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学福 陈小苹 +4 位作者 马晓军 黄晶 罗晓丹 廖金瑶 岑爱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688-1691,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探讨影响肝组织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11例,检测肝组织学、血清HBs Ag定量、HBV DN... 目的通过分析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探讨影响肝组织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11例,检测肝组织学、血清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5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异常。年龄≥40岁组HBe Ag阳性率、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均低于年龄<4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86.80、2.99、7.25,P值分别为<0.000 1、0.003、0.000 1)。不同年龄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03、61.92,P值均<0.000 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HBs Ag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45、-1.51、-0.153、-0.181,P值分别为<0.000 1、0.019、0.012、0.005)。结论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年龄是影响肝脏组织学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HBs Ag水平可作为此类患者无创性判断肝脏组织学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丙氨酸转氨酶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特异产生γ-干扰素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晖 李琴 +2 位作者 吴长有 江楚文 陈学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223-4225,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HBV表面抗原(HBsAg)刺激后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免疫反应。方法:选择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b阳性健康体检者各10例,Ficoll分离液法分离PBMC,用HBsA...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HBV表面抗原(HBsAg)刺激后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免疫反应。方法:选择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b阳性健康体检者各10例,Ficoll分离液法分离PBMC,用HBsAg刺激培养。利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PBMC中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IFN-γ^+的细胞亚群。结果:经HBsAg刺激培养后,免疫耐受组PBMC产生IFN-γ含量、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清除组(均p<0.05),免疫清除组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免疫清除组、正常对照组PBMC中IFN-γ^+的细胞亚群以CD4-CD8^+、CD4^-CD8^-细胞为主,且免疫清除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耐受组仅CD4^-CD8^-表达IFN-γ,且低于另两组。结论:免疫清除期与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PBMCs经HBsAg刺激后产生IFN-γ的免疫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Γ-干扰素 HBS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晶 陈小苹 +4 位作者 陈学福 陈文莉 陈仁 马晓军 罗晓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49-853,共5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方法:100例入组患者,口服替比夫定600 mg,每天1次,治疗52周进行疗效评估。以52周出现HBeAg血清转换有无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基线ALT、基线H...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方法:100例入组患者,口服替比夫定600 mg,每天1次,治疗52周进行疗效评估。以52周出现HBeAg血清转换有无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基线ALT、基线HBeAg、基线HBV DNA、治疗期间HBV DNA变化模式(12、24、36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治疗期间HBeAg变化模式(12、24、36周HBeAg下降>1 log及12、24、36周HBeAg下降>2 log)1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替比夫定治疗52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81%,HBeAg血清转换率31%,病毒学突破率4%。治疗52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HBeAg值相关(P<0.01),而与基线ALT值和基线HBV DNA无相关性。其中基线HBeAg≤500 PEIU/ml与HBeAg>500 PEIU/ml的患者52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24周时HBeAg下降>2 log PEIU/ml;12周时HBeAg下降>1 log PEIU/ml;基线HBeAg值,HBV DNA未能进入。结论: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HBeAg血清转换的预测因素以24周HBeAg下降>2 log PEIU/ml的预测效果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 HBEAG血清转换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HBV再激活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晶 陈小苹 +1 位作者 陈学福 陈文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25-2227,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84例,在化疗同时...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84例,在化疗同时服用拉米夫定(100mg/d)或恩替卡韦(0.5mg/d),就组间病毒学突破率,原发性无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相关性肝炎突发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copies/mL组,服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的病毒学突破率、肝炎突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组,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病毒学突破率为34.2%,原发耐药率为10.5%,肝炎突发率为26.3%,肝衰竭发生率为2.6%;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2%、0%、0%、0%,两者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HL并HBV感染患者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疗效相当;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DNA>103 copies/mL的患者恩替卡韦有更低的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能更好地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相关基因16SrRNA的检测 被引量:9
