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S-OCT/SS-OCTA探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卢佩瑶 陈若瑜 +1 位作者 曹丹 张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6-834,共9页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图像以及69个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SS-OCTA图像进行分析,运用Goodman-Kruskal’s Gamma方法评估玻璃体后脱离(PVD)与DR严重程度的关系,并统计不同PVD程度下PDR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随着DR严重程度进展,PVD的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Gamma=-0.294,P<0.001),即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程度增加,DR程度更加严重。其中,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眼PVD程度与DR严重程度的负相关更加显著(Gamma=-0.620,P<0.001),且视网膜新生血管更倾向于在视网膜玻璃体粘连区域生长。【结论】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程度与DR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DR患者管理中运用SS-OCT评估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冠心病发病分析及冠状动脉造影的意义(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鹏程 罗建方 +5 位作者 杨帆 黄文晖 刘媛 谭宁 范瑞新 陈纪言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探讨年龄大于50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发病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诊断意义。【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对200例因Stanford B型A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且... 【目的】探讨年龄大于50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发病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诊断意义。【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对200例因Stanford B型A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且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常规行CAG以明确CAD诊断(CAG组),CAG组的手术并发症与同期135例仅行TEVAR而未行CAG患者(非CAG组)的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以评估CAG的安全性。【结果】CAG提示53例患者(26.5%)患有CA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42,95%CI:1.13-17.24,P=0.033)和年龄(OR=1.06,95%CI:1.02-1.11,P=0.006)是Stanford B型AD共患CAD的独立预测因子,年龄还是多支血管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1.10,95%CI:1.01-1.20,P=0.023)。CAG组与非CAG组间并发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9.5%vs 6.7%,P=0.358),两组间术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68±26 vs 63±26 ml/min·1.73 m2,P=0.10)。【结论】年龄大于50岁的Stanford B型AD患者CAD患病率较高,TEVAR术前常规CAG是筛查CAD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主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3
作者 陈东骊 汤娇娇 +7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刘烈 张黔桓 梁远红 彭湖 陈燕 魏会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51-1554,共4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选择性部位起搏 斑点追踪技术 超声心动图 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99a-3p靶向视网膜母细胞瘤转录辅阻遏子1促进心肌细胞肥大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静 胡志琴 +6 位作者 朱杰宁 李晖 符永恒 袁淑菁 潘蓉 张梦珍 单志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30,共8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croRNA-199a-3p(miR-199a-3p)对心肌细胞肥大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靶基因。【方法】原代分离培养C57BL/6乳小鼠心肌细胞(NMVC),转染miR-199a-3p模拟物(mimic)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转录辅阻遏子1(Rb-1)siRNA分别来增加N...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croRNA-199a-3p(miR-199a-3p)对心肌细胞肥大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靶基因。【方法】原代分离培养C57BL/6乳小鼠心肌细胞(NMVC),转染miR-199a-3p模拟物(mimic)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转录辅阻遏子1(Rb-1)siRNA分别来增加NMVC中miR-199a-3p和抑制Rb-1的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99a-3p与潜在靶基因Rb-1 3′端非翻译区(3′-UTR)的结合作用。FITC-鬼笔环肽染色检测乳小鼠心肌细胞表面积。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99a-3p,Rb-1和心肌细胞肥大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①过表达miR-199a-3p可明显增加NMVC中的肥厚相关基因Nppa,Acta1,Myh7表达;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199a-3p与Rb-1 3′UTR具有特异结合作用;miR-199a-3p可在转录后水平抑制Rb-1的表达;③过表达miR-199a-3p或抑制Rb-1表达均能一致性地增加心肌细胞表面积和心肌细胞肥大相关基因表达,并促进E2f2进入NMVC细胞核。【结论】miR-199a-3p通过抑制Rb-1表达,促进了E2f2进入细胞核来发挥促进NMVC肥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肥厚 微小RNA microRNA-199a-3p 视网膜母细胞瘤转录辅阻遏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