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热管的高倍聚光光伏模组新型散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汪婧 舒碧芬 +4 位作者 郭银 杨晴川 江景祥 范畴 黄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05-111,共7页
高倍聚光光伏(HCPV)模组凭着其特有的优势,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CPV模组采用的是III^V族多结太阳电池,尽管如今III^V族多结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高达46.0%,而采用三结电池的HCPV模组,其最高转化效率只有35%左右。造... 高倍聚光光伏(HCPV)模组凭着其特有的优势,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CPV模组采用的是III^V族多结太阳电池,尽管如今III^V族多结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高达46.0%,而采用三结电池的HCPV模组,其最高转化效率只有35%左右。造成HCPV模组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模组的散热和工作温度均匀性问题。因此,如何对HCPV模组进行有效地均匀散热对提高模组转化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热管作为一种高效相变传热技术,具有当量导热系数很高,且恒温传热的特点。本文针对典型HCPV模组的热流分布特点和结构特点,采用扁平微热管阵列作为新型散热器,实验研究了基于微热管阵列散热的HCPV系统的光电特性和散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工况下,采用微热管阵列作为散热装置的HCPV模组必常规HCPV模组其输出功率大约提高22%,表明该散热结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光光伏 多结电池 模组 散热 微热管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荣荣 孙韵琳 +2 位作者 陈思铭 林伟 沈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009-3013,共5页
以建设于广州大学城某楼顶的非晶硅和多晶硅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二者发电性能差异。结合二者的光谱响应和输出功率数据,与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太阳光谱特性曲线,得出二者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输出特性关系:在晴天条件下,多晶硅光伏... 以建设于广州大学城某楼顶的非晶硅和多晶硅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二者发电性能差异。结合二者的光谱响应和输出功率数据,与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太阳光谱特性曲线,得出二者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输出特性关系:在晴天条件下,多晶硅光伏组件的输出性能较好;在多云条件下,非晶硅光伏组件的性能优于多晶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照 多晶硅 非晶硅 天气条件 输出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形槽式低倍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小龙 舒碧芬 +5 位作者 连榕海 汪婧 杨晴川 郭银 刘志聪 徐朝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91-199,共9页
设计搭建了一种V形槽式低倍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将V形槽式聚光器与无空腔型PV/T组件结合起来。通过Trace Pro软件模拟发现,V形槽式低倍聚光PV/T系统单日制热量的增加百分比随安装角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安装角度... 设计搭建了一种V形槽式低倍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将V形槽式聚光器与无空腔型PV/T组件结合起来。通过Trace Pro软件模拟发现,V形槽式低倍聚光PV/T系统单日制热量的增加百分比随安装角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安装角度为23°时,增强作用最明显,聚光后光热转化功率能提高8.57%。实验结果表明,安装角度23°时总发电量比原来提高了19%。通过动态调整反光铝板安装角度,发现在太阳光照强度最强时V形槽安装角度在20°~30°之间移动时,整体的聚光效率最高。V形槽式低倍聚光PV/T组件的光伏光热效率均高于原有的无空腔PV/T组件和有空腔PV/T组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形槽式聚光器 性能模拟 低倍聚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不同二次聚光结构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郭银 舒碧芬 +4 位作者 汪婧 杨晴川 江景祥 黄研 周正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87-191,共5页
目前高倍聚光光伏(high concentrating photovoltaic,HCPV)模组效率与III-V多结高倍聚光太阳电池效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在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常用菲涅尔透镜及二次聚光器作为聚光器件。不同的聚光结构会对光照及温度分布产生影响,进... 目前高倍聚光光伏(high concentrating photovoltaic,HCPV)模组效率与III-V多结高倍聚光太阳电池效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在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常用菲涅尔透镜及二次聚光器作为聚光器件。不同的聚光结构会对光照及温度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模组整体的输出特性。通过对室外条件下不同二次聚光类型的高倍聚光光伏模组性能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表明二次聚光棱镜模组具有较好的温度均匀性和光线接收角,实际发电性能较优。对于二次聚光模组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涅尔透镜 Ⅲ-Ⅴ三结电池 二次聚光 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流漏电流检测的光伏汇流箱系统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鸣 肖慧明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7-149,共3页
