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地区青壮年人群胫骨平台后倾角与ACL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齐勇 樊粤光 +3 位作者 孙鸿涛 黎飞猛 江辉耀 麦卓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6-1111,共6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青壮年人群中胫骨平台后倾角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膝关节疾病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膝关节镜治疗的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青壮年人群中胫骨平台后倾角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膝关节疾病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膝关节镜治疗的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CL损伤组和非ACL损伤组。各组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其中ACL损伤组50例,ACL非损伤组按照就诊顺序依次选择连续100例,通过MRI图像测量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外侧后倾角,并进行相关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BMI等方面无差异,ACL损伤组胫骨内侧后倾角为10.03±3.18°、外侧后倾角为11.01±4.14°,非损伤组内侧后倾角为8.53±3.06°、外侧后倾角为8.66±3.65°,ACL损伤组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均高于非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L损伤组男性内侧后倾角为9.88±2.85°、外侧平台后倾角为11.12±4.12°,非损伤组男性内侧后倾角为8.00±3.11°、外侧平台后倾角为8.39±3.26°,损伤组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均高于非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CL非损伤组中,男性外侧后倾角为8.39±3.26°,女性外侧后倾角为9.04±4.16°,男性外侧后倾角略低于女性,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内侧后倾角为8.00±3.11°,女性内侧后倾角为9.29±2.85°,女性高于男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广东地区青壮年中,女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大于男性;ACL损伤与胫骨平台内侧及外侧后倾角均有关,内外侧后倾角增大是ACL损伤的危险因素,这在广东地区男性患者是明确的,对于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胫骨平台后倾角 青壮年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促进血管再生与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信芳 李楷凡(综述) 王业杨(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2-666,共5页
Ilizarov技术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的骨再生技术,通过缓慢牵拉活体组织来促进骨和软组织的再生。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骨折、缺损、骨不连、感染、畸形和四肢慢性缺血性溃疡的治疗,并显著改变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随着Ilizarov技术的... Ilizarov技术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的骨再生技术,通过缓慢牵拉活体组织来促进骨和软组织的再生。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骨折、缺损、骨不连、感染、畸形和四肢慢性缺血性溃疡的治疗,并显著改变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随着Ilizarov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发现骨牵引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而且可显著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损伤修复,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明确。目前,临床上对于血管与神经损伤的治疗仍以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是由于神经通常无法再生或血管修复困难,使得该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就Ilizarov技术在促进血管新生与神经组织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血管再生和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胫骨横向骨搬移 张力-应力法则 血管再生 神经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青少年骨肉瘤患者新辅助化疗的护理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洪华 罗玉红 +1 位作者 刘佩珍 黄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456-2458,共3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青少年骨肉瘤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有组织病理学诊断的28例骨肉瘤患者行新辅助化疗,采用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用药为表柔比星+顺铂(DDP),大剂量甲氨喋呤(MTX)交替化疗,大剂量异环...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青少年骨肉瘤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有组织病理学诊断的28例骨肉瘤患者行新辅助化疗,采用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用药为表柔比星+顺铂(DDP),大剂量甲氨喋呤(MTX)交替化疗,大剂量异环磷酰胺(IFO)。化疗期间给予水化、碱化及利尿处理并配合尿pH值监测,同时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结果:28例患者顺利完成新辅助化疗,但所有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坏、胃肠道反应,无心脏毒性及皮肤坏死不良反应。经对症护理,2周内均能恢复。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其中化疗是根本,护理是重点,解毒是关键。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选择并保护好血管,做好用药后毒副反应的护理是顺利完成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DX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陈旭狮 姚仕奋 +2 位作者 蔡宏华 罗思东 王业杨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6-461,共6页
目的旨在探讨PRDX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神经炎症损伤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对于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实验,BV2细胞分为:对照组(BV2细胞进行正常培养),脂多糖处理组,NC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经NCshRNA慢病毒感染48 h后,用脂... 目的旨在探讨PRDX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神经炎症损伤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对于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实验,BV2细胞分为:对照组(BV2细胞进行正常培养),脂多糖处理组,NC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经NCshRNA慢病毒感染48 h后,用脂多糖处理24 h组),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经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48 h后,用脂多糖处理24 h组)。对于TLR4过表达实验,在慢病毒感染实验的基础上增加TLR4过表达组(细胞经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及TLR4过表达慢病毒感染48 h后,用脂多糖处理24 h)。