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山相控阵阵列雷达探测2020年9月4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肖靖宇 杨玲 +3 位作者 俞小鼎 马舒庆 李彩玲 乔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26-839,共14页
为了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相控阵阵列雷达可否精细探测强降水的演变,利用质量控制后的佛山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9月4日广州省佛山市南海区发生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了16:00—17:30南海区出现的多单体... 为了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相控阵阵列雷达可否精细探测强降水的演变,利用质量控制后的佛山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9月4日广州省佛山市南海区发生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了16:00—17:30南海区出现的多单体风暴的强度场和三维风场结构,并探究强度场、三维风场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阵列天气雷达能够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更精细的探测。合并阶段,观测到小尺度、短时间内多个对流单体的初生、分裂和合并过程。成熟阶段,分析γ中尺度气旋的形成过程以及气旋式辐合维持时强度场、三维风场、散度场和涡度场的结构。消亡阶段,分析γ中尺度反气旋的形成与增强过程。气旋与反气旋消失后,单体迅速消亡。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强度场和三维风场获得的各统计量,发现在自动气象站降水出现前10~15 min以及最大5分钟降水出现前5~10 min,反射率因子与水平风速有明显变化。本研究结果对监测预警短时强降水有预示作用,为高时空分辨率的相控阵阵列雷达精细探测强降水的演变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 强度场 三维风场 统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4月13日广东徐闻强龙卷天气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先香 俞小鼎 +3 位作者 炎利军 蔡康龙 植江玲 王硕甫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6-229,共14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广东省区域加密自动站、湛江多普勒雷达以及FY-4A高分辨可见光云图等资料对2019年4月13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EF3级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龙卷发生在低纬地区海岸带附近,路径长约16 km,历经"三次...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广东省区域加密自动站、湛江多普勒雷达以及FY-4A高分辨可见光云图等资料对2019年4月13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EF3级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龙卷发生在低纬地区海岸带附近,路径长约16 km,历经"三次陆上、两次海上"的复杂过程,持续约36 min。产生龙卷超级单体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出现在地面暖低压槽前、中低层显著西南气流和偏南急流汇合处;环境条件表现为强的垂直风切变、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能量螺旋度,地面存在触发对流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小尺度涡旋。龙卷罕见地经过徐闻县和安镇政府自动站,该站受到龙卷涡旋不同部位影响,风向随时间呈顺转—逆转—顺转的变化特征,并测到15级强风;气压和气温陡降,平均气压、平均气温最大降幅分别为2.6 hPa·(5 min)^(-1)、1.7℃·(5 min)^(-1)。龙卷发生在一个主要伴随正地闪、高质心的超级单体风暴中,钩状回波和回波悬垂特征明显,并伴有低层强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中气旋强度和顶高呈反位相变化,3次(2次)强度峰值(谷值)和3次(2次)顶高谷值(峰值)正好与龙卷3次(2次)陆上(入海)活动时间对应,龙卷在陆地上(海面上)时,中气旋较强(较弱)、顶高较低(较高)。龙卷出现在钩状回波顶端、β中尺度对流系统上风侧TBB梯度最大处、水汽羽之下和中气旋底高低于500 m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龙卷 环境条件 超级单体 中气旋 徐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广西临桂微下击暴流和广东湛江龙卷现场灾情调查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蔡康龙 俞小鼎 +5 位作者 李彩玲 黄先香 炎利军 何秋蕊 麦文强 陈志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2019年3月21日21:13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60.3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2019年4月13日14:11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下属和安镇镇政府自动气象站测得50.7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两地均出现比较明显的风灾。通过分析... 2019年3月21日21:13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60.3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2019年4月13日14:11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下属和安镇镇政府自动气象站测得50.7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两地均出现比较明显的风灾。