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存膀胱颈完整性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中对低龄患者勃起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徐战平 刘久敏 +1 位作者 郑祥光 蒲小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02-170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VP)中保留膀胱颈完整性对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32例低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平均55.4岁(50~60岁)。采用Gyrus等离子系统行前列腺电切,术中注意保留膀胱颈横行纤...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VP)中保留膀胱颈完整性对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32例低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平均55.4岁(50~60岁)。采用Gyrus等离子系统行前列腺电切,术中注意保留膀胱颈横行纤维肌肉区。术前和术后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和生活质量评分表(QoL)评价患者勃起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观察随访患者有无逆行射精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6月,随访期间只有1例患者(3.13%)术后勃起功能异常;术后3个月5例患者(15.6%)出现逆行射精,术后6个月有3例(9.4%)仍有逆行射精。结论PKVP术中注意保留膀胱颈,对低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勃起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勃起功能障碍 逆行射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在腰大肌悬吊输尿管再植术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东 王保军 +1 位作者 张旭 张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9-662,共4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完成腰大肌悬吊输尿管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行微创腰大肌悬吊输尿管再植手术16例患者的治疗经验,其中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机器人...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完成腰大肌悬吊输尿管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行微创腰大肌悬吊输尿管再植手术16例患者的治疗经验,其中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机器人组,共10例,行传统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腹腔镜组,共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通过统计学分析总结两种微创手术行腰大肌悬吊输尿管再植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技巧和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手术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放。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165.50±52.57 min vs 152.50±73.60 min)、平均出血量(81.00±69.35 m L vs46.67±31.41 m L);术后住院天数(7.10±2.08 d vs 8.67±3.14 d);术后尿管平均保留天数(6.75±1.74 d vs 7.50±2.43 d)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13.5月,所有患者均无吻合口漏、输尿管膀胱反流、肾盂输尿管积水。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腰大肌悬吊法输尿管再植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及术后疗效上无明显差别,但前者对于有盆腔手术史、盆腔粘连或二次行再植手术的病人在降低操作难度、增加操作精细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腰大肌悬吊法 输尿管再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与2D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的手术效果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庆科 刘久敏 +4 位作者 冼志勇 徐战平 罗耀雄 陈汉忠 叶楚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3D腹腔镜在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的手术效果及其优劣势。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患者45例,通过简单随机分为3D腹腔镜25例,2D腹腔镜20例。对于手术过程进行片段式的模块切割统计,对每一步骤的耗时进行... 目的探讨3D腹腔镜在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的手术效果及其优劣势。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患者45例,通过简单随机分为3D腹腔镜25例,2D腹腔镜20例。对于手术过程进行片段式的模块切割统计,对每一步骤的耗时进行独立统计分析。对比分析术中术野暴露时间、放管时间、缝合时间等手术操作指标。结果 4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3.0±0.8 d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1周拔除尿管出院,术后1个月膀胱镜拔除双J管,随访3月,复查IVP(静脉泌尿系造影)未见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手术步骤的模块耗时分析显示,3D组的每一关键操作步骤均比2D的耗时要少,且均优于2D组,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3D腹腔镜在手术精细操作过程中明显优于2D组,3D立体感给予术者如开放手术般的纵深感觉,使抓持及缝合进针、绕线等精细操作的流畅度得到提高,从而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结论 3D腹腔镜作为新技术应用于外科微创手术当中,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微创的获益,而且使术者在舒适操作、快速响应及精细操作方面均有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后腹腔镜 输尿管切开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大于2.5cm肾盂结石处理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7
4
