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彩霞 闻安民 +2 位作者 张仁礼 韩冬 周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丈夫精子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不育不孕患者共1 382个IUI治疗周期,对处理后前向运动(PR)精子数、女方年龄、优势卵泡数、治疗方案、病因等因素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丈夫精子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不育不孕患者共1 382个IUI治疗周期,对处理后前向运动(PR)精子数、女方年龄、优势卵泡数、治疗方案、病因等因素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82个IUI周期共获得167例临床妊娠,总周期妊娠率是12.1%。1PR精子数对妊娠率影响不大(P>0.05);2女性年龄超过40岁,妊娠率下降;32和3个优势卵泡妊娠率高于1个卵泡(P=0.001);4促排卵周期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P=0.004),各促排卵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排卵障碍患者的妊娠率最高为20.9%,与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人工授精更适合于有排卵障碍的年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妊娠率 影响因素 PR精子数 女性年龄 治疗方案 不孕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β-HCG、孕酮、雌二醇和B超检查预测宫内妊娠早期阴道流血结局 被引量:37
2
作者 赵杨 闻安民 +4 位作者 梁洁玲 王凯 张静玲 刘彦英 韩凤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宫内妊娠早孕期阴道流血的结局预测。【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因阴道流血在我院就医、初诊为先兆流产的孕妇153例,分为流产组66例和继续妊娠组87例,同时选取正常早孕妇女94例作为对照组。就诊当日放射免疫法检测... 【目的】探讨宫内妊娠早孕期阴道流血的结局预测。【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因阴道流血在我院就医、初诊为先兆流产的孕妇153例,分为流产组66例和继续妊娠组87例,同时选取正常早孕妇女94例作为对照组。就诊当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β-HCG、孕酮和雌二醇,并行腹部B超检查;48 h后复查β-HCG,必要时复查B超确定胚胎停育或出现胎心搏动,妊娠11~13周产科B超检查确定继续妊娠,随访至妊娠28~30周。【结果】流产组2次血β-HCG水平(27.68±25.02、52.61±48.69)U/m L,均明显低于继续妊娠组(38.95±28.95、78.20±57.69)U/m L和正常对照组(40.72±30.11、81.61±60.91)U/m L,P〈0.05。但3组间β-HCG数值及其48 h后变化幅度均有较大范围重叠;流产组血清孕酮水平(11.02±4.57)ng/m L,显著低于继续妊娠组(24.65±7.71)ng/m L,和正常对照组(25.43±8.12)ng/m L,P〈0.01;流产组血清雌二醇水平(146.71±55.50)pg/m L,也明显低于继续妊娠组(402.53±170.79)pg/m L,和正常对照组(425.17±130.05)pg/m L,P〈0.01;腹部B超检查示流产组仅21.21%(14/66)出现胚芽。【结论】宫内妊娠早孕期阴道流血需动态监测,结局预测需要多方面综合评估:血β-HCG监测不能准确评定胚胎,单次血清孕酮或雌二醇水平检测对妊娠结局有预测价值;B超检查确定早期妊娠结局,对于孕7~8周B超检到胎心搏动的高危孕妇,仍需继续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妊娠 早孕期 阴道流血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7 的肾肿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蒲小勇 徐战平 +4 位作者 刘久敏 郑祥光 李东 罗耀雄 冼志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腹入路和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7的肾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手术疗效,对比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R.E.N.A.L.评分≥7的肾肿瘤行经腹入路(32例,经腹组)和后... 目的对比研究经腹入路和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7的肾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手术疗效,对比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R.E.N.A.L.评分≥7的肾肿瘤行经腹入路(32例,经腹组)和后腹腔入路(30例,后腹腔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和记录手术相关参数、术后情况,评价手术疗效,记录并发症,所有患者常规随访。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热缺血时间、术中并发症、输血率、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等。结果经腹组1例患者转为开放手术,后腹腔组3例转为开放手术,其余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在年龄、体重指数、ASA评分,Charlson并发症指数、肿瘤最大径、肾肿瘤R.E.N.A.L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估计失血量、热缺血时间、术中并发症、输血率、切缘阳性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手术时间较后腹腔组时间较短(210.4±59.2 min vs 252±58.3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恢复进食时间(47±10 h vs 23±6 h)和住院时间(8.4±1.9 d vs 6.5±1.6 d)较后腹腔组时间较长(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均是治疗R.E.N.A.L.评分≥7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经腹入路操作空间大,容易暴露和手术操作;腹膜后入路术后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保留肾单位手术 腹腔镜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膀胱颈完整性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中对低龄患者勃起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徐战平 刘久敏 +1 位作者 郑祥光 蒲小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02-170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VP)中保留膀胱颈完整性对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32例低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平均55.4岁(50~60岁)。