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无复发生存期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庞艳彬 范丽霞 +4 位作者 田明杰 赵松颖 化罗明 罗建民 杜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3-998,共6页
目的:分析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探索预测AML复发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AML(均为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分... 目的:分析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探索预测AML复发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AML(均为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1.2×10~9/L)和低淋巴细胞组(L-Lym<1.2×10~9/L),分析2组患者在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期(RFS)之间的差异。结果:132例AML患者中可评估的患者有65例。H-Lym组40例,在诱导治疗前患者的白细胞绝对值、年龄、染色体核型与L-Lym组(25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L-Lym计数和不良的染色体核型是无复发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二者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P=0.008),L-Lym组患者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风险比(hazard ratio,HR)=3.01,(95%CI1.55-5.86,P=0.001)。在含有不良预后核型的多因素分析中,这种趋势仍然存在(HR=2.52,95%CI 1.28-4.98,P=0.008)。结论:第一次巩固治疗前高淋巴细胞的AML患者具有较长的无复发生存期,第一次巩固治疗前的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AML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淋巴细胞计数 巩固治疗 无复发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庞艳彬 任杰 +5 位作者 范丽霞 王静 赵松颖 薛华 化罗明 杜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骨分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标本取自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30例未经治疗的新诊断的MDS患者。分离培养MD...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骨分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标本取自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30例未经治疗的新诊断的MDS患者。分离培养MDS患者及正常人的MSC,体外培养并观察MSC的形态学特点。在适当条件下诱导MSC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诱导分化第14天钙结节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未分化MSC中成骨分化转录因子Ostefix、RUNX2以及参与造血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的Jagged-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MDS患者的骨髓来源的MSC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分化潜能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成骨分化转录因子Osterix和RUNX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MDS组钙结节含量也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而Jagged-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MDS骨髓来源的MSC细胞体积增大、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减弱以及Jagged-1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在MDS造血功能衰竭和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与地西他滨治疗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庞艳彬 赵松颖 +5 位作者 薛华 郭慧敏 化罗明 范丽霞 罗建民 杜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计第1疗程地西他滨(DAC)治疗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与患者对DAC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过DAC治疗的MDS和MDS继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35例。... 目的探计第1疗程地西他滨(DAC)治疗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与患者对DAC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过DAC治疗的MDS和MDS继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35例。根据第1个疗程DAC治疗后28~35d血常规中的淋巴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组,淋巴细胞计数≥1.2×10~9/L)和低淋巴细胞组(L-Lym组,淋巴细胞计数<1.2×10~9/L)。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第1疗程DAC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进展生存期(PFS)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对两组累积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中H-Lym组15例,L-Lym组20例,两组基线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中仅骨髓原始细胞≥10%的患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ym组患者在第1疗程DAC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较诊断时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Lym组则明显低于诊断时的水平(P<0.05)。H-Lym组总反应率(80.0%)明显高于L-Lym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ym组的中位PFS为10个月,L-Lym组为7.6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低是MDS疾病进展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第1疗程DAC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1.2×10~9/L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总反应率和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细胞 无进展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