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上鼓室内陷袋中耳通气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
7
1
作者
蔡小剑
郑亿庆
+3 位作者
张志刚
刘翔
区永康
陈穗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和中耳通气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1人128耳内陷袋患者在耳内镜下检查并行TOS分级,行声导抗检查,记录鼓室图情况。其中25耳内陷袋患者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结果 (1)声阻抗结果:128耳内陷袋中,B型鼓...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和中耳通气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1人128耳内陷袋患者在耳内镜下检查并行TOS分级,行声导抗检查,记录鼓室图情况。其中25耳内陷袋患者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结果 (1)声阻抗结果:128耳内陷袋中,B型鼓室图86耳(67.2%),C型:38耳(29.6%),As型2耳(1.6%),A型2耳(1.6%),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共111耳,占86.7%,I级、II级、III级、IV级间的B型和C型鼓室导抗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T检查结果:内陷袋组气化良好率和气化不良率为4%、96%,其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0.706cm3±1.708cm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中证实25例患者上鼓室均有软组织堵塞引流不畅,和CT表现相符率达92%。结论中耳通气不畅和持续负压状态是内陷袋形成的主要原因,内陷袋的形成和咽鼓管功能不良、乳突气化差、分泌性中耳炎多个因素有关,需早期积极恢复咽鼓管功能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改善中耳通气功能防止内陷袋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陷袋
上鼓室
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鼓室内陷袋的高分辨CT表现
被引量:
2
2
作者
蔡小剑
郑亿庆
+4 位作者
陈建宇
刘翔
许耀东
丁建慧
陈穗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颞骨高分辨CT的表现及其中耳、乳突通气情况。方法对43例(5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内陷袋组)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重建其乳突气房,对蒲氏间隙、鼓峡、盾板到锤骨柄的距离、上鼓室等进行观察。正常44耳作为对照组。结...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颞骨高分辨CT的表现及其中耳、乳突通气情况。方法对43例(5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内陷袋组)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重建其乳突气房,对蒲氏间隙、鼓峡、盾板到锤骨柄的距离、上鼓室等进行观察。正常44耳作为对照组。结果①内陷袋组乳突气化良好率和气化不良率分别为9.3%、90.7%,其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0.350cm3;正常组乳突气化良好率和不良率分别为75%、25%,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4.854cm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内陷袋组盾板最低点到锤骨间距离平均值为0.20±0.05cm,对照组平均值为0.23±0.06c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Ⅲ、Ⅳ级内陷袋盾板破坏,外上鼓室增宽,Ⅳ级内陷袋多伴听骨链破坏;④内陷袋组蒲氏间隙堵塞占66.7%,鼓峡堵塞占63%,上鼓室、鼓窦、乳突、中鼓室及咽鼓管口软组织影出现率分别为59.2%、66.7%、30%、16.8%、13%。结论①乳突气房发育是内陷袋形成的原因之一,其气化程度和内陷袋的程度无关;②内陷袋的形成和蒲氏间隙的狭窄、堵塞及鼓峡堵塞导致通气不良有关,炎性病变多以听骨链区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陷袋
颞骨高分辨CT
蒲氏间隙
上鼓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鼓室内陷袋中耳通气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
7
1
作者
蔡小剑
郑亿庆
张志刚
刘翔
区永康
陈穗俊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
医院
耳
鼻
咽喉
头颈
外科
出处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4,共5页
文摘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和中耳通气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1人128耳内陷袋患者在耳内镜下检查并行TOS分级,行声导抗检查,记录鼓室图情况。其中25耳内陷袋患者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结果 (1)声阻抗结果:128耳内陷袋中,B型鼓室图86耳(67.2%),C型:38耳(29.6%),As型2耳(1.6%),A型2耳(1.6%),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共111耳,占86.7%,I级、II级、III级、IV级间的B型和C型鼓室导抗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T检查结果:内陷袋组气化良好率和气化不良率为4%、96%,其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0.706cm3±1.708cm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中证实25例患者上鼓室均有软组织堵塞引流不畅,和CT表现相符率达92%。结论中耳通气不畅和持续负压状态是内陷袋形成的主要原因,内陷袋的形成和咽鼓管功能不良、乳突气化差、分泌性中耳炎多个因素有关,需早期积极恢复咽鼓管功能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改善中耳通气功能防止内陷袋的进展。
关键词
内陷袋
上鼓室
通气
Keywords
retraction pocket
attic
aeration
分类号
R764.2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鼓室内陷袋的高分辨CT表现
被引量:
2
2
作者
蔡小剑
郑亿庆
陈建宇
刘翔
许耀东
丁建慧
陈穗俊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
医院
耳
鼻
咽喉
头颈
外科
出处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8-450,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颞骨高分辨CT的表现及其中耳、乳突通气情况。方法对43例(5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内陷袋组)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重建其乳突气房,对蒲氏间隙、鼓峡、盾板到锤骨柄的距离、上鼓室等进行观察。正常44耳作为对照组。结果①内陷袋组乳突气化良好率和气化不良率分别为9.3%、90.7%,其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0.350cm3;正常组乳突气化良好率和不良率分别为75%、25%,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4.854cm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内陷袋组盾板最低点到锤骨间距离平均值为0.20±0.05cm,对照组平均值为0.23±0.06c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Ⅲ、Ⅳ级内陷袋盾板破坏,外上鼓室增宽,Ⅳ级内陷袋多伴听骨链破坏;④内陷袋组蒲氏间隙堵塞占66.7%,鼓峡堵塞占63%,上鼓室、鼓窦、乳突、中鼓室及咽鼓管口软组织影出现率分别为59.2%、66.7%、30%、16.8%、13%。结论①乳突气房发育是内陷袋形成的原因之一,其气化程度和内陷袋的程度无关;②内陷袋的形成和蒲氏间隙的狭窄、堵塞及鼓峡堵塞导致通气不良有关,炎性病变多以听骨链区域为主。
关键词
内陷袋
颞骨高分辨CT
蒲氏间隙
上鼓室
Keywords
Retraction pocket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hhy scans
Prussak's space
Attic
分类号
R816.96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上鼓室内陷袋中耳通气功能的分析
蔡小剑
郑亿庆
张志刚
刘翔
区永康
陈穗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上鼓室内陷袋的高分辨CT表现
蔡小剑
郑亿庆
陈建宇
刘翔
许耀东
丁建慧
陈穗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