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革 蒋文玲 +1 位作者 黄爱伟 李运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5-749,共5页
目的分析本地区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葡萄球菌盒染色体mec(SCCmec)类型。方法利用3套多重PCR体系扩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型特异性位点、共同位点、鉴别位点、内参照位点以及mec基因复合物和ccr基因复合物进... 目的分析本地区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葡萄球菌盒染色体mec(SCCmec)类型。方法利用3套多重PCR体系扩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型特异性位点、共同位点、鉴别位点、内参照位点以及mec基因复合物和ccr基因复合物进行SCCmec分型。结果分离的156株MRSA中,6株MRSA不能分型,可分型率为96.2%。其中,Ⅲ型SCCmec 125株,占83.3%,Ⅱ型SCCmec 11株,占7.3%,Ⅳ、Ⅴ型SCCmec各7株,占4.7%。结论本地区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携带最多耐药基因的Ⅲ型SCCm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盒染色体mec 多重PCR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非综合征耳聋患者GJA1基因及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蒙翠原 盛晓丽 +1 位作者 崔勇 林秋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研究广东省非综合征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来自广东省某特殊学校的73例非综合征感觉神经性耳聋患者采集外周血,对GJA1、GJB2、GJB3、SLC26A4、mtDNA12SrRNA基因编码区进行测序。结果:73例患者中检测到GJB2... 目的:研究广东省非综合征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来自广东省某特殊学校的73例非综合征感觉神经性耳聋患者采集外周血,对GJA1、GJB2、GJB3、SLC26A4、mtDNA12SrRNA基因编码区进行测序。结果:73例患者中检测到GJB2基因突变235delC5例;GJB3基因突变547G>A1例;SLC26A4基因突变IVS7-2A>G7例,2168A>G杂合突变1例;mtDNA12SrRNA纯合突变3例。结论:本研究为19.18%的研究对象明确了分子病因;GJB2基因突变不是本研究的主要致病基因,SLC26A4为最常见的耳聋突变基因;未检测到GJA1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耳聋 基因突变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对血管内皮细胞GRK2表达时序性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林秋雄 余细勇 +3 位作者 单志新 杨敏 林曙光 Huiyaolan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对血管内皮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时序性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血 管内皮细胞(EAhy926),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50 mg/L的甘油三酯进行时间效应实验,于0、3、6、12、24、36 h收集细胞 后立即进行蛋...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对血管内皮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时序性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血 管内皮细胞(EAhy926),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50 mg/L的甘油三酯进行时间效应实验,于0、3、6、12、24、36 h收集细胞 后立即进行蛋白抽提,用Western blot检测甘油三酯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GRK2的改变。[结果]0、3、6、12、24和36 h组 GRK2/Actin灰度比值分别为0.31±0.02、0.41±0.02、0.49±0.03、0.54±0.04、0.61±0.11、0.59±0.05。随着甘油三酯作 用时间延长,GRK2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24 h达到高峰。[结论]甘油三酯可能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的GRK2,导致内皮 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人血管内皮细胞 表达 发生发展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 时序性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时间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系统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颌下腺腺泡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晓明 罗小宁 +3 位作者 郑亿庆 林秋雄 孙伟 梁发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2-565,共4页
目的研究使用共培养系统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有分泌功能的颌下腺腺泡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同时分离新生SD大鼠的颌下腺细胞于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取颌下腺腺泡细胞第二代和... 目的研究使用共培养系统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有分泌功能的颌下腺腺泡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同时分离新生SD大鼠的颌下腺细胞于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取颌下腺腺泡细胞第二代和间充质干细胞第一代置于共培养系统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表达淀粉酶抗体。结果纯化后的颌下腺腺泡细胞呈铺路石样形态,原代至第5代培养基及细胞内均可检测到淀粉酶表达;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呈束状、漩涡状排列,可成功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显示含有脂滴;共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淀粉酶抗体,约30%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共培养1周后转化为腺泡细胞,约50%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共培养2周后转化为腺泡细胞。结论成功构建大鼠颌下腺腺泡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并证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转化为腺泡细胞的能力,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有望应用于涎腺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化 间质干细胞 颌下腺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人AGM区基质细胞培养体系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绪超 陈惠芹 +3 位作者 黄绍良 吴北燕 黄永兰 蔡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47-1751,共5页
