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药制剂研究开发平台——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团队介绍
1
作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21-2123,共3页
罗佳波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技术专长:中药组方原理及配伍规律的研究、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研究。在中药新制剂、新剂型、中医急症新药研究方面处于国... 罗佳波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技术专长:中药组方原理及配伍规律的研究、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研究。在中药新制剂、新剂型、中医急症新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已主持完成十余种新药、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吴阶平医学成就奖等多项奖励。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医药科技先进个人、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等称号。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中心专家、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奖终审评委、广东省广州市中药现代化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医科大学 剂型改革 吴阶平 重点实验室 研究开发工作 中药制剂 科技进步奖 国家自然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络效灵丹促进斑马鱼尾鳍再生的核心靶点与免疫调控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妍 陈曦 +1 位作者 秦梦晨 高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验证分析活络效灵丹促进组织修复的潜在核心靶点与免疫调控机制。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活络效灵丹的活性成分以及疾病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筛选核心蛋白,并进行GO、KEGG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验证分析活络效灵丹促进组织修复的潜在核心靶点与免疫调控机制。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活络效灵丹的活性成分以及疾病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筛选核心蛋白,并进行GO、KEGG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预测活络效灵丹的药理机制。体内实验:通过斑马鱼药毒实验评估活络效灵丹的毒性作用,并将3 dpf幼鱼尾鳍切除95%建立斑马鱼尾鳍截断模型,设置模型组(胚胎水)、活络效灵丹低、中、高浓度干预组(10、20、40μg/mL),通过再生面积观察和qPCR检测评估活络效灵丹促进组织再生的药效及核心靶点。利用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双荧光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观察免疫细胞在不同修复阶段的迁移情况,qPCR检测组织再生不同时间段巨噬细胞的分型。结果筛选出活络效灵丹中活性成分与组织修复共有149个交集靶点,其中核心靶点有AKT1、IL-6、TNF-α、EGFR、STAT3,结合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活络效灵丹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黏附连接、对细胞迁移的正向调控等发挥作用。药毒实验显示,药物安全浓度为40μg/mL,致死浓度为320μg/mL,超过80μg/mL活络效灵丹可导致斑马鱼幼鱼出现肾脏、心包水肿及血管发育不良。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活络效灵丹药物干预组斑马鱼尾鳍修复面积增高(P<0.05),同时显著抑制IL-6、TNF-α,激活AKT1、EGFR、STAT3基因的表达(P<0.05)。活络效灵丹可以调节再生部位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并在组织再生不同时间段调节M1和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P<0.05)。结论在斑马鱼尾鳍再生过程中,活络效灵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机制显著促进组织修复。其功能可能涉及调节伤口局部的免疫细胞迁移及巨噬细胞极化,从而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愈合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络效灵丹 组织修复 免疫机制 核心靶点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翘散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在抗炎、抗菌及镇痛药效的差异比较
3
作者 郭卓琳 张智恒 +7 位作者 郭新邓 杨苇巍 梁芷晴 区锦莹 曹惠慧 卢子滨 余林中 刘俊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3-1012,共10页
目的比较银翘散颗粒和传统汤剂的抗炎、抗菌、镇痛的药效差异。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RAW 264.7构建炎症模型,并给予银翘散(200、400、800μg/mL),利用实时荧光PCR、Western blotting评价药物抗炎效果;采用3 dpf斑马鱼分别构... 目的比较银翘散颗粒和传统汤剂的抗炎、抗菌、镇痛的药效差异。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RAW 264.7构建炎症模型,并给予银翘散(200、400、800μg/mL),利用实时荧光PCR、Western blotting评价药物抗炎效果;采用3 dpf斑马鱼分别构建硫酸铜、尾鳍横切、LPS和Poly(I∶C)显微注射斑马鱼炎症模型,并给予银翘散(200、400、800μg/mL),利用中性粒细胞观察和HE染色等评价药物抗炎效果;采用LPS气管滴注构建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并给予银翘散(10、15、20 g/kg),通过计算肺湿干质量比、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评价药物抗炎效果。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银翘散颗粒及其汤剂的抗菌效果。