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汉忠 罗贤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2-193,共2页
目的 探讨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 用国产SDZ -V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分别检测 6 0例单纯肺心病患者和 31例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做比较。结果 慢性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全血... 目的 探讨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 用国产SDZ -V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分别检测 6 0例单纯肺心病患者和 31例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做比较。结果 慢性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沉值与单纯肺心病患者的各值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血红蛋白含量与单纯肺心病患者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 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液呈高凝和高粘滞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抗凝药物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干预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患者脑钠肽与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汉忠 罗贤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28-431,共4页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及缬沙坦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左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9例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35例)和治疗B组(34例),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A组加用卡维地洛,B组加...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及缬沙坦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左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9例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35例)和治疗B组(34例),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A组加用卡维地洛,B组加用缬沙坦,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BNP,于24周后运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A组总有效率为90.90%,治疗B组总有效率为90.3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N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心室重塑和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卡维地洛和缬沙坦均能降低心肌梗死后CHF患者血浆BNP水平,具有阻止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脑钠肽 心室 心脏功能试验 干预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汉忠 罗贤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缬沙坦(valsartan)与苯那普利(benazepril)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观察缬沙坦(52例)80~160 mg/d,与苯那普利(51例)10~20 mg/d,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4周和8周的有效率,并分两组进行... 目的:对比观察缬沙坦(valsartan)与苯那普利(benazepril)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观察缬沙坦(52例)80~160 mg/d,与苯那普利(51例)10~20 mg/d,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4周和8周的有效率,并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第2周后开始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在整个治疗期间血压持续平稳下降;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4周降低舒张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6.4%及84.3%,8周降低舒张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及90.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缬沙坦 苯那普利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心肌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任权 张裕生 +1 位作者 温兴章 廖新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7期2040-2042,共3页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0例常规治疗组和50例氯沙坦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间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0例常规治疗组和50例氯沙坦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间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9,MMP-9)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发作的变化。结果:氯沙坦组病人治疗6个月后血清TNF-α、MMP-9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而常规治疗组病人治疗前后TNF-α、MMP-9和IL-6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氯沙坦组病人治疗后血清TNF-α、MMP-9和IL-6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均为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P<0.05),ST段压低减轻(P<0.05),但氯沙坦组疗效更加明显(P<0.05)。结论:氯沙坦可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TNF-α、MMP-9和IL-6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氯沙坦肿瘤坏死因子-α 间质金属蛋白酶9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