5
作者 陈仁 陈小苹 +2 位作者 林秋雄 林炳亮 曹会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132,136,共3页
目的对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基因16SrRNA进行检测,了解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肝组织中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1)收集肝穿活检和手术治疗肝脏组织标本,其中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 目的对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基因16SrRNA进行检测,了解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肝组织中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1)收集肝穿活检和手术治疗肝脏组织标本,其中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肝组织各30例,经病理证实。(2)应用PCR扩增Hp16SrRNA基因及测定序列。结果肝组织16SrRNA基因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于紫外检测仪下均可见16SrRNA基因阳性扩增带为109bp;18例原发性肝癌标本检出Hp16SrRNA基因,阳性率60.0%;14例肝硬化标本检出检出Hp16SrRNA基因,阳性率47%;正常人、慢性肝炎组均无检出检出Hp16SrRNA基因。肝组织螺杆菌16SrRNA测序对比分析,与Hp16SrRNA片段的基因有98.8%同源性。结论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p,Hp感染与肝癌可能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肝肿瘤 16S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治疗ALT<2ULN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文莉 陈小苹 +2 位作者 陈学福 黄晶 陈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772-3775,共4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治疗ALT<2ULN和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G2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方法,33例ALT<2ULN肝组织学炎症≥G2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组16例和...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治疗ALT<2ULN和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G2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方法,33例ALT<2ULN肝组织学炎症≥G2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组16例和恩替卡韦对照组17例,分别接受48周的治疗。治疗24周、48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血清HBVDNA阴转率分别是68.8%和7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BVDNA水平与基线相比,分别下降(2.71±1.43)lgcopies/mL和(2.88±1.03)lgcopies/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有1例HBsAg阴转,恩替卡韦组没有1例HBsAg阴转或血清转换。成对活检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肝组织学改善分别是37.5%和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治疗后肝组织内HBsAg、HBcAg量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ALT<2ULN且肝组织学检查≥G2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应答和组织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 恩替卡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内毒素分子对肝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仁 陈小苹 林秋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283-2285,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却)内毒素分子对肝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方法:却培养及提取内毒素,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培养肝癌细胞株HepG2,将内毒素和HepG2混合孵育,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oll样受体2在细胞上表达的水平。结果:不同浓...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却)内毒素分子对肝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方法:却培养及提取内毒素,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培养肝癌细胞株HepG2,将内毒素和HepG2混合孵育,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oll样受体2在细胞上表达的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内毒素作用于HepG2细胞24h后均有Toll样受体2表达,不同浓度内毒素实验组肝组织上的Toll样受体2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结论:脂多糖可能与肝细胞Toll样受体2结合,促使肝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上调,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2 内毒素类 脂多糖 HEPG2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用或联合应用泛昔洛韦和肝炎灵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小苹 陈学福 崇雨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90-1192,共3页
