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危脑瘫婴幼儿早期康复干预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梁秋雁 张盘德 +4 位作者 杨杰华 张缨 陈惠琼 冯顺燕 徐坤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37-1139,共3页
高危脑瘫婴幼儿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产伤等导致脑损伤。其主要后遗症是脑性瘫痪。国内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4‰,国际上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 高危脑瘫婴幼儿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产伤等导致脑损伤。其主要后遗症是脑性瘫痪。国内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4‰,国际上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5‰。加强对高危婴儿的医学监护,早期发现脑损伤,早期进行医学干预和脑康复治疗,对减轻脑损伤的危害,预防或减少脑瘫儿童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我科与儿科合作,开展了高危脑瘫婴幼儿的早期评估和早期康复治疗。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干预 脑瘫儿童 高危因素 婴幼儿 运动功能 早期康复治疗 缺氧缺血性脑病 高胆红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0
2
作者 周惠嫦 张盘德 张薇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对延髓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延髓梗死和放射性脑病所致的延髓性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1)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22)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饮水试验和临床评定来评价疗效。结...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对延髓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延髓梗死和放射性脑病所致的延髓性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1)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22)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饮水试验和临床评定来评价疗效。结果:吞咽训练前治疗组饮水试验评分5分12例、4分9例,即无正常及可疑,100%异常,治疗后4分1例、3分4例、2分10例、1分6例,即正常6例(28.6%),可疑10例(48.6%),异常5例(23.8%),吞咽功能好转非常显著(P<0.001)。对照组初次评分为5分12例、4分10例,即无正常及可疑,100%异常,常规治疗后5分7例,4分9例、3分5例、2分1例,即异常21例(95.5%),可疑1例,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比较P<0.001。临床评定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5%和40.9%(P<0.01),治疗组的吞咽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吞咽训练能显著提高延髓性麻痹患者的吞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性麻痹 易化技术 临床观察 吞咽障碍 常规药物治疗 吞咽训练 临床评定 饮水试验 吞咽能力 对照组 治疗组 治疗效果 延髓梗死 吞咽功能 差异显著 治疗后 异常 放射性 有效率 患者 接受 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7
3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5 位作者 容小川 周惠嫦 陈丽珊 林楚克 李桂恩 武士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min;第二次在同样NMFS的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min。每周5—6d,共2周。治疗前先使用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阴极至于敏感部位(腓总神经),阳极至于合适部位(胫前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行下肢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测定不戴和佩戴刺激仪的StepTest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生理耗能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有明显改善,佩戴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P<0.05—0.001)。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佩戴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3 位作者 容小川 林楚克 李桂恩 邓红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或足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在治疗...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或足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对患者进行肌张力评定(改良后Ashworth分级评定)、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站起—走"计时测试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4周后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肌张力未见明显增高(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改善脑卒中足下垂、足内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与传统训练方法比较更利于促进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的逐渐恢复,达到安全、省时、高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虚拟现实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97
5
作者 张盘德 姚红 +2 位作者 周惠嫦 蔡昭莲 黄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5例,随机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②针灸组31例,进行针灸治疗(风池、廉泉、夹廉...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5例,随机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②针灸组31例,进行针灸治疗(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和吞咽训练;③电刺激组31例,进行咽喉肌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①治疗后3组患者的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均显著好转。②3组治疗后饮水试验结果诊断正常例数分别为5,15,11例;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得分分别为7.27±2.45,9.29±0.90,8.68±1.70;临床疗效评价治愈分别为8例(24.2%)、18例(58.1%)和10例(32.3%)。针灸组和电刺激组的得分均好于吞咽组。而针灸组与电刺激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为5分)的饮水试验得分,针灸组好于电刺激组。结论:针灸加吞咽训练、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疗效更好。针灸加吞咽训练与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但对严重的吞咽障碍患者,针灸加吞咽训练的疗效好于电刺激加吞咽训练,并且疗程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针灸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6
作者 周惠嫦 张盘德 +1 位作者 陈丽珊 崔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1-553,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3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洛...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3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和LOTCA评分均有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LOTCA的定向力、空间知觉、思维能力,注意力改善更明显(P<0.05),而视知觉、动作运用得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训练能有效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训练 血管性认知障碍 疗效 简易智能量表 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 认知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4 位作者 崔伟 邓红艳 邱运奕 容小川 林楚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6-847,共2页
步态异常是脑卒中后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评估中,除常用的评估量表外,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其步态特征及下肢运动学改变,因其具有客观、准确、定量、操作便捷的特点,在康复评估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步态异常 功能性电刺激 虚拟现实 脑卒中偏瘫患者 训练 同步 步态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平衡功能检测系列研究(1):正常人静态姿势平衡的定量评定及性别、年龄的差异 被引量:35
8
作者 张盘德 彭小文 +2 位作者 皮周凯 刘翠华 杨杰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7期414-417,共4页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的静态姿势平衡功能 ,了解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的差异。方法采用国产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 44 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单脚站立的共 40个指标 ,将男女、睁闭眼、左右脚、7个年龄段分别作对比...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的静态姿势平衡功能 ,了解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的差异。方法采用国产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 44 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单脚站立的共 40个指标 ,将男女、睁闭眼、左右脚、7个年龄段分别作对比观察。结果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时分别有 96 4%和 98%的被试重心分布在A区 ,只有 1人在C区。男女、睁闭眼和左右脚比较多个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闭眼双脚站位的稳定性要较睁眼时好 ,右脚单脚站位的稳定性较左脚好 ,各年龄段比较 ,除睁眼双脚站立左侧内外偏移幅度外 ,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2 0— 3 9岁的平衡功能最佳 ,60岁以后出现衰退。结论静态姿势平衡检测仪能客观和定量地评价人体平衡功能 ,人体平衡功能与年龄、性别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 静态姿势描记 正常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2 位作者 容小川 李桂恩 林楚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因子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均连续治疗4...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因子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均连续治疗4周。通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应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热敏疗法 穴位 艾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和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视空间认知障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惠嫦 张盘德 +1 位作者 陈丽珊 崔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视空间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视空间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组(n=21)、计算机组(n=21)和综合组(n=21),人工组由专业的治疗师进行常规的认知训练,计算机组由专业治疗师利用计算机系统... 目的探讨人工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视空间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视空间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组(n=21)、计算机组(n=21)和综合组(n=21),人工组由专业的治疗师进行常规的认知训练,计算机组由专业治疗师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认知训练,综合组联合运用计算机和常规训练进行综合训练。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定疗效。结果训练后三组的LOTCA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01)。训练后,三组在视知觉、空间知觉和动作运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组和人工组在视运动组织方面均明显优于计算机组(P<0.01)。结论人工训练和计算机训练能有效提高视空间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训练 计算机训练 综合训练 视空间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