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酶Q_(10)对1-甲基-4-苯基吡啶帕金森病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俊鹏 周子懿 +3 位作者 向军 陈依萍 罗恩丽 蔡定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179-2183,共5页
目的探讨辅酶Q10(Co Q10)在不同给药时间窗干预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标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体质量250~280 g。采用MPP+黑质内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按完全随机... 目的探讨辅酶Q10(Co Q10)在不同给药时间窗干预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标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体质量250~280 g。采用MPP+黑质内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Co Q10预防性给药组、Co Q10治疗性给药组,每组12只。比较4组大鼠行为学(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试验、前肢跨步运动试验、触须引发不对称放置试验)情况,测定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OX-42)免疫荧光强度、多巴胺(DA)神经元存活率、线粒体酶复合体Ⅰ(ComplexⅠ)的活性。结果 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试验转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22.299,P<0.01;F时间=132.494,P<0.01;F组间=99.994,P<0.01);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前肢跨步运动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10.622,P<0.01;F时间=107.880,P<0.01;F组间=45.621,P<0.01);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触须引发不对称放置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8.281,P<0.05;F时间=120.000,P<0.01;F组间=40.200,P<0.01)。4组大鼠OX-42免疫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60,P<0.01);模型组、Co Q10预防性给药组、Co Q10治疗性给药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假手术组(P<0.01)。4组大鼠DA神经元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757,P<0.01);Co 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DA神经元存活率高于模型组(q=9.136,P<0.01)。假手术组、模型组、Co Q10预防性给药组、Co Q10治疗性给药组大鼠的ComplexⅠ活性分别为(174.3±27.2)、(93.5±17.0)、(151.3±21.9)、(116.2±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95,P<0.01);Co 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ComplexⅠ活性高于模型组(q=6.507,P<0.01);Co Q10治疗性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ComplexⅠ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550,P>0.05)。结论 Co Q10预防性给药对MPP+-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DA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ComplexⅠ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线粒体 多巴胺能神经元 辅酶Q10 1-甲基-4-苯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3CR1参与雷公藤内酯对MPP^+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子懿 高俊鹏 +4 位作者 向军 陈依萍 蔡业峰 罗恩丽 蔡定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9-663,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对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PP+黑质内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组及其溶剂对照组,利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强度测...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对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PP+黑质内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组及其溶剂对照组,利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强度测定多巴胺神经元存活率、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免疫荧光强度测定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Western blotting测定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PP+黑质内注射可使模型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增高,DA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雷公藤内酯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较模型组低(P<0.01),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多(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雷公藤内酯组CX3CR1表达量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雷公藤内酯对MPP+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有关,抑制CX3CR1可能是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小胶质细胞 雷公藤内酯 多巴胺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相关抗Yo抗体阳性副肿瘤性小脑变性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少琴 张昌林 +1 位作者 翁銮坤 招远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65-1266,共2页