目的观察单用或联合应用泛昔洛韦和肝炎灵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探讨泛昔洛韦及泛昔洛韦和肝炎灵联合应用抗HBV的疗效。方法112例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3组。泛昔洛韦组39例,泛昔洛韦500mg,tid;肝炎灵组33例,... 目的观察单用或联合应用泛昔洛韦和肝炎灵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探讨泛昔洛韦及泛昔洛韦和肝炎灵联合应用抗HBV的疗效。方法112例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3组。泛昔洛韦组39例,泛昔洛韦500mg,tid;肝炎灵组33例,肝炎灵4ml,肌注,qod;联合用药组40例,泛昔洛韦+肝炎灵。每组治疗24周,随访24周。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个月时复查肝功能、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3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3.6%、18.2%、72.5%,ALT复常率分别为69.2%、48.5%、90.0%,联合用药但与肝炎灵组、泛昔洛韦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17.9%、9.1%、25.0%;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0.3%、9.1%、17.5%,3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24周3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8.2%、15.2%、50.0%;HBeAg阴转率分别为12.8%、9.1%、27.5%。治疗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泛昔洛韦抑制HBVDNA优于肝炎灵,联合用药能提高HBVDNA阴转率,泛昔洛韦对促进HBeAg阴转、HBeAg抗HBe血清转换的作用不明显,联合用药也未能提高此作用;但联合用药增加HBeAg阴转的持续应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昔洛韦 肝炎灵 联合用药 乙型肝炎病 毒DNA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肝癌血清蛋白质组标准模式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仁 陈小苹 +2 位作者 林秋雄 林炳亮 曹会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1-343,共3页
目的构建早期肝癌血清蛋白质组标准模式图谱,初步探讨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收集正常人、早期肝癌患者血清各12例,分别等量混匀为两组样本,去掉血清中的白蛋白和IgG。取血清各300μg与水化液充分混合,双向凝胶电泳,实... 目的构建早期肝癌血清蛋白质组标准模式图谱,初步探讨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收集正常人、早期肝癌患者血清各12例,分别等量混匀为两组样本,去掉血清中的白蛋白和IgG。取血清各300μg与水化液充分混合,双向凝胶电泳,实验重复3次,银染,图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点,构建早期肝癌血清蛋白质组标准模式图谱。(2)应用该模式图谱盲法对13例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和10名健康人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两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共38个,对表达量差异5倍以上的11个蛋白点进行分析,构建早期肝癌血清蛋白质组标准模式图谱。盲法分析示敏感性为92%,特异性90%。结论早期肝癌患者血清2-DE蛋白质图谱与健康人有一定差异,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及其特定组合构成有望成为早期肝癌诊断与判定预后的模式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肝癌 血清蛋白质组 模式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修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敏丽 张友平 +1 位作者 黎明 王凯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第11期39-40,共2页
目的:调查研修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做好研修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来自不同级别医院的1240名研修人员为调查对象,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到研修人员所在科室进行调查,在研修人员无感知的前提下,采用... 目的:调查研修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做好研修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来自不同级别医院的1240名研修人员为调查对象,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到研修人员所在科室进行调查,在研修人员无感知的前提下,采用统一设计的表格和观察方法调查其手卫生执行情况。结果:研修人员的洗手百分率为35.28%,来自不同级别医院的研修人员中手卫生依从性有统计学差异(P<0.0001)。随着来院时间的增长,其洗手百分率从14.67%提高到58.46%,且研修人员的肥皂洗手法的依从性高于速干手消毒剂擦手法。结论:研修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偏低,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卫生 依从性 研修人员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诱导HepG2细胞损害的研究
11
作者 陈仁 陈小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19-1221,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对HepG2细胞杀伤和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和Hoechst33258细胞核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cagA(+)Hp和cagA(-)Hp对HepG2细胞杀伤和凋亡的作用。结果HepG2杀伤率和凋亡率随着cagA(+)Hp菌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对HepG2细胞杀伤和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和Hoechst33258细胞核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cagA(+)Hp和cagA(-)Hp对HepG2细胞杀伤和凋亡的作用。结果HepG2杀伤率和凋亡率随着cagA(+)Hp菌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cagA(+)Hp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杀伤和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HEPG2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蛋白质组提取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12
作者 陈仁 林英姿 +1 位作者 杨文 李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0期2335-2337,共3页
目的:建立及优化人宫颈癌组织蛋白质提取方法,为下一步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早期诊断宫颈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一步法和三步法提取宫颈癌组织蛋白质,并分别用Bradford法测定相应样品总蛋白质浓度,并进行双向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 目的:建立及优化人宫颈癌组织蛋白质提取方法,为下一步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早期诊断宫颈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一步法和三步法提取宫颈癌组织蛋白质,并分别用Bradford法测定相应样品总蛋白质浓度,并进行双向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观察两种方法提取样品蛋白质含量及2-DE蛋白质图谱高分辨率的情况。结果:三步法提取的宫颈癌组织蛋白质含量较一步法有明显的增高,2-DE蛋白质图谱较一步法清晰、分辨率高。结论:与一步法相比较,三步法具有高蛋白质浓度、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二维电泳图谱的优点,利于全面准确地进行蛋白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蛋白质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与胆石症关系的探讨(附682例临床分析)
13
作者 陈小苹 刘道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7年第8期512-513,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胆结石 并发症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血员抗—HCV的检测及其对控制丙型肝炎传染意义的探讨