目的:体外模拟胚胎早期AGM区造血微环境,诱导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为造血干细胞(HSCs)。方法:将小鼠E14ESCs在含BMP-4及VEGF的半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为拟胚体(EB),分别于3、6、9、12、15d时收获EB,流式细胞术检测Flk-1+细胞含量。取Flk-1+... 目的:体外模拟胚胎早期AGM区造血微环境,诱导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为造血干细胞(HSCs)。方法:将小鼠E14ESCs在含BMP-4及VEGF的半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为拟胚体(EB),分别于3、6、9、12、15d时收获EB,流式细胞术检测Flk-1+细胞含量。取Flk-1+细胞处于高峰期的EB细胞,在人AGM区基质细胞饲养层上进一步诱导分化,并设无饲养层对照,分别于3、6、9、12d时收获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Sca-1+c-kit+细胞含量,并分析造血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诱导E14细胞形成EB过程中添加BMP4+VEGF的因子组Flk-1+细胞在第9d达峰值(27.53%±2.84%),与未添加因子组(8.77%±1.12%)比较差异显著(P<0.05)。将培养9d的EB细胞在hAGMS3、hAGMS4饲养层上进一步诱导分化,第6d时Sca-1+c-kit+细胞达峰值,分别为7.31%±1.21%、7.62%±1.52%,其绝对数分别扩增(2.57±0.48)倍、(2.35±0.36)倍,与无饲养层组比较显著差异(P<0.05)。该分化阶段的Sca-1+c-kit+细胞具有形成各系造血细胞集落的能力。结论:人胚早期AGM区基质细胞能促进小鼠ESCs定向分化为HSCs,为研究ESCs分化为HSCs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对培养巨噬细胞表达噬巨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林秋雄 单志新 +3 位作者 余细勇 杨敏 林曙光 Hui-yao LAN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脂蛋白对培养的人巨噬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2 8SC人巨噬细胞株用含有1×10 5U·L-1青霉素、10 0mg·L-1链霉素和10 %FBS的RPMI 16 40培养基于37℃,5 %的CO2 中培养。以每... 目的:探讨不同脂蛋白对培养的人巨噬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2 8SC人巨噬细胞株用含有1×10 5U·L-1青霉素、10 0mg·L-1链霉素和10 %FBS的RPMI 16 40培养基于37℃,5 %的CO2 中培养。以每孔1×10 4个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2ml培养液,加入终浓度为15 0mg·L-1的不同脂蛋白,于37℃共同孵育2 4h收集细胞和培养介质。采用RT PCR和ELISA分别测定MI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巨噬细胞有MIF表达,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组诱导巨噬细胞MI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试验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 <0 .0 5 ) ;而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组诱导巨噬细胞MI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试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变化相近(P >0 .0 5 )。结论:不同脂质对巨噬细胞MIFmRNA和蛋白表达作用不同。MIF可能参与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培养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莲子草抗登革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蒋文玲 罗宪玲 邝素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4-456,共3页
目的采用中药空心莲子草提取液进行体外抗登革病毒的研究,寻找新的抗登革病毒药物。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检测空心莲子草对C6/36传代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和抗登革病毒作用。结果空心莲子草的4种提取... 目的采用中药空心莲子草提取液进行体外抗登革病毒的研究,寻找新的抗登革病毒药物。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检测空心莲子草对C6/36传代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和抗登革病毒作用。结果空心莲子草的4种提取物除>320μg/ml组以外,各浓度组均未见对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用统计软件SPSS11.5的Probit回归法计算药物的半数毒性浓度(TD50)和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D50),香豆精类提取物对细胞的毒性最小(TD50=535.91),石油醚提取物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大于另3种提取物和药物对照(ED50=47.43)。结论空心莲子草在体外有抗登革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登革病毒 抗病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抑制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宇斌 邝素娟 +3 位作者 黄小穗 简志祥 刘子贤 林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77-1678,共2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只。每只小鼠于腋窝皮下注射小鼠肝癌细胞株细胞。A组为实验组,皮下接种肿瘤24 h后予生长抑素奥曲肽(100μg.kg-1.d-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只。每只小鼠于腋窝皮下注射小鼠肝癌细胞株细胞。A组为实验组,皮下接种肿瘤24 h后予生长抑素奥曲肽(100μg.kg-1.d-1)腹腔注射,连用20 d,B组为对照组,予以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用14 d。