RT-qPCR和Westernblot分别用于检测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脂多糖处理的BV2细胞相比,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减少(P<0.01)。RT-qPCR结果表明,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和ELISA检测结果趋势一致。MTT法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而与脂多糖处理组相比,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与脂多糖处理组相比,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中TLR4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与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相比,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TLR4表达(P<0.05)。与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相比,TLR4过表达组BV2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及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活力水平降低(P<0.05),且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沉默PRDX1明显促进脂多糖刺激BV2细胞活力,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凋亡及炎症应答反应,其可能是通过正向调控TLR4来实现的。阐明PRDX1/TLR4信号轴在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损伤的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一个有前景的SCI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DX1/TLR4轴 炎症应答 凋亡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1
5
作者 梁昌详 昌耘冰 +4 位作者 沈梓维 詹世强 曾时兴 尹东 郑晓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72-1078,共7页
目的:分析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4月~2009年5月行手术治疗且随访不少于5年的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其中50例采用黄韧带切除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 目的:分析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4月~2009年5月行手术治疗且随访不少于5年的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其中50例采用黄韧带切除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Coflex组),53例采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融合组),手术节段均为L4/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年及术后5年时的JOA评分、ODI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2年及术后5年时的手术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采用UCLA评分评价相邻节段退变情况;记录并发症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Coflex组随访时间为5.43±0.21年,融合组随访时间为5.52±0.28年。术后2年及5年随访时JOA评分、ODI及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术后2年及5年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术后2年、5年的上位椎间活动度及术后5年下位椎间活动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2年及5年上下位椎间活动度均大于Cofl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5年上位节段椎间高度小于术前,与Coflex组术后5年椎间高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融合组为9.4%;Coflex组再手术率为8%、融合组为5.6%,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手术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13.2%,Coflex组为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5年的临床疗效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似,且能有效避免融合手术所致的手术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过大问题,但对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有待更长期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COFLEX 非融合技术 后路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梁昌详 詹世强 +3 位作者 柯雨洪 昌耘冰 郑晓青 顾宏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84-988,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骨水泥(PMMA)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的对比,分析使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间在我科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45例,其中24例患者采... 目的:通过与传统骨水泥(PMMA)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的对比,分析使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间在我科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45例,其中24例患者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平均年龄71.2岁(59~86岁),平均骨密度为0.60±0.16g/cm2;21例采用骨水泥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TangoRS系统)固定(观察组),平均年龄72.0岁(58~87岁),平均骨密度0.57±0.24g/cm2.应用术前及术后ODI及JOA评分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应用术后CT及X线评价椎体的融合融合情况及螺钉位置;通过统计术后并发症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8±43min,术中出血量233±23ml,平均住院时间12.3±4.6天;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6±34min,术中出血量225±36ml,平均住院时间13.2±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随访20.5个月,有3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内,1例PMMA由于椎体前壁破裂而穿出椎体前壁,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有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且未形成融合.观察组平均随访18.4个月,有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体前侧方,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内,均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对照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10.21±2.27分、术后为21.32±2.80分,ODI评分术前为47.34±6.30分、术后为18.47±4.89分;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10.12±2.64分、术后为21.83±2.43分,ODI评分术前为48.07±5.06分、术后为17.67±3.6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及ODI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术后术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采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疾病与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方式同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好,且采用注射的方式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椎弓根螺钉 退变性腰椎疾病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66
