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酸诱导建立大鼠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楼彩霞 胡立春 +4 位作者 黎小平 孙侠 钟志勇 邝少松 唐小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3-146,152,共5页
目的通过形态学观察评价乙酸诱导建立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将含有4%乙酸溶液的棉签经SD大鼠肛门置入直肠1 min,置入深度为3 cm,诱导大鼠形成急性直肠黏膜损伤,并于损伤后0.5 h和1、4、6 d分别解剖大鼠,对直肠进行大体形态... 目的通过形态学观察评价乙酸诱导建立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将含有4%乙酸溶液的棉签经SD大鼠肛门置入直肠1 min,置入深度为3 cm,诱导大鼠形成急性直肠黏膜损伤,并于损伤后0.5 h和1、4、6 d分别解剖大鼠,对直肠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损伤后大鼠6 d内全部存活,模型成功率为100%。损伤后0.5 h^1 d,大鼠直肠黏膜大体形态由充血、水肿和溃疡到合并出血,镜下形态见黏膜层由上皮组织坏死伴出血到黏膜组织全层坏死,腺体由部分留存到全无,黏膜下层由水肿到合并充血、出血,间质内由血管扩张充血到炎细胞浸润;损伤后4~6 d,直肠黏膜大体形态仍可见部分水肿和血丝,镜下形态见黏膜上皮有部分留存,损伤部位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黏膜充血、出血减轻。结论 4%乙酸作用于直肠1 min能成功诱导建立大鼠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该模型操作方便、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损伤维持时间6 d以上,适合作为快速筛选直肠外用药物疗效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直肠黏膜损伤 大鼠模型 乙酸 形态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和FOUR量表对意识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比较 被引量:28
2
作者 陈璇 区嘉欢 蔡贤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152-2154,共3页
目的: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预测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17例意识障碍患者进行GCS及FOUR评分。把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个意识水平。随访30d,分析比较两个量... 目的: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预测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17例意识障碍患者进行GCS及FOUR评分。把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个意识水平。随访30d,分析比较两个量表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差别,计算FOUR和GCS量表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d内预后好/差的最佳分界点。结果:GCS及FOUR与意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GCS较FOUR更能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GCS、FOUR量表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d内预后好/差的最佳分界值分别为5分和7分,其准确率分别为87.8%、90.5%。结论:GCS量表与FOUR量表均可用于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及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d内的预后,前者更能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障碍 预后 昏迷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U多瘤病毒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叶依娜 陆学东 +9 位作者 林广裕 林创兴 梁丹丹 张娜 封金花 谢淑霞 蔡晓莹 陈派镇 吴扬 马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和比较WU多瘤病毒(WUPyV)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所致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WUPyV、RSV等病毒感染情况,并收集WUPyV和RS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在1 ... 目的探讨和比较WU多瘤病毒(WUPyV)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所致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WUPyV、RSV等病毒感染情况,并收集WUPyV和RS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在1 701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检测出WUPyV阳性46例(2.7%),RSV阳性365例(21.5%);单纯WUPyV感染为22例(47.8%),单纯RSV感染为88例(24.1%)。RSV感染患儿的合并感染率高于WUPyV感染患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3,P=0.001)。WUPyV阳性检测率在春季呈现高峰,RSV则在冬季。WUPyV感染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6.2个月,RSV感染患儿为14.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69.5,P<0.05)。WUPyV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与RSV感染相似,咳嗽(χ2=13.34,P<0.001)和喘息(χ2=10.53,P<0.001)在RSV感染的患儿中更为多见。WUPyV感染后主要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而RSV感染后主要为毛细支气管炎。单纯RSV感染患儿更多需要激素治疗(χ2=9.321 P=0.002)。结论部分患儿呼吸道感染与WUPyV感染有关,WUPyV感染的临床特征与RSV感染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多瘤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凝胶对醋酸诱导大鼠直肠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黎小平 黄宗海 +1 位作者 胡立春 楼彩霞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6期733-736,共4页