20 d后处死小白鼠,检测肿瘤大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皮下接种7 d及14 d后A组皮下肿瘤的体积均明显小于B组(P<0.05,P<0.01)。A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B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Ridit检验,P<0.05);A组微血管密度MVD亦较B组为低,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75)。结论奥曲肽对小白鼠肝癌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肝癌细胞VEGF的表达,对肿瘤组织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亦可能为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奥曲肽 肝癌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与肿瘤抑制因子PTEN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运雄 孟锦绣 +5 位作者 蔡雪珍 李东风 荣卡彬 蒋文玲 张仁礼 余细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优化3T3-L1脂肪细胞分化条件,研究信号因子PTEN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以了解PTEN是否通过表达量来调节正常脂肪细胞形成,为探索PTEN的药物靶标作用奠定基础。方法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3T3-L1脂肪前体细胞,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磦... 目的优化3T3-L1脂肪细胞分化条件,研究信号因子PTEN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以了解PTEN是否通过表达量来调节正常脂肪细胞形成,为探索PTEN的药物靶标作用奠定基础。方法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3T3-L1脂肪前体细胞,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磦呤(IBMX)和胰岛素按2种组合方案分别诱导3T3-L1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脂肪细胞,蛋白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化过程中PTEN的表达量,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小鼠和人类PTEN的同源性分析。结果1μmol/L地塞米松、0.5μmol/LIBMX和5μg/ml胰岛素诱导48h后,再用含5μg/ml胰岛素的DMEM高糖营养液培养48h的方案对3T3-L1细胞诱导分化效果较好,脂肪细胞分化率高且均一,在分化第10天可见90%以上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PTEN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量在第0、4th、6th、9th和第12天时不一致,在12天时明显下降,显著低于诱导前。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小鼠和人类的PTEN mRNA编码序列匹配率为96%,而氨基酸序列匹配率为100%。结论内源性PTEN在小鼠3T3-L1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时相过程中表达量有所变化,提示PTEN可能在生理条件下即可发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脂肪细胞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N 脂肪细胞 胰岛素抵抗 地塞米松 IBMX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莲子草有效成分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文玲 杨占秋 +2 位作者 陈文 肖红 罗宪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利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小白鼠模型,观察空心莲子草对小白鼠感染RSV的保护作用。方法空心莲子草经口服治疗RSV感染的BALB/C鼠,药物剂量为2.5、4.5和6.5g/(kg·d),疗程5d,同时以病毒唑作为标准阳性对照,观察动物的发病情... 目的利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小白鼠模型,观察空心莲子草对小白鼠感染RSV的保护作用。方法空心莲子草经口服治疗RSV感染的BALB/C鼠,药物剂量为2.5、4.5和6.5g/(kg·d),疗程5d,同时以病毒唑作为标准阳性对照,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血液和肺组织内病毒滴度和病毒检出率作为考核药物的疗效指标。结果空心莲子草4.5g/(kg·d)和6.5g/(kg·d)剂量作用下的小白鼠其病死率与未经治疗的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空心莲子草6.5g/(kg·d)剂量作用后动物血液中病毒检出率为31.3%,肺组织病毒检出率为37.5%,与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5g/(kg·d)剂量作用后动物肺组织病毒检出率为43.8%,与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空心莲子草3个不同剂量作用下小鼠的肺指数与病毒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空心莲子草有望成为治疗RSV感染的有效药物。这亦为中草药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呼吸道合胞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糖尿病患者孕早期血清脂联素与妊娠结局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红梅 胡小平 +5 位作者 李明 谭虹虹 林秋雄 杨华章 邝建 裴剑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9-390,共2页
目的:多项研究提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可预示妊娠糖尿病的发生,但是孕早期脂联素水平的改变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仍不清楚。本实验拟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孕早期脂联素水平的改变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拟通过巢式病例... 目的:多项研究提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可预示妊娠糖尿病的发生,但是孕早期脂联素水平的改变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仍不清楚。本实验拟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孕早期脂联素水平的改变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拟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观察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产检分娩的孕妇843例,-80℃保存孕早期(16~20周)血清,并追踪随访至分娩。