通过分析监控视频、无人机航拍资料、现场勘察和走访目击者,获得如下结论:21:09—21:14临桂国家气象观测站及周边区域的风灾过程是一次EF2级微下击暴流,时间尺度大于6 min,空间尺度约为1.6 km×2.0 km,属于α小尺度(400~4000 m)微下击暴流,其中包含7个β小尺度(40~400 m)微下击暴流;灾害现场呈现出受灾区域的纵横比小、灾情不连续和树木倒向有明显辐散的特征。14:09—14:15广东湛江徐闻的风灾过程是一次EF3级的强龙卷,持续时间约为7 min,龙卷路径长约为3.2km,宽约为30~280 m,监控视频显示在龙卷发生地附近出现了持续时间极短的旋转性大风。相对于临桂微下击暴流,龙卷灾害现场具有风灾破坏带纵横比大、灾情连续和多处树木倒向呈现辐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下击暴流 龙卷 现场调查 灾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两次超级单体导致不同类型强风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植江玲 黄先香 +4 位作者 顾伯辉 蔡康龙 李彩玲 张晶晶 李兆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3-825,共13页
2019年4月11日珠江三角洲、4月13日湛江徐闻分别发生了由超级单体引起的强雷暴大风、强龙卷灾害天气过程。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条件、风暴结构、对流触发以及强风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强雷暴大风发生在低... 2019年4月11日珠江三角洲、4月13日湛江徐闻分别发生了由超级单体引起的强雷暴大风、强龙卷灾害天气过程。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条件、风暴结构、对流触发以及强风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强雷暴大风发生在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南压的斜压锋生类天气形势下,而强龙卷发生在偏南暖湿气流强迫天气背景下。两者均发生在高能、强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低抬升凝结高度及上干下湿的大气环境中,但11日0~1 km低空垂直风切变较小,中层干层更为显著(700~400 hPa平均温度露点差为29.2℃),更有利于产生强下沉气流从而导致强雷暴大风,而13日强的0~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龙卷发生。11日强雷暴大风出现在超级单体强回波核心,低层中气旋强度较弱且水平尺度较大(6~7 km),中气旋较浅薄(伸展≤2 km),而13日强龙卷出现在钩状回波顶端,低层中气旋强度更强且尺度小(约2 km),中气旋更深厚(伸展至6 km),并伴有龙卷涡旋特征;11日强雷暴大风发生期间,中气旋垂直涡度维持在10^(-2) s^(-1)量级,而13日强龙卷触地前后,低层中气旋垂直涡度突增至10^(-1) s^(-1)量级,比强雷暴大风大一个量级;11日风暴内强下沉气流在地面形成大面积强冷池,是强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原因,而13日地面几乎饱和的大气湿度及不太强的下沉气流,有利于强龙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雷暴大风 龙卷 风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一次强下击暴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彩玲 蔡康龙 +3 位作者 黄先香 植江玲 陈志芳 麦文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2019年3月21日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发生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以下简称"3·21"临桂大风),当日21:13临桂观测站记录最大阵风风速为60.3 m·s^(-1)(17级)。通过风灾现场调查判断这是强度为EF2级的微下击暴流过程。应用常... 2019年3月21日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发生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以下简称"3·21"临桂大风),当日21:13临桂观测站记录最大阵风风速为60.3 m·s^(-1)(17级)。通过风灾现场调查判断这是强度为EF2级的微下击暴流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加密自动气象站、探空、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了"3·21"临桂大风的环流背景与影响系统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低层暖湿气流活跃,中层显著干层,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是大风发生的有利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冷锋南压为其提供了触发机制。"3·21"临桂大风由2个超级单体风暴合并加强造成,在下击暴流发生前,风暴单体最强反射率因子核心高度(HGT)超过6 km,有中等强度中气旋伴随,中层径向辐合明显,辐合值达36 m·s^(-1);当反射率因子减弱、风暴顶高下降、HGT下降时,下击暴流发生;当HGT剧降,一个体扫间隔下降3.5 km,17级极端大风发生,低层0.5°仰角在强中气旋的出流区观测到强的径向辐散,其值达27 m·s^(-1);中气旋表现出最强切变加强,底高迅速下降到1 km以下等特征。本次下击暴流发生与极端强降水和冰雹的拖曳作用有密切关系,冰雹与雨水粒子的拖曳和融化蒸发作用使下击暴流加强。当分钟降水量大于3 mm时,风速超过12级;当分钟降水量大于6 mm时,则出现17级极大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低层径向速度辐散 中层径向辐合 中气旋 下降的反射率因子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