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软骨发育相关分子在先天性脊柱侧凸致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星辰 叶勇裕 +6 位作者 戴景兴 余涛 程星 尹东 欧阳钧 昌耘冰 陈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控。然而,有关椎体软骨发育过程与CS致病因素的关联尚无全面综述,因此本文旨在对椎体软骨发育和CS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阐明CS致病因素背后的分子调控,以期为临床寻找更好的治疗CS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软骨发育 先天性脊柱侧凸 信号分子 致病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介导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邓棕元 陈崇 +6 位作者 梁国彦 叶勇裕 余正然 余涛 汪露通 梁昌详 昌耘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脊柱外科常见的病变,常常导致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脊柱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IVDD的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目前仍无有效治疗药物。铁死亡是一种新型...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脊柱外科常见的病变,常常导致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脊柱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IVDD的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目前仍无有效治疗药物。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其特点是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在许多疾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与IVD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IVDD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现就铁死亡的分子机制、铁死亡与IVDD的关系及其在临床应用潜力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IVD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椎间盘退变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伴骨质疏松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策略及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宏林 郑晓青 +3 位作者 梁昌详 肖丹 曾时兴 昌耘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696-2702,共7页
目的探讨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BE-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采用BE-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36例,男9例,女27例,年... 目的探讨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BE-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采用BE-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65.94±6.83)岁(范围:51~76岁)。均为单节段,责任节段为L_(3/4)4例,L_(4/5)26例,L_5/S_16例;Ⅰ度滑脱28例,Ⅱ度滑脱8例;退变性滑脱24例,峡部裂型滑脱12例。术前腰椎平均骨密度T值为(-3.19±0.82)SD,股骨T值为(-2.26±0.86)SD。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腿痛情况,分别记录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ODI、腰痛及腿痛VAS,末次随访时用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在手术前后腰椎侧位X光片上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及滑脱程度。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一期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为(160.97±35.01)min(范围:105~24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50±47.53)mL(范围:20~15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5.17±6.53)月(范围:6~26个月)。出院时与末次随访时与术前ODI及腰痛、腿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48、103.66、55.52,P<0.001),MacNab疗效评分优21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1.7%。术后即刻、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后缘高度、手术节段角度与滑脱程度均比术前改善,但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后即刻椎体前后缘高度、手术节段角度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融合率为91.7%(33/36)。并发症发生率为13.8%(5/36),包括术中终板损伤、神经根袖撕裂各1例,术后伤口迟发性感染1例,融合器后移2例。结论BE-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可获较好即刻复位效果,短期随访获良好临床疗效及较高融合率,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手术节段角度部分丢失,且仍存在并发症情况,初学者应谨慎开展。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仍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骨质疏松 内窥镜检查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综合征(FO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综述及个案报道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勇兄 程星 +2 位作者 余涛 昌耘冰 肖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0-715,共6页
远端综合征(Far-out综合征,FOS)是一种罕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由于L5神经根在L5横突与骶骨翼之间受到压迫而引起,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腰腿痛和功能障碍。其病因包括骨赘形成、假关节、增厚的腰骶韧带、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及移行椎等解... 远端综合征(Far-out综合征,FOS)是一种罕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由于L5神经根在L5横突与骶骨翼之间受到压迫而引起,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腰腿痛和功能障碍。其病因包括骨赘形成、假关节、增厚的腰骶韧带、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及移行椎等解剖变异。FOS的诊断具有挑战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MRI、CT)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方面,对于轻中度症状患者,非手术治疗如药物和物理治疗可能有效,而对于严重症状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UBE)等微创手术为优选方案。本文综述了FOS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并通过1例成功接受UBE手术的67岁女性患者的个案报道,展示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综合征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减压术后手灵活性变化的时间规律
5
作者 廖天颖 梁国彦 +2 位作者 叶勇裕 陈俊颖 昌耘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0-1134,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减压手术后1年手灵活性变化的时间规律,构建预测术后手灵活性的模型并对其加以验证。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36例成年CSM患者,男性70例,...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减压手术后1年手灵活性变化的时间规律,构建预测术后手灵活性的模型并对其加以验证。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36例成年CSM患者,男性70例,女性66例,年龄56.37±11.12岁。分别在减压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评估十秒抓握试验结果、改良日本骨科协会(the 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上肢运动功能(mJOA上肢运动功能)得分和JOA颈椎病评估问卷(JOA Cervical Myelopath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CMEQ)上肢功能得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来研究CSM患者手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影响手灵活性的潜在危险因子并构建预后模型。模型的诊断效能由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衡量。结果:在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mJOA得分由术前的13.09±2.42分提升至16.64±1.42分、mJOA上肢运动功能得分由术前的3.90±0.89分提升至4.77±0.48分、JOACMEQ上肢功能得分由术前的76.97±19.30分提升至90.45±14.70分,十秒抓握次数由术前的14.41±3.14次增加至18.16±4.63次(P值均<0.001);在术后12个月时,患者的十秒抓握次数进一步提升至20.00±5.25次(P=0.038),而各主观评分则未见显著变化。术前十秒抓握次数、年龄和吸烟史是术后1年手灵活性受损的独立危险因子。ROC曲线分析验证了由这三个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其AUC为0.780(95%置信区间=0.665~0.894)。结论:衡量CSM患者手功能的主观指标在术后6个月会趋于稳定,而客观指标在1年内都有显著改善。根据患者术前十秒抓握次数、年龄和吸烟史,可预估患者1年后十秒抓握次数的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手灵活性 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 十秒抓握试验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颈椎病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与多模式治疗:现状与进展
6
作者 庄见雄 莫宜璋 +2 位作者 邓棕元 梁昌详 尹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40-1848,共9页
