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率MRI分析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昱琳 刘红军 +6 位作者 李品雄 朱超 吴咪咪 陈明蕾 叶蕴锐 刘再毅 梁长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MRI(HR-MRI)观察基底动脉(BA)几何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疑诊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颈部高分辨率MRI及MR血管造影(MRA),根据BA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n=60)及对照组(n=60),并依据斑块是...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MRI(HR-MRI)观察基底动脉(BA)几何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疑诊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颈部高分辨率MRI及MR血管造影(MRA),根据BA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n=60)及对照组(n=60),并依据斑块是否高危将斑块组分为高危亚组(n=33)及非高危亚组(n=27);以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BA斑块及BA高危斑块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A几何形态参数评估BA斑块及BA高危斑块的效能。结果年龄、高血压及BA曲率均与BA斑块独立相关(P均<0.05);BA曲率及斑块负荷均与BA高危斑块独立相关(P均<0.05)。BA曲率评估BA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评估BA高危斑块的AUC为0.79。结论HR-MRI可用于观察BA几何形态;BA曲率与BA斑块及高危斑块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T评估肿瘤生长模式对结肠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庆如 叶蕴锐 +4 位作者 黄海涛 许伟雄 赵可 崔艳芬 刘再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目的:探讨术前CT图像评估肿瘤生长模式(CT-TGP)对非转移性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两个独立研究中心共426例(中心1,n=204;中心2,n=222)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资料。通过术前CT图像评估CT-TGP和... 目的:探讨术前CT图像评估肿瘤生长模式(CT-TGP)对非转移性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两个独立研究中心共426例(中心1,n=204;中心2,n=222)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资料。通过术前CT图像评估CT-TGP和原发肿瘤分期(CT-T分期)。根据肿瘤外缘征象,将CT-TGP分为G1(肿瘤外缘光滑清晰)或G2(肿瘤外缘模糊伴不规则突起);根据肿瘤浸润超出肠壁外缘轮廓的深度,将CT-T分期分为T1/2-T3ab(≤5 mm)或T3cd-T4(>5 mm)。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CT-TGP、CT-T分期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CT-TGP或CT-T分期组间无病生存期(DFS)的差异。采用C指数量化CT-TGP和CT-T分期对预后的评估效能。采用Cohen's kappa和Light's kappa量化CT-TGP和CT-T分期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在中心1与中心2中,CT-TGP均与患者DFS显著相关,CT-TGP在中心1和中心2的风险比分别为2.48(95%CI为1.32~4.64,P<0.01,C指数为0.61)和2.59(95%CI为1.50~4.48,P<0.001,C指数为0.62)。CT-T分期仅在中心1中与患者DFS显著相关(风险比为2.65;95%CI为1.32~5.34,P<0.01,C指数为0.60)。在中心2中,T3cd-T4期与T1/2-T3ab期患者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为1.54;95%CI为0.83~2.83,P=0.17,C指数为0.55)。此外,CT-TGP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优于CT-T分期(Light's kappa 0.67与0.52)。结论:CT-TGP与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相关,且在不同中心均有较好的预后评估价值。相比于CT-T分期,CT-TGP具有更高的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因此,认为CT-TGP是一个有效的非转移性结肠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患者的风险分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测 复发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形态学特征对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夙芸 莫梓阳 +3 位作者 陈鑫 许伟雄 梁演婷 刘再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9-226,共8页
目的:探讨MRI主观形态学特征预测T1-2期直肠癌治疗前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经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患者的术前临床信息及MRI资料,随机分成训练组84例和验证组35例。由两名医师独立测量和评估原发肿瘤和... 目的:探讨MRI主观形态学特征预测T1-2期直肠癌治疗前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经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患者的术前临床信息及MRI资料,随机分成训练组84例和验证组35例。由两名医师独立测量和评估原发肿瘤和淋巴结MRI主观形态特征。在训练组中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后退法),筛选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以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性能。结果:119例T1-2期直肠癌患者中,28例患者淋巴结转移(23.53%)。在训练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肿瘤黏膜下强化带、淋巴结的短径、淋巴结形状、淋巴结分布、淋巴结边缘化学位移效应(CSE)、边缘轮廓、内部信号以及T2加权成像淋巴结信号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后退分析结果提示,CSE不规则(OR=5.58,95%CI:1.48~21.01,P=0.01)、CSE消失(OR=11.62,95%CI:3.63~37.22,P<0.001)、内部信号紊乱(OR=8.34,95%CI:3.10~22.47,P<0.001)是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本预测模型的AUC、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0.89、0.85及0.91,本模型效能显著优于欧洲胃肠和腹部放射学会指南(ESGAR)预测水平(P=0.02)。在验证组,模型的AUC、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89、0.75及0.93。结论:与ESGAR指南预测水平相比,联合淋巴结边缘CSE和淋巴结内部信号的T1-2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评估治疗前淋巴结是否转移更为简便并有更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