以C8051F020型单片机为控制中心,采用一种通过检测光伏直流系统对地漏电流来探测光伏回路正负极接地电阻和判断光伏回路接地故障支路的新方法,研制出新的光伏直流接地探测系统。利用光伏汇流的电流检测功能,寻找出光伏阵列电流数值不同... 以C8051F020型单片机为控制中心,采用一种通过检测光伏直流系统对地漏电流来探测光伏回路正负极接地电阻和判断光伏回路接地故障支路的新方法,研制出新的光伏直流接地探测系统。利用光伏汇流的电流检测功能,寻找出光伏阵列电流数值不同的支路,结合探测光伏回路正负极接地电阻,从而发现光伏阵列回路的对地故障。该方法无须给光伏支路施加任何信号,对光伏系统无任何不良影响,检测结果不受分布电容的影响,检测电路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漏电流 光伏汇流箱 电流检测 故障支路选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光伏汇流箱在线监控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鸣 麦倩屏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2-175,共4页
光伏汇流箱是光伏发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对光伏汇流箱监测可以提高光伏电站运维水平。该文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来测量光伏阵列电流,减小了随机测量误差的干扰,使测量值更加接近真值,提高了测量精度,并利用LabVIEW对光伏汇流箱设计一... 光伏汇流箱是光伏发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对光伏汇流箱监测可以提高光伏电站运维水平。该文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来测量光伏阵列电流,减小了随机测量误差的干扰,使测量值更加接近真值,提高了测量精度,并利用LabVIEW对光伏汇流箱设计一个多通道在线光伏阵列电流数据采集系统。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监控界面能同时实现8个通道的电流数据实时显示、数据保存、故障警示等,可有效地观测出每一路组件的工作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汇流箱 多通道电流巡检 递推最小二乘法 汇流支路故障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光伏楔形聚光器的聚光性能
7
作者 吴小龙 舒碧芬 +3 位作者 汪婧 杨晴川 郭银 陈美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8-17,共10页
利用几何光学和菲涅耳公式(Fresnel formula),在楔形聚光器的横截面上推导出楔形聚光器的几何聚光比、光线接收范围、透明材料的折射率、楔形顶角四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设计聚光器的反射面,提出了一种新型楔形聚光器。这... 利用几何光学和菲涅耳公式(Fresnel formula),在楔形聚光器的横截面上推导出楔形聚光器的几何聚光比、光线接收范围、透明材料的折射率、楔形顶角四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设计聚光器的反射面,提出了一种新型楔形聚光器。这种聚光器的反射面是由一部分平面、一部分抛物面组成,使折射到抛物面上的光线直接被反射到出射面上,从而提高楔形聚光器的聚光比。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楔形顶角相同,透明介质相同且折射率为1.5时,在透射率大于90%的条件下,新型楔形聚光器的聚光比可比普通楔形聚光器提高约28%,但聚光均匀性有所下降。实验测试结果也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总体而言,对于低倍光伏聚光系统,聚光均匀性要求不高,新型楔形聚光光伏组件具有较好的聚光性能及能量输出性能,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聚光器 几何聚光比 反射抛物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光储微电网无功支撑策略 被引量:18
8
作者 麦倩屏 陈鸣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2-2138,共7页
针对光储微电网运行中负荷投切、分布式电源的波动性等引起的并网点电压上升/跌落超出上/下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技术的光储微电网无功支撑控制策略,充分利用储能单元的无功调... 针对光储微电网运行中负荷投切、分布式电源的波动性等引起的并网点电压上升/跌落超出上/下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技术的光储微电网无功支撑控制策略,充分利用储能单元的无功调节能力提供快速有效的无功电压支撑,使并网点电压保持在限值范围内。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所设计基于ADRC的双环无功支撑控制器具有超调小、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抗扰能力强等优点,其控制效果和鲁棒性均优于传统基于PI的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储微电网 无功支撑 自抗扰控制 双环控制 并网点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菲涅尔透镜沿光轴方向的光照非均匀性变化及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江景祥 舒碧芬 +4 位作者 黄妍 崔高峻 喻祖康 施琪 杨云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9期11949-11955,共7页
