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对阿尔茨海默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洁皓 黄莘莘 +1 位作者 黄智恒 王丽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对阿尓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的研究130例受试者,分3组:AD组60例,MCI组35例,和正...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对阿尓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的研究130例受试者,分3组:AD组60例,MCI组35例,和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35名,均进行神经及神经心理检查,功能评定,神经影像检查并记录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RPs),包括感觉(N1,P2)及认知(N2,P3)事件诱发电位。分析ERPs指标与神经心理检查和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比较各组ERPs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ERPs在各组有显著差异,与NC组相比,AD及MCI组N2、P3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01;在AD和MCI组间,P3潜伏期及波幅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N2、P3潜伏期与神经心理检查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4~-0.403,P<0.01,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正相关;N2,P3的潜伏期对鉴别AD及NC有一定价值,P3潜伏期344 ms时,敏感性约80%,特异性较高98%。N2潜伏期235 ms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3%及71.4%。鉴别AD与MCI时,P3潜伏期345 ms时,敏感性约80%,特异性较低50%。鉴别MCI与NC时,N2及P3潜伏期在234 ms及326 ms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60%~70%。结论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功能及痴呆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以客观,量化的反映AD和MCI患者的认知功能。P3指标对临床诊断AD和MCI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阿尓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俞友皆 黄莘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559-156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HBOT)对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6例。早期治疗组在颈髓损伤后2周内开始HBOT,晚期治疗组在损伤后2~4周开始HBOT。...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HBOT)对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6例。早期治疗组在颈髓损伤后2周内开始HBOT,晚期治疗组在损伤后2~4周开始HBOT。两组均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和康复措施。采用ASIA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评估。结果:两组入选时ASIA运动评分、感觉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HBOT30次后,两组ASIA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早期治疗组P<0.001,晚期治疗组P<0.05),早期治疗组较晚期治疗组改善程度更大(P<0.01);两组ASIA感觉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早期治疗组P<0.005,晚期治疗组P<0.05),早期治疗组较晚期治疗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SEP的好转率早期治疗组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HBOT均可明显促使功能恢复,但早期高压氧介入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高压氧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高压氧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头痛108例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莘莘 叶小虹 +1 位作者 林玉兰 罗小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目的 :探讨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对发作性头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8例发作性头痛患者进行常规头皮电极脑电图 (EEG)描记 ,再作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描记并与常规头皮电极比较。结果 :常规头皮电极非特异性异常 32例 ( 2 9 6 %) ,痫样放... 目的 :探讨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对发作性头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8例发作性头痛患者进行常规头皮电极脑电图 (EEG)描记 ,再作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描记并与常规头皮电极比较。结果 :常规头皮电极非特异性异常 32例 ( 2 9 6 %) ,痫样放电 3例 ( 2 8%) ,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非特异性异常 49例 ( 4 5 4 %) ,痫样放电 10例( 9 3%)。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比常规头皮电极提高非特异性异常率和痫样放电检出率分别为 15 8%和 6 5 %。结论 :发作性头痛患者中一小部分EEG有痫样放电属于头痛性癫痫 ,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可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 ,故对癫痫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头痛 蝶骨电极 过度换气 脑电图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性轻度脑外伤事件相关电位地形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伦斌 刘乃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对比闭合性轻度脑外伤患者和正常人事件相关电位(P300) 地形图,寻找出患者精神心理和智力改变的客观依据。方法:测定24 例闭合性轻度脑外伤患者和14 例正常人P300 地形图。结果:正常组P300 高波幅区相对集... 目的:对比闭合性轻度脑外伤患者和正常人事件相关电位(P300) 地形图,寻找出患者精神心理和智力改变的客观依据。方法:测定24 例闭合性轻度脑外伤患者和14 例正常人P300 地形图。结果:正常组P300 高波幅区相对集中于Cz 附近的椭圆形区域内,重复试验分布更集中于Cz 为中心的小范围内。脑外伤组则从Cz 向两侧颞后播散,重复试验向整个后头部移动。结论:闭合性轻度脑外伤其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中的微细结构受损害而使整合功能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电描记术 事件相关电位 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患者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伦斌 于连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84-285,共2页
目的 :通过检测癫痫患者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 ,探讨癫痫患者大脑皮层下各结构的神经电位改变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年龄分组观察 41例癫痫患者及 2 4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双侧正中神经SLSEP各指标的差异 ,并与常规脑电... 目的 :通过检测癫痫患者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 ,探讨癫痫患者大脑皮层下各结构的神经电位改变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年龄分组观察 41例癫痫患者及 2 4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双侧正中神经SLSEP各指标的差异 ,并与常规脑电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癫痫患者双侧N17潜伏期延长 ,左侧P15,N2 0 也延长 ,癫痫患者SLSEP异常率 41 5 % ,EEG异常率 85 7%。结论 :癫痫患者在进行脑电图 (EEG)检查时 ,如加做SLSEP可提高检测的阳性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脑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黄莘莘 叶小虹 詹培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96-297,共2页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SCM肌)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13例ALS、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患者进行常规肢体肌电图及SCM肌肌电图检查。结果:13例ALS患者SCM肌肌电图异常率达100%,12例...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SCM肌)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13例ALS、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患者进行常规肢体肌电图及SCM肌肌电图检查。结果:13例ALS患者SCM肌肌电图异常率达100%,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SCM肌肌电图异常率为16.7%。结论:SCM肌肌电图对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摘要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SCM肌)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13例ALS、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患者进行常规肢体肌电图及SCM肌肌电图检查。结果:13例ALS患者SCM肌肌电图异常率达100%,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SCM肌肌电图异常率为16.7%。结论:SCM肌肌电图对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性 肌电图 脊髓型颈椎病 胸锁乳突肌 肌萎缩侧索硬化 鉴别诊断 异常率 SCM 目的 重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白血病患儿脑电图分析
7
作者 黄莘莘 邓远飞 叶小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白血病 脑电图 病例分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单脉冲与双脉冲刺激瞬目反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伦斌 邓远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2期992-994,共3页
目的:通过单双脉冲刺激的对比研究以寻找出提高瞬目反射阳性率的最佳物理刺激方法,如双脉冲刺激时间间隔、刺激强度,初步探讨双脉冲刺激瞬目反射的机制。方法:用单脉冲和双脉冲两种刺激检测14例健康试验者的瞬目反射,统计出两种刺... 目的:通过单双脉冲刺激的对比研究以寻找出提高瞬目反射阳性率的最佳物理刺激方法,如双脉冲刺激时间间隔、刺激强度,初步探讨双脉冲刺激瞬目反射的机制。方法:用单脉冲和双脉冲两种刺激检测14例健康试验者的瞬目反射,统计出两种刺激方式下瞬目反射R1,R2,R2’的潜伏期与波幅的均值,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双脉冲刺激其R1,R2,R2'潜伏期无改变,但双脉冲刺激瞬目反射R1,R2,R2'波幅均较对照组增高,其中R1波幅明显增高(P<0.05)。结论:应用双脉冲瞬目反射检测有助于提高瞬目反射阳性率,短间隔双脉冲刺激可使脑干神经环路的兴奋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目反射 双脉冲刺 单脉冲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流图加做转颈试验对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巧红 叶小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12期931-931,共1页
关键词 颈椎病 诊断 脑血流图 转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