目的检测壳聚糖凝胶对醋酸诱导的大鼠直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麻醉,以4%醋酸棉签经大鼠肛门置入直肠1 min,深度3 cm,制备大鼠直肠损伤模型3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药物组,每组12只。药物组经肛门给予壳聚糖凝胶1 575 m... 目的检测壳聚糖凝胶对醋酸诱导的大鼠直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麻醉,以4%醋酸棉签经大鼠肛门置入直肠1 min,深度3 cm,制备大鼠直肠损伤模型3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药物组,每组12只。药物组经肛门给予壳聚糖凝胶1 575 mg·kg-1,阳性对照组给予痔疮膏1 575 mg·kg-1,连续6 d,给药后30 min,1,4,6 d,各组分别处死大鼠3只,解剖大鼠,肉眼观察大鼠直肠损伤情况,观察各组之间在给药各时间段的直肠病理学形态差异。结果给药组用药30 min,1,4,6 d后,大鼠直肠黏膜损伤计分较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低,上皮组织坏死、间质充血、出血、水肿、腺体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现象明显较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轻,修复速度较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快,并且没有较明显的瘢痕出现。结论壳聚糖凝胶可明显减轻4%醋酸造成的直肠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凝胶 损伤 直肠 醋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削弱淀粉样β蛋白介导的炎症对神经干细胞的凋亡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庆状 朱宁 +3 位作者 林继宗 王艳 王克万 王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0-1384,共5页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有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对照组、Aβ1-42作用组和CsA预处理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干细...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有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对照组、Aβ1-42作用组和CsA预处理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干细胞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β1-42作用小胶质细胞96 h后,IL-6和TNF-α分别为对照组的7.92和1.22倍。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凋亡率达到41.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后,凋亡率明显降低,同时caspase-3的激活也显著性被抑制。结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可显著性降低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极大地削弱了炎症对神经干细胞造成的凋亡效应,提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Β蛋白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小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膜早破新生儿血清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龚享锋 周慧梅 曾今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504-2506,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胎膜早破新生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前白蛋白(PA)含量水平在胎膜早破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分娩单胎足月的新生儿293例,胎膜早破组143例,非胎膜早破组150例,出生... 目的:探讨检测胎膜早破新生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前白蛋白(PA)含量水平在胎膜早破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分娩单胎足月的新生儿293例,胎膜早破组143例,非胎膜早破组150例,出生后24h内采静脉血2mL,检测血清CRP和PA含量水平,以CRP〉5mg/L者为阳性。以PA〈80mg/L为阳性,分别计算两组cRP阳性率、PA阳性率;分别计算胎膜早破时间:〈12h小组、12—24h小组、〉24h小组的CRP和PA阳性率。结果:胎膜早破组与非胎膜早破组新生儿血清CRP含量水平、血清CRP阳性率、PA阳性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膜早破时间〈12h组、12—24h组、〉24h组新生儿血清CRP的阳性率及PA阳性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膜早破组新生儿血清CRP含量水平升高,血清PA含量水平下降,且与胎膜早破时间有关。检测CRP和PA有利于胎膜早破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前白蛋白 新生儿 胎膜早破 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EB病毒感染性咽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相关性 被引量:3
7
作者 龚享锋 闭安业 +3 位作者 周慧梅 欧阳秋星 魏然 范春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3-905,共3页
目的:分析小儿EB病毒感染性咽炎伴有消化道症状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关系,探讨EBVVCA-IgM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EBV感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6例咽炎伴有消化道症状患儿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经实验室用血清... 目的:分析小儿EB病毒感染性咽炎伴有消化道症状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关系,探讨EBVVCA-IgM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EBV感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6例咽炎伴有消化道症状患儿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经实验室用血清ELISA法检测EBV-VCA-IgM阳性患儿162例为观察组,阴性患儿194例为对照组。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数目及血流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肠系膜淋巴结炎43例,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炎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EB病毒感染咽炎伴有消化道症状患儿可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炎,血清ELISA法检测EBV-VCA-IgM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EBV感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小儿 咽炎 肠系膜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