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手术入路的影像学相关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郑晓青 顾宏林 +5 位作者 梁国彦 李梦远 梁昌详 尹东 肖丹 昌耘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9-733,共5页
目的:分析L1/2~L4/5各椎间隙之间血管和腰大肌关系,了解微创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手术入路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13例腰椎疾病患者,12例因MRI、X线片技术上问题造成的影像显示不清或者腰椎/腹膜后... 目的:分析L1/2~L4/5各椎间隙之间血管和腰大肌关系,了解微创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手术入路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13例腰椎疾病患者,12例因MRI、X线片技术上问题造成的影像显示不清或者腰椎/腹膜后手术史影响正常解剖被排除,最后对101例患者的MRI及X线片进行数据测量,男46例,女55例,年龄51~68岁,平均59.0±4.4岁。在MRI上测量L1/2~L4/5各椎间隙平面血管和腰大肌间的距离;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L5上终板中点与左侧髂棘的垂直距离,高于髂棘为正值,低于髂棘为负值。结果:L1/2~L4/5椎间隙平面血管和腰大肌间的平均距离左侧分别为20.7±5.63mm、20.1±6.97mm、19.5±6.20mm、15.7±7.86mm,右侧分别为15.3±6.29mm、8.8±4.32mm、7.1±4.34mm、4.8±3.69mm;左侧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L1/2~L4/5血管和腰大肌间的平均距离呈下降趋势;左侧L4/5椎间隙平面血管和腰大肌平均距离小于其他节段平均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有9例血管与腰大肌间隙距离小于5mm,2例血管与腰大肌之间无间隙;在X线片上L5上终板中点与左侧髂棘的垂直距离为-33~19.6mm,平均-7.0±14.2mm,其中30%髂嵴高于L5上终板中点。结论:MRI可作为微创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手术入路的术前评估手段,节段越高,血管与腰大肌间隙距离越大,而且左侧血管肌肉间隙大于右侧,适合采用微创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影像学 血管 腰大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椎间盘完整性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梁昌详 郑晓青 +6 位作者 梁国彦 顾宏林 尹东 肖丹 詹世强 曾时兴 昌耘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2-509,共8页
目的 :探讨在采用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或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时椎间盘的完整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5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接受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根... 目的 :探讨在采用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或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时椎间盘的完整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5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接受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椎间盘是否损伤及是否采用椎间融合术将患者分为4组:椎间盘完整未融合组(A1组)、椎间盘完整融合组(A2组)、椎间盘破坏未融合组(B1组)、椎间盘破坏融合组(B2组)。统计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上下邻椎间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ODI评分、VAS评分及Denis腰痛分级等指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9±12.4个月(43~82个月)。4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节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均能有效地矫正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1组患者Cobb角丢失率为(1.5±2.4)%,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为(4.9±3.8)%,ODI为9.1±3.6,VAS为0.87±0.50分;A2组分别为(2.1±2.2)%、(4.2±3.4)%、8.4±3.3和0.56±0.76分;B1组分别为(3.6±2.3)%、(7.6±3.1)%、15±4.2和1.64±1.10分;B2组分别为(2.8±1.8)%、(5.8±3.7)%、10.0±3.5和1.16±0.48分。A组内比较:A1与A2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比较:B1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ODI评分值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B1组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ODI评分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Cobb角丢失度大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与A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椎间高度丢失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间盘的完整性影响手术的临床疗效,对于椎间盘有明显撕裂损伤的患者,需切除受损椎间盘并进行椎间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间盘 伤椎置钉 短节段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郑晓青 昌耘冰 +2 位作者 李梦远 何宇翔 郑秋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348,353,共6页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期>5年的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5例,其中Coflex组54例,融合组6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ODI、VAS、SF-36评分;比较...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期>5年的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5例,其中Coflex组54例,融合组6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ODI、VAS、SF-36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增加量、椎间隙高度丢失量及Pfirrmann分级评定。结果两组间临床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椎间活动度增加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Coflex组明显(P<0.01);融合组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进展较Coflex组明显(P<0.05)。结论 Coflex植入术和融合术临床疗效相当,并能延缓影像学上的邻近节段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 腰椎管狭窄症 非融合技术 邻近节段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在脊柱半椎体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柯雨洪 尹东 +6 位作者 昌耘冰 刘斌 王巧民 詹世强 曾时兴 肖丹 王义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21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患者,术前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手术节段及切除范围,采用后路椎板、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截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或单...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21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患者,术前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手术节段及切除范围,采用后路椎板、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截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或单纯前路骨骺阻滞,分析手术前后Cobb's角度数,评价术后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51.43±22.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709.52±359.03)ml。术前侧凸角度(81.81±25.06)°,术后侧凸角度(27.05±16.56)°,矫正率(69.85±13.33)%;术前后凸角度(77.29±28.10)°,术后后凸角度(29.38±19.55)°,矫正率(66.15±18.85)%。结论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设计手术方案,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半椎体畸形 三维重建 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曾时兴 詹世强 昌耘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与传统方法比较,观察微型钛板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205例患者实施传统方法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其中53例获得完整随访,为A组;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77例患者在...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与传统方法比较,观察微型钛板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205例患者实施传统方法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其中53例获得完整随访,为A组;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77例患者在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应用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65例患者获得随访,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评分、颈椎轴性疼痛,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术后椎板门轴愈合率、颈椎生理弧度及活动度,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门轴愈合率、颈椎前凸角、轴性疼痛、颈椎生理弧度、颈椎活动度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提高门轴愈合率、获得更佳的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路开门 微型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纵韧带切除与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曾时兴 刘斌 +1 位作者 王义生 陈之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4525-4527,共3页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切除与否对前路开槽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3月间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6例,后纵韧带保留组72例(A组),后纵韧带切除组54例(B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切除与否对前路开槽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3月间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6例,后纵韧带保留组72例(A组),后纵韧带切除组54例(B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JOA评分提高程度,并比较两组不同术式术后硬膜囊前后径的变化。结果:术前A组JOA评分为(9.73±0.315),B组评分为(9.80±0.490),两者比较无统计性差异,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A组JOA评分平均提高(2.00±0.178),(2.66±0.187)和(3.43±0.147),B组JOA评分平均提高(3.87±0.272),(4.63±0.296)和(5.53±0.339),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脊髓硬膜囊前后矢状径增加值中位数A组为3.40mm,B组中位数为5.10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后纵韧带切除与否对前路开槽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有明显的影响,切除后纵韧带有利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 脊髓型颈椎病 椎体次全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咀嚼口香糖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瑞英 刘沛珍 +3 位作者 梁国彦 黄坤 胡霞 周锋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咀嚼口香糖在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颈椎病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术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6 h在患者生命... 目的探讨咀嚼口香糖在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颈椎病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术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6 h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即开始咀嚼无糖口香糖(木糖醇,市售)行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三餐后30 min及睡前咀嚼,每次2粒,咀嚼15 min,持续至术后第7天。术后第1天及第3天测评切口引流量、颈部疼痛程度。术后7 d统计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颈部伤口红肿、渗液、肿胀等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24.44%,对照组为5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评分、切口引流量及术后第7天伤口红肿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伤口渗液、颈部肿胀、伤口开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路术后早期咀嚼口香糖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降低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不会增加疼痛及伤口并发症,有利于促进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手术 咀嚼 口香糖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困难 疼痛 伤口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