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探讨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明光 殷海东 +4 位作者 赵洪斌 曾秋涛 蒋煜文 杜庆钧 陈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25-1327,共3页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采用椎弓根钉技术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25例,手术方式均为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比...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采用椎弓根钉技术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25例,手术方式均为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比较全部病例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及伤椎自身成角。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术后早期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自身成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1、0.02、0.01),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自身成角与术后早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61、0.82、0.39)。末次随访时7例ASIA分级B~D级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了1~2个级别,无一例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结论: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有助于骨折椎体复位,增加固定节段稳定性,减少后凸畸形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伤椎置钉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 椎弓根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殷海东 黄明光 +5 位作者 黄东生 苏培强 彭焰 杜庆均 张文通 杜开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3-197,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57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马凡综合征1例。根据患者术前CT设计拟固定胸椎的椎... 目的:探讨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57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马凡综合征1例。根据患者术前CT设计拟固定胸椎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并用于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根据螺钉是否突破椎弓根的皮质壁来判断置钉准确性。结果:全部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91枚,胸椎417枚,腰椎174枚,术后530枚螺钉的轴线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准确率为89.7%,其中胸椎置钉准确率为86.8%(362/417)。61枚螺钉的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胸椎55枚,腰椎6枚。55枚偏置的胸椎椎弓根螺钉中52枚螺钉的实际进钉点与术前设计一致,其中19枚钉尖位于椎体内;3枚螺钉为术中实际进钉点选择失误,螺钉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的距离均不超过4mm。无脊髓、大血管及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个体化选择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可提高脊柱侧凸患者胸椎置钉的准确率,减少术中进钉点选择失误所致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椎弓根 内固定 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时炎性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明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25-426,429,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2例胫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6例。两组分别于再灌注前(手术结束)及再灌注后(手术结束后)30 min、2 h采集外周...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2例胫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6例。两组分别于再灌注前(手术结束)及再灌注后(手术结束后)30 min、2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4 mL检测血小板计数及IL-8、NO、TXB2、6-Keto-PGFlα含量。结果:与再灌注前比较,两组在再灌注后2 h血小板计数及NO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血浆IL-8、TXB2和T/K明显升高(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相同时相点血小板计数及NO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血浆IL-8、TXB2和T/K明显降低(P<0.05)。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的血小板活化和炎性介质浸润是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缺血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2型跟骨舌形骨折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明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的疗效,探讨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15例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要求后跟距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跟骨的长宽... 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的疗效,探讨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15例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要求后跟距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跟骨的长宽高度和Bhler角、Gissane角。术后2年内每月随访1次,根据AOFA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术后功能作出评价,并结合X片测量Bhler角及Gissane角,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两角度的变化。结果:15例全部完成随访。术前Bhler角平均(8.2±1.3)度,术后平均(34.5±2.6)度,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P<0.01);术前Gissane角(107.5±4.8)度,术后平均(116.3±5.1)度,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P<0.01)。术后2年的AOFAS评分平均82.6分。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具有关节面复位准确、疗效可靠及创伤小等优点,但必须正视该方法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
作者 殷海东 张新梅 +4 位作者 黄明光 陈伟 杜庆钧 宋洋 杨若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325-2327,共3页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接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可分为:传统髓核摘除组25例,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接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可分为:传统髓核摘除组25例,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疗效。结果:传统髓核摘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35 min,术中出血量90 m L,平均随访10.2个月,疗效优良率为72.0%,椎间盘突出复发率为12.0%。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10 min,术中出血量60 m L,平均随访10.7个月,疗效优良率为89.7%,椎间盘突出复发率为3.4%。统计学分析证实: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传统髓核摘除组(P=0.02)。末次随访时,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髓核摘除组(χ2=7.92,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结合游离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髓核摘除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等离子消融 髓核摘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