发现单胎妊娠的妊娠糖尿病患者73例(GDM组),随机抽取年龄匹配的正常单胎妊娠妇女73例为对照组(NGDM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BG)水平,放免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脂联素水平。结果:GDM组孕早期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NGDM组[(54.23±2.96)nmol/Lvs(68.24±4.54)nmol/L],P<0.05)。GDM组孕早期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OMA1-IR呈负相关(r=-0.364,P<0.01),但与产筛血糖和OGTT血糖水平均未发现相关性,合并巨大胎,早产的孕妇孕早期血清脂联素水平无差异。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孕早期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孕早期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有关,但未发现与血糖水平和妊娠不良结局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糖尿病 脂联素 血糖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诱导人表皮角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成利 蓝飞晓 +5 位作者 谭红梅 匡斌 邓国三 许鹏 王文 郭爱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表皮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分离培养的人表皮角质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为探寻其对皮肤的毒副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散酶分离表皮细胞,无血清培养法进行表皮细胞的培养,MTT法检测吉非替尼对角质细... 目的:探讨表皮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分离培养的人表皮角质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为探寻其对皮肤的毒副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散酶分离表皮细胞,无血清培养法进行表皮细胞的培养,MTT法检测吉非替尼对角质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 V-FITC/7-AAD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im的变化,采用caspase-3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以分散酶分离法成功得到8例人角质细胞,吉非替尼对人角质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依赖性。吉非替尼能明显提高bim表达水平,促进caspase-3的活性。结论:吉非替尼通过调节Bcl-2家族蛋白及激活caspase-3诱导人角质细胞凋亡,抑制角质细胞增殖,这可能是其皮肤毒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角皮细胞 凋亡 吉非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抑素类似物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宇斌 邝素娟 +1 位作者 胡伟贤 林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抑制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阻止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只小鼠于腋窝皮下注射小鼠肝癌细胞株细胞。A组皮下接种肿瘤24h后予生长抑素奥曲肽[100μg/(kg·...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抑制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阻止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只小鼠于腋窝皮下注射小鼠肝癌细胞株细胞。A组皮下接种肿瘤24h后予生长抑素奥曲肽[100μg/(kg·d)]腹腔注射,连用20d;B组予以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用14d。20d后处死小白鼠,检测肿瘤大小、VEGF。另将10μg/mL的奥曲肽置入经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SMMC-7721中,经RNA酶消化和DNA-Stain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式测定细胞DNA含量,并做细胞周期分析,计算凋亡率。结果:皮下接种7d及14d后,A组皮下肿瘤的体积均明显小于B组(P<0.05,P<0.01),A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微血管密度MVD亦较B组为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75)。另将奥曲肽置入经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SMMC-7721后,癌细胞增殖停留在G0/G1期,同时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量减少,出现癌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和凋亡率升高。结论:奥曲肽可以抑制肝癌细胞VEGF的表达,还可以降低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4与VEGF促进拟胚体中原始造血干细胞发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惠芹 张绪超 +4 位作者 黄绍良 蔡耘 吴北燕 周敦华 黄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55-85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形成拟胚体(EB)过程中促进原始造血干细胞形成的作用。将小鼠E14 ESC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为EB,根据培养体系中有无添加因子分组:未添加因子的自...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形成拟胚体(EB)过程中促进原始造血干细胞形成的作用。将小鼠E14 ESC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为EB,根据培养体系中有无添加因子分组:未添加因子的自然分化组、含不同浓度(5、15、25、50 ng/ml)的BMP-4组,在BMP-4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联合10 ng/ml VEGF组及单因子VEGF组。分别于3、6、9、12、15天时收获EB,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lk-1+细胞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添加BMP-4因子浓度的逐渐升高,EB中Flk-1+细胞形成比例也逐渐增加,在第3天(D3)和第6天(D6)两个时点,25 ng/ml BMP-4作用组Flk-1+细胞达到峰值,分别为(6.51±1.02)%和(7.70±1.12)%,与无BMP-4对照组及5 ng/m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然而在BMP-4浓度升高至50ng/ml条件下Flk-1+细胞形成比例有减少趋势。