对于菲涅尔透镜作为主要聚光器件的高倍聚光光伏模组,应用中通常把多结电池放置于透镜焦平面处,然而光学系统非理想性造成焦平面处的光照非均匀性,会影响三结电池及模组整体的输出特性。通过光线追踪模拟和三维三结电池网络模型,分析沿... 对于菲涅尔透镜作为主要聚光器件的高倍聚光光伏模组,应用中通常把多结电池放置于透镜焦平面处,然而光学系统非理想性造成焦平面处的光照非均匀性,会影响三结电池及模组整体的输出特性。通过光线追踪模拟和三维三结电池网络模型,分析沿光轴方向不同位置菲涅尔透镜聚光光照非均匀性的变化,以及对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的影响机理和优化。结果表明沿光轴填充因子与光照非均匀性有密切关系,沿光轴不同程度的光照非均匀性导致不同程度的横向电流,填充因子随之发生变化,在远离焦平面的位置存在更优的填充因子,提升最大输出功率。实验结果也很好地验证了模拟的结果,结论对实际应用中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的结构优化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倍聚光光伏模组 菲涅尔透镜 多结电池 光照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涅尔透镜热变形对CPV聚光系统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明彪 舒碧芬 +3 位作者 梁齐兵 张奇淄 孙丽娟 范畴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6-261,共6页
由硅胶-玻璃材料组成的SOG(silicone on glass)型菲涅尔透镜在温度变化时会产生热变形,影响CPV(concentrating photovoltaic)聚光系统的性能。为研究透镜热变形对聚光系统光效率的影响,优化设计两类聚光系统,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 由硅胶-玻璃材料组成的SOG(silicone on glass)型菲涅尔透镜在温度变化时会产生热变形,影响CPV(concentrating photovoltaic)聚光系统的性能。为研究透镜热变形对聚光系统光效率的影响,优化设计两类聚光系统,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透镜的热变形,再将热变形导入光学模型中,使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变形前后的聚光效率。结果表明:对于单级聚光系统,采用单色光均匀性优化方法设计的透镜受翘曲变形和齿面自由变形影响较大,光效率在变形前后相差10%左右,改进型补偿色散方法设计的菲涅尔透镜受翘曲变形和齿面自由变形影响较小。另外,双级聚光系统可以有效抵抗热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涅尔透镜 热变形 计算机模拟 蒙特卡罗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硼p型晶体硅太阳电池B-O缺陷致光衰及其抑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艾斌 邓幼俊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掺硼p型晶体硅太阳电池一直牢牢占据着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但硼-氧(B-O)缺陷引起的光衰(LID:Light induced degradation)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发展。最新的对太阳电池加热同时注入少数载流子的B-O缺陷"复原"(regeneration)技术有... 掺硼p型晶体硅太阳电池一直牢牢占据着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但硼-氧(B-O)缺陷引起的光衰(LID:Light induced degradation)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发展。最新的对太阳电池加热同时注入少数载流子的B-O缺陷"复原"(regeneration)技术有望彻底解决掺硼p型晶体硅太阳电池的LID问题。鉴于掺硼p型晶体硅太阳电池LID及其抑制措施的研究对提高晶体硅太阳电池性能表现的长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回顾了近年在掺硼p型晶体硅太阳电池LID及其抑制措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最新发展出的B-O缺陷"复原"技术给予了重点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硅太阳电池 硼-氧缺陷 光衰 复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单晶硅太阳电池制绒工艺及光致衰减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祝鸿 陈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2,共6页
类单晶硅作为一种较新的太阳电池用硅材料,进一步了解类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工艺及性能显得非常必要,文中通过酸碱两步制绒法对类单晶硅的制绒工艺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常规工艺制备的类单晶硅太阳电池进行了光致衰减实验,经过与单晶硅及多晶... 类单晶硅作为一种较新的太阳电池用硅材料,进一步了解类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工艺及性能显得非常必要,文中通过酸碱两步制绒法对类单晶硅的制绒工艺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常规工艺制备的类单晶硅太阳电池进行了光致衰减实验,经过与单晶硅及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对比发现,类单晶硅太阳电池表现出了相对优越的稳定性。实验表明类单晶硅太阳电池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单晶硅 酸碱制绒 光致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E制备的硅纳米线拉曼光谱及陷光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梓颖 蒋忱 +4 位作者 曾滢瀛 金彦烁 黎子旋 许烁烁 沈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83-2088,共6页