采用热板和冰醋酸腹腔注射构建小鼠疼痛模型,并给予银翘散(10、15、20 g/kg),通过计算小鼠热板痛阈值和醋酸扭体次数评价药物镇痛效果。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银翘散能降低细胞内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水平(P<0.01)和p-STAT3(Tyr 705)蛋白表达水平;银翘散能抑制斑马鱼中性粒细胞的聚集(P<0.001);银翘散可改善肺组织损伤,下调肺湿干质量比值、p-STAT3(Tyr 705)蛋白的表达、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P<0.05);银翘散在15.63、31.25 mg/mL起到抑菌作用;银翘散能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提高痛阈值(P<0.05)。结论银翘散配方颗粒和传统汤剂均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的作用,两者除在细胞水平上抑制TNF-α、IL-6、IL-1β的mRNA表达有差异外,在其他体内外多个实验评价中药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中药配方颗粒 药物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中药注射剂对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晓梅 傅钧庭 +2 位作者 罗佳波 汤庆发 蒙瑞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3-487,共5页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方法。采用C18柱(4.6 mm×100 mm,3.5μm)进行分离,以体积比为60∶40的乙腈-0.5 mmol/L乙酸铵溶液(含0.3%甲酸)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方法。采用C18柱(4.6 mm×100 mm,3.5μm)进行分离,以体积比为60∶40的乙腈-0.5 mmol/L乙酸铵溶液(含0.3%甲酸)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化模式下,采用多离子反应检测方式(MRM)进行检测;检测离子对为m/z 112>95、112>68。在优化条件下,样品可在6 min内完成分析,细胞液中组胺在4.0~128.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9)。定量下限(S/N>10)为1.2μg/L,检出限(S/N=3)为0.3μg/L。在加标水平为16、64、128μg/L时,细胞上清液中组胺的平均回收率为90%~94%,相对标准偏差(n=6)为4.1%~5.9%。该方法简便、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注射剂对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中药注射剂 P81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讨抗体免疫反应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因果关联
5
作者 曾译萱 李倪仁 +4 位作者 邓丙英 谢湃 区日泓 陈磊 刘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8-1104,共7页
目的使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TSMR)作为研究方法,探索46种表型(包括15种血清阳性病例对照表型和31种定量抗体测量表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因果关系。方法使用46种抗体血清数据,根据预设的阈值提取与46种抗体血清的相对丰度显著相... 目的使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TSMR)作为研究方法,探索46种表型(包括15种血清阳性病例对照表型和31种定量抗体测量表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因果关系。方法使用46种抗体血清数据,根据预设的阈值提取与46种抗体血清的相对丰度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UC的汇总统计数据来自OPEN GWAS数据库(n=47745)。采用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WME)、逆方差加权法(IVW)、简单模式法(SM)、加权众数法(WM)估算抗体水平与UC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以IVW法为主,根据效应指标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评估结果。结合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基因多效性检验和异常值检验(MR-PRESSO)等方法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反向孟德尔随机化(MR)再次进行因果关联研究。结果IVW结果显示,EB病毒EA-D抗体水平(OR=0.806,95%CI=0.693~0.939,P<0.01)、EB病毒EBNA-1抗体水平(OR=1.870,95%CI=1.480%~2.360%,P<0.0001)、抗多瘤病毒2 IgG血清阳性(OR=0.570,95%CI=0.435~0.746,P<0.0001)与UC有关,根据反向MR分析结果显示,UC对抗多瘤病毒2 IgG血清阳性存在因果影响,上述均未发现IVs存在基因多效性或显著异质性。结论EB病毒EBNA-1抗体水平与UC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EB病毒EA-D抗体水平、抗多瘤病毒2 IgG血清阳性与UC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即为UC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水平 溃疡性结肠炎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联 EB病毒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疏风颗粒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改善慢性偏头痛小鼠的中枢敏化
6
作者 梁晓涛 熊一凡 +3 位作者 刘雪琪 梁小珊 朱晓煜 谢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6-994,共9页
