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冠心病发病分析及冠状动脉造影的意义(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何鹏程 罗建方 +5 位作者 杨帆 黄文晖 刘媛 谭宁 范瑞新 陈纪言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探讨年龄大于50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发病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诊断意义。【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对200例因Stanford B型A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且... 【目的】探讨年龄大于50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发病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诊断意义。【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对200例因Stanford B型A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且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常规行CAG以明确CAD诊断(CAG组),CAG组的手术并发症与同期135例仅行TEVAR而未行CAG患者(非CAG组)的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以评估CAG的安全性。【结果】CAG提示53例患者(26.5%)患有CA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42,95%CI:1.13-17.24,P=0.033)和年龄(OR=1.06,95%CI:1.02-1.11,P=0.006)是Stanford B型AD共患CAD的独立预测因子,年龄还是多支血管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1.10,95%CI:1.01-1.20,P=0.023)。CAG组与非CAG组间并发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9.5%vs 6.7%,P=0.358),两组间术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68±26 vs 63±26 ml/min·1.73 m2,P=0.10)。【结论】年龄大于50岁的Stanford B型AD患者CAD患病率较高,TEVAR术前常规CAG是筛查CAD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主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