退行性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脊柱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椎间盘逐渐退变、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关节退化等结构性改变不仅直接影响神经结构,进而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也会通过炎症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加剧疼痛的发生;此外,神经元兴奋性增加... 退行性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脊柱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椎间盘逐渐退变、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关节退化等结构性改变不仅直接影响神经结构,进而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也会通过炎症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加剧疼痛的发生;此外,神经元兴奋性增加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目前针对退行性颈椎病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与评估方法主要有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显示出较好的短期疗效。尽管当前多种治疗手段结合应用已取得一定效果,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个体化和多模式治疗策略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未来应继续探索疼痛机制和创新治疗技术,以优化临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颈椎病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多模式治疗 个体化治疗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多裂肌损伤对比 被引量:7
7
作者 段琪飞 黄帅豪 +3 位作者 梁国彦 庄见雄 郑晓青 昌耘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6,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Wiltse approach,W-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多裂肌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经椎间孔减压融合手术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UBE-TLIF组(n=25)和W-TLIF组(n=23).UBE-TLIF组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龄62.1±12.7岁;W-TLIF组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58.7±14.3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术前和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年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采用Bridwell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天的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测量并计算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多裂肌的萎缩率和脂肪浸润率,评估多裂肌损伤情况.统计并分析两组手术并发症及翻修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与W-TLIF组比较,UBE-TLIF组手术时间更短(159.9±27.5min vs 183.8±27.8min,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69.6±44.7ml vs 144.8±77.7ml,P<0.05),术后引流量更少(91.4±73.6ml vs 168.9±126.2ml,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UBE-TLIF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8%,W-TLIF组为8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UBE-TLIF组融合率为96%,W-TLIF组为91.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血清CK水平较术前显著性升高(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相同随访时间点多裂肌萎缩率及脂肪浸润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UBE-TLIF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2/25),W-TLIF组为13%(3/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翻修病例.结论:UBE-TLIF与W-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满意且相似的临床疗效,两组椎间融合率及多裂肌萎缩率相近,但UBE-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双通道内镜 Wiltse入路 多裂肌萎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梁昌详 梁国彦 +4 位作者 昌耘冰 肖丹 尹东 郑晓青 顾宏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0-247,共8页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者。其中C3切除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4±9.23岁(39~78岁),采用C3椎板切除、C4-6椎板单开门、C7椎板U型切除。同期采用标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开门组)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8.65岁(41~79岁)。平均随访45.9±8.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NDI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变化。对各组内颈椎是否保持前凸的患者分成亚组,对比亚组间JOA及NDI评分差异。对比C3开门组内行C3-6及C3-7开门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变化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及NDI评分均显著好转,末次随访JOA评分两组间无差异,而C3切除组的NDI(6.06±4.49)优于C3开门组(8.25±7.53)。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3切除组颈椎曲度对比术前无统计学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3.30°±9.36°),而C3开门组有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6.25°±10.22°),两组间颈椎曲度值及变化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C2-7 SVA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比术前SVA,C3切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C3开门组有差异,两组间的C2-7 SVA值及变化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3开门组患者中有30例行C3-6开门,27例行C3-7开门,两亚组患者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内颈椎前凸及后凸的病例的JOA,NDI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3椎板切除的改良椎板单开门成形术能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颈椎后路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手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椎板成形术 C3椎板切除 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部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1例报道
9
作者 庄见雄 段琪飞 +4 位作者 梁昌详 黄勇兄 肖丹 尹东 昌耘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2-367,共6页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是一种因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软脑膜下、脑组织、脑神经和脊髓表面所导致的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1908年由Hamill首次报道。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是一种因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软脑膜下、脑组织、脑神经和脊髓表面所导致的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1908年由Hamill首次报道。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小脑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音神经性耳聋 小脑共济失调 室管膜瘤 锥体束征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 乳头状 脑神经 脊髓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局部自体骨椎间植骨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顾宏林 昌耘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1-623,共3页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1],手术成功关键不仅依赖于充分减压,还在于坚强的椎间融合[2]。椎间植骨融合材料经历了不断演变,最初使用自体髂骨移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1],手术成功关键不仅依赖于充分减压,还在于坚强的椎间融合[2]。椎间植骨融合材料经历了不断演变,最初使用自体髂骨移植,因费用低、融合率高、疗效确切,被视为颈前路手术植骨的“金标准”。然而因供骨区并发症(出血、感染、疼痛等),增加了患者痛苦及住院时间[3,4]。随后应用的椎间融合器虽可减少取骨量,但仍需植入少量自体骨,不能有效避免上述并发症[5]。为解决该问题而逐渐应用的骨移植替代物,如同种异体骨、陶瓷基移植物(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硫酸钙等)、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rh-BMP)及间充质干细胞等,也存在费用高昂、融合率不确切及局部并发症等缺点[6]。因此,有学者探索使用手术区域局部骨质作为植骨材料(局部自体骨椎间植骨技术),本文就该方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植骨 自体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颈脊髓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段琪飞 梁国彦 +3 位作者 黄帅豪 陈崇 叶勇裕 昌耘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3-626,共4页
退变性颈脊髓病(degenerative cervical myelopathy,DCM)是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不断上升,预计65岁以上人群中DCM患者将从2010年的13%上升到2050年的22%,其中70%以上的人表现出DCM的病理或影像学特征,约25... 退变性颈脊髓病(degenerative cervical myelopathy,DCM)是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不断上升,预计65岁以上人群中DCM患者将从2010年的13%上升到2050年的22%,其中70%以上的人表现出DCM的病理或影像学特征,约25%的人出现脊髓压迫症状[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脊髓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