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者。其中C3切除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4±9.23岁(39~78岁),采用C3椎板切除、C4-6椎板单开门、C7椎板U型切除。同期采用标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开门组)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8.65岁(41~79岁)。平均随访45.9±8.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NDI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变化。对各组内颈椎是否保持前凸的患者分成亚组,对比亚组间JOA及NDI评分差异。对比C3开门组内行C3-6及C3-7开门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变化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及NDI评分均显著好转,末次随访JOA评分两组间无差异,而C3切除组的NDI(6.06±4.49)优于C3开门组(8.25±7.53)。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3切除组颈椎曲度对比术前无统计学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3.30°±9.36°),而C3开门组有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6.25°±10.22°),两组间颈椎曲度值及变化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C2-7 SVA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比术前SVA,C3切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C3开门组有差异,两组间的C2-7 SVA值及变化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3开门组患者中有30例行C3-6开门,27例行C3-7开门,两亚组患者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内颈椎前凸及后凸的病例的JOA,NDI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3椎板切除的改良椎板单开门成形术能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颈椎后路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手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展开更多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是一种因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软脑膜下、脑组织、脑神经和脊髓表面所导致的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1908年由Hamill首次报道。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是一种因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软脑膜下、脑组织、脑神经和脊髓表面所导致的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1908年由Hamill首次报道。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小脑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展开更多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1],手术成功关键不仅依赖于充分减压,还在于坚强的椎间融合[2]。椎间植骨融合材料经历了不断演变,最初使用自体髂骨移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1],手术成功关键不仅依赖于充分减压,还在于坚强的椎间融合[2]。椎间植骨融合材料经历了不断演变,最初使用自体髂骨移植,因费用低、融合率高、疗效确切,被视为颈前路手术植骨的“金标准”。然而因供骨区并发症(出血、感染、疼痛等),增加了患者痛苦及住院时间[3,4]。随后应用的椎间融合器虽可减少取骨量,但仍需植入少量自体骨,不能有效避免上述并发症[5]。为解决该问题而逐渐应用的骨移植替代物,如同种异体骨、陶瓷基移植物(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硫酸钙等)、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rh-BMP)及间充质干细胞等,也存在费用高昂、融合率不确切及局部并发症等缺点[6]。因此,有学者探索使用手术区域局部骨质作为植骨材料(局部自体骨椎间植骨技术),本文就该方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者。其中C3切除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4±9.23岁(39~78岁),采用C3椎板切除、C4-6椎板单开门、C7椎板U型切除。同期采用标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开门组)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8.65岁(41~79岁)。平均随访45.9±8.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NDI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变化。对各组内颈椎是否保持前凸的患者分成亚组,对比亚组间JOA及NDI评分差异。对比C3开门组内行C3-6及C3-7开门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变化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及NDI评分均显著好转,末次随访JOA评分两组间无差异,而C3切除组的NDI(6.06±4.49)优于C3开门组(8.25±7.53)。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3切除组颈椎曲度对比术前无统计学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3.30°±9.36°),而C3开门组有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6.25°±10.22°),两组间颈椎曲度值及变化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C2-7 SVA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比术前SVA,C3切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C3开门组有差异,两组间的C2-7 SVA值及变化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3开门组患者中有30例行C3-6开门,27例行C3-7开门,两亚组患者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内颈椎前凸及后凸的病例的JOA,NDI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3椎板切除的改良椎板单开门成形术能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颈椎后路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手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文摘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是一种因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软脑膜下、脑组织、脑神经和脊髓表面所导致的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1908年由Hamill首次报道。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小脑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
文摘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1],手术成功关键不仅依赖于充分减压,还在于坚强的椎间融合[2]。椎间植骨融合材料经历了不断演变,最初使用自体髂骨移植,因费用低、融合率高、疗效确切,被视为颈前路手术植骨的“金标准”。然而因供骨区并发症(出血、感染、疼痛等),增加了患者痛苦及住院时间[3,4]。随后应用的椎间融合器虽可减少取骨量,但仍需植入少量自体骨,不能有效避免上述并发症[5]。为解决该问题而逐渐应用的骨移植替代物,如同种异体骨、陶瓷基移植物(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硫酸钙等)、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rh-BMP)及间充质干细胞等,也存在费用高昂、融合率不确切及局部并发症等缺点[6]。因此,有学者探索使用手术区域局部骨质作为植骨材料(局部自体骨椎间植骨技术),本文就该方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