采用Gyrus等离子系统行前列腺电切,术中注意保留膀胱颈横行纤...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VP)中保留膀胱颈完整性对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32例低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平均55.4岁(50~60岁)。采用Gyrus等离子系统行前列腺电切,术中注意保留膀胱颈横行纤维肌肉区。术前和术后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和生活质量评分表(QoL)评价患者勃起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观察随访患者有无逆行射精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6月,随访期间只有1例患者(3.13%)术后勃起功能异常;术后3个月5例患者(15.6%)出现逆行射精,术后6个月有3例(9.4%)仍有逆行射精。结论PKVP术中注意保留膀胱颈,对低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勃起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勃起功能障碍 逆行射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卵泡液hCG水平与卵母细胞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丽丽 王海英 +4 位作者 张仁礼 梁洁玲 刘彩霞 周艳 闻安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控制性卵巢刺激周期中,取卵日卵泡液hCG水平与获卵数、卵母细胞成熟率、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分析2012~2013年间进行的311个IVF/ICSI-ET周期,化学发光法检测取卵日卵泡液hCG值,并根据hCG值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获... 目的:探讨控制性卵巢刺激周期中,取卵日卵泡液hCG水平与获卵数、卵母细胞成熟率、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分析2012~2013年间进行的311个IVF/ICSI-ET周期,化学发光法检测取卵日卵泡液hCG值,并根据hCG值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获卵数、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在IVF/ICSI-ET治疗周期中,取卵日hCG水平14~21 nmol/L组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受精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lt;0.05),获卵数、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以及临床妊娠率与其它各组相比较高,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gt;0.05)。取卵日hCG水平&gt;21 nmol/L组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受精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lt;0.05),可利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与其它各组相比较低,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gt;0.05)。结论取卵日卵泡液hCG水平与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能力、胚胎发育潜能和最终的临床结局相关,取卵日卵泡液hCG水平过高可能不利于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液 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分析在前列腺腺癌基因组CpG岛的异常甲基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东 徐战平 +3 位作者 刘久敏 蒲小勇 罗耀雄 郑祥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用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RLGS)分析前列腺腺癌基因组Cp G岛的异常甲基化,为前列腺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20例前列腺腺癌和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捕获均一同质的腺体细胞,提取DNA,利... 目的用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RLGS)分析前列腺腺癌基因组Cp G岛的异常甲基化,为前列腺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20例前列腺腺癌和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捕获均一同质的腺体细胞,提取DNA,利用RLGS技术对这些样本基因组Cp G岛扫描,比较前列腺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Cp G岛甲基化差异,筛选出参与前列腺腺癌发生的Cp G岛甲基化基因。将其上传至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并对筛选出甲基化最显著的基因DPYS进行焦磷酸测序。结果前列腺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分别有10245个和8658个Cp G岛发生甲基化,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37.2%和30.3%,其中超过60%为启动子区Cp G岛。前列腺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存在差异甲基化的Cp G岛有735个,其中高甲基化458个,去甲基化256个。筛选出DPYS、P16、APC、GSTP1、TMEM122、RARB、ARHGAP20等7个前列腺腺癌甲基化最显著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这些基因涉及多个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其中DPYS参与了13个GO注释的生物功能,50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47个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对Cp G岛7个位点进行焦磷酸测序,平均甲基化频率为32.7%。可能在前列腺腺癌发生发展中存在重要的意义。结论 RLGS发现前列腺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之间存在大量Cp G岛高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改变。筛选出甲基化显著的基因DPYS在前列腺腺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DNA甲基化 DP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