患者,女,58岁,因“头晕伴行走不稳40余天”于2020年1月3日收入广东省中医院。患者于2019年11月中旬开始出现头晕,行走摇摆,多次至各医院就诊,期间查颅脑CT提示额部硬膜下少许积液;头颅MR+颈部CTA提示轻度脑白质缺血变性;视频眼震图提示... 患者,女,58岁,因“头晕伴行走不稳40余天”于2020年1月3日收入广东省中医院。患者于2019年11月中旬开始出现头晕,行走摇摆,多次至各医院就诊,期间查颅脑CT提示额部硬膜下少许积液;头颅MR+颈部CTA提示轻度脑白质缺血变性;视频眼震图提示右侧前庭功能轻度受损(周围性),前庭功能中枢性病变。接诊医生考虑“耳石症”,予耳石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功能 广东省中医院 接诊医生 视频眼震图 中枢性 颅脑CT 耳石复位 硬膜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与辅酶Q_10联合干预MPP^+帕金森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高俊鹏 周子懿 +3 位作者 向军 陈依萍 罗恩丽 蔡定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与辅酶Q10(Co Q10)联合干预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PD)模型鼠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MPP+黑质内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将制作成功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组、Co Q10组和联合给药组...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与辅酶Q10(Co Q10)联合干预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PD)模型鼠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MPP+黑质内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将制作成功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组、Co Q10组和联合给药组。对比各组行为学、TH、OX-42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结果、线粒体酶复合体I(Complex I)活性。结果:雷公藤内酯与Co Q10均可部分减轻MPP+诱导的PD模型鼠行为学缺陷,联合给药效果优于单一用药。TH阳性神经元数量联合给药组比雷公藤内酯组(P<0.01)及Co Q10组(P<0.01)显著增多。雷公藤内酯组及联合给药组CX3CR1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低(P<0.01)。Co Q10组及联合给药组可使Complex I的活性增高(P<0.01)。结论:CX3CR1抑制剂与线粒体Complex I增强剂联合给药较单一给药对MPP+PD大鼠模型具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小胶质细胞 线粒体酶复合体I 多巴胺神经元 雷公藤内酯 辅酶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护士对疼痛、躁动和谵妄管理的知信行调查 被引量:27
5
作者 莫苗苗 张小培 +7 位作者 叶日春 陈娇 林满秋 朱丽红 王金林 张雅琴 刘文硕 魏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259,共7页
目的:调查ICU护士疼痛、躁动和谵妄管理的知信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实践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52名ICU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ICU护士疼痛、躁动和谵妄知识问卷、态度问卷和行为... 目的:调查ICU护士疼痛、躁动和谵妄管理的知信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实践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52名ICU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ICU护士疼痛、躁动和谵妄知识问卷、态度问卷和行为问卷。结果:ICU护士疼痛、躁动和谵妄管理的知识得分为(28.67±8.00)分,态度得分为(40.10±5.59)分,行为得分为(27.15±9.22)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影响ICU护士实践行为的因素有:知识得分、医院级别和是否接受相关培训,可解释总体变异的14.6%。结论 :ICU护士疼痛、躁动和谵妄管理知识相对不足,态度较为积极,实践行为亟待加强,提示管理者需要加强ICU护士相关培训,尤其是谵妄评估、每日唤醒实践、减少保护性约束和维持正常昼夜节律等方面,以提高其对疼痛、躁动和谵妄的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护士 疼痛 躁动 谵妄 知信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生脉胶囊含药血清对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子懿 卢鸿基 +4 位作者 向军 陈依萍 王立新 蔡业峰 蔡定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458-2463,共6页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灯盏生脉胶囊(DZSM)含药血清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出生24 h内SD大鼠的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7 d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GD模型组、正常血清对照组、低剂量D...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灯盏生脉胶囊(DZSM)含药血清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出生24 h内SD大鼠的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7 d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GD模型组、正常血清对照组、低剂量DZSM组、高剂量DZSM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预处理及造模,其他各组在OGD/R前分别采用0.9%氯化钠溶液、正常大鼠血清、低剂量DZSM含药血清、高剂量DZSM含药血清预处理,在OGD/R后24.0 h用光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采用X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测定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量,并观察OGD/R后0.5、6.0、12.0、24.0 h Cx43表达变化。结果OGD/R后24.0 h,OGD模型组神经元呈现损伤特征,细胞存活率〔(54.6±6.4)%〕较空白对照组(100.0%)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48.6±4.6)%与(8.8±1.0)%〕(P<0.05);OGD/R模型组Cx43在OGD/R后0.5 h表达量升高,并持续整个观察过程(P<0.05)。低、高剂量DZSM组光镜下可见神经元损伤,较OGD模型组减轻;低剂量DZSM细胞存活率为(69.6±7.7)%,高剂量DZSM细胞存活率为(76.1±8.8)%,均较OGD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高(P<0.05);低剂量DZSM组细胞凋亡率为(25.0±5.9)%,高剂量DZSM组为(18.2±4.9)%,与OGD模型组〔(48.6±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模型组、正常血清对照组、低剂量DZSM组和高剂量DZSM组Cx43表达量分别为(72.8±6.9)、(63.1±6.6)、(21.1±3.2)、(24.4±3.8),低、高剂量DZSM组与OGD模型组相比,Cx43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 DZSM含药血清可抑制OGD/R模型神经元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x4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生脉胶囊 脑缺血 神经细胞 缝隙连接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