采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MACE)制备硅纳米线,样品形貌表征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的HF溶液浓度越小,硅纳米线直径越小,硅纳米阵列越稀疏。此外,对比分析单晶硅和硅纳米线的拉曼光谱,经拟合得到硅纳米线的双声子峰相比单晶硅双声子峰发生明... 采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MACE)制备硅纳米线,样品形貌表征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的HF溶液浓度越小,硅纳米线直径越小,硅纳米阵列越稀疏。此外,对比分析单晶硅和硅纳米线的拉曼光谱,经拟合得到硅纳米线的双声子峰相比单晶硅双声子峰发生明显移动。测量不同HF浓度刻蚀的硅纳米线的反射率曲线,然后对硅纳米线的陷光性能进行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线 HF溶液浓度 拉曼光谱 陷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正交实验法探究掺硼p型单晶硅PERC电池的电致复原最优条件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润雄 艾斌 +5 位作者 金井升 叶家兴 张卫民 庞毅聪 何溢懿 沈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89,共9页
为了减小掺硼p型单晶硅PERC电池的光衰,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对其电注入复原处理条件进行了最优化研究。采用VS-6821M型太阳电池I-V特性测试仪测量PERC电池在复原处理前后及随后12 h光衰过程中效率的变化,以光衰12 h后的效率与复原处理前的... 为了减小掺硼p型单晶硅PERC电池的光衰,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对其电注入复原处理条件进行了最优化研究。采用VS-6821M型太阳电池I-V特性测试仪测量PERC电池在复原处理前后及随后12 h光衰过程中效率的变化,以光衰12 h后的效率与复原处理前的效率的比值作为衡量复原处理工艺优劣的指标。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否考虑交互作用,在所研究的参数范围(10~30 min,140~200℃,6~18 A),电注入复原处理最优条件均为30 min,170℃,18 A。在此基础上,利用五水平正交实验进一步将电注入复原处理的最优条件优化为30 min,175℃,18 A。经最优化条件复原处理的电池相对于复原处理前的初始效率有1%~2%的增益,且电池效率在1 Sun光强、45℃、12 h光衰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12 h光衰后的效率比初始效率也有约1%的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硼直拉单晶硅 PERC电池 光衰 复原 正交实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全掺杂制备太阳电池发射极的研究
15
作者 陈树拳 王学孟 梁宗存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730,共4页
采用波长532 nm的激光脉冲在n型单晶硅衬底上扫描预置的硼源,进行太阳电池发射极制备的研究。通过全激光掺杂获得方块电阻最低为30Ω/□的发射极,经过退火后少子寿命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备的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Uoc达到597 mV,... 采用波长532 nm的激光脉冲在n型单晶硅衬底上扫描预置的硼源,进行太阳电池发射极制备的研究。通过全激光掺杂获得方块电阻最低为30Ω/□的发射极,经过退火后少子寿命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备的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Uoc达到597 mV,转换效率为13.58%。研究表明,激光全掺杂是制备太阳电池发射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全掺杂 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位置掺硼直拉单晶硅片的PERC电池的原位光衰及电注入复原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思琪 覃诚 +1 位作者 杨宸 艾斌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将1根商业化太阳能级掺硼直拉单晶硅(Cz-Si,Czochralski silicon)棒,从头至尾间隔一定距离切割出5组硅片,采用标准工业化工艺流程将它们制成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然后对其进行了暗退火(200℃,3... 将1根商业化太阳能级掺硼直拉单晶硅(Cz-Si,Czochralski silicon)棒,从头至尾间隔一定距离切割出5组硅片,采用标准工业化工艺流程将它们制成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然后对其进行了暗退火(200℃,30 min)→第1次光衰(45℃,1 sun,12 h)→电注入复原(175℃,18 A,30 min)→第2次光衰(45℃,1 sun,12 h)处理,并对其在处理过程中的性能变化进行了跟踪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ERC电池的光衰(LID,light induced degradation)和复原(regeneration)由B-O缺陷的光衰和复原反应起主导作用,而Fe-B对的分解起次要作用。第1次光衰时7.03%~9.69%的效率相对降级率,由B-O缺陷引起的光衰和Fe-B对的分解共同造成;而第2次光衰时0.43%~0.81%的效率相对降级率,由Fe-B对的分解单独造成。电注入复原能够完全钝化PERC电池内部的B-O缺陷,且钝化后的B-O缺陷在第2次光衰条件下是稳定的。由硅棒中部硅片制成的PERC电池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开路电压以及更低的相对衰减率。此外,光衰和复原处理只影响PERC电池在中长波段的光谱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电池 光致衰减 电注入复原 B-O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硼直拉单晶硅棒不同位置硅片制备的PERC电池光衰及复原