7
作者 昌耘冰 范志丹 +3 位作者 夏虹 郑秋坚 肖立军 廖穗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评价。方法:6具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T14—L3节段制备成胸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传统短节段4钉法固定和伤椎置钉6钉法固定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评价。方法:6具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T14—L3节段制备成胸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传统短节段4钉法固定和伤椎置钉6钉法固定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临床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1例,观察该方法的即时复位效果。结果:伤椎置钉法固定后的脊柱标本在前屈、后伸、侧屈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均小于对照组和四钉法固定组(P〈0.01)。两种固定方法的旋转运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六钉法明显小于四钉法固定组(P〈0.01)。41例患者术前Cobb角14-37°,平均23.4°,术后-3~5°,平均-2.3°。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的33.7%-67.2%,平均60.8%。术后高度87.9%-98.7%,平均94.3%。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可以提供明显高于传统4钉法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并对某些类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伤椎置钉 复位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T测量对颈椎椎弓根形态个体化评价的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苏培强 曾时兴 +2 位作者 刘尚礼 黄东生 彭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5-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CT测量对个体化椎弓根形态评价的意义。方法:20例颈椎标本(C3~C7),分别用CT测量及手工测量两种方法对椎弓根的形态进行评价,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包括椎弓根长度、宽度、高度、投射角度、椎弓根轴...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CT测量对个体化椎弓根形态评价的意义。方法:20例颈椎标本(C3~C7),分别用CT测量及手工测量两种方法对椎弓根的形态进行评价,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包括椎弓根长度、宽度、高度、投射角度、椎弓根轴线在关节凸上的投射点到关节凸外侧缘及上缘的距离,以及投射点是否投射到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果:C3~C7椎弓根全长、宽度、高度、内偏角度及头/尾偏角度分别为27.3~33.5mm、5.2~6.6mm、7.4-8.5mm、36.3°-49.7°及-12.7°~13.3°,椎弓根形态测量的两组数值无显著性差异,CT测量决定的进钉点均位于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论:颈椎椎弓根形态变异大,术前CT测量能提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需的个体化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黄霖 马元琛 +3 位作者 唐勇 杨睿 程志安 沈慧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3例。骨折和骨质疏松分别按Evans、Singh标准分类。失败的评价标准为复位不良,加压螺钉穿出股骨头,髋内翻&...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3例。骨折和骨质疏松分别按Evans、Singh标准分类。失败的评价标准为复位不良,加压螺钉穿出股骨头,髋内翻>100°,加压钉滑动加压超过20mm,螺钉松动或金属物断裂。结果:随访1个月~2年,共发生失败病例26例(15.0%),50~69岁5例,70~79岁13例,80岁以上8例;稳定骨折16例,不稳定骨折10例;骨质疏松Ⅰ级16例,Ⅱ级6例,Ⅲ级4例。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率随着年龄和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在70岁以上及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中,不宜首选D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DHS) 内固定 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原理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巧民 刘斌 +1 位作者 卜景霖 周良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8-559,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老人(平均82.5岁)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其中Evans Ⅲ型9例,Ⅳ型23例,Ⅴ型5例。其中30例(81%)合并3种以上并存症...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老人(平均82.5岁)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其中Evans Ⅲ型9例,Ⅳ型23例,Ⅴ型5例。其中30例(81%)合并3种以上并存症,并存症中以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为糖尿病,脑血管病。结果:本组病例无1例术中或住院期间死亡,平均随访18个月。入院至手术时间5-7d,平均6.5d。手术时间45-80 min,平均60 min,术中输血2-8单位红细胞(平均4单位红细胞)。住院时间20-30 d(平均24 d)。伤口一期愈合,未见感染,松动,脱位者。结论:①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有效止痛,早期离床,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点,疗效令人满意;②术后可负重而没有骨折局部塌陷的危险,利于早期康复;③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强调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 骨折 人工关节 置换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昌耘冰 王义生 +3 位作者 柯雨洪 詹世强 曾时兴 肖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7-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8年10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8例。观察其病变节段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8年10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8例。观察其病变节段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的变化、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腰痛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手术时间(81.1±4.9)min(55~125min),术中出血量(70±9.2)ml(30~200ml)。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0±0.41。术前、术后2周内和术后6个月PDH:(10.01±0.43)、(11.99±0.39)和(10.44±0.36)mm。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的PDH有明显差别(P<0.05)、与术后6个月PDH则无显著差异(P=0.209)。术前、术后ROM值分别为:(23.69±2.58)°、(18.35±1.39)°,术后活动度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allis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 退变性疾病 Wallis系统 非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植入术与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L_(4/5)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8