14
作者 杜耀民 李玉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7年第3期154-155,共2页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献血 病毒检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实验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坤亮 张英 +2 位作者 黄晶 谢仕斌 郑玉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5-940,共6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实验(ICG)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感染科住院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共138例,临床确诊为HBV相关...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实验(ICG)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感染科住院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共138例,临床确诊为HBV相关ACLF,24 h内予吲哚菁绿,记录15 min滞留率(ICGR_(15))及有效肝脏血流量(EHBF)值,同时记录24 h内临床各项指标。建立ICGR_(15) min滞留率转换模型(ICGR_(15)Score),并应用MELD评分联合ICGR_(15)Score,MELD评分、ICGR15滞留率,EHBF及Child-Pugh评分预测入组病例28 d生存率。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比较各评分系统对HBV相关ACLF预后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病例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年龄大于生存组(P=0.011),同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显示:TBi(lP<0.001),DBi(lP<0.001),PT(P<0.001),PTA(P<0.001),CREA(P=0.008),ICGR_(15) Score(P=0.002),MELD评分(P<0.001),CTP分级(P=0.005),EHBF(P=0.014),Meld+ICGR_(15)Score(P<0.001),死亡组肝脏血流量低于存活组,其他指标死亡组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模型对HBV-ACLF短期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MELD+ICGR_(15) Score(AUC:0.877),MELD(AUC:0.851),CTP(AUC:0.638),ICGR_(15)(AUC:0.551),EHBF(AUC:0.378),MELD+ICGR_(15)Score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其他单一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MELD评分联合ICGR15Score对于HBV相关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MELD评分以及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模型 吲哚菁绿清除实验 CHILD-PUGH分级 慢加急性肝衰竭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阳 黄晶 +4 位作者 吴树铎 李剑萍 陈文莉 谢志伟 关玉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00-2704,共5页
目的评估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在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3月就诊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35例,治疗12周,停药后随... 目的评估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在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3月就诊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35例,治疗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观察停药后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生化学应答和治疗随访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丙型肝炎病毒学应答的危险因素。结果35例HCV患者中97.1%(34/35)为HCV基因1b型,2.9%(1/35)为HCV基因1a型,28例(80.0%)为慢性丙型肝炎非肝硬化患者,7例(20.0%)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结束时的病毒应答率为100%(28/28),SVR12率为94.74%(18/19)。另外,年龄、性别、HCV RNA基线载量、初治或经治、是否存在肝硬化、肾功能情况、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均不影响疗效(P值均>0.05)。患者的ALT、AST、GGT、白蛋白水平在基线与治疗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131、-6.797、-3.060、-2.875,P值均<0.05)。治疗期间,无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结论本研究证实,在国内真实世界研究中,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抗丙型肝炎治疗有效性较高,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抗病毒药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内型与肺外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瞿长春 赖添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668-2670,共3页
目的:比较肺内型与肺外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差异性。方法:检测11例肺内型ARDS患者(ARDSp组)及8例肺外型ARDS患者(ARDSexp组)治疗前、治疗3d及7d的中心静脉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数(CEC)、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目的:比较肺内型与肺外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差异性。方法:检测11例肺内型ARDS患者(ARDSp组)及8例肺外型ARDS患者(ARDSexp组)治疗前、治疗3d及7d的中心静脉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数(CE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同时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组患者CEC及TNF-α浓度差异,对APACHEⅡ评分、TNF-α及CE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PACHEⅡ、TNF-α及CEC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且ARDSexp组治疗前均较ARDSp组高。治疗后ARDSp组APACHEⅡ降至治疗前水平,而ARDSexp组则显著增高;ARDSp组TNF-α变化不大,而ARDSexp组则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在治疗后CEC均略增高,但ARDSexp组均较ARDSp组显著增高。APACHEⅡ与TNF-α呈正相关,而APACHEⅡ与CEC、TNF-α与CEC相关性更高。结论:不同原因导致的ARDS,由于所致炎症反应、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内/外源性 血管内皮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循环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