17
作者 袁帅 艾斌 +8 位作者 张卫民 庞毅聪 何溢懿 杨锦 吴浩彬 叶雄新 杨江海 孙小菩 梁学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101,共9页
为了探究产业化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s,简称PERC电池)光衰以及复原随硅片在硅棒位置的变化规律,将一根产业化掺硼直拉单晶硅棒从头至尾每隔一定距离进行切割得到6组硅片。在测量了硼、氧、碳、过渡金... 为了探究产业化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s,简称PERC电池)光衰以及复原随硅片在硅棒位置的变化规律,将一根产业化掺硼直拉单晶硅棒从头至尾每隔一定距离进行切割得到6组硅片。在测量了硼、氧、碳、过渡金属杂质含量以及少子寿命之后,采用标准化工业过程将它们制成PERC电池。然后,使用太阳电池I-V特性测试仪测量在45℃、1 sun、12 h光衰→100℃、1 sun、24 h复原→45℃、1 sun、12 h再光衰实验中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尾部硅片制备的PERC电池的效率、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具有最高的复原上升幅度,在第二次光衰时其不仅效率最高而且最初光衰的幅度也较小,这说明100℃、1 sun光强、24 h的复原条件足以让PERC电池内部的硼氧缺陷近乎完全失活。第二次光衰时效率在初始阶段的小幅光衰可归因于未达到复原状态的硼氧缺陷所致,也证明了达到复原状态的硼氧缺陷具有很好的抗光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硼直拉单晶硅 PERC电池 光致衰减 复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组件中电池的失配现象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祝鸿 陈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74-2079,共6页
运用PSpice仿真软件对太阳电池在各种条件下的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引起光伏方阵失配现象的各种因素,并由此提出一些减小失配损失的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工作,可清楚地发现各种因素对失配现象的影响。同时,对光伏方阵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运用PSpice仿真软件对太阳电池在各种条件下的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引起光伏方阵失配现象的各种因素,并由此提出一些减小失配损失的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工作,可清楚地发现各种因素对失配现象的影响。同时,对光伏方阵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发现一种可靠性较大的光伏方阵结构。PSpice仿真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这种研究手段简单、有效,在实际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组件 失配现象 可靠性 PSP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ck变换器输入/输出滤波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鸣 李舒然 陈方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79,共5页
论述了中大功率Buck变换中,输入电容滤波的电流纹波计算问题和输出的LC滤波器存在的谐振电压问题。在输入电容方面,通过仿真、计算推导了纹波电流的较为确切的公式,指出其最大纹波电流发生之处;通过结合Buck实验电路的LC滤波器的各项参... 论述了中大功率Buck变换中,输入电容滤波的电流纹波计算问题和输出的LC滤波器存在的谐振电压问题。在输入电容方面,通过仿真、计算推导了纹波电流的较为确切的公式,指出其最大纹波电流发生之处;通过结合Buck实验电路的LC滤波器的各项参数,如电感的等效电阻,以及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等,对实验出现的谐振电压问题的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进行Matlab仿真,观察其输出响应,并通过加入阻尼的方法进行消除震荡,此法简单效果明显,通过软件仿真和实验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电路 输入电容 LC滤波器 MATLAB仿真 谐振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水浴法制备ZnS薄膜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仲 黄赛濠 洪瑞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8-84,共7页
采用化学水浴法制备了ZnS薄膜,并从沉积ZnS薄膜的化学反应原理出发,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ZnS薄膜厚度增加,其光学透过率降低,薄膜的禁带宽度也随之变小,最小值为3.74 e V;而薄膜的粗糙度变化不大... 采用化学水浴法制备了ZnS薄膜,并从沉积ZnS薄膜的化学反应原理出发,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ZnS薄膜厚度增加,其光学透过率降低,薄膜的禁带宽度也随之变小,最小值为3.74 e V;而薄膜的粗糙度变化不大,其值在6~9 nm之间。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薄膜的光学透过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当反应物浓度过低或过高时,沉积反应都会向同质反应偏移,在薄膜表面生成杂质,导致薄膜不均匀。当沉积时间为120 min,ZnSO_4、SC(NH_2)_2和NH_3·H_2O的浓度分别为0.03、0.4和4.0 mol/L时,沉积的ZnS薄膜呈均匀致密结构,成分为单一ZnS相,其光学透过率在450~900 nm波段高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锌 化学水浴法 铜铟镓硒 薄膜太阳电池 缓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