12
作者 梁昌详 昌耘冰 +5 位作者 詹世强 王义生 柯雨洪 尹东 肖丹 郑晓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通过将L4/5节段Coflex植入内固定与单节段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比较,比较Coflex等非融合理念用于中年患者的优势。方法随访2008年5月.2010年5月间在我科行L。单节段Coflex植入术与... 目的通过将L4/5节段Coflex植入内固定与单节段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比较,比较Coflex等非融合理念用于中年患者的优势。方法随访2008年5月.2010年5月间在我科行L。单节段Coflex植入术与L4/5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年龄限制在40-60岁。其中Colfex组患者48例,融合组患者52例。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记录术前术后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值(JOA)、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值。在术前及术后的站立侧位片上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在过伸过屈动力位片上测量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ODI及VAS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小于融合组。Coflex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较轻。Coflex组患者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与术前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组患者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较角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40~60岁的中年患者,单节段Coflex与融合术均能取得满意的术后疗效,但Coflex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且能有效的保护邻近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非融合手术 COFLEX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13
作者 郑晓青 顾宏林 +4 位作者 梁国彦 庄见雄 尹东 刘斌 昌耘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17-822,共6页
目的 :探讨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0月~2016年5月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2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44~88岁,平均62.3±12.0岁,手术节段36节。... 目的 :探讨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0月~2016年5月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2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44~88岁,平均62.3±12.0岁,手术节段36节。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及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变化。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35±21.0min(100~17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3.3±54.9ml(100~300ml)。平均随访时间15.8±2.2个月(13~20个月)。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下沉节段10节,其中2例患者未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患者术中有明确终板损伤;3例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疼痛,1例出现下肢乏力,1周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症状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平均腰痛JOA评分分别为11.2±1.9、19.4±1.3、25.0±0.72,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ODI分别为(68.5±5.9)%、(45.6±5.65)%、(12.2±5.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16±2.7mm、12.7±2.6mm、10.8±3.0mm,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椎间孔高度16.9±3.7mm、20.7±3.7mm、18.1±4.2mm,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能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远期疗效还需经过大样本长期的随访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指直肠刺激技术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管理的效果 被引量:10
14
作者 许燕杏 张瑞英 +3 位作者 林玉芸 郑泽丽 庄晓静 张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手指直肠刺激技术(digital rectal stimulation,DRS)在不完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肠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0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汕头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SCI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手指直肠刺激技术(digital rectal stimulation,DRS)在不完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肠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0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汕头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SCI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即心理治疗、饮食调护、腹部按摩、传统通便等,而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用DRS,干预期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4个月后排便控制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排便控制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护理,两组患者的排便控制情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患者排便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S在SCI患者肠道管理中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直肠刺激技术 脊髓损伤 排便功能障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手术要点和早期疗效 被引量:7
15
作者 梁昌详 郑晓青 +5 位作者 肖丹 黄勇兄 梁国彦 陈崇 尹东 昌耘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3-708,共6页
