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扶正祛邪法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云海 邓梦华 马明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828-830,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扶正祛邪法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7例)和中医干预组(41例)。对照组患者按照脓毒症指南集束化治疗,中医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 目的:观察中医扶正祛邪法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7例)和中医干预组(41例)。对照组患者按照脓毒症指南集束化治疗,中医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血必净注射液静滴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清乳酸值(Lac)、心指数(CI)和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VLWI),统计2组患者缩血管药物使用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ICU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Lac水平均较前下降,而中医干预组下降更显著(P<0.05)。2组CI较治疗后均有升高,中医干预组提升较对照组明显(P<0.05)。中医干预组EVLWI和ITBVI较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中医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干预组在缩血管药物使用时间、住ICU时间均较对照组要短(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患者的治疗后APACHEII评分均治疗前下降,但中医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2组患者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扶正祛邪法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的病情,并缩短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祛邪 参芪扶正注射液 血必净注射液 脓毒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微循环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明远 江皓波 +3 位作者 徐杰 张云海 于娜 黄国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93-199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共98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活化部分凝...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共98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动脉血乳酸值(Lac),统计血制品使用量、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及血栓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Lac治疗后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12、18 h的Lac值及治疗48 h的APTT和DD、治疗72 h的PT、APTT和DD值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红细胞输注量、MODS及血栓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改善患者PT和APTT、Lac水平,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凝血病 血必净注射液 凝血功能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血制品输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马明远 江皓波 +3 位作者 张云海 邓梦华 于娜 戚振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415-341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血制品输注及全身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共79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肿瘤坏...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血制品输注及全身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共79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统计其血制品使用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基本纠正;组间比较:治疗组输注的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治后72 h,治疗组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减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血制品的使用量,考虑与其拮抗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创伤性凝血病 血制品输注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云海 吴丹 +1 位作者 邓梦华 马明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4656-4660,共5页
背景物理降温方法是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主要降温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报道不一,且存在较明显的并发症。目的探讨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420070586.4)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 背景物理降温方法是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主要降温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报道不一,且存在较明显的并发症。目的探讨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420070586.4)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2019年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9)、普通静脉降温组(n=32)和应用降温装置组(n=32)。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体表物理降温,普通静脉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脉输注低温液体(由冰箱冷藏4℃),应用降温装置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输注室温液体。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及治疗48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bg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观察寒战、心律失常、皮肤受损等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治疗前及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评估治疗1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电话随访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应用降温装置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皮肤受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7)。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主效应均显著(P<0.05);其中应用降温装置组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治疗1周后应用降温装置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具有快速且稳定的降温效果,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降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静脉输液装置 中枢性高热 降温效果 专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肺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江皓波 劳美铃 马明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脓毒症所致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共98例脓毒症患者纳入研究,收治后6 h内检测并计算UACR、氧合指数(OI);通过Pi CCO系统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比较EVLWI正常组与增高组P... 目的:探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脓毒症所致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共98例脓毒症患者纳入研究,收治后6 h内检测并计算UACR、氧合指数(OI);通过Pi CCO系统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比较EVLWI正常组与增高组PVPI、OI、UACR的差异,是否需机械通气患者EVLWI、PVPI、UACR的差异。分析UACR与EVLWI、PVPI、OI的相关性。结果:EVLWI增高组PVPI、UACR高于正常组,OI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CR与EVLWI、PVPI正相关,与OI负相关(P<0.05)。需机械通气患者的EVLWI、PVPI、UACR高于非机械通气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部分脓毒症患者,UACR可预测脓毒症所致肺水肿的形成,可尝试用于评估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脓毒症 血管外肺水指数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氧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