目的探讨活血疏风颗粒对慢性偏头痛(CM)小鼠中枢敏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取活血疏风颗粒的主要化学成分,使用多重数据库分析预测药理机制。动物实验验证:选用雄性SPF C57BL/6J小鼠,使用腹腔注射硝酸甘油给药(10 mg/kg)... 目的探讨活血疏风颗粒对慢性偏头痛(CM)小鼠中枢敏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取活血疏风颗粒的主要化学成分,使用多重数据库分析预测药理机制。动物实验验证:选用雄性SPF C57BL/6J小鼠,使用腹腔注射硝酸甘油给药(10 mg/kg),隔日注射,连续注射5次,制备偏头痛小鼠模型。以活血疏风颗粒灌胃或托吡酯腹腔注射进行干预,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慢性偏头痛模型组、托吡酯阳性对照组、活血疏风颗粒低剂量组、活血疏风颗粒高剂量组(HXSFG-H),12只/组。利用Von Frey和热板仪装置评估小鼠中枢敏化程度,RT-qPCR检测炎症相关因子,Western blotting检测TLR4/NF-κB通路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c-Fos、CGRP的活化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活血疏风颗粒改善CM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素、芍药苷、槲皮素、丹参酮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共得到492条信号通路,其中生物过程366条,细胞组分46条,分子功能80条;KEGG富集分析显示,活血疏风颗粒改善慢性偏头痛的通路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和NF-κB信号通路。动物实验成功构建CM小鼠模型,托吡酯阳性对照组和活血疏风颗粒治疗组小鼠中枢敏化减轻,表现为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下降程度的减小。活血疏风颗粒可降低c-Fos和CGRP的表达(P<0.01),改善炎症相关指标(P<0.01);下调TLR4、p-NF-κB、IL-1β、TNF-α蛋白表达(P<0.01)。结论活血疏风颗粒能有效调节炎症通路,抑制TLR4/NF-κB信号转导,减轻中枢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疏风颗粒 慢性偏头痛 TLR4/NF-κB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注射剂良性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7
7
作者 罗佳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4期497-501,共5页
本文从中药注射剂现状及问题入手,从对比中药注射剂与口服给药制剂及西药注射剂的差别的角度阐述中药注射剂快速、广谱的独特优势。从品种多样性及临床普及率等角度阐述中药注射剂在现代卫生事业中的高层次参与。作者强调了中药注射剂... 本文从中药注射剂现状及问题入手,从对比中药注射剂与口服给药制剂及西药注射剂的差别的角度阐述中药注射剂快速、广谱的独特优势。从品种多样性及临床普及率等角度阐述中药注射剂在现代卫生事业中的高层次参与。作者强调了中药注射剂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提出要正确认识中药注射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建议通过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大品种独家生产,优势品种二次开发等手段,建立起企业、医院、药检等安全利益攸关方监控体系,为中药注射剂探索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良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效成分体内过程的中药复方配伍及方证相应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谭晓梅 刘昌顺 +1 位作者 汤庆发 唐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5-661,共7页
中药及其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对疾病的治疗,与功效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功效成分体内过程研究,结合其药理作用,可以揭示复方"增效减毒"配伍规律及"方证相应"理论,进一步加... 中药及其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对疾病的治疗,与功效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功效成分体内过程研究,结合其药理作用,可以揭示复方"增效减毒"配伍规律及"方证相应"理论,进一步加深对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功效成分 体内过程 配伍规律 方证相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配方颗粒与饮片的抗炎、抗肿瘤和抑菌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新邓 郭卓琳 +6 位作者 孙冬梅 邹丽芳 区锦莹 余林中 卢子滨 曹惠慧 刘俊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4-604,共11页
目的采用斑马鱼体内模型实验和体外抗菌实验比较连翘配方颗粒和饮片的抗炎、抗肿瘤和抑菌的药效差异。方法将斑马鱼胚胎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10μg/mL地塞米松处理组、连翘饮片处理组(剂量为400、600、800μg/mL)和连翘配方颗粒处理... 目的采用斑马鱼体内模型实验和体外抗菌实验比较连翘配方颗粒和饮片的抗炎、抗肿瘤和抑菌的药效差异。方法将斑马鱼胚胎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10μg/mL地塞米松处理组、连翘饮片处理组(剂量为400、600、800μg/mL)和连翘配方颗粒处理组(剂量为400、600、800μg/mL),分别构建硫酸铜、尾鳍横断和LPS显微注射斑马鱼炎症模型,采用中性粒细胞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生存分析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评价连翘配方颗粒与饮片的抗炎药效差异,并从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抗炎作用机理差异。将斑马鱼胚胎分为模型对照组、250 nmol/L索拉菲尼处理组、连翘饮片处理组(400、600、800μg/mL)和连翘配方颗粒处理组(400、600、800μg/mL),采用斑马鱼异种移植肿瘤细胞模型,通过荧光观察和病理组织切片评价连翘配方颗粒与饮片抗肿瘤的药效差异。将实验分为空白组、连翘饮片处理组(1.95、3.91、7.81、15.63、31.25、62.5、125、250、500 mg/mL)和连翘配方颗粒处理组(1.95、3.91、7.81、15.63、31.25、62.5、125、250、500 mg/mL),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连翘配方颗粒与饮片的抑菌药效差异。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连翘配方颗粒及饮片均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数量(P<0.001)和Tnfα、Il6、P38、Jnk、Erk和P65的mRNA表达(P<0.05或P<0.01或P<0.001),升高斑马鱼的存活率(P<0.01或P<0.001);减少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人胰腺癌PANC-1细胞、人肝癌Hep3B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在卵黄囊内的聚集(P<0.05或P<0.01或P<0.001);并在15.63 mg/mL时起到抑菌作用。