目的介绍双通道镜下腰椎间融合术(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BELIF)的手术要点,报道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5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30例,年龄38~79岁)接受BELIF术并随访3个月以上的。记录术前术后腰腿... 目的介绍双通道镜下腰椎间融合术(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BELIF)的手术要点,报道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5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30例,年龄38~79岁)接受BELIF术并随访3个月以上的。记录术前术后腰腿痛VAS及ODI评分。统计总手术时间,镜下操作时间,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测量植骨区域占总椎间盘面积的百分比。结果腰疼VAS评分由术前(6.13±0.6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21±1.04)分(P<0.05),ODI评分由术前(46.54±13.75)改善至(14.78±9.23)(P<0.05)。平均手术时间164 min,平均镜下时间102 min。平均出血量为(156±31)ml。平均植骨面积(48.5±9.4)%。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BELIF术短期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兼顾微创,安全及效率的腰椎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腰椎融合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管狭窄 双通道内镜减压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叶伟 马若凡 +4 位作者 丁悦 黄东生 陈为坚 彭焰 刘尚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87-1189,共3页
目的探讨IL-6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软骨终板细胞,通过甲苯胺兰染色等方法鉴定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6,MTT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软骨终板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终板细胞生长周期... 目的探讨IL-6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软骨终板细胞,通过甲苯胺兰染色等方法鉴定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6,MTT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软骨终板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终板细胞生长周期的变化;RT-PCR检测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0、50、100ng/mlIL-6对软骨终板细胞的增殖无影响,50ng/mlIL-6对软骨终板细胞细胞周期无影响,10、50ng/mlIL-6均对Aggrecan mRNA的表达无影响,仅50ng/ml浓度时IL-6可降低CollagenIIa mRNA的表达。结论较大剂量IL-6时可抑制软骨终板基质合成,从而促进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软骨终板细胞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尹东 刘斌 +4 位作者 王巧民 肖丹 王义生 张美超 赵卫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8.0软件建立寰枢...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椎弓根螺钉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术与常规开放手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昌耘冰 刘晖 +1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487-2489,共3页
目的:比较手术用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探讨镜下手术的有效性和临床效果,研究其适应证和技术规范。方法:对63例需行1~2个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29例采用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 目的:比较手术用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探讨镜下手术的有效性和临床效果,研究其适应证和技术规范。方法:对63例需行1~2个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29例采用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术,B组34例采用标准开放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学、影像学评估,比较减压效果。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97±21)min,平均出血量(110±35)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减压效果明确,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术前8.5±2.2,术后14.5±2.1。B组平均手术时间(85±17)min,平均出血量(95±28)mL,4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其中2例影像学评估显示有残留骨赘压迫,再行前路减压,JOA评分术前7.5±2.9,术后11.8±3.0。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较常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应用手术用显微镜辅助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具有手术适应证广、减压效果确实、操作精细、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国内脊柱外科界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显微镜 颈椎前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前后的护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新意 刘沛珍 +1 位作者 张瑞英 柯志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015-4016,共2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注重心理护理,术前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切口,采取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分阶段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3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均未发生... 目的:探讨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注重心理护理,术前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切口,采取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分阶段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3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二次感染,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假体 感染 翻修手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周胜 江成 +2 位作者 夏雄智 黎飞猛 孙鸿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2-474,478,共4页
目的 研究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值的变化。方法 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分别在术后即刻与术后1.5-2年的骨盆平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包括顶高距、偏心距、近端... 目的 研究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值的变化。方法 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分别在术后即刻与术后1.5-2年的骨盆平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包括顶高距、偏心距、近端长度、颈干角),比较其术后即刻与骨折愈合后股骨近端形态学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即刻与骨折愈合后几何参数比较,术后1.5-2年所测量顶高距、偏心距、近端长度及颈干角均较术后即刻有不同程度的变小,其中顶高距变化值为(1.25±0.94)mm,偏心距的变化大小为(0.36±1.13)mm,近端长度变化大小为(3.25±3.06)mm,颈干角变化大小为(0.22±0.76)°,术后即刻与术后1.5-2年的资料比较,除顶高距、近端长度外(P〈0.05),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经股骨颈传导的应力作用导致近端受力解剖结构参数不同程度变小,可接受的几何结构变化值有助于维持内固定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几何结构 股骨近端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