在BMP-4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以25 ng/ml BMP-4联合10 ng/mlVEGF共同作用于ESC→EB诱导过程,Flk-1+细胞百分比明显提高,在9天达到峰值,为(27.53±8.14)%,与自发分化组[(8.77±2.35)%]及VEGF单因子组[(11.21±2.23)%]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MP-4和VEGF联合使用可促进EB中胚层原始造血干细胞的形成,为进一步模拟造血微环境定向诱导ESC造血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拟胚体 细胞分化 BMP-4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2/NLRC5参与棕榈酸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晓颖 蔡诗婷 +7 位作者 杨敏 萧定璋 谭红红 陈景 陈少贤 陈红梅 杨慧 余细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7期763-768,共6页
目的:建立棕榈酸(palmitate acid,PA)诱导体外培养心肌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凋亡模型,检测Toll样受体2(TLR2)和NLRC5在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研究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用500μmol/L终浓度的PA处理培养H9C2心肌细胞... 目的:建立棕榈酸(palmitate acid,PA)诱导体外培养心肌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凋亡模型,检测Toll样受体2(TLR2)和NLRC5在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研究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用500μmol/L终浓度的PA处理培养H9C2心肌细胞后采用AnnexinⅤ/PI双染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并分别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处理后细胞的胰岛素受体(InsR)、CD36、PGC-1α、TLR2、NLRC5、SIRT1、p-AMPK/AMPK的mRNA或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处理24 h后H9C2细胞的早、晚期和总凋亡率显著升高,分别为(7.55±3.80)%、(53.84±4.70)%和(61.39±8.54)%(P<0.05);处理6 h后心肌细胞的PGC-1αmRNA相对表达量开始下降(P<0.05),TLR2和NLRC5则显著升高(P<0.01),CD36mRNA相对表达量在PA处理14 h时升高(P<0.05);InsR、SIRT1和AMPK蛋白相对表达量从PA处理8 h时开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2/NLRC5参与PA诱导的心肌细胞IR和凋亡,并且可能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的活性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毒性心肌损害 胰岛素抵抗 TLR2 NLRC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F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蔡施霞 余细勇 +1 位作者 林秋雄 单志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 MIF 在体内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实验检测 MIF 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 RT-PCR 检测 MIF 对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 可以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MIF 可以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基因21个,其中上调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F 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并能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中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新生微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细胞基因启动子区差异甲基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仁礼 刘彩霞 +4 位作者 孟锦绣 张丽丽 韩冬 蔡佳杰 闻安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9-777,共9页
目的:用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探讨可能参与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为表皮样细胞(ELCs)的基因DNA甲基化调控机制。方法:利用人羊膜建立体外诱导体系,将小鼠ESCs诱导定向分化为ELCs,分别取未分化的ESCs和诱导分化后的ELCs进行芯片分析,利... 目的:用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探讨可能参与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为表皮样细胞(ELCs)的基因DNA甲基化调控机制。方法:利用人羊膜建立体外诱导体系,将小鼠ESCs诱导定向分化为ELCs,分别取未分化的ESCs和诱导分化后的ELCs进行芯片分析,利用甲基化免疫共沉淀技术将每组染色质DNA的甲基化片段共沉淀下来,和本底对照(input)分别标记Cy3和Cy5荧光,一同上样于Roche NimbleGen高密度(2.1M,芯片覆盖22 425个启动子)甲基化芯片,启动子区采用UCSC数据库进行注释,启动子覆盖转录起始位点上游8 200 bp、下游3 000 bp,通过对这些启动子区甲基化谱的分析,筛选出甲基化调控可能与ESCs向ELCs定向分化相关的基因。结果:小鼠ESCs和ELCs两组细胞在基因组水平上有17 500个启动子存在甲基化,其中有3 435个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差异变化,高CpG岛的启动子有894个发生差异甲基化,中度CpG岛的启动子有974个发生差异甲基化,低CpG岛的启动子有1 567个发生差异甲基化。结论:在ESCs向ELCs定向分化的过程中,众多的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了甲基化程度的变化,说明细胞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表观遗传学事件。