结论连翘配方颗粒及饮片均具有显著抗炎、抗肿瘤和抑菌作用,两者除在低剂量下抑制Il6、P65、Jnk的mRNA表达和HCT116细胞增殖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作用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中药配方颗粒 药效等效性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橘红配方颗粒通过维持铁稳态并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缓解斑马鱼脂肪性肝病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榆雪 蓝洁莹 +3 位作者 马昕怡 周琼 秦梦晨 高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65-2275,共11页
目的探讨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FLD)的药效作用和具体机制。方法将受精后3d的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化橘红配方颗粒处理组(16、32、64μg/mL),分别构建斑马鱼幼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ALD)模... 目的探讨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FLD)的药效作用和具体机制。方法将受精后3d的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化橘红配方颗粒处理组(16、32、64μg/mL),分别构建斑马鱼幼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ALD)模型,采用生存分析、病理组织切片、全鱼油红O染色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评价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FLD的药效,并从CAV1和铁代谢及铁死亡角度探讨其治疗FLD的具体机制,通过普鲁士蓝染色、DCFH-DA活体探针、丙二醛含量检测、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和CA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FLD的药效验证和具体机制。结果化橘红配方颗粒能减轻斑马鱼幼鱼NAFLD和ALD模型中的脂质累积,减少脂肪酸合成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升高载脂蛋白A1和PPARα表达水平。化橘红配方颗粒可以减少斑马鱼幼鱼NAFLD和ALD模型中肝脏的铁沉积,减少幼鱼体内的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P<0.05)。NAFLD状态下,不同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Tf、TfR、FPN和SLC7A11表达(P<0.05),中、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P<0.05);ALD状态下,斑马鱼幼鱼的Tf、TfR和FPN表达升高,不同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降低这些基因的表达(P<0.05)。化橘红配方颗粒对ALD状态下SLC7A1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GPX4的表达(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结果显示,在NAFLD和ALD状态下,斑马鱼幼鱼肝脏的CAV1升高,而中、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明显改善评价两种脂肪肝状态下斑马鱼幼鱼肝脏的CAV1表达。结论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减轻NAFLD和ALD的脂质累积和炎症反应,并通过减少CAV1的表达纠正NAFLD和ALD的铁稳态失衡、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性肝病 化橘红 配方颗粒 斑马鱼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紫草多糖提取、脱色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小瑜 姜一平 +4 位作者 舒余琪 廖树怡 陈祖灿 汤庆发 邵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98-2903,共6页
目的优化新疆紫草多糖提取、脱色工艺。方法以液料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为影响因素,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以上样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洗脱体积流量为影响因素,多糖脱色率、保留率的总评“归一值”(OD... 目的优化新疆紫草多糖提取、脱色工艺。方法以液料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为影响因素,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以上样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洗脱体积流量为影响因素,多糖脱色率、保留率的总评“归一值”(OD值)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脱色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3∶1,浸提温度79℃,浸提时间134 min,多糖得率为(2.79±0.05)%。最佳脱色工艺为上样质量浓度1.6 mg/mL,上样体积1 mL,洗脱体积流量2 BV/h,OD值为0.56。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新疆紫草多糖的提取和脱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紫草 多糖 提取工艺 脱色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贝母异甾体生物碱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焦豪妍 刘瑶 +1 位作者 薛雪 汤庆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71-1876,共6页
