体检验 现场勘验 抛尸入水 湿土掩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组织缺氧时分子变化与机械性窒息死亡死因鉴定研究进展
6
作者 吴天璞 马剑龙 +4 位作者 廖信彪 张东川 马开军 余彦耿 陈龙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7-65,共9页
肺是机体最大的呼吸器官,缺氧时肺组织细胞快速发生损伤性变化,同时激活自救通路,进而引发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机械性窒息死亡是由机械性暴力引起的急性呼吸障碍导致的死亡。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尸体内部征象,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精准死因... 肺是机体最大的呼吸器官,缺氧时肺组织细胞快速发生损伤性变化,同时激活自救通路,进而引发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机械性窒息死亡是由机械性暴力引起的急性呼吸障碍导致的死亡。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尸体内部征象,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精准死因鉴定一直是法医病理鉴定的难点。本文回顾了缺氧条件下肺组织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探讨了将这些变化用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精准死因鉴定的可能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机械性窒息 死亡原因 缺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