这些基因启动子的差异甲基化在ESCs向ELCs定向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功能学研究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胚胎干细胞 表皮样细胞 启动子 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微粒皮组织促进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兵 高建华 +10 位作者 陈华德 鲁峰 魏丽君 赖文 郑少逸 高辉 卞徽宁 刘族安 黄志锋 孙传伟 林秋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微粒皮组织移植对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鉴定雄性F344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鼠背部形成4cm×4cm皮肤全层缺损创面;48只雌性F344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A组行骨髓基质干细胞注射+...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微粒皮组织移植对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鉴定雄性F344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鼠背部形成4cm×4cm皮肤全层缺损创面;48只雌性F344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A组行骨髓基质干细胞注射+微粒皮组织创面移植,B组仅行微粒皮组织创面移植,C组仅注射骨髓基质干细胞,D组仅行生理盐水(0.5ml)创面注射。移植的微粒皮组织占1/4创面面积,注射5×106个BMSCs细胞。雌性Wistar大鼠异体皮覆盖创面。观察术后14d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收缩率,并行Y染色体检测,以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创面的成活增殖情况。结果A、B两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8%±3.5%、62.2%±4.4%)远高于C、D组(分别为30.4%±1.7%、30.0%6±1.3%),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1),但C、D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898)。A、B两组愈合时间(分别为17.2±1.6、20.3±2.4d)明显短于C、D组(分别为23.1±1.3、25.2±1.5d),且A组明显短于B组,C组明显短于D组(P<0.01)。A、B两组收缩率(分别为36.9%±1.9%、39.6%±2.9%)明显小于C、D组(分别为92.5%±1.4%、92.4%±1.9%),且A组明显小于B组,而C、D两组的创面收缩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A组、C组组织标本中可检测到数量不等的Y染色体阳性细胞。结论BMSCs可在移植创面成活,能够与微粒皮组织相互作用,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微粒皮组织 创伤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斌 李东风 +7 位作者 吴文 黄小穗 蒋文玲 林凯 邓海鸥 杨艳红 智喜梅 王瑞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部分汉族女性人群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东成年女性617例,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护骨素基因型,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 目的探讨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部分汉族女性人群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东成年女性617例,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护骨素基因型,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其腰椎侧位、股骨颈、粗隆间、大转子、ward's三角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617例受试对象中,TT型228例,36.9%;CT型304例,49.3%;CC基因型85例,占13.7%。无论是整个受试群体,还是将其分为绝经前及绝经后群体,其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nbeng平衡定律。对骨密度值进行统计比较后发现,三种不同的基因型相互之间的骨密度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人群骨密度关系不密切,不能作为筛查和预示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骨素 基因多态性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造血发育程序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重建体内造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耘 张绪超 +2 位作者 黄绍良 陈惠芹 吴北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189-1194,共6页
为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定向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细胞(HSC)在体内重建造血的功能,将小鼠E14ESC诱导为拟胚体(EB),EB细胞利用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在人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胎肝(FL)及骨髓(BM)基质细胞饲养层上依次诱导,收获... 为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定向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细胞(HSC)在体内重建造血的功能,将小鼠E14ESC诱导为拟胚体(EB),EB细胞利用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在人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胎肝(FL)及骨髓(BM)基质细胞饲养层上依次诱导,收获各阶段EB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Sca-1+c-Kit+细胞含量,并接种于NOD-SCID小鼠以检测体内致瘤性。再将不同诱导阶段的EB来源细胞移植到经致死量60Coγ射线照射的BALB/c雌鼠,将受鼠随机分为5组:①AGM组,②AGM+FL组,③AGM+FL+BM组,④照射对照组,⑤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生存率、造血重建和植入状况。结果显示:EB细胞经人AGM区和FL基质细胞共培养后Sca-1+c-Kit+细胞达到峰值(21.96±2.54)%;NOD-SCID小鼠在接种经人AGM区基质细胞诱导的EB细胞后可出现畸胎瘤,而接种经人AGM区+FL基质细胞诱导EB细胞后未见肿瘤形成;AGM组及照射对照组动物全部死亡,而AGM+FL组及AGM+FL+BM组生存率分别为77.8%、66.7%,移植后21天外周血象基本恢复,在存活受鼠检测到供体来源Sry基因。结论:按胚胎造血发育程序,体外经人AGM区、FL及BM基质细胞连续诱导小鼠ESC分化的HSC可安全、有效地重建体内造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性腺-中肾区 胚胎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造血发育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