目的探讨伊贝母异甾体生物碱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吸入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连续给予药物7天;抽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酶联... 目的探讨伊贝母异甾体生物碱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吸入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连续给予药物7天;抽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BALF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和白介素13(IL-13)的水平;取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药物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考察异甾体生物碱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Wnt5a、Wnt7b和β-catenin蛋白的调节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异甾体生物碱组大鼠肺泡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和支气管管腔狭窄均显著改善,支气管壁厚度和平滑肌厚度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异甾体生物碱对于哮喘大鼠Wnt/β-catenin通路上的Wnt5a、Wnt7b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异甾体生物碱对于哮喘相关的病理变化-炎症和气道重塑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该治疗作用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贝母 异甾体生物碱 哮喘 气道重塑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仁不同配伍条件下苦杏仁苷形态和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帅 汤庆发 +1 位作者 谢颖 罗佳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期142-145,共4页
目的: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增效减毒。苦杏仁苷是中药杏仁的毒性(药效)成分且在煎剂中会发生差向异构。鉴于药物手性会产生不同的活性和毒性,该文针对杏仁类药对配伍对苦杏仁苷存在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其配伍... 目的: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增效减毒。苦杏仁苷是中药杏仁的毒性(药效)成分且在煎剂中会发生差向异构。鉴于药物手性会产生不同的活性和毒性,该文针对杏仁类药对配伍对苦杏仁苷存在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其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选取杏仁为主药,杏仁类药对为载体,采用HPLC-DAD法对水煎剂中L-苦杏仁苷、D-苦杏仁苷的含量变化及相对转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配伍明显影响其有毒-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异构化进程;异构化(L-型/D-型)系数与配伍环境密切相关。结论:碱性是异构化的重要化学因素,符合相关化学反应原理,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杏仁配伍的科学性提供了一个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 L-苦杏仁苷 配伍 异构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ELSD法同时测定九香虫中的亚油酸、油酸及软脂酸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新雨 郑晓媚 谭晓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22-1525,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定量测定九香虫中未甲酯化的亚油酸、油酸及软脂酸方法。方法 九香虫石油醚提取物以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分析,采用Preva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甲醇(95∶5)为流动相...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定量测定九香虫中未甲酯化的亚油酸、油酸及软脂酸方法。方法 九香虫石油醚提取物以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分析,采用Preva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甲醇(95∶5)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洗脱时间为15 min。结果 亚油酸、油酸及软脂酸峰面积的自然对数与相应质量浓度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亚油酸的线性方程为Y=1.211 7X-2.965 6,r=0.999 0,线性范围为0.135~0.450 mg/m 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RSD为2.5%;油酸的线性方程为Y=1.149 2X-2.757 0,r=0.999 0,线性范围为0.268~0.893 mg/m 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RSD为2.3%;软脂酸的线性方程为Y=1.104 7X-2.327 6,r=0.999 1,线性范围为0.150~0.500 mg/m 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RSD为2.8%。结论该方法中的样品不需要甲酯化,而且测定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九香虫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ELSD 九香虫 亚油酸 油酸 软脂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对肝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惠国 蔡珂 +8 位作者 韩鑫龙 李雨桐 袁立霞 谭晓梅 汤庆发 邢学锋 陈飞龙 吴长清 唐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40-1545,共6页