作者 蒲小勇 刘久敏 +4 位作者 毕学成 李东 黄尚 冯彦华 林楚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1-255,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LPL)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在≥2.5 cm肾盂结石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1~2016年肾盂结石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为肾盂结石≥2.5 cm。分为2组,其中采用LPL手术32例(LPL组)... 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LPL)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在≥2.5 cm肾盂结石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1~2016年肾盂结石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为肾盂结石≥2.5 cm。分为2组,其中采用LPL手术32例(LPL组);采用PCNL手术32例(PCNL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患者基本参数和结石大小等。同时比较两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术后镇痛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等。比较研究两种手术方式对肾盂结石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之间在患者基本参数和结石大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1)。LPL和PCNL手术时间分别为117±23.12、118.16±25.45 min(P>0.01)、估计失血量分别为63±11.25、122±27.78 m L(P<0.01)、输血率分别为0%和6.2%(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5±1.34、4.8±2.2 d(P>0.01)、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3.1%和87.5%(P>0.01)、术后镇痛时间分别为1.7±0.5、1.9±0.6 d(P>0.01)、术中并发症分别为6.2%和25.0%(P<0.01)、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25.0和34.4%(P>0.01)、术后晚期并发症分别为9.4%和12.5%(P>0.01)。结论 PCNL是肾盂结石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法,但对腹腔镜熟练的外科医师,LPL对部分肾盂结石的处理是一种可行、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结石 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7 的肾肿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蒲小勇 徐战平 +4 位作者 刘久敏 郑祥光 李东 罗耀雄 冼志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腹入路和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7的肾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手术疗效,对比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R.E.N.A.L.评分≥7的肾肿瘤行经腹入路(32例,经腹组)和后... 目的对比研究经腹入路和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7的肾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手术疗效,对比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R.E.N.A.L.评分≥7的肾肿瘤行经腹入路(32例,经腹组)和后腹腔入路(30例,后腹腔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和记录手术相关参数、术后情况,评价手术疗效,记录并发症,所有患者常规随访。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热缺血时间、术中并发症、输血率、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等。结果经腹组1例患者转为开放手术,后腹腔组3例转为开放手术,其余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在年龄、体重指数、ASA评分,Charlson并发症指数、肿瘤最大径、肾肿瘤R.E.N.A.L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估计失血量、热缺血时间、术中并发症、输血率、切缘阳性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手术时间较后腹腔组时间较短(210.4±59.2 min vs 252±58.3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恢复进食时间(47±10 h vs 23±6 h)和住院时间(8.4±1.9 d vs 6.5±1.6 d)较后腹腔组时间较长(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均是治疗R.E.N.A.L.评分≥7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经腹入路操作空间大,容易暴露和手术操作;腹膜后入路术后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保留肾单位手术 腹腔镜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分析在前列腺腺癌基因组CpG岛的异常甲基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东 徐战平 +3 位作者 刘久敏 蒲小勇 罗耀雄 郑祥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用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RLGS)分析前列腺腺癌基因组Cp G岛的异常甲基化,为前列腺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20例前列腺腺癌和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捕获均一同质的腺体细胞,提取DNA,利... 目的用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RLGS)分析前列腺腺癌基因组Cp G岛的异常甲基化,为前列腺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20例前列腺腺癌和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捕获均一同质的腺体细胞,提取DNA,利用RLGS技术对这些样本基因组Cp G岛扫描,比较前列腺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Cp G岛甲基化差异,筛选出参与前列腺腺癌发生的Cp G岛甲基化基因。将其上传至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并对筛选出甲基化最显著的基因DPYS进行焦磷酸测序。结果前列腺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分别有10245个和8658个Cp G岛发生甲基化,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37.2%和30.3%,其中超过60%为启动子区Cp G岛。前列腺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存在差异甲基化的Cp G岛有735个,其中高甲基化458个,去甲基化256个。筛选出DPYS、P16、APC、GSTP1、TMEM122、RARB、ARHGAP20等7个前列腺腺癌甲基化最显著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这些基因涉及多个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其中DPYS参与了13个GO注释的生物功能,50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47个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对Cp G岛7个位点进行焦磷酸测序,平均甲基化频率为32.7%。可能在前列腺腺癌发生发展中存在重要的意义。结论 RLGS发现前列腺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之间存在大量Cp G岛高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改变。筛选出甲基化显著的基因DPYS在前列腺腺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DNA甲基化 DP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