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内窥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薛厚军 雷宇 +3 位作者 黄杰彬 陈伟雄 王诗成 潘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观察组)和传统术式组(对照组),各34例,并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 目的探讨内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观察组)和传统术式组(对照组),各34例,并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效果,以评估观察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平均随访16个月,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1个月内VAS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使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年患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内观察组有2例1年内症状反复,为中央管狭窄患者,二期开放手术后症状消失,1例术中出现脊髓高压症,经积极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无复发,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出现一侧肌力下降,急诊清除血肿后3个月下肢肌力逐渐恢复,1例感染,经I期清创置管冲洗后完全恢复。两组术中均无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硬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技术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中央管狭窄需慎用,同时,其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住院费用及缩短住院时间上有一定的优势,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 椎间孔成形 二次成形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骨水泥推注套筒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薛厚军 潘磊 +2 位作者 黄必留 陈伟雄 刘青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752-3755,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骨水泥推注套筒(前端封闭,单侧开口)与传统直推骨水泥套筒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选取78例有PVP指征的单节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在... 目的比较改良骨水泥推注套筒(前端封闭,单侧开口)与传统直推骨水泥套筒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选取78例有PVP指征的单节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在DSA透视下实施PVP。对比两组术中X线暴露剂量、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情况、VAS评分(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术后半年内再骨折率及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随访6~12月,骨水泥渗漏情况:观察组椎旁5例,对照组椎旁9例,椎前1例。两组均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均未发生再骨折。两组放射剂量及手术时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前术后VAS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骨水泥分布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骨水泥推注套筒的使用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暴露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率,临床效果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开口 骨水泥推注器 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