目的分析青蒿素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和细胞内microRNA表达谱的变化。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给予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培养不同时间段,分析青蒿素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种肝癌细胞中的miRNA进行测序... 目的分析青蒿素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和细胞内microRNA表达谱的变化。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给予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培养不同时间段,分析青蒿素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种肝癌细胞中的miRNA进行测序并分析。结果Cell viability实验和细胞克隆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素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的增殖(P<0.05)。与空白对照比较,在肝癌细胞HepG2和Huh7中发现10种新的miRNA并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相同的差异表达miRNA共有4个。靶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青蒿素在HepG2细胞中主要调控Rap1信号通路,在Huh7细胞主要调控MAPK信号通路。结论青蒿素能够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的增殖,且能够改变肝癌细胞miRNA表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肝癌 MIRNA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桂枝配伍对麻黄类生物碱、桂皮酸及桂皮醇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卫平 陈飞龙 +2 位作者 马钦海 任孟月 罗佳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3-880,共8页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对麻黄-桂枝药对提取物、单味麻黄提取物和单味桂枝提取物中麻黄类生物碱、桂皮醇及桂皮酸的血浆药动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药复方配伍对药效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别灌胃麻黄、桂枝及麻黄-桂枝提取...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对麻黄-桂枝药对提取物、单味麻黄提取物和单味桂枝提取物中麻黄类生物碱、桂皮醇及桂皮酸的血浆药动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药复方配伍对药效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别灌胃麻黄、桂枝及麻黄-桂枝提取物,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麻黄类生物碱、桂皮醇和桂皮酸的浓度,采用DAS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13.0对两组的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黄-桂枝组中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达峰浓度(C_(max))均明显大于麻黄组(P<0.05);麻黄-桂枝组中去甲基伪麻黄碱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明显大于麻黄组(P<0.05);麻黄-桂枝组中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平均驻留时间(MRT_(0-t))均明显小于麻黄组(P<0.05);麻黄-桂枝组中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半衰期(T_(1/2z))明显小于麻黄组(P<0.05)。麻黄-桂枝组中桂皮醇、桂皮酸的AUC_(0-t)和MRT_(0-t)均明显大于桂枝组(P<0.05)。结论麻黄与桂枝配伍后,增加了5种麻黄生物碱在体内的吸收浓度,延缓了去甲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体内的消除,提高了桂皮醇和桂皮酸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桂枝 麻黄-桂枝药对 麻黄类生物碱 桂皮酸 桂皮醇 血浆药动学 U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膏用量对麻黄入血生物碱类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霍慧灵 李汉成 +3 位作者 任孟月 马钦海 谭晓梅 罗佳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89-1695,共7页
目的采用UPLC-MS/MS探讨不同用量石膏配伍麻黄对麻黄中移行入血生物碱类成分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各组分别灌胃麻黄-石膏不同配比(1∶0,1∶1,1∶2,1∶4)水煎液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 3.2.... 目的采用UPLC-MS/MS探讨不同用量石膏配伍麻黄对麻黄中移行入血生物碱类成分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各组分别灌胃麻黄-石膏不同配比(1∶0,1∶1,1∶2,1∶4)水煎液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 3.2.2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4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达峰时间(tmax)有显著差异。与单味麻黄组相比,麻黄-石膏1∶1与1∶2组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麻黄碱AUC0-t减少,麻黄-石膏1∶2与1∶4组此三成分tmax均缩短,但对于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麻黄-石膏合用组中,随着石膏用量的加大,5种麻黄类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整体表现为t1/2z、MRT、Vz/F逐渐增加,tmax、CLz/F逐渐减少。结论石膏用量的改变可对麻黄中效毒成分的药动学行为产生规律性的影响,与传统医学中麻黄石膏配比用药的临床经验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石膏 生物碱 剂量配比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鳖甲汤对肝癌模型小鼠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成欣 韩鑫龙 +4 位作者 谭晓梅 汤庆发 陈飞龙 杨加顺 唐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2-670,共9页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青蒿鳖甲汤对肝细胞癌模型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由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来探究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注射鼠源肝癌细胞株H22细胞对小鼠进行造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青蒿鳖甲汤组,运用UHPLC-Q-Exactiv...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青蒿鳖甲汤对肝细胞癌模型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由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来探究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注射鼠源肝癌细胞株H22细胞对小鼠进行造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青蒿鳖甲汤组,运用UHPLC-Q-Exactive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中的代谢物变化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及对应的相关代谢通路。结果多元分析结果显示,3组的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寻找出肝癌模型组及给予青蒿鳖甲汤干预后模型小鼠的差异代谢物15个,涉及31条相关的代谢通路,经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重要性得分在前三的代谢通路分别是胆汁分泌、鞘脂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结论青蒿鳖甲汤能有效改善部分紊乱的代谢物水平,为进一步对青蒿鳖甲汤改善肝癌及后期发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鳖甲汤 肝细胞癌 代谢组学 血浆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联用分析四妙丸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19
作者 夏婷 张艳华 +1 位作者 陈飞龙 谭晓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45-2048,共4页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四妙丸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单因素考察并确定四妙丸最佳萃取条件。萃取物分析采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载气氦气;进样口温度250℃;...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四妙丸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单因素考察并确定四妙丸最佳萃取条件。萃取物分析采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载气氦气;进样口温度250℃;体积流量1.0 mL/min;分流比10∶1;程序升温。结果最佳条件为取样量1.5 g,萃取温度100℃,萃取时间30 min,解析时间5 min。从四妙丸、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中分别鉴定得到挥发性成分23、28、24、18、24种,其峰面积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峰面积的93.3%、61.3%、87.2%、81.4%、70.6%。四妙丸的挥发性成分中,15种在黄柏中检出,9种在苍术中检出,6种在牛膝中检出,12种在薏苡仁中检出。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为四妙丸全面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丸 固相微萃取 气相-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类栽培白芷与兴安白芷的挥发油成分及其化学亲缘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田恩伟 成欣 +2 位作者 刘银榕 陈建玲 晁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0-366,共7页
目的测定5类栽培白芷及野生兴安白芷(根)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并分析各类白芷间的化学亲缘关系。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类白芷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其组分分离及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并对挥发油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和主... 目的测定5类栽培白芷及野生兴安白芷(根)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并分析各类白芷间的化学亲缘关系。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类白芷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其组分分离及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并对挥发油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5类栽培白芷(川白芷、杭白芷、祁白芷、禹白芷、毫白芷)和野生兴安白芷共鉴定出81种化合物,分别鉴定出27、34、24、32、28、34种。主要为烷烃类、烯烃类、酯类、有机酸类、醇类等五大类化合物。壬基环丙烷、环十二烷和正十六酸分别为各类白芷共有成分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油成分。化学聚类结果显示:兴安白芷与5类栽培白芷形成2个分支,栽培白芷又可分为2小类,即川白芷、禹白芷、杭白芷聚为1小类,祁白芷和亳白芷聚为另1小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六类白芷的挥发油组份及其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壬基环丙烷、环十二烷和正十六酸在各类白芷中含量较高。六类白芷总体上分为野生与栽培